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3.34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1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記》,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譯註的,共300多頁,前一百頁是譯文,後面200多頁是原著(由於是白話文的原因,基本幾秒就過——畢竟生活在這個年代,若不是潛心研究,看白話文還真的有點吃力)ps.不過原文有個地方我覺得很好,就是雖然簡短吧,但都有一個小標題,所以一眼看過去,至少知道個大概。

來一段科普:《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爲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後人仿寫。

初看第一章《閨房記樂》,已然覺得很不可思議,講的就是沈復與其妻子陳芸的日常瑣事,心裏想着怎麼會有如此癡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漸漸往下看《閒情記趣》,主要講的是沈復與其妻子的裁花取勢、園林品鑑等事情,又會覺得,怎麼又會有這麼悠閒,這麼愜意的生活;進入到第三章《坎坷記愁》,心情一下子彷彿跌落谷底,芸娘被誤解,家族生活的困擾,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後期沈復的生活真是倍感淒涼;但同時特別感慨,尤其是諸事煩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候,也少見(沈復)其怨言;就像書裏所說:(沈復)幾無怨天尤人之詞,多是甘苦自得之語,他這份責己甚嚴卻又如浮雲漫卷的文風,使得文字記述的春花秋月顯得彌足珍貴。最後一章《浪遊記快》主要寫的是他的遊記,語言之快,彷彿跟隨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愛的地方,發現各個地方的奇特景觀)

讀本書的第一感覺真的是,主人公爲什麼如此之閒,按照現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個普通的小白領,與妻子一起過着溫飽有餘,但有時候又頗見拮据的生活;及時如此,他們依舊非常講究生活中的細節,沈復愛好花藝、擺弄景觀,芸娘也陪着他一起,還“出謀劃策”,可以說是非常享受生活了;所以纔會有所感慨,有所羨慕,因爲現在的人,乃至社會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掙錢,但是無論你如何努力,每天依舊感覺很累;沈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一個縮影,過着很平凡的生活,卻又把生活過的很真實。尤其是他樂觀的心態,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

最後,感動於他們的愛情,羨慕於他們詩情畫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寬廣;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身處困境,卻也甘苦自得;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後感2

起初只是這本書素白的封面上有一隻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頭站着一位。女人。只是這樣,這本書就已給我帶來了奇妙的感覺,我忍不住翻開它。

《浮生六記》的語言有些晦澀,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現代文的風格。雖是散文寫作,但書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頗像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人看了就無法停下。作者沈復,蘇州人,出身雁門伐北,專門寫平沙漠漠。而這本書去文采熠熠,處處透露着溫柔的氣息。書中更多的寫的是沈復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復的筆下,他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處處透露着可愛。林語堂先生曾說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芸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女人,同時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人。她仔細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會有女扮男裝看廟會,爲丈夫主動謀妾室。諸如此類令人神往而又感到驚奇的行爲。雲於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達理,有癡情一往,可愛聰慧。這似真實似虛幻的角色,讓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亂,卻無處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豔羨的愛情,與令人嚮往的充實生活。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沈父見到妻子怎能不歡喜,妻子也如此。沈復對妻子的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以至於他的書中描寫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動人,獨一無二,甚至讓我們感到沈復配不上他的妻子。他們之間的愛情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體現。雖然沒有過多的情感描寫,但沈復與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讀詩、遊戲,都使我們感覺到了那份甜蜜而又平淡的愛情。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有這樣的生活,怎能不歡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謂“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談論生活細節:閨房之樂,詩酒之樂,遊玩之樂,都是典型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情志。沈復是實幹的人,他的文采也沒有太多的點綴,然而只是平常的敘述,細微曲折,點到爲止,就足足體現出他生活處處有趣的細節。沈復好熱鬧,整篇文章都無太多刪減,充分的展現了文人們平時休閒且充實的生活。他用最平實的文筆描寫出讀者們最嚮往的生活。雖然他與芸的生活着實清寒不易,許多時候得苦心經營才能過的下去。最後也是妻子早逝。但這篇文章卻在兩百年後爲我們刻下了最美愛情的模樣。以至於觀賞過後不經感慨一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但我在合上書時,背面有一句話,“這本書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簡單概括。”《浮生六記》給我帶來的確實不止如此,而我對於這本書,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對此千萬的感受只能凝於一句話: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浮生六記讀後感3

