教育範文說課稿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點亮小燈泡》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精選5篇)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點亮小燈泡》是繼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後真正開始探究電現象的一課。《點亮小燈泡》注重讓學生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探究的過程。本課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第一部分:小燈泡的構造;第二部分:讓小燈泡發光。從觀察小燈泡構造入手,再嘗試點亮小燈泡,在觀察發光燈泡的連接裝置圖的基礎上再作嘗試,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並思考猜測電是怎樣流過小燈泡的,作出最簡單的對電流的解釋,再通過判斷哪個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區分短路和斷路,尋求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對電路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纔會發光。

2、利用電來點亮一隻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4、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過程與方法:

1、連接簡單電路。

2、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日的、細緻地觀察的樂趣。

2、敢於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認識小燈泡的結構特點。

2、教學難點:

理解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線。

區分短路和斷路。

(四)教學準備

1、爲每組學生準備:一隻小燈泡、1節1.5伏的乾電池、一根導線、實驗記錄單。

2、教師準備:小燈泡剖面圖、大燈泡、電池、燈泡圖片、雙面膠、多媒體課件:(1)電和我們的生活 (2)點亮我的小燈泡。

二、說教法和學法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從畫小燈泡入手,激發他們觀察小燈泡的興趣,在瞭解了小燈泡的結構特點後,及時拋出問題:要使小燈泡發亮,至少還需要什麼材料?然後提供給學生燈泡、電線和電池。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樣接亮小燈泡,允許有成功有失敗,通過讓成功的小組演示後,討論小燈泡爲什麼會發光?猜測電是怎樣流過小燈泡的。藉助課件認識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線,只有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和電池的正負極都接通了才能讓小燈泡發亮,突破教學難點,再趁熱打鐵,遷移觀察方法,讓學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瞭解一旦電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斷路都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而且短路會很不安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合作,用多種連接方法使小燈泡發光,並學着畫完整的連接裝置圖。最後進行綜合運用,拓展探究內容,如何想辦法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經過“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讓這堂課的結束作爲下堂課的開始。

三、說教學過程

(一)觀察材料,認識構造

1、出示小燈泡,讓學生作簡單描述。

2、每人一個小燈泡,觀察構造並畫下來,先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3、藉助課件,認識小燈泡各部分構造及名稱。

4、要讓小燈泡亮起來,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5、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從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入手,引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瞭解學生對小燈泡結構的原有認知。)

(二)合作嘗試,點亮一個小燈泡

1.小組合作,嘗試點亮這個小燈泡。

2.請點亮的小組上來展示,用實物線路圖表示。

3.觀察點亮的小燈泡的電路連接圖,讓學生再次嘗試點亮小燈泡。

4.觀察連接裝置,討論電流路線,課件展示電流圖。

5.小結:電池裏的電從正極出來,從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進入,經過燈絲再從另一個連接點流出,流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條迴路。這條路通了,燈泡就亮了。

(設計意圖:在探究活動中,我更關注學生提出研究問題,並尊重學生意見。給予鼓勵和引導,儘量讓研究過程符合心理髮展水平和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科學的現象。)

(三)探究實驗,多種連接方法使小燈泡發亮

1、小組合作,把發光燈泡的連接裝置圖畫下來。

2、全班交流,展示連接裝置圖,瞭解電流在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課件(四種典型連接方式的圖):判斷圖中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小燈泡不會亮?爲什麼?

4、根據學生情況講解斷路和短路。

5、自己找材料,想辦法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可以一個人做,也可以幾個人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實驗結果簡單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對原有認知進行修正和豐富。知道“短路”是連接過程中的失誤。)

(四)發佈信息,提升思維

1、學生髮布自己小組點亮小燈泡的幾種不同的方案,發佈新的問題。

2、交流電路的意義。

3、多媒體播放:

(1)電和我們的生活

(2)點亮我的小燈泡

4、填寫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發佈信息時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1、調查家裏的用電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電器?

有哪些電器是用電池作電源的?

家中每個月的最高用電量是多少?最低用電量是多少?

