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77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通用10篇)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1

一、

袁宏道在《孤山小記》中說:

“孤山處士,妻梅子鶴,是世間第一種便宜人。我輩只爲有了妻子,便惹許多閒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厭,如衣敗絮行荊棘中,步步牽掛。”

自然,這只是“山人”說的“便宜”話。“世間”真願意“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愛做這種“便宜人”的,畢竟無多。依愚下想來,只要還食人間煙火,《浮生六記》中的沈三白、陳芸夫婦或許可以算另外一種“便宜人”。

三白、芸娘生逢“太平盛世”,中表姻親,青梅竹馬。在仍然很“封建”的時代,幾乎可以算是“自由戀愛”而親上加親。結縭之後,“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即此一條,“便勝卻、人間無數”。

三白說芸娘:“其癖好與餘同”。兩人都屬“胸無大志”之類。芸娘一生,所向往的,不過是:

“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爲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對此,三白本人也堪稱“同志”:

餘嘗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爲男,相與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難,俟妾鬃斑之後,雖不能遠遊五嶽,而近地之虎阜、靈巖,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儘可偕遊。”餘曰:“恐卿鬢斑之日,步履已艱。”芸曰,“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有一次,三白到山中掃墓,撿到一些“有巒紋可觀之石”。夫妻合計,用一個宜興窯的長方盆,疊起一個小山峯,再用河泥種上千瓣白萍,“石上植蔦蘿,俗呼雲鬆。經營數日乃成”。

到了深秋,蔦蘿蔓延滿山,有如藤蘿懸於石壁,“花開正紅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紅白相間。神遊其中,如登蓬島”。把這小盆景置之檐下,夫妻共同品題:“此處宜立茅亭,此處宜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間”,此可以居,此可以釣,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將移居者然”。可以說,這是兩位“泉石膏肓”的愛侶,經營他日愛巢的一個盆景式模擬試驗。誰知好景不長,有一天,貓兒爭食,從屋檐上掉下來,頃刻連盆與架都打碎了,“兩人不禁淚落”。

這個“模擬實驗”如此結局,表面看來,似乎象徵着芸娘“情愛烏托邦”終須被現實“撲碎”。

然而,揆之事實,三白、芸娘二十三年的恩愛,並不是“秋月春風等閒度”,並不只是幻想、追求和等待一個將來的“他日”。相反,他們從來都是“良辰美景,不放輕越”。且不說閨房內外,平日的廝擡廝敬、百凡體恤;煮酒衡文、蒔花種草種種情趣,即便是他們一生嚮往的境界,隨着愛侶攜手,“步步蓮花”,也早就已經領略和體驗。

二、

沈家住在蘇州滄浪亭愛蓮居西鄰。是人間六月天,室內暑氣蒸騰,炎熱難堪;而板橋之內,小河之畔有“我取軒”,是三白的父親宴客之處。“老樹一株,濃陰覆窗,人畫俱綠。隔岸遊人往來不絕”。三白求得母親准許,帶着芸娘到這裏消夏。芸娘罷了針繡,夫妻終日相伴

“課書論古,品月評花”。三白又“教以射覆爲令。自以爲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

七月秋暑灼人,在金母橋東,三白向一對老夫婦租借一間鄉居,兩人於是“得一清涼地以消長晝”。這個地方,“繞屋皆菜圃,編籬爲門,門外有池約畝許,花光樹影,錯雜籬邊”,“綠樹陰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鄰老又爲制魚竿,與芸垂釣於柳陰深處。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隨意聯吟”,“少焉月印池中,蟲聲四起,設竹榻於籬下,老嫗報酒溫飯熟,遂就月光對酌,微醺而飯。浴罷則涼鞋蕉扇,或坐或臥,聽鄰老談因果報應事。三鼓歸臥,周體清涼,幾不知身居城市矣。籬邊倩鄰老購菊,遍植之。九月花開,又與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來觀,持螯對菊,賞玩竟日”。