東坡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何謂浮生,猜想着不過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時而起時而落的時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從容的心態度過一生,這不禁想讓人品味沈復這一生。

對於《浮生六記》,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語文裏的《童稚》了吧,曾幾何時的背誦全文,依然歷歷在目。“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當時卻只覺得這人無趣的很,看太陽、抓蚊子這樣的小事,也能專門寫一篇文章紀念?似乎只能說他從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樂趣,把這無趣的生活過的有一絲色彩吧。

當讀完原著發現,原來童年生活不過是歲月中的一角而已,讓人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愛情故事吧。他的愛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悽美,卻是那麼的平淡。“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從最初的一見鍾情到婚後的“能察眼意,懂眉語,—舉—動,示之以色”相敬如賓,相知相守,直到最後“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萬分悲痛的陰陽兩隔。彷彿在讀書之前,剛剛看了一出虐人的瓊瑤劇。當沉沁在這愛情故事中的時候,好像穿越時空,來到他的身邊。

送親歸來的他看到遠方佇立的倩影,臉上是隱藏不住的喜悅,加快了腳步來到她的面前,兩人低聲細語,滿是笑容。

山川之上,兩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嬌小婀娜,都着男裝,確是掩飾不住深情。面對着大好河山,二人談論詩詞歌賦,卻時常提起家中瑣事,從“琴棋書畫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箇中樂趣,不足爲外人道。感覺兩道身影時而模糊,時而清晰。

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夕陽西下,遠處立着一處庭院,門前伏着一條老黃狗,庭院旁的柳樹下,夫婦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門前的湖畔斜陽。無比和諧又溫馨的畫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感情。他孤獨的坐在牀上,仍然記得妻子離世前對他說的字:“來世”,他似乎想起了什麼,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筆,卻望着窗外,腦海中浮現的,是如白駒過隙般的一生。

讀完全書後,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閱盡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間卻沒有什麼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耳邊似乎聽到了他在對我說話:雖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峯迴路轉,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裏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餘地。

所以,《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於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浮生六記讀後感4

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遊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着我們去領略了庵裏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蔥鬱。

從這些遊記中,我看到沈先生紅色性格的特徵,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爲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着別人,即算是談論詩品評畫,無不都是帶着‘人家喜歡的我捨棄,人家捨棄的我偏撿起來’這意思。所以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遊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於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係欠柔和、衝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浮生六記讀後感5

這一章節,充滿了悲哀的氣息,沈先生和芸孃的日子生不僅過的越來越拮据,芸娘最後也在異鄉里去世。之後沈先生回到故里,卻因父親對他還諒解,故一直沒有去見父親,直到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最終連父親最後一眼也沒見上。而後他弟弟的一些所作所爲,最終讓沈先生選擇淨身出戶!

在這一章中,陳先生說道了一問觀點:

奉勸世上的夫婦,固然不可彼此仇視,也不可以過於情愛深重。俗話說“恩愛夫妻不到頭”

這讓我想到“吃虧是福”,講究的就是人生的平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平衡,因此,吃虧就是得福。

現在的人們,大多數都喜歡“精明”,也就是凡事不吃虧,倘若都要精明,那麼,會不會精明過頭了,反而變得斤斤計較。

我們講究平衡,是因爲心平靜,不管遇見哪種情緒,都能平靜對待,才能平和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浮生六記讀後感6

這一章的字裏行間,你儂我儂,透露着濃濃的愛意,沈先生與芸娘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擁有着濃情蜜意,着實令人羨慕。

而且,我發現沈先生擅長觀察,他的視覺系統整合得很好,得益於兒時的他,喜愛明察秋毫,細細觀察纖小的東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動的體現蚊蟲這些細小動物的刻畫,從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

長大後的沈先生,喜愛修剪盆景,這是功夫活,急不得,這個培養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筆下,描繪得繪聲繪色,讓我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愜意。

生活本是油鹽柴米醬醋茶,沈先生夫婦卻把日子過得閒情逸致,越發讓我親近他們的生活。

“點綴盆景的花石,小則可以精巧到入畫圖中,大則可以融匯韻致,令人入神。捧一甌清茶觀賞,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遊其中,這等盆景,才適合在幽靜書齋裏賞玩。”這等描繪,全然是享受當下。

