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W人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閱讀!

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裏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現,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氾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裏,哪裏纔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裏纔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裏,不能在肚子裏。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化

我是陝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陝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過加工可以轉化爲豆腐,大米經過發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化爲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嚐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爲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後我們發現我們心裏卻一直存在着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裏的淨土。爲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闢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ji,裏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箇中國紀錄片的奇蹟。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鑑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爲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着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昨天晚上實在沒時間,僅僅看了一集半,就斷網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讓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種毛豆腐,我吃過,在數分老師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還有臭鮭魚和火腿湯我都有吃到誒,就是紀錄片裏講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華的維度和徽州一樣,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樣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紀錄片裏說的"杭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鴨",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來給高中班主任帶了這種當地特產,也不知道老師覺得口味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鳴謝單位,雖然僅僅只有幾個單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電視臺",我還以爲江西的某個美食也有介紹,甚至會有萬年的貢米的,但是七集看下來都沒有看到關於江西的美食上場。陝西、山西的麪食,東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筍,雲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慶的辣食…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雲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爲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麼黏,吃多了容易脹氣的,他們怎麼會以這個爲主食啊!我們只有打麻餈的時候或打年糕的時候會用糯米的。

這個紀錄片確實很贊!尤其是那宣傳片的首頁,如果沒有看到鏡頭最近的筷子,遠看還以爲是紅色的寫意山水畫,實則是臘肉的紅色紋理,那麼富有文化底蘊…

我知道,我所品嚐到的僅僅只限於川菜和徽菜,但是,這一記錄片帶我領略了中國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蘊的美食,留在腦海的不僅僅是那熱騰騰的氤氳的美食熱氣,還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悠長,以及味蕾中對大自然最爲無私饋贈的感激…

  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作爲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於衷。當我屁顛屁顛流着哈喇子觀看着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着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爲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於我,反正沒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着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着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着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15000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麪,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着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着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拼命蹬着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着土地的氣息和米麪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樸、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