交流家庭節約用電的方法和建議。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調查和統計能力,豐富學生關於電的認識。如電不僅僅可以用來發光、發熱,還能使電器播放音樂、產生圖像等多種功能,這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電的興趣。)

2、進行用電安全教育

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電池是1.5V的直流電,是安全的電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這是足以引發觸電事故,致人死亡的電,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實驗!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總體思路及構想,我想學生經過“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中的第二節《點亮小燈泡》。

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資源開發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個領域的內容,在物質世界裏又包括物體與物質、運動與力、能量的表現形式三部分內容,在能量的表現形式中又包含聲音的傳播、光的傳播、熱現象、磁現象、能量的轉化、簡單電路六部分內容,本單元的知識就是屬於物質世界領域與能量的表現形式相關的內容。

具體到本單元,第一節學生將學習《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主要是理解電的本質與產生,瞭解產生電流的條件,隨後學習本節課《點亮小燈泡》,在此基礎之上又將學習《簡單電路》與《不一樣的電路連接》的內容,以電路爲基礎,我們還將學習《做個小開關》、《導體與絕緣體》、《電路出故障》三部分內容,與電路相關的知識是本單元學習重點。

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本單元的內容標準爲:1、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瞭解安全用電常識。2、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瞭解開關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是本單元學習重點。

具體到本節課,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爲:1、瞭解小燈泡結構;知道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纔會發光;2、學會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3、敢於根據生活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教學重點是:瞭解小燈泡構造,並以正確的連接方法點亮小燈泡。教學難點是:根據實驗現象猜測電流的流向。

二、學情分析

電的教學是比較新鮮的科學課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與電相關的知識。但對於本節課,學生已經通過第一節瞭解了靜電以及電流形成的條件,這爲學習本節課打下了基礎。

雖然與電相關的知識是第一次學習,但生活中電無處不在,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因此,在教學中充分聯繫生活,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模式設計

我校踐行真實課堂和諧五環節教學模式,具體的環節爲:單元導入、明確目標;自學指導、合作探究;大組彙報、教師點撥;鞏固練習、拓展提高;達標測試、課堂小結。落實到本節科學新授課的教學模式爲:複習舊知、明確目標;激趣導入、打好基礎;提出問題,活動探究;拓展延伸、聯繫生活;達標測試、課堂小結。在本節科學課中體現了我校的教學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會;三實:設計實、檢測實、反饋實;一及時:評價要及時。

四、板書設計:

時間預設,本節課五個環節的時間預設爲,第一環節2分鐘,第二環節10分鐘,第三環節15分鐘,第四環節8分鐘,第五環節5分鐘。

在課前,教師爲各小組準備:小燈泡、2節1.5伏的乾電池、導線、白紙。

綜合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教學內容,本節課爲了突破重難點我會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結構觀察法”,在學習小燈泡結構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實物,學習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學的學習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動手操作,給學生工具,讓大家自己嘗試讓小燈泡亮起來,體會電流的流動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本節課重難點。

三、“對比理解法”,讓學生把連接小燈泡的方式畫成實物圖,加以比較,找到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本質。

接下來是具體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明確目標:出示兩個問題:1、物體爲什麼會帶電?2、要想產生電流,必須具備哪兩個條件?這兩個問題是回顧第一節《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的重點知識,特別是第二個問題是學生理解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知識基礎。隨後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帶着目標學習,明確學習方向。

第二環節,激趣導入,打好基礎:出示美麗的燈光照片,以美麗的燈光吸引學生注意,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主體——小燈泡。詢問學生:你瞭解小燈泡的構造嗎?請你仔細觀察小燈泡,並把它的構造畫在紙上。這裏提倡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觀察小燈泡,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體現真合作。讓學生把小燈泡的結構畫在紙上,讓抽象記憶實體化,有利於知識的掌握。這一環節爲接下來點亮小燈泡打下了基礎。

第三環節,提出問題,活動探究:本環節主要分成三個活動,活動一:請你嘗試用手頭的工具把小燈泡點亮?小組四人,分工合作,並畫出實物圖。科學學習非常注重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動手,所以“動手操作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頭戲。這裏利用“自主操作法”學習本節重點知識,讓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同學們小組合作,並且在這種有趣的動手操作中積極思考與交流,同時也體現了“真合作”與“真思考”。活動二:各小組展示小燈泡連接實物圖,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組的小燈泡會亮,哪些小組的小燈泡不會亮,爲什麼?事物通過對比,更能突顯其本質,科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把各小組連接小燈泡的實物圖進行對比,找出不同,總結連接要點,這是“對比理解法”在教學中的運用,突破教學重點。分析小燈泡沒有被點亮的原因,灌輸迴路,短路,斷路現象,豐富學生知識。在這裏,利用課本插圖以及學生所畫的實物圖進行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動三:小組內嘗試說一說在小燈泡點亮的過程中,電流是怎樣流動的?由分析小燈泡內部構造,再到學習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法,最後探討電流流向,逐層深入。 在學習連接方式的基礎上,大膽猜測電流的流向,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認知規律。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聯繫生活:本環節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用電安全教育以及綠色環保教育。科學來源於生活,最終又要運用於生活,本環節設計了用電安全教育與綠色環保教育這兩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把科學的學習滲透到生活中去。在用電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對與錯。在綠色環保教育時,詢問學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電量,然後出示我們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電量統計表,讓學生感受生活用電量非常大,隨後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發電形式有水電和火電兩種並且以火力發電爲主,這就產生大量的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進而提倡學生節約用電,保護環境。最後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電器,體現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五環節,達標測試,課堂小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小結,並出示達標測試題:這是本節課學習目標完成度的一個評價,以基礎知識爲檢測內容也體現普育課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檢測實”的體現。