  浮生六記讀後感7

作爲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記》記錄了清乾嘉年間一位蘇州知識分子,平凡而艱難,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記》原稿六卷缺了兩卷,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在那些濃縮的字裏行間,感受作者沈復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

沈復,字三白,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時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身無功名,不曾考科舉,但受家庭的薰陶和自身的興趣使然,沈復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精於盆景和園林藝術,有擅長丹青,一支好筆畫的花鳥人物,即施然展於白紙之上,有能融得進筆墨當中,端的是一派大隱隱於市的民間藝術家的資深大佬形象。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與其妻陳芸從青梅竹馬到相濡以沫攜手一生的愛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見的波折困頓中,如一杯茗茶,細嗅聞醇香,細品知醇厚。感動於他們在苦難面前的攜手共進;傷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親的家庭隱痛;哀傷於芸年紀輕輕便染重病,兩人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不過區區幾年便陰陽相隔。

沈復其人,是青衫磊落的書生,亦是舒朗溫厚的郎君。他會邀請妻子遠處郊遊,邀其暢談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後來路上孤獨人。悲傷餘後,生活依舊。時間治療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後平靜接受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遊四方。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其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浮生若夢,往事已矣,無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記讀後感8

並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簡單概括這本書,我的感覺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餘憶童稚時

先是在課本上讀到《閒情記趣》,才接觸這本書的,頗有趣味。且不說“夏蚊成雷”之時,作者“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的閒情了,單是他遊玩與草叢中,以叢草、蟲蟻、土礫,爲林,爲獸,爲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與童年的歡樂了。每讀至此,我都會忍俊不禁,恰似與作者隔空笑談童年的趣事了。卻也惋惜自己未能將幼年之趣事一一記錄下來,留作回憶。

陳家有女初長成

陳芸,作者沈復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貫穿了書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語堂先生道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沈復花費大量筆墨描寫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的芸,很是深情動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潑女子:當沈復因芸喜茉莉香(被認爲是香中小人)而調笑問道“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愛小人耳。”如此風趣的一位女子!

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貴之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她願與沈復一起承擔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誤會,她也默默忍受,不給夫君增憂。“君畫我繡,以爲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在芸的眼中,是“可樂終生”的。如此心境,卻也可比賢人顏回了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浪遊記快,尋尋覓覓;坎坷記愁,冷冷清清。沈復一生似在尋找着什麼,或是浪遊的閒適,或是生活的嫺靜。芸的早逝,令人扼腕。於他,更是莫大的打擊。作者在書中常感嘆:“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嘆!”使得全書縈繞着哀而不傷的情感。每當作者惋嘆“芸娘不能偕遊至此”時,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芸那溫柔又寬和的笑容,但同時卻又有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感。

若是人生似夢,卻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難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9

《春夜宴桃李園序》中雲“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大意爲短暫的人生就像是一場大夢,之中又有多少歡樂時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來這並不是古人獨有的感慨,今人實也難逃這魔咒。如今,世人多爲生計或功名奔波勞累,失了不少樸實無華的歡樂之感。如今人於浮華之中,如沈復於《浮生六記》中所記,如他一般於平淡的生活中找尋樂趣,也不失爲一種幸事。

《浮生六記》共四卷,分別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讀完此書,時常感念沈復與陳芸的愛情,也感念他們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沈復與陳芸可謂是珠聯璧合,二人自小相識,沈復欣賞陳芸,對其母言:“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陳芸於沈復腹飢之時藏暖粥小菜爲沈復果腹,其兄打趣曰:“頃我索粥,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誼,可見一斑矣。後二人遷居他處,情誼如舊,卻也遭盡磨難。書中所記之事,多爲樂事,然夫婦二人不過肉體凡胎,與旁人無異,也嘗爲生計所累,箇中辛酸,蓋不爲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詩、作畫、郊遊、烹飪,喻歡樂於平常,意趣盎然。二人雖非達官顯貴,平日生活卻也多姿多彩,不輸名貴。