後來,三白還和芸娘一起,在書畫家朋友魯半舫家“蕭爽樓”借住了一年半。蕭爽樓“庭中有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廓有廂,地極幽靜”。移居時,帶來的一位僕人會做成衣,一位老嫗能紡績,加上芸娘會刺繡,靠他們三人的勞動自給自足。芸娘又善治烹庖,尋常的瓜蔬魚蝦,一經她手,“便有意外昧”。三白好客,而一批愛好書畫的朋友,喜歡蕭爽樓幽雅,常帶了畫具來,終日品詩論畫。大家知道三白窮,於是每天湊出酒錢,交給芸娘置辦。芸娘有時“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而朋友們則“如樑上之燕,自去自來”。就這樣“良辰美景,不放輕越”。直到芸娘彌留之際,對於當日“蕭爽樓”毫無拘束、“不嫌放縱”的日子,還是不勝依戀,認爲“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由是觀之,三白、芸孃的情愛,並不是“烏托邦”。

三、

前文說過,芸娘一生所向往的,不過是:“布衣菜飯,可樂終身”,因此,對於夫君,她認爲“不必作遠遊計也”。

這可不是嘴上說說的,每一天,都是柴米油鹽踏踏實實的現實。既然不教夫婿覓封侯,就要耐得住貧寒並且甘之如飴、知足常樂。芸娘一生,也的確如此躬行。

芸娘本人四歲便失去了父親,窮得“家徒壁立”。長大後,母親、弟弟,一家三口,就全賴她做女紅供給。弟弟上學從師,芸娘從來沒有讓欠過學習資費。出嫁後,丈夫“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不僅如此,她還常常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惠而不費地生活得相當有情趣。“唱隨二十三年”,她無怨無悔,從來沒有“藉詞含諷諫”,規範夫君投入“經濟文章”。

妹妹也從來沒有對她的寶哥哥說過“那些混帳話”。然而,不少人疑心,即便木石緣成,按照“二玉”的爲人行事,很快就得翻臉,“佳偶終成怨偶”。讀過《浮生六記》,看到三白、芸孃的範例,我更覺得那“佳偶終成怨偶”的推想,實在不足爲訓。因此也爲“二玉”公案放下了心。

然而,即便是我們主觀上完全能做到“知足常樂”,幾十年人生,難免遇到種種坎坷。最困難的時候,三白的家長,將他們逐出家門,切斷接濟,對於三白,就有如《傷逝》裏的“接局長諭,着史涓生毋庸到局上班”。那時,史涓生“明白”了,活着乃是人生第一要義,他毅然決然地捨棄當初相約一起奔向理想的同志加愛侶子君,雖然明知這樣做等於將她置之於死地。

儘管芸娘所處的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年代,“封建”,比子君的時代要嚴酷得多,然而,得知被家長驅逐後,她哭泣着說:“親怒如此,皆我罪孽。妾死君行,君必不忍;妾留君去,君必不捨”。她確信,夫君絕不會舍她而去。

有時真讓人困惑:芸娘爲什麼反而會比子君幸運些?作爲對比的,我指的不僅是由“拋棄”與否而導致一生一死的不同,更本質的,還有兩個男人不同的“人心”,以及這兩種不同的“人心”分別給予兩位同衾人的安慰和絕望,這種更大的不同。當年林覺民烈士捨棄了自己至愛的“意映卿卿”,從八閩遠赴百粵,奮勇捐軀,本意不正是爲了普天下千千萬萬的“卿卿”,將能生活得遠勝於前清的“卿卿”麼?可是,唉,難怪要“傷逝”了。

四、

有人說,一個男人,總得經過一個女人(妻子或情侶)的薰陶規範,才能成熟爲一個真正的男人。打個很不恰當的比方,用數理語言說,就是一個男人,總得經過一個“算符”(女人)的“作用”,才能呈現出他的“本徵值”。或許,經受不同的算符的“作用”,男人會呈現出不同的“本徵值”。

