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精華篇」

本文已影響 1.46W人 

【文章導讀】”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悠遊泉石,煙火神仙,這纔是不枉此生。這幾天常常唸叨一首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浮生六記讀後感「精華篇」

  【篇一】《浮生六記》讀後感

昨天晚上看《影梅庵憶語》、《浮生六記》、《陶庵夢憶》,又翻了翻《枕草子》。對古代人的情愛觀、道德觀完全不能領悟。

按照冒闢疆寫的(如果他說了實話的話),陳圓圓一開始對他虛與委蛇,後來再三表示下嫁。這肯定有時局變幻導致態度轉變的成分。但古代女性無法獨立的因素真的在其間佔有多少?冒闢疆很傲慢地向陳圓圓表示(如果屬實),與她結緣不過是救父途中消遣辰光,不談其他。這應該是公子對待名妓的正常態度。那麼“妾”又究竟是什麼身份?我越來越覺得它與婚姻無關,只是一種長久穩定的情人關係。當人,古人的婚姻並不以愛情爲重。那麼如果妾也是情愛而已。愛情在哪裏?或者愛情只是現代人發明出來以匹配現代婚姻的說辭?

16歲的董小宛微醉之後被侍女扶在走廊與29歲的冒闢疆見了第一面,“面暈淺春”已讓冒公子心懷盪漾。再過一年,又見。再又見。“留子傾倒於明月桂影之下”。總之很美。但是冒公子還是以對名妓的態度對她,時局又不定。如果不是董小宛一再一再堅持,旁人一再一再勸說,錢謙益又資助,冒公子是不會留下她的。(冒闢疆這麼寫,不像是表現自己爲大丈夫不戀女色,因爲他們似乎沒有這樣的道德壓力啊。更像一個文士對待名妓的正常態度。)即使在董小宛嫁入冒家,得到舉家上下的認可,甚至種種美德美韻爲冒公子所肯定之後,他還是五次三番地想要“棄”她。董小宛完全不介意,甚至在冒家逃難,冒闢疆獨自要把他留給朋友照顧,不帶她走時,董小宛還表示一定等他,萬一發生變故,大海便是她葬身之處。後來又帶走了。冒闢疆於是感嘆小宛“顧全大局”,僅僅而已,全無歉疚,亦不覺任何不合適。可見“妾”身份之低。

在《浮生六記》裏,芸的“奇怪”表現也可說明妻妾身份的差異。驚歎的是這本書裏紀錄了夫妻之間的“愛情”。新婚燕爾的一些細節,完全說明這感情超越了情愛,而是愛情。新婚第三夜,三白作新舅送嫁,很晚回來。那時已是燈殘人靜,悄悄走進新房,發現陪伴的老嬤嬤盹於牀下,芸卸妝卻沒睡,高燒銀燭,低垂粉頸,原來竟然在看《西廂》,看得入神。兩人就此書交談了兩句,發現怎麼那麼有話題,那麼有默契……老嬤嬤催促他們睡覺,讓她關了門先去了。“遂與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就是說好得像知己啊!“戲探其懷,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爾耶?芸回眸微笑。便覺一縷情絲搖人魂魄,擁之入帳,不知東方之既白。”……——怎樣,現代愛情未必如許甜蜜吧。。。

但就在這樣“甚篤”的愛情裏,芸竟然因爲一場戲言要爲三白張羅小妾。我覺得是戲言,爲了給三白最好愛情的賭氣……事端是三白的一個朋友娶了妾,芸看後評價沒有風韻。朋友說,如果你家三白取妾,一定是要有風韻嘍。芸說,那當然!後來真的碰上一個有風韻的,就真的做主給三白娶回來了,連三白都覺得驚訝……後來這個妾又被擄走,芸卻因此生病喪命……可見,妾真的是個無害於古代婚姻和道德的東西,只要不太作,反而能成爲婚姻的調味。反觀現代人,婚外情倒是能與婚姻勢不兩立,兩敗俱傷……

古時的國外又如何?說道《枕草子》,這個宮女寫的風韻流轉的宮廷生活,也明確提到她是有情人的。古代哎,在宮廷裏哎……即使這樣,情人對她來說,似乎也是個不需要遮掩的話題。

現代的婚姻、愛情、道德觀一定是與現代生活的種種價值觀和現實問題緊密聯繫的。可能是私有制,可能是健康危機……無論如何,一個生於現代的人,浸淫在現代的種種觀念裏,除了對古人風流韻事的豔羨,其實是無法理解古代情愛生活的。

“代溝”,“代溝”太深。

  【篇二】《浮生六記》讀後感

讀《浮生六記》【外三種】(含《影梅庵憶語》、《香畹樓憶語》、《秋燈鎖憶》)

那一年那一刻,那一個女人,那一次不經意的回眸,那一段記憶,如同春暖時分飄過庭院的第一縷花香,芬芳剎那成夢。

可是秋風終於乍起不絕,繁花零落成泥,世間之美總蘊了短暫的宿命,正若那晨風中凝在嫩葉上的一滴露珠,晶瑩純粹,卻留存極爲短暫。

這大概就是美人如花凋謝,紅顏不辭多桀,凡人凡物,染了美的特質,就似被上了符咒,你看那朝陽夕照何其璀璨光芒,匆匆地風流雲散,曇花一現罷了。

雖深恨美不長存,偏生世上還有一些惜美之人,瞻望梨花帶雨,霧餘林畔,月下塵風,便終其一生不能忘懷,百般思量之計,無他做法,只得付諸文墨,留此一脈餘香於辭章卷帙,給後人一個若即若離的背影,還自己一個若遠若近的回憶。

