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天上的街市》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這是一所剛建的中學,今年暑期我剛剛調進來,學校爲了擴大知名度,要求年輕教師開公開課,我義不容辭地開了一節《天上的街市》,現將上課實錄整理如下:

七年級語文《天上的街市》教學實錄

“學生們,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燦爛,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常常會有許多遐思幽想,我們女學生常常把心裏話告訴星星,讓星星分享我們的快樂、憂愁……五四運動之後,有一位中國作家,經常獨自仰望星空,他不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靈感受星星,讓心靈與宇宙直接對話,借那幽幽閃星寄託自己的憂愁。這位作家就是詩人郭沫若,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他與宇宙的私語。”

說完,我就出示課件《天上的街市》。

“請學生仔細閱看我課前發給你們的幾篇有關郭沫若的介紹、寫作此詩時的社會背景的材料。”

話音剛落,學生們開始閱看材料。我看到一位學生一邊讀一邊勾畫,便表揚他:“這位學生們做得非常好!他一邊讀一邊勾。大家要向他學習!”

過了一會兒,我看見學生都擡起頭,估計基本看完,我說:“剛纔大家通過閱看材料,瞭解詩人及創作此詩的社會背景,請學生們根據個人的理解,自由朗讀這首詩歌。”

學生們開始朗讀。我來回巡視,不時提醒沒有大聲朗讀的學生讀起來。

2分鐘後,學生們朗讀的聲音漸漸小了,顯然,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朗讀完畢。於是我說:“哪位學生來誦讀這首詩?”

沉默幾秒鐘後,一女生舉手,“好,你很勇敢,請你來朗讀一下。”女生站起來,流利的讀完這首詩。我沒有立刻評價該女生的朗讀,而是說:“請你說說自己這樣朗讀處理的理由。”

“通過剛纔閱讀材料,我認爲郭沫若有些情緒低落,但他又對美好生活嚮往,所以應該讀出嚮往、低落的感情基調。”

“聽了這位學生的朗讀,你們認爲讀的怎麼樣,我請一位學生點評一下。”

一男生站起“剛纔她讀的還行,不過沒有感情。”

“剛纔這位女學生讀的很流利,但是讀的語調較平,重音,節奏掌握得不是很清晰,但她對文章基調分析的很對。下面楊老師給大家讀一遍,請大家認真聽。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剛纔我聽部分學生朗讀,我就感到他沒有讀進去,他只是在發音。其實,當你抑揚頓挫讀的時候,就已經將你自己的理解、你的感情表達出來了。同樣,下面楊老師的朗讀,就融入了楊老師感情,也體現了我的的理解。請學生們在聽的時候,拿起筆,勾畫出詩歌的節奏、重音。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強調句中的特殊感情和詩歌中出現形象的字詞要重讀。”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在悠揚的樂曲中,我想到以前還是單身漢時,下班回家總是伴着星星,看着萬家燈火,特別嚮往那種幸福、溫馨、團聚的生活,今天讀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特別的動情。讀完之後,久久沒有說話,我看學生們也沉浸在其中。

“老師這裏把這首詩節奏、重音已經標註好,請學生們對照一下自己的劃分,看看有何不同。”

說完,我就出示課件。“請學生們對照課件上的節奏、重音,醞釀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朗讀,然後我請各學習小組來朗讀,看哪一小組讀的即流利又有感情。”

學生開始朗讀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按照學習小組集體嘗試朗讀起來,兩分鐘後,各組學生已經坐直身體,我知道他們都做好了準備,“好,請一、三、五、七組學生依次把這首詩朗讀一下,其他學生注意傾聽,聽聽他們是否把作者感情讀出來了。一組開始。”

四分鐘後,四組都讀完了,二組的一位學生舉手,“請這位學生髮表一下看法。”

那位學生站起來說:“剛纔幾組學生讀的很流利,但重音好像過分強調了些。”

“這位學生髮言很好,我們讀課文時不要過分強調重音,要自然些,比如: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當場我把這詩句讀了一下,我看見部分學生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 “剛纔大家都能準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下面請學生們讀一讀下面這些詩句,揣摩一下這些詩句有何不同。”

我邊說邊出示課件: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我想那隔河的牛女,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那怕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學生小聲的自己讀着,過了一會兒,一位女學生舉手發言:“我覺得二、四兩句讀起來有些彆扭,而且‘牛郎織女’比‘牛女’更好一些,更清楚一些。”

“這位學生髮言很精彩”我補充道,“‘牛郎織女’確實比‘牛女’意義更準確,音節讀起來更舒緩,更符合此首詩的意境。由於詩人是五四運動時期所寫,那時正是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時期,語言不像現在這樣嫺熟、通暢。通過這幾句的揣摩,告訴我們,文章要多讀,在讀中感受語言的和諧美,感受語言的情趣美,增強我們的語感。”

“剛纔,我們通過朗讀來身同感受郭沫若的脈搏,下面我們將通過文章的學習,走進詩人的內心。請大家思考這樣幾組問題:1、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聯想到什麼?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聯想?2、詩人看到明星景象時產生了那些遐想?3、天上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呢?”