《聊齋。鳳仙》故事,狐女鳳仙的幾位姐夫不是有錢就是有勢,爲了讓夫婿長進、爭氣,她送給丈夫一面鏡子,用以督導他讀書:每當夫婿努力攻讀,就可以在鏡子裏見到鳳仙“盈盈欲笑”;反之,就見到她“慘然若涕”。終於,夫婿讀書成功,一“舉”成名,可以昂然立於僚婿之中,皆大歡喜。篇末,有異史氏曰:

“嗟乎!冷暖之態,仙凡固無殊哉!‘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惜無好勝佳人,作鏡影悲笑耳。吾願恆河沙數仙人,並遣嬌女婚嫁人間,則貧窮海中,少苦衆生矣。”

和鳳仙相比較,芸娘是完全不同的“算符”。《浮生六記》如果也能有“異史氏曰”,會不會驚呼,要是像芸娘這等女人多了,豈不是在和帝輦之下爭奪人才,把天下許多昂藏七尺好兒郎都“作用”成了像沈三白那樣的窩囊廢物?

當然,即便有這種想法,也只是說說氣話而已。世界上永遠有千萬種人,真正能夠“成功”的人士是少數,大部分總是芸芸衆生――兩頭小,中間粗,符合正態分佈曲線。更何況,男人中也還會有扶不起來的阿斗,也不去說什麼“機會”、“運氣”、“福氣”。。。之類“因素”了。簡單點說,功業、事業、學業、家業。。。對於三白、芸娘這類本來就“不求上進”的人,“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應該說已經是“求仁得仁”,可以無憾。畢竟,並非世間每一對夫婦都能有這樣的福緣。

芸娘最後說:

“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神仙幾世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致乾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擾。總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因又嗚咽而言曰:“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相離,忽焉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此心實覺耿耿。”

回首“唱隨二十三年”,因爲“無憾”,中道相離,“憾”更無窮——是自己沒有福氣。。。

不,是三白沒有福氣。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2

《秋燈瑣憶》裏的秋芙和沈三白的芸娘真不一樣,儘管林語堂稱她們爲古中國最可愛的兩個女子。芸娘很端莊,重禮儀,屬於相敬如賓的那一種妻子,而秋芙卻有一種傾斜的美,你看她的出場,“綰墮馬髻,衣紅綃之衣”,墮馬髻就是一種偏垂在頭髮一側的髮髻,那薄紅的單衫傾斜的髮髻,怎麼都覺得有種撩人的風情。

芸娘生得也有一番纏綿之態,但是沈復也很白描的寫到她“兩齒微露,似非佳相”,就是像兔子似的露着兩顆大板牙,那的確是不太美呀。蔣坦偏愛虛寫,從來沒有直接描繪過秋芙的容貌,秋芙嫁來之前,他們曾有五次偶遇,但都只是驚鴻一瞥,寫出來的句子是“戴貂茸,立蜜梅花下。俄聞銀鉤一聲,無復鴻影。”過門之後,“餘爲秋美製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每當春暮,翠袖憑欄,鬢邊蝴蝶,猶栩栩然不知東風之既去也。”那個立在蜜梅花樹下的人兒,翠袖憑欄的人兒,怎麼會不美呢?