縱然浮生若夢,爲歡卻不只幾何?世人多如沈復夫婦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詩意、活出精彩。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爲樂,爲樂當及時。”珍惜每一個生活細碎的平常,尋找其中的樂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餘年,可以說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說明人們對於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溫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脫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芸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纔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鍾,雖醜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芸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芸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麼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芸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後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遊,過完了自己的餘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爲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於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後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徵。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願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爲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鬆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麼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瞭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後沈復也看透了一生,並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應有六記,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四記,有寫遊記的,有寫閒情記的(如何插花、養花,弄盆景等),有寫閨房樂記,有寫坎坷記。其中的坎坷記,是我自高中讀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後,第二本讓我傷心不已的書。

沈復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聰慧知書達理,甚至可以說有顆七竅玲瓏心,有時候我甚至認爲如果她在那個年代,生爲男兒身,其成就應該要遠高於沈復。

沈復與他朋友遇到難題時,總是她想出解決的法子。哪怕公公錯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辯解,她都不肯。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自然很好,一起到鄉下避暑,一起遊山玩水,吟詩會友,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哪怕是在很困難、家裏已容不下芸的時候,沈復也毅然地帶着她到外面住,沒有聽從父親休了芸。只可惜沒有白頭,芸便離開了人世。

沈復在書中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雖不希望夫妻間相互仇視,但不可過於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頭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會以愛情爲基石,但我明顯是不認同沈復那句話的。如果從一段幸福指數爆棚但是短暫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無趣但是冗長的婚姻當中做選擇,我必定選擇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歸去,也終究是沒有遺憾了。

我曾問過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幾歲?”他說70,我說那我活到69就好。說我自私也好,膽小也罷,我從來不敢想象,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那麼多的年歲之後,突然他會消失,那我還有沒有勇氣繼續活着,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讓我先走好了。三毛說,幸好先離開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這樣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過,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丟給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幫忙撫養,我追隨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覺得,倘若此生已沒有遺憾,又何必獨活在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爲孩子、因爲婚外戀、因爲各種客觀的不客觀的因素分手,卻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時突然永別。

我也曾問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忘記我?他說,五年吧。其實我不知道五年這個數字他如何得來,但當時年輕的我卻有些生氣,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給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愛我?

現在卻覺得,真要那樣,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後你再娶個比我溫柔堅強的女子,平靜安寧地度過餘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裏,我也不要你長長久久地記得我。

關於生死,關於命運,關於坎坷,關於幸福,其實來來回回,不過是“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罷了。格子曾說,我對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個可以隨時去死的人。我聽以後頗爲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這般清明透徹。

好像話題有些沉重了,但其實《浮生六記》也講了許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成水底花開的效果,又記錄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風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們跟朋友偶爾會玩考試的遊戲,輪流做老師,給其他人出題,而且出題人兼做主考官,然後還要閱卷評分。不由對正在玩遊戲的趙同學感嘆:“古代人好可憐啊,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只能以考試爲樂。”

我心想,要是把他丟回古代,他要怎麼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計只能耕種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爲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芸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後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後陳芸客死他鄉。

陳芸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芸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芸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並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芸,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芸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後,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於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並着肩,手牽着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着彼此的才華,又成爲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爲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爲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爲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羣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說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爲“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裏,只得嘆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着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題記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這8個字足以概括沈復的一生,這麼兜兜轉轉一大半輩子,也許沈復在著《浮生六記》前都有沒想到,在他低谷時三個至親接連離世,沒有人能與分擔哪怕一點點的痛苦。從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轉折,又何嘗不是人生在世,如夢一場。

但沈復的文字從未有一絲倉促,他是一個單純了一輩子的人。

這夢的前半段沈復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爲會與他共度後生。這芸娘吳儂細語,這芸娘浮動暗香。他與沈復過着清貧,但卻波瀾不驚的生活。

但是陳芸最終也因爲公公的誤會,而與沈復一起被逐出家門。畢竟陳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傳統。在長輩訓斥與誤會時,多將不與長輩爭辯看作孝順,那隻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門是絕對的。從被逐出家門起,似乎他們的命運就逆着走了。他們本不是有錢人,後來因種種境遇不得不賣書畫爲生,但他們用慧心將生活過出清甜的美感。

這夢的後半段沈復不住的驚呼。他在夢裏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蒼涼,什麼叫做“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麼一見傾心,那麼不離不棄,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尋覓一個與妻子相似的女子。雖然清代沒有一妻制,但沈復仍然只愛陳芸一人,那麼深情那麼真實。“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這是沈復對陳芸說的最後一句話。於是他醒了,他觸摸牀上每一個角落,沒了,沒了一絲茉莉香,苦笑着點點頭,繼續回味“來世”二字。