5、板書設計:

標題點亮小燈泡,主要內容分成三部分:小燈泡的結構,電流的路徑以及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式的共同特徵是:形成迴路。

五、課堂評價:

1、小組評價:注重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在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要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以我班爲例,學生四人一小組團團坐,每個小組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劃分爲A、B、C、D四個等級,在回答問題時,根據學生的等級給小組加上適當的分值,具體加分方法爲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課的尾聲在根據小組的得分情況,把得分最高的小組評定爲本結課的優勝小組,給予適當獎勵。

2、過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關注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在本節課中,從觀察小燈泡的結構到點亮小燈泡最後到探討電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中進行的,此外在學習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式時,也是通過對比不同的連接實物圖找到正確的連接方法,體現了對比思想。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評價中應該關注的地方。

3、多樣評價:師生評價,以郎式加分法爲依據的小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學生回答問題以及投影展示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小組加上適當的分值。生生評價:在小組合作、大組彙報中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評價,在本節課中主要是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展示小燈泡結構圖以及小燈泡連接實物圖時,其他小組的學生給予評價的過程。目標評價:恰當的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評價。這裏主要是利用達標測試來完成。

六、資源開發

本節課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文本資源:課本資料與課本插圖。在灌輸迴路、短路、斷路現象時結合課本的插圖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的瞭解。

2、實驗資源:本節課以實驗爲基礎進行教學,從觀察小燈泡的構造,到點亮小燈泡最後到探討電流的路徑,都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的。實驗資源是本節課重要的教學資源。

3、生成資源:主要是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活動中的典型錯誤資源,教師拿來進行教學。

4、生活資源:實物觀察,在學習小燈泡結構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實物小燈泡學習新知;聯繫生活,在導入新課以及展現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時,可以充分聯繫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點亮我的小燈泡>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四冊"電"單元第二個課題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充分感知了電與人類生活關係的基礎上,真實觸摸和運用電的一次嘗試活動,是爲下一步學習串聯和並聯電路奠定的基礎工程、教材在設計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動:一則是"讓小燈泡發亮",在這個活動中內設了"觀察小燈泡、連接小燈泡、猜測電流路線、畫電路裝置圖”4個小活動,期間引發出電流、電路等科學概念。二則是討論電路的4種接法來認識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從而深刻理解電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這種佈局,體現了2大優勢:

1、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爲點亮小燈泡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特別是當小燈泡在自身努力下發出燦爛光芒時,會帶給學生個體十足的成就感。而課程在設計時,首先介入了“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這是非常迎合學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於學生掌握電路的具體連接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得以有利突破。

但這樣的安排是否最大價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動的科學內涵,學生是否在親歷活動中,生髮了科學概念,體會到了科學學習中一些內在品質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科學學習不但要面對成功,更要從容地、冷靜地面對失敗,在失敗中找到科學研究的種子與動力。

基於這樣的思考,所以我認爲需要重新來權衡這些活動的權重,給予新的組合、

首先,描述“小燈泡內電流是怎樣流動的?”,這會令學生覺得有很大難處。要突破這個難點,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來認識小燈泡的內外結構,同時掌握相關的名詞術語。所以觀察小燈泡應成爲教學的起始活動,且佔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連接小燈泡這個活動中,學生經歷的是一場嘗試,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嘗試過程,是一場成功與失敗交織在一起的嘗試活動。其間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學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許第二次又失敗了;有的學生也許嘗試了幾次才獲得成功;有的同學幫助同伴點亮了小燈泡;有的同學的電路接發竟然不與同伴相同,但結果卻都亮了。

這些在努力付出後求的的成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們需要花大力氣讓學生“胡搞”,讓他們去面對自己的失敗,總結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體會科學學習的真諦,認識到“科學的成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真理。

再次,“電流、電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爲電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憑藉想象和猜想。而電路是建立在電流上的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是電流過的路,外延又很豐富,有通路、短路、斷路等。要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必須要把電流和電路概念的教學捆綁在一起,設立成獨立的一個活動,存放於“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之後。