秋芙的行爲也真是如詩如畫,天然有風致的。“秋芙以金盆搗戎葵葉汁,雜於雲母之粉,用紙拖染,其色蔚綠,雖澄心之制,無以過之。曾爲餘錄《西湖百詠》,惜爲郭季虎攜去。”這是在diy自制綠色的箋紙,真是細膩又香豔。“桃花爲風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謁金門》詞雲:“春過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紅吹漸漫,風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東風驟來,飄散滿地,秋芙悵然。”用落花來砌字,比黛玉葬花,來得哀而不傷,春風亂拂,花瓣四散,想象一個單衫杏子紅的美人站在其間,實在浪漫得要命,難怪把她的官人迷得七葷八素。“瞰食既飽,分飼池魚。秋芙起拊欄楯,誤墮翠簪,水花數圈,杳不能跡,惟簪上所插素馨,漂浮波上而已。”甚至連這樣平常的句子,簪子掉到水裏的場景,被他寫得也那麼的有風情,好像一幅簪花仕女圖似的。

秋芙和芸娘一樣有才,可以和丈夫談詩唱和,這些紅袖添香的佳話,也就差不多相似了。但她可貴在居然有孩子氣。“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強餘手談,或至達旦……下數十子,棋局慚輸,秋芙縱膝上猧兒攪亂棋勢。餘笑雲:“子以玉奴自況歟?”秋芙嘿然。而銀燭熒熒,已照見桃花上頰矣。”原來楊貴妃從前就做過這樣的事情,把小狗放在棋盤上把棋盤搞得大亂。看過《長生殿》之後才知道,楊貴妃實在可愛,把唐明皇當作了尋常的丈夫,像人世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妻子一樣的爭風吃醋,撒潑耍賴,一哭二鬧三上吊,愛得真有煙火氣。看來這個秋芙也並不是畫上死板的佳人兒,她也有撒嬌耍賴的時候,和芸娘比,她沒那麼正經,要小女人很多。

秋芙種的芭蕉,葉大成陰,秋來雨風滴瀝,蔣坦在枕上聽見那雨打芭蕉,心都碎了。一日,他在芭蕉葉上題詩,“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第二天,看見葉上秋芙已續書數行:“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你看,這爲人妻的一點兒不怕丈夫埋怨,還敢說他無聊,在精神上,這個女人也絕不是附庸,有的時候,比她的相公還要略高一籌。

《秋燈瑣憶》不像《浮生六記》直寫喪妻之痛。蔣坦他實在是身在其中說不出,他在寫這部筆記的時候還是沒有走出來,所以看似不着一字,但句句都像浸在水裏的海綿,溼嗒嗒淚盈盈,應了聶魯達的那一句你從所有的事物中浮現,充滿了我的靈魂。

很怕看到結尾,怕看到芸娘病逝那樣的實寫。但是真實的結尾,寥寥幾句話,卻比那一字一句白描死亡來得還要讓人身心俱碎。蔣坦依然迴避了秋芙的病逝,只寫到她因爲衣不解帶的伺候夫君的病苦,拖垮了自己原本多病脆弱的身體。文末蔣坦只寫到了他當時對老了之後生活的幻想,“數年而後,當與秋芙結廬華塢河渚間,夕梵晨鐘,懺除慧業。”對於來世,他覺得應該是“花開之日,當並見彌陀,聽無生之法。即或再墮人天,亦願世世永爲夫婦。”說到這生生世世爲夫婦,最後一句他寫道:“明日爲如來潘涅槃日,當持此誓,證明佛前。”

持此誓,證佛前。還是看不透呀,仍然是籬落呼燈,世間小兒女的癡情一片。我因爲同樣的看不透,所以大喜大悲,看到這裏,已經哭到不行。

秋芙曾說,“人生百年,夢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僅存者,十之一二耳,況我輩蒲柳之質,猶未必百年者乎!”是啊,就這樣的睡過去了,病過去了,老去了,被痛苦吞食了,有多少歡喜美好可以據爲己有呢?可也就是這些散落在黑暗漫長的路途上的星星點點的時光,美好的人和事,才讓我們能夠咬着牙忍受,生活那無法逃避無法改變的豐富、殘忍或者平淡吧。

手中的梧桐花,何必放下,放下就寂滅了。我們愛這人世間的繁花似錦,也要有勇氣承擔這滿眼的草木凋零。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3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爲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芸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後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後陳芸客死他鄉。