我的話音剛落,學習小組長就召集成員展開討論。討論聲漸漸減弱,一小半的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一位男學生站起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詩人由遠遠的街燈想到了天上的明星,這兩者之間都是亮的。”我追問一句“如果只有一盞街燈,我們看它會不會想到明星?”“不會,詩中說的是無數的街燈像明星。”那學生補充道。“由街燈想到明星,因爲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 1、都是亮光體;2、數量都很多,而且遠望街燈和遠眺星空非常相似,所以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自然而然聯想明星。”

“詩人由遠遠的明星想到了哪些事物?” 我對全體學生說道。

學生一陣小聲討論後,一位男學生舉手回答:“詩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以及牛郎織女的生活。”“剛纔這位學生找的較準,那麼他所講的街市等現實存在嗎?”我追問了一句,學生集體回答:“不存在,是詩人想象之景。”“詩人筆下的天上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詩中哪些詩句可以說明?”我繼續追問道。許多學生又仔細閱讀起詩歌來,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手了,我等了一會兒,看見舉手的人多了一些,請了一位男學生回答。“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詩中有一句街市上陳列的物品,是世上沒有的珍奇。”“這位學生說的很對,哪位學生能補充完整些?”我剛說完,一位女學生舉手,“請你來補充”我笑對她說。“天上的生活還是自由、幸福的,光明的,美麗的,詩中講有美麗的街市,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天上有無數的明星。”“這位女學生說的很準確、很完整”我稱讚道,“那麼作者爲何要對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請大家聯繫社會背景來思考?”(事前發的材料中有傳統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拋下這個問題後,教室鴉雀無聲,個個緊鎖眉頭在思考,個別幾個則在討論,沉寂之後,一位女學生舉手回答:“傳說中牛郎織女被天河阻隔,一年見一次面,現在牛郎織女可以自由來往,可以在天街閒遊,他們很幸福,結合詩人所處的社會,我認爲這是詩人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的誇讚道。“詩人十分憎惡當時的黑暗現實,但在人間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藉助聯想和想象,描繪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圖景來寄託自己的理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課前大家在預習的過程,產生了一些問題,我把問題歸納了一下,主要有兩個:1、詩中爲何用那朵而不用那顆來形容明星?2、詩歌的第一小節是不是可以去掉?哪位學生來解決這些問題?”

話音剛落,有學生舉手回答:“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第一小節不能去掉,因爲詩中後三小節的內容都是在第一小節現實基礎上想象的,不可以省略。”“分析得很對,想象必須在現實的基礎上才能展開”我補充到。

教室又陷入沉寂。我對全體學生說道:“平常我們常用朵來形容什麼?”“花”學生答道。“花兒給人怎樣的感受”我啓發地問道。“花兒很美好”學生繼續答道。“我知道了”兩位男學生恍然大悟地叫起來。我示意其中一位站起來回答,“這裏用朵形容明星,說明流星如花兒般的美麗,映襯天上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美好。”那位學生剛說完,我觀察到許多學生眉頭舒展開了,“剛纔這位學生講的很精彩,任何問題只要我們由表及裏地抓住關鍵點,就會攻破它”我小結道,“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有感情的朗讀一下。”我和學生們一起有感情得朗讀開來。

“讓我們一起來輸理一下詩人的思路,詩人由無數的街燈聯想到無數的明星,由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燈,想到了天上的街市,想到了物品、珍奇,想到了牛郎織女的生活。這裏詩人運用了聯想和想象,什麼是聯想?什麼是想象?”我邊問邊出示課件。“通俗的講:聯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無中生有”我補充道,爲了便於學生理解,我舉了兩個例子:“1、我班許悅學生在上週的《距離》隨筆中就運用了聯想,她由距離聯想到《南京零距離》,聯想到主持人孟非,聯想到趙本山演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距離產生感情’這句話;2、學生們愛看的《哈里·波特》,這本書講述的故事就是運用了想象。下面請大家做一組有關聯想、想象的練習”。說完,我就出示課件:圖形聯想.