《浮生六記》有着落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布衣蔬食的質樸,比李白的浮生若夢多幾份哀思與從容。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沈復也是。每一個的人生都如一場夢,夢裏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故事裏有樂有苦,有悲有喜。樂苦相間,悲喜交加,方爲戲夢人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16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爲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爲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溫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爲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爲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爲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讀後感17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芸兩情相悅,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於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雲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遊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嚮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芸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鍾,雖醜不嫌”,也許這就是鍾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即使他醜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爲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窵遠雲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後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遊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餘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讀後感18

讀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想着還是通過文字記錄一下讀完的感受;不過我讀的是譯文,文言文的話可能讀起來就更爲艱難了。

全書共六記,分別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好像後兩記已經亡佚了,只讀了前四記。《閨房記樂》描寫了作者與愛妻陳芸之間的纏綿繾綣,《閒情記趣》記載了作者生活中的愛好雅趣;《坎坷記愁》則描寫了作者與芸悲悽曲折、痛斷人腸的人生經歷;《浪遊記快》描寫了作者遊賞名山大川的豪興與雅意。

讀閨房記樂,能夠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種閒適契合,兩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難怪林語堂曾稱“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並時時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爲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資聰穎,頗具才情,識山川之美,知詩歌之妙;日常生活頗懂優雅之趣,往往匠心獨具,瞬間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脫俗,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潑率真、癡心純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風,總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形象,卻被屢屢摧殘,先被小人所暗算,後被公婆所驅趕,再爲浮妓所欺騙,母死弟亡、惡疾纏身,最後困頓而死。書讀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長嘆,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見,沈復便對母親說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後相處,兩人情深義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還主動爲丈夫納妾,這一點其實對我來說並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愛爲什麼要讓他人介入呢?可能這也是芸深愛丈夫的體現吧,我們終究也不能拿後世的思想來對前人的行爲進行評判。

而在《坎坷記愁》裏講述了他們家庭的一步步沒落,還多次寄居於友人家中;當沈復沒落時還是有很多友人接濟的,這與他平時爲人慷慨也是有很大關係。沈復一生坎坷不順,生平也沒有太大作爲,後期妻子長子均離世,孤身一人四處遊蕩飄離;我覺得他這一生最幸運的便是娶了芸爲妻,與芸一起過了二十多年的恩愛日子。

其他的像《浪遊記趣》一類的沒有太大興趣,主要是沈復和友人一起遊覽各地的事情;讀完全書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於自己學識太過淺薄,即使是譯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復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記憶更爲深刻些,我可能對這種傾向於故事的情節更感興趣。

  浮生六記讀後感19

沈復書閒情,堪稱一絕也。餘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方知餘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記》書及養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於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芸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餘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嫋嫋如縷,不絕於口舌心目。餘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餘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餘心者,乃其蘭逝後,再不植蘭。爲愛蘭也。餘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餘皆購新蘭。雖亦嘗醉於其花之香,陶於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餘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於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餘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於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於樹,然餘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芸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餘讀之感喟,不獨餘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餘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芸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於花上;更可僱攤販爲其遊賞烹茗置飯,若置宅於春野。芸亦擅不費之樂,於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爲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芸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餘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餘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爲侶,乃其閒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閒情又非獨閒情,乃融俗世與雅意於一,以心養身,以閒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20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芸。林語堂稱她爲“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於,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於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爲他人所譏諷。他們並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範,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麼,沈復筆下的陳芸是否僅僅只是陳芸而已?其實不然。陳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於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爲取得自由平等而鬥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芸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癡,換上男裝與丈夫出遊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於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芸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於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纔想要遊遍天下名山——願意留待鬢斑之時去遊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爲她是癡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芸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芸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係。作爲家庭的“異類”,陳芸難免鶴立雞羣,並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爲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讀後感21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現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於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於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現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後,到現在仍覺得裏面有許多情節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淒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髮妻芸娘是一個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中國傳統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瀰漫着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芸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後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閒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閒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芸孃的生活細節;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遊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遊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遊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髮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芸孃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於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女性,彷彿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在,直至將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