陳芸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芸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芸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並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芸,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芸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後,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於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並着肩,手牽着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着彼此的才華,又成爲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4

掩卷自有清風縈繞心尖,倍感神清氣爽。全篇六卷,最愛卷一和卷六。

卷一爲閨房記樂,可見沈復、陳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儷情深。

平淡生活有柴米油鹽,亦有詩詞歌賦,雖爲布衣菜飯,卻自得其樂。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沈復和芸娘也改變了大多數人對舊時夫妻的刻板印象,他們相互理解與尊重、恩愛有加,令人感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常能製造出一些“小驚喜”,把平凡日子過出了“儀式感”,夫妻生活有愛又有樂,令人嚮往。

芸娘是沈復的表姐,舅舅家的女兒,與沈復同歲,但大十個月,所以沈復多以姐姐稱呼。芸娘在父親早逝之後,靠做女紅來養活自己、母親和弟弟。芸娘天資聰慧,在針線活的空閒讀書認字,自學成長。沈復十三歲時,看到芸娘寫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詩句,便被芸孃的蘭心蕙質傾倒。至於沈復,我估計有點像現在政府機構的“臨時工”,做的可能是書記員之類的活,後面辭職不幹了,做了一小段時間的生意,然後買賣賠了,就以賣字畫爲生。

  卷一中有幾個細節很打動我:

夫妻談戀愛時,沈復來芸娘做客,那天沈復外出夜歸後,已經錯過了晚飯,家人給了他棗脯乾果之類的,沈復嫌太甜,不想吃。芸娘便偷偷把沈復帶到自己的房間,原來芸娘爲沈復偷偷藏了熱粥,還有一些清淡的小菜。恰好這個時候,芸孃的堂兄叫芸娘出門,芸娘不開門,說我準備睡覺了。堂兄硬是把門推開,瞧見屋內倆人,便揶揄芸娘,“剛纔我問你要粥,你說沒了,原來是給你小男朋友留着呢……”

沈復家有個小亭子,取名“我取軒”,屋外有一個蒼天大樹,屋後有一淙潺潺流水,所以到了夏天,夫妻兩就去那裏避暑。夫妻二人經常坐在哪裏賞月對酌,還會行酒令。有時沈復還會和芸娘探討對古代文人和文學作品的一些看法,芸娘說喜歡李白,恰好又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啓蒙,沈復字三白,就開玩笑說,看來你今生和“白”字有緣分。

沈復家附近有個水仙廟,當地有一個節日,家家戶戶會在裏面供燈,很熱鬧,但是女眷不能入內。沈復說可惜你是女的不能進去,芸娘靈機一動,說自己可以變裝成男的呀。然後芸娘就在家裏喬裝打扮,還練習像男生一樣走路,後來沈復就帶着女伴男裝的芸娘去了水仙廟。

還有芸娘沽簪買酒,人家沈復和朋友秋遊,愁沒東西吃,芸娘乾脆把人家整個餛飩攤子都搬去了郊外,給沈復賺足了臉面。

兩人不拜觀音,拜月老,只求“生生世世做夫妻”,情深至此……

林語堂說芸娘是“中國古代最可愛的女人”,大概男人都對這樣一位不流於物役,和男人談得來又能玩到一處去,聰明機靈又賢惠持家的女人充滿了嚮往吧。不過我覺得沈復大概也是最受女性歡迎的古代中國男人,沈復尊重女性,又懂得在生活中製造一些“小驚喜”、“小浪漫”,去哪兒都惦念着自己老婆,有情、有趣、又有才,有夫如此,芸娘比起其它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女子又是幸運多了。

