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浮生六記》有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1.55W人 

週末,在書店裏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看。

讀《浮生六記》有感範文

看言對我說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說了的,卻從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芸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遊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餘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爲何在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說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後,終於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裏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芸,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悅,婚後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看沈復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於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芸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後,居然因爲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芸娘是雅緻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峯,種上雲鬆,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芸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芸娘是巧思的,爲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遊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確實像翻譯者說的,沈復看起,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爲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爲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着把錢趕緊拿回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麼好?值得芸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爲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鬱鬱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並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後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鑽到書裏,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麼去賺錢,或者怎麼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裏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閒在家,淨顧得吹牛,讓妻子爲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說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爲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僕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後,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品味,再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爲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於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着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爲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爲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後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託,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隻字片言裏,發現作者眼裏的藝術之美,並且跟着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於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