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舌尖上中國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先前,《舌尖上中國2》在央視熱播。其中美味佳餚和濃濃的中國情、中國味道聯繫起來。有時聽着解說員磁性的聲音並欣賞着樸實又絢麗的紀錄片畫面,我被它感動的幾近落淚。

舌尖上中國觀後感

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及中國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舌尖》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味道的熱情。我也禁不住想寫點什麼,但是本人也不是什麼大家,故而寫這麼廣大的中國味道,未免力不從心。但是說談談在吃方面上我的味道,還是可以的。

我願意體會山珍海味的滋味,雖然在高速發展的今日,這並非是什麼奢求,但是對於我這樣的平凡百姓來說還不是什麼家常便飯。

小的時候偶爾便會同家裏人蔘加農家的喜宴。那時的喜宴遠不是現在一樣,如今親戚朋友都被拉到了飯店裏。無論是誰家娶親,安排的菜色始終是那一套,雖然比原來是豐富了,而久久品嚐一套菜,未免格式化大家的味蕾了。再早些時候,僅僅我生活的村子裏來說,但逢婚嫁,主人便會請來十里八鄉的名廚共同來完成喜宴。雖然那時候的菜沒有現在如此多的花樣,但是同一食材卻呈現出了不同的風味。

我非常回味小的時候那種濃濃的鄉情菜的味道。大家都坐在在院子裏,熱鬧非常。期間,菜一道接着一道,且不知道下一道是什麼神祕,滿懷期待,滿懷盼望。到如今,已很長時間我再沒有品嚐過那種味道了。可是,畢竟赴宴吃席的機會是少的,多數還是在家裏的。

我看到電視裏的家常便飯是四菜一湯,我羨慕之餘還是覺得如此多也是吃不了的,若是隻做出來也費工夫。平常日子裏,我家裏每頓飯單炒一個菜。父母都外出工作後,家裏便是奶奶主廚,可她是一個最不會做飯的。

但是我還是願意吃奶奶燒的菜。她的爆炒土豆絲,絲條發軟,估計是用火太過;菜色很深,估計是醬油過多;品嚐之下,又有略過的酸味,當然醋是放多了。這一盤酸辣土豆絲,我一口氣利用它消滅了三個饅頭。我的味道大概是與衆不同的。

有時奶奶對燒菜很是厭煩。此時她會以兩種方法來對付。

她會將油、鹽、蔥花、辣椒、花椒等放入碗中,有時也加一些水。將這些放入鍋中,然後將豇豆、土豆或者青椒切好洗淨,也放入鍋中。待到燒火鍋開後,再將她的調料倒入蒸好的菜裏攪拌,這就“燒”成了一道菜。

而第二種方法是異曲同工的。她也是將那些菜弄好放入鍋中,只是這次是伴着一些白麪和水一起入鍋蒸的。她不要她的那種調料了,轉而搗蒜,然後在蒜泥中加入醬油或者醋,再加些水,少許的鹽,於是又成就了一種調料。待到菜蒸好以後,再拌之,於是又一種風味出現了。

這兩種方法在我家使用極廣,其中後者可以蒸較老的豇豆,鮮嫩的榆錢和槐花,出芽展葉不久的紅薯葉子,等等。我對於這些花樣,欣然歡喜,狼吞虎嚥。

如果幾天內吃慣了這些時令下的花樣,我的味道也會不滿。此時奶奶便會棄燒菜去炒饅頭和烙餅。這兩樣可是奶奶比較擅長的。

這炒饅頭極其簡單,蔥花饅頭入鍋,武火快炒,文火收工。奶奶炒的時候會家一些蔬菜,有時直接在饅頭裏打上一個雞蛋。奶奶此時用火用鹽恰到好處,出鍋後,噴香無比。

談到烙餅,這是奶奶最拿手的。加水和麪,蔥花入面,連續摔打,慢擀成餅,層油貼鍋,餅張入鍋,先文後武,適時翻面灑油。待到餅呈現金黃時,馬上出鍋。奶奶如此烙的餅說起來簡單,可是唯有她親手烙的餅纔有那種面香有嚼勁的味道。此地沒有出煎餅的風俗,而在餅上抹上風味醬,再捲進普通的大蔥,我感覺,較之於煎餅卷大蔥不在話下。

我將這兩樣麪食奉若珍寶,每次回家這是必點的兩樣。

奶奶做的食物已經伴隨我十幾年了,就如《舌尖2》中所說,每個人的味道就如同一個定位器,無論身處何方,它總在指引着你家的方向。

所以,我的味道其實就是家的味道,其實就是家對我濃濃的愛。再如《舌尖2》中所說,“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家裏的味道是屬於我自己的口味,我愛家裏一日三餐的人情味,我愛我的家,我愛我的奶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