卷二閒情記趣,此篇未做深讀,寫的就是沈復平常摘花布景的一些心得,可見其在室內美學方面頗有造詣。卷三坎坷記愁,寫的就是芸娘後期被沈復家人嫌棄,夫妻二人顛沛流離,最後芸娘撒手人寰的事情,確是令人扼腕。卷四就是寫沈復年輕時習幕,就是在揚州一帶的官府做臨時工時,順便到處去玩的所見所聞。卷五中山記歷,寫的是沈復到琉球羣島旅遊的事情,當然作爲海邊人,又是日語專業學生,對此卷所述幾乎就是一眼飄過。

但是卷六養生記道,原以是老者養身所談,興趣闌珊,不曾想字字珠璣,所談皆爲立身養心的處世之道,讀後心中豁然開朗。再嘆中國文學之精妙,不過四五字,表達之意竟可層層推進,回味無窮。

沈復一生清貧,命運多舛,但是志趣諸多,遊戲人生。苦雖是大苦,但也及時享樂,活得通透明白,這種人大概在臨死之前會了無遺憾地說一句:“我這輩子值了!”想來,這個世上的人,哪個不是爲了這句話在拼命活着嗎?

願你愛你所愛,行你所行,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5

沈復在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浮生六記》開篇時便用了東坡詩中“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陳芸愛情的寫照。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說:“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夢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個她。

沈復和芸孃的愛情,很好。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芸娘,兩小無猜。脫金爲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

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爲心動的愛情,多少癡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芸以白樂天爲啓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爲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復適字三白。

卻不知白是空,萬般柔情終成空。

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說相如。他愛他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芸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裏;陳芸對王二姑折花的調笑沈復記在心上。啓堂弟婦催妝缺珠花的時候,陳芸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裏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爲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蒐集,她愛的他也愛。她的好他全陪着。

相處久了連不愛的地方也變成了愛。後來她喜歡吃的滷味漸漸變成了他的習慣。自由隨性的沈復也把“得罪”、“豈敢”當成了日常。當沈復問爲什麼一開始厭惡的東西最後卻會喜歡上的時候,芸娘說:“情之所鍾,雖醜不嫌。”喜歡上,就什麼也不在乎了。

情到濃時,竟然相約來世,來世竟要當個男兒陪他遊歷天下。這樣的愛情應該純粹到何種地步?

洞庭盛會,陳芸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慫恿下女扮男裝的出了門。攜手而出,歡樂無限。

也曾託言歸寧同去太湖。

陳芸說,第一次見到了這麼寬廣的天地,看過了便不虛此生了。閨中女子終生沒有見過的大有人在。她們與船家女素雲在船上嬉笑作樂,唱歌歡笑,最後被友人妻誤以爲是沈復挾着兩名妓子舟中作樂。陳芸解釋的很妙,她說:“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後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於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於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嚮往,家破人亡終成現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未嘗不希望沈復更強一些,更聰明一些。不用太聰明,不用太強,足以支持的起他們的愛情便足矣。然而那樣或許太過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準這種情況出現。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着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可惜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着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愛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6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於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歷莫過於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生於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商之間沉浮,浪遊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親,開啓了這段百轉回腸的故事。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遊,結交了衆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遊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爲難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樣的人,安於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芸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爲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沈復對芸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脣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芸讓沈復着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爲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並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麼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幹的父親多多學習。他似乎甘於過小情小調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麼不好呢?爲什麼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凡,並將終生平凡。沈復沒有宏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芸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麼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於它,堅守它,並樂在其中,發現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7

沈復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衆,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兩人之情興者鮮矣。架舟往來於滄浪亭下,聯句以遣悶懷,竟至涕泗相擁於懷。且夫婦肆意灑脫,就月光而開樽對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妝,於君共品水仙廟之人間況味,亦可託言歸寧,與君侍月乘涼,以續滄浪韻事。蘇城南園,菜花黃時,苦於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芸於急中生智,僱街頭餛飩之擔,擔爐火茶酒,攜砂罐而去,衆鹹歎服,無不羨之奇想,衆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極具慧心,以簾帶欄,蕭爽鏤因此別生趣致;撮茶葉少於,以紗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韻尤絕。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歡喜。