因此,本課將圍繞“觀察小燈泡”,“嘗試接亮小燈泡”,“討論電流、電路概念”3大主要活動而展開。所以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畫印象中的小燈泡,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經歷連接小燈泡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體會到科學成功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嘗試經歷小燈泡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一根導線、一節電池、連接亮一個小燈泡,探究出接亮小燈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學概念:

認識小燈泡、電池本身的結構,如小燈泡由錫點、螺線、燈絲等部分,電池有正負極;

掌握電流、電路等概念,特別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並能清晰地描述出電流的流向。

二、教學方法

目標的達成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爲了在教學中達成目標的要求,突破重難點,所以教學中主要採用“嘗試---探究”法開展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1、結構觀察法

新課程提出“科學學習的觀察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提倡的‘亦步亦趨“的觀察,而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它包含2層含義:一是無意觀察,二是結構觀察。本課在觀察小燈泡的環節,採用了“結構觀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學學習與常識教學的不同之一是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動手,所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頭戲。本課在設計上突出了“動手操作”這項技能的訓練,切割10分鐘的時間塊用於學生連接小燈泡。操作,從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爲“引導式操作”、“挑戰性操作”、“自主性操作”這樣三種狀態。針對“接亮小燈泡”這個環節而言,由於內容本身能吸引兒童,而且從本活動的教育意義出發,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層面,這樣不但有利於發揮學生在連接中的創造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的交織中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3、對比理解法

事物通過對比,更能突顯其本質特色,科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本課教學中存在着多出對比:首先,自我認知與活動結果的對比。主要體現在本認爲很容易接亮的小燈泡在實踐中卻花了一大筆力氣;本認爲很容易畫的燈泡,卻沒能自信地畫出來。

其次,多種電路連接方式的對比。這些對比是促成學生對電路認知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

4、再認識法(或再體會法)。也稱反思法,是達成情感目標的有效手段,課堂中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談談活動後的各種想法環節上。

三、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過程要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統一,才能發揮科學教學的最大效益。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學生認知結構來佈局活動的結構,立足學生心理需求來解析每一個具體的活動,讓每一個活動成爲承載科學概念、激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導體。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分爲三個環節進行:

1、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2、佈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3、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立足“嘗試畫小燈泡——產生觀察需求——再認識小燈泡”3個小活動而展開。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描述小燈泡樣子的時間塊,因爲掌握小燈泡的結構是突破描述電流走向的介質。教師則在活動中做好學生情緒的調控與把握,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幅小燈泡的內部放大圖,提供給學生一些有關小燈泡的專有名詞術語。

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細膩的認識, 課堂中,教師通過設計“畫小燈泡”這個環節來揭露兒童對小燈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認識,從而引發學生自主地產生對小燈泡進行細緻認真觀察的願望。這種先抑後揚的手段,是對兒童心理深刻解讀的基礎上得以運用的,它在設計上把畫燈泡與觀察小燈泡兩個活動有結構地串聯了起來,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了孩子觀察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方法,讓他們在體會中明白科學探究不能憑藉印象想當然,要躬行,要細緻。

(二)佈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學習環節,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意,經歷科學探究的成功與失敗,感受到失敗也是科學探究的'無形資源,認識到科學失敗的借鑑、啓發意義。所以,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提醒學生邊嘗試邊思考“自己是怎樣接亮小燈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還是幾次連接才換回的成功,當時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心理想法?”

學生就是圍繞這樣的問題自主嘗試10分鐘,同時把成功的、失敗的實物裝置圖都記錄下來。

在學生自主連接的過程中,由於考慮到班級學生水平層次發展不同步,所以“近距離層次指導”顯得很重要——對於班級中的弱勢羣體,教師要多與其對話,並做出示範,提供一些失敗的經歷,讓他們在變革中糾正教師的錯誤,從而體驗成功感。對於班級中一般的羣體性學生,他們在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上,可以經過摸索獲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師在指導中把重點放在指導他們反思自己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語言來描述整個經歷。對於班級中的強勢羣體,他們很喜歡這種自由的發揮,他們拿到材料會立即行動起來,他們也會不費力氣的把小燈泡連接亮。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新的連接方法,同時提供反例,引導他們思考:爲什麼這樣的連接不能使小燈泡發亮?從而初步建立起電流、電路等模糊概念。

最後,教師和學生談談嘗試連接小燈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科學道理,促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的的達成。