於是,吾儕好美之徒才得觀瞻此美此情此疼此憾,文章過了幾百年,而文墨之彩不減分毫,精研默久,撫案悵惘,涌上心頭二三情緒,不可不說,不能不說,遂寥寥秉筆,不勝惶恐。

這四篇筆記小品皆爲悼念亡故之人,(除了《浮生六記》中的三篇,但其中兩篇疑爲僞作。)作者都是傳統的中國文人,其中最負盛名的當然是冒襄,其餘三人不過是較爲普通的書生而已,尤其是沈復,若非《浮生六記》被偶爾發現於陋巷地攤,怕很少會有人知道三百年前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愛山水,尚性靈,至情至性的男人吧。

當他們在懷念亡人之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走向了末世。那個時代,變革思想正醞釀在國家的體肌之下,與冒襄同時代的黃宗羲、顧炎武幾乎堪稱比較激進的思想革新家。從冒襄到最晚的《秋燈瑣憶》的作者蔣坦,中國社會幾經變遷。冒襄的年代,漢民族再一次整體匍匐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下,最後的也是最專制的君權建立在血腥的鎮壓屠殺上,封建社會迸發出死亡前的迴光返照。而蔣坦的年代,大亂迭起,西方列強早已經撞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半個中國,中華帝國風雨飄搖,外憂內患。

便是在這個時候,他和她相逢,他爲家國命運奔波勞碌,她必然地也捲入其中,在垂死的社會體制內辛苦遭逢,或者,就算他逃入山水中,他最終還是發現自己逃不出這個社會的禁錮,他逃不出,她最終也逃不出。

何況,在古代中國,女人何來什麼社會權力,個人選擇,在她們爲數很少的自由裏,選擇愛情很多時候便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價值,甚至成了她們的全部生命。

我看這四個女人的愛情命運,當中自有相似與分別,芸娘有沈復的不離不棄,紫姬有陳裴之的傾心以待,秋芙有蔣坦的知己酬唱,唯獨董小宛半生浮萍,她雖千里追隨冒襄,遇盜賊、忍斷炊、遭離棄、經戰亂,苦楚萬端,卻還是換不來心怡男人的款款深情。偶爾一次溫言柔情,仍抵不過她萬分之一的付出。

現在的人看見冒襄的絕情,或者會以爲董小宛遇人不淑,與其被他厭棄,不如早別了此人,另做打算。可惜他們拿今天的觀點去評價古人,太過現代化了,需知道,沒有愛情的古代女人,拿什麼撐起生命的晴天,所以就算傷痕累累,還是義無反顧地撲上去,撲上去,求得的或許不單是那個男人,那份深情,而是生命的認可,精神的首肯。

她但凡獲得了愛,才獲得了做人的價值,陳芸若沒有沈復至死不渝的忠貞,在她屢遭家族驅逐之時,哪裏還有力量綿延年月,又去什麼地方“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爲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做遠遊計也。”

是啊,她們即使逃進詩書田園裏,逃進男耕女織的神話裏,也還是要和那個,必定是和那個男人一起逃。藏在中國文人心底的是一方詩酒怡情的桃花源,藏在中國古代女人心底的桃花源又在哪裏呢,就在這些懷揣夢想的男人身上。

這是古代女人的宿命啊。

雖如此,我是不喜董的委曲求全,愛情的姿態擺得太低,反而得不到平等的對待。縱然她對冒襄一心一意,冒襄儘管也在長期的生活中對董小宛產生了一些依戀,但每當危難到來,他第一個拋棄的就是這個舍了自尊,拋了顏面,豁出性命跟隨着他的女人。

原來放低了自己到塵埃裏去愛一個人,便真是成了一粒塵土,隨他揮去四處,再也沒了足以依靠的肩膀,可以枕着安眠,一生一世平淡如水,也是一種愜意的幸福了。

董小宛在冒襄重病之時衣不解帶,夜不能寐,她信誓旦旦地說:“夫子生而餘死猶生也;脫夫子不測,餘留此身於兵燹間,將安寄託?”

她是知道的,沒了這個男人,她就沒了生存的依賴,她何嘗不知道他絕情冷酷,她何嘗不能領悟冒襄心裏時隱時現的“曾經滄海”,可是她都不在乎了,唯有橫下心的生死相隨,走到頭,除死方休。

冒襄寫作《影梅庵憶語》懷念董小宛,我覺得他一是懺悔,二竟是有些炫耀的意味,所謂炫耀,無非是顯示自己得遇一女傾心相隨,遭他無數次拋棄,還是不改初衷,這番心思恐怕是真有的。

而且他既是悼念,卻偏要提一提舊情人陳圓圓,說起當初對那位絕代美人的驚鴻一瞥,津津有味地回憶道:“令人慾仙欲死”,把他與陳圓圓相識相戀之過程盡情書寫。只不過,歷史做了一次諷刺的決斷,陳圓圓沒有嫁入冒家,成爲溫順的良家婦女,她成了改變歷史的一個關鍵因素,演繹出“衝冠一怒爲紅顏”的傳奇劇本,後人可以臆斷那不過是吳三桂的一個藉口,可是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個因素的推動作用。

冒襄晚到了幾天,當人去樓空,他“悵惘至極”,卻不知歷史的命運將要改變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