初讀時,不喜沈復,餘以爲復乃懦弱無能之輩,女子一生,所求極少,不過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驚,免苦,免四下流離,免無枝可依。芸雖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懷才識。可三白竟至愛妻四下顛沛。再讀時,感其爽直不羈,風流蘊藉,極具赤子之心。擬蚊成鶴,使其衝煙飛鳴;出遊非專爲登高,欲覓偕隱之地耳;興發之時,則挽袖捲髮,攀緣而上,不懼山顛路險;值菊園中,攜妻同賞,花好月圓;呼朋引類,載酒泛舟,或歌或嘯,大暢胸懷,。遇人間幽雅美景時,定不負良辰,不負清光。如此天真爛漫者,豈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貴。況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際,仍以語寬慰公子,曰:”蒙君錯愛,百般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真誠煙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有妾姑,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妾死,君亦早歸,如無力提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淚兩行,涔涔流溢,一靈飄渺。唯有“來世”二字,斷續沈耳。餘讀及此處,心神恍惚,念天地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才情兼備之女子。餘年少時,聽聞文君夜奔,當壚賣酒,頗愛其勇氣;讀到易安“賭書潑茶,賽詩傳情”之時,拍手稱好,世間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無憾;蘇子詩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寫盡無窮悲思。歸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令人感懷難忘“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更是寄託真切期望。人間之情,無過於此類。

讀此書之際,正值初秋之際,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發悲涼,愁思無處排遣,遂神清恍惚,飲青梅酒少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字眼觸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隱隱作痛。念餘年少,豈知情爲何物?只知曉世間一切之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況茫茫滄海,諸多可遇不可求,諸多風流。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8

聽說這本《浮生六記》還是林語堂先生的功勞,因爲他的翻譯,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本,但是相應的版本實在是久遠得很,紙張泛黃,中文還是繁體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還是堅持下來了。

我想,對於那時候的人,能夠遇到一個像芸一樣有趣味又識大體的女子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過據林老在《蘇東坡傳》裏所寫的蘇軾之夫人,多少也是賢妻良母)。現在的電視劇常常會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能從其中細細品味。這裏的故事卻是那麼細小,那麼親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這樣的女子,我會讓自己鼓起勇氣去結識如此得體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這樣恬淡地生活,我該會是很滿足的。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9

遇到一本好書很難,遇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更是難上加難。因爲世間公認的好書有很多,但當自己去閱讀時卻發現有些好書晦澀難懂有些好書枯燥無味,好多時候是硬着頭皮讀也讀不下去。《浮生六記》是近半年來發現的又一本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炎炎夏日,作者溫婉細膩、寧靜淡然的文筆,以及字裏行間流露的絲絲真情像山間一股清泉緩緩流過心田,讓人愛不釋手。“六記”顧名思義,分爲六個篇章,作者從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閒情雅趣、四方遊歷見聞一直寫到人生坎坷、養生悟道。書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第一章“閨房記樂”,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妻子陳芸之間從兩小無猜到洞房花燭再到婚後生活的點滴真情,一篇篇讀來,讓人感受到無數歲月沉澱後的溫柔靜謐,也讓自己想起曾經擁有過的種種美好,不禁反問己身,這些美好我們也都曾有過,爲何一日日過去怨懟多於相愛之情呢?

作者沈復,清乾隆年間人,一生不仕不第,後因家庭變故窮困潦倒,他留下的這本書成爲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在當時的社會裏並不起眼。在那個時代裏,誰會去關心在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細膩豐富、美好純粹。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誰會去關心一個普通人尤其是窮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誠如路遙先生所言:“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作者沈復的妻子芸娘溫婉嫺淑、知書達理,不僅與作者舉案齊眉,更是作者的紅顏知己,兩人品讀詩詞歌賦、修剪木蘭花竹、結伴遊歷山水、對月虔誠許諾,願下一世你爲男來我爲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們身上是那樣真切動人,這樣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會心嚮往之吧。也難怪芸娘是林語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這樣的女性,有誰會不喜歡呢?