(三)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難點,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學學習環節,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電流、電路等概念已經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還不能在大腦中清晰地建立相關概念。所以這個環節的學習重點是依據“認識電流流向——理解電路內涵——擴大電路外延”這樣一個概念箭來佈局的。首先,教師拿出通路電路,要學生猜猜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在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義的基礎上,給出科學家討論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通路電路電流的流向是“從電池的正極流出,流過導線——錫點——燈絲——螺線,最後回到電池的負極”。同時引出電路的概念。接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緻觀察,比較通路、短路、斷路電路的迥異,在討論中明晰“電流沒有通過小燈泡,直接從電池正極出發回到負極,是短路現象,短路導線會發熱,電池會燒燬。”“電流從正極流出,不能回到負極的是斷路現象。”進一步豐富電路的外延。在這個環節中,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科學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細微處發現差別的觀察能力”。

四、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佈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並進行實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擬採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係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

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

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係,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

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複習導入

1、什麼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並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通過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在這堂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麼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二)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後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三)能讓學生表述的儘量讓學生表述,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有哪些注意事項需要引起重視,對於這個問題,就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表述,而不是教師刻意的呈現與說教。

(四)能讓學生動手的儘量讓學生動手。這堂課中我充分挖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個學生都動手參與了實驗,並在實驗中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

(五)能讓學生總結的儘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啓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點亮小燈泡》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闡述對本堂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初中物理電學知識中重要的實驗內容,是歐姆定律的應用和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基礎, 可以說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又是對新學知識的鋪墊,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因此學好本節課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的原理;

2.進一步掌握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規則;

3.通過使用滑動變阻器,進一步理解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鞏固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1.通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瞭解歐姆定律的應用。

2.通過學生根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計實驗、制訂實驗操作方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操作、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周密、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實驗過程中,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小燈泡的電阻 。

難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加深對電阻概念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根據實驗數據,求出小燈泡的電阻;得出金屬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學生剛剛學習了“歐姆定律”,第二次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電學儀器,在這種情況下來學習本節課,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能否設計出完整的實驗步驟。

(2)能否準確的連接實驗電路。

(3)能否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實驗探究。

學法:思考、討論、探究、分析、歸納總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約2分鐘)

通過問題,歐姆定律的內容,用公式表示歐姆定律,及公式的變形,讓學生考慮如何測燈泡燈絲的電阻,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測出U、I,再根據R=U/I,即可算出燈絲電阻。

由於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知識掌握的很好,所以這部分內容比較好引入,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學生已經在上節課學過公式的變形,很容易得到變形公式,爲如何測電阻打下基礎,很容易引入課題《測小燈泡電阻》。

(二)設計實驗方案(約10分鐘)

各實驗小組討論、設計一個能測燈絲電阻的電路圖,可能出現電路中沒有滑動變阻器的情況。然後以此爲契機討論到底用不用滑動變阻器,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滑動變阻器在此電路中的作用。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畫出測電阻的電路圖,大部分學生都沒畫滑動變阻器,讓同學們想想自己所畫的電路圖只能測幾次電阻,同學們都想到只能測一次,那麼老師設疑如果要多次測量應該怎樣改進你所設計的電路圖呢?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電源電壓,一種是用滑動變阻器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更方便,學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動變阻器。在電路圖中加入滑動變阻器。

電路圖確定之後,再給學生時間討論實驗步驟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設計表格較爲簡單,學生容易完成。

學生討論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後讓學生簡單敘述一下,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成果進行交流,鍛鍊了學生的交流評價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20分鐘)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實驗次數

電壓(V)

電流(A)

(四).分析數據,得出結論(5分鐘)

由兩個實驗小組將實驗數據填在黑板上,學生會發現隨着電壓和電流的改變,燈絲電阻也在變化,這一實驗結果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導體的電阻和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流過導體的電流無關”,發生衝突,以這個衝突爲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三次測量得到的電阻爲什麼不同。可讓學生重複剛纔的實驗,仔細觀察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除了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的變化,電路中還有什麼現象。很快學生會注意到燈泡亮度的變化。燈泡越亮,就說明燈絲溫度越高,三次測得電阻不同是因爲燈絲溫度發生了改變。

(五)交流和評估(5分鐘)

學生小組間交流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有代表性的一起討論。

(六)小結(2分鐘)

由學生小組逐一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並記錄。

(七)佈置作業(1分鐘)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板書設計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實驗原理:R=U/I

電路圖:

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1) 保護電路

(2) 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六、教學反思

學生在連完實物電路,閉合開關時,燈泡不亮,此時只需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減小接入電路的電阻即可,而學生卻普遍認爲是電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後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並加強此類問題的聯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