可惜美好的感情總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難,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見容,夫妻二人被迫離開家門。沈復四處當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十四歲的女兒被早早當了童養媳,十二歲的兒子被送出去當學徒,芸娘也在顛沛流離中重病離世,僅執手相看淚眼留下“來世”二字……讀到此處,潸然淚下,人世艱辛,僅靠善良美好是無法活下去的。人活着,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要實現理想,首先得有生存保障,否則任爾才高杜甫節過淵明也終窮困潦倒,難顧妻兒,哪還有采菊東籬的心境呢?

有人言書中最後兩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讀不出差異來,且覺得最後一章大有可取之處。如關於養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裏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酒宜節飲,忿宜速懲,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還有書中摘錄王陽明先生關於讀書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讀書人士借鑑:“讀書時,知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書中不敢苟同之處是關於作者納妾一事,芸娘竟也主動爲丈夫張羅納妾,實在不能贊同。還有作者外出幕僚時,竟大肆出入煙花柳巷,還大寫特寫,評論者竟認爲這是男兒本色,實在不敢苟同,可能當時人的觀念與現在大有不同,此一時彼一時也……

  沈復《浮生六記》讀後感10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應有六記,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四記,有寫遊記的,有寫閒情記的(如何插花、養花,弄盆景等),有寫閨房樂記,有寫坎坷記。其中的坎坷記,是我自高中讀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後,第二本讓我傷心不已的書。

沈復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聰慧知書達理,甚至可以說有顆七竅玲瓏心,有時候我甚至認爲如果她在那個年代,生爲男兒身,其成就應該要遠高於沈復。

沈復與他朋友遇到難題時,總是她想出解決的法子。哪怕公公錯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辯解,她都不肯。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自然很好,一起到鄉下避暑,一起遊山玩水,吟詩會友,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哪怕是在很困難、家裏已容不下芸的時候,沈復也毅然地帶着她到外面住,沒有聽從父親休了芸。只可惜沒有白頭,芸便離開了人世。

沈復在書中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雖不希望夫妻間相互仇視,但不可過於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頭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會以愛情爲基石,但我明顯是不認同沈復那句話的。如果從一段幸福指數爆棚但是短暫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無趣但是冗長的婚姻當中做選擇,我必定選擇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歸去,也終究是沒有遺憾了。

我曾問過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幾歲?”他說70,我說那我活到69就好。說我自私也好,膽小也罷,我從來不敢想象,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那麼多的年歲之後,突然他會消失,那我還有沒有勇氣繼續活着,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讓我先走好了。三毛說,幸好先離開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這樣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過,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丟給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幫忙撫養,我追隨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覺得,倘若此生已沒有遺憾,又何必獨活在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爲孩子、因爲婚外戀、因爲各種客觀的不客觀的因素分手,卻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時突然永別。

我也曾問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忘記我?他說,五年吧。其實我不知道五年這個數字他如何得來,但當時年輕的我卻有些生氣,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給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愛我?

現在卻覺得,真要那樣,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後你再娶個比我溫柔堅強的女子,平靜安寧地度過餘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裏,我也不要你長長久久地記得我。

關於生死,關於命運,關於坎坷,關於幸福,其實來來回回,不過是“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罷了。格子曾說,我對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個可以隨時去死的人。我聽以後頗爲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這般清明透徹。

好像話題有些沉重了,但其實《浮生六記》也講了許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開的效果,又記錄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風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們跟朋友偶爾會玩考試的遊戲,輪流做老師,給其他人出題,而且出題人兼做主考官,然後還要閱卷評分。不由對正在玩遊戲的趙同學感嘆:“古代人好可憐啊,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只能以考試爲樂。”

我心想,要是把他丟回古代,他要怎麼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計只能耕種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