我先做示範:“比如三角形,我們把它倒過來,我聯想到中國古代計時的沙漏,聯想到我們要珍惜時間,請大家讓思維馳騁,讓智慧火花進行碰撞。”兩分鐘後,我試探性的說:“我請第一排的學生來說一說,其他學生注意聽,看他們講的好不好?”第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由直線聯想到地平線,想到日出日落。”第二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由圓想到了太陽。”第三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由圓想到了硬幣。”第四位學生站起來說:“我還沒有想好。”第五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由曲線想到心電圖,從而想到健康。”第六位學生略帶愧疚的站起來說:“我沒有想好。”第七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由四邊形比三角形多一條邊,而四邊形卻沒有三角形穩定聯想人不能太貪婪,否則會像四邊形一樣不穩定。”第八位學生慢慢得站起來說:“我還沒有想好。”“剛纔這幾位學生髮言,尤其是第五、第七兩位學生髮言很精彩,深刻,這些學生的發言如同鑰匙,打開了我們思維之鎖,在座的學生一定有精彩的聯想,課間請學生們相互交流一下。”我小結道。“下面還有一道想象題:‘雨細細簌簌的下着,把荷塘籠罩住,微風徐來,吹動了蓮葉。池塘周圍有幾朵紅蓮’。由於時間關係,請大家課後按要求完成。”

“最後,請大家和我一起再把《天上的街市》有感情地朗讀一遍。”音樂聲響起,學生們開始朗讀。

“同學們再見!”

“老師再見!”

  【教學後記】

我在這一節課教學設計上,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節課重視學生誦讀,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通過朗讀加深體驗與領悟,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聯想、想象的訓練,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我注意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但對話並不是讓學生自發的討論,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經驗、情感去鑽研詩歌,進而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鎮西老師所說的“把自己的心擺進去”,或者說“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師應該參與其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做到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時,教師的感情和思想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學生的收穫。爲此,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體現我的教學思想:

1、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

2、重視讓學生聯繫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通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

3、通過誦讀、品味、感悟三環節,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詩歌,獨立閱讀詩歌。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4、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覆、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5、設計聯想、想象訓練。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獨居斗室,望着一打厚厚的文稿,細細梳理着自己紛亂的思緒,驀然發現新年的鐘聲又要敲響了。擡頭望見牆壁上屈原那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腦海中不僅一震:這本小冊子就叫《求索》吧,畢竟她是我們精心思索與探求的結果。

古人曾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抑或是教書又何不如此呢?教而不思也是殆啊!在教學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的真知,在真知的指導下獲得教育的成功,這纔是教育本身的良性循環。我們高一上海部語文組的同仁們一開始便將備課、教學和反思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爲了在充分共享智慧的基礎上尊重老師的個性,我們經過思索和探求之後,獨創“二預案”式集體備課模式;爲了讓學生充分領受不同的教學風格,共享老師這種“資源”,我們嘗試了輪流上大課的授課方式;爲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貫徹素質教育,我們探索了“活動──發展”作文課、“推火車”式古文探討課、“小記者”式社會調查課以及網上作文等。是因爲反思,我們在前進;是因爲探索,我們在收穫。看得到每一期校報上都有我們高一上海部語文老師的論文;看得到每一本《鍾書》上我們的學生佔據的半壁江山。雖然鮮花的背後總飽含心血與淚水,但我們前行的步伐並沒有因之而停滯。文言知識過關,《美文選粹》的編輯出版,是我們針對上海高考的特點推出的我們的思索成果。

當歲月真的就這樣流逝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回味一個學期的生活,並期待着來年的步伐會更加堅定,於是,我們組織編寫了這本《求索》。她是我們尊重集體研究式規律的基礎上的個人智慧的展現。集體研究式備課的基本流程是“個人──集體──再個人──再集體──再個人”,集體的備課甚至是共識的達成,它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路標,它不是路的本身,更不應該是約束老師教學個性的枷鎖。集體備課提供的是老師們智慧共享、知識共享、資源共享的平臺,而不是捆綁在一起的“齊步走”的木頭孩子。這本小冊子恰恰就是在“再集體”的基礎上我們“再個人”的思索或者是整合他人的觀點的體現。

讓我們倍感欣慰的是我們的老師都是在自己的本學期的教學實踐中得出來的屬於自己的東西,避免了以往他人的用自己熟練的或定論的東西來寫所謂的感悟和思考。大家可以看出我們的“案例與反思”與理想的狀態似乎有很大的差距,但她畢竟是我們以自己的視角審視的結果。正如我們不能因爲一個嬰兒的步履蹣跚就說他永遠也不會走穩一樣,您也不會因爲我們的不足而將之否定無遺。如果真的可以說每一個腳印都可以代表進步的話,相信我們也在進步着,畢竟我們在思考着、在探索着。

路,不是一個有盡頭的概念;探索,也不是一個有極限的詞語。站在今天的臺階上我們不敢說自己已經站在了某種高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將是我們永遠的信條,我們高一上海部語文組全體同仁將揹負着我們所堅信的格言,乘着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東風,奮然前行。

每一項成績的取得,都有無數關注的眼神和辛勤的付出。一個學期以來,我們的每一個腳步中都灑下了兩個學部領導的汗水,在這裏我們對您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最真的感謝。也感謝語文學科委員會賈校長和劉主任的大力支持並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爲我們寫下序言。

往者已兮,來者猶未,《求索》是我們今朝的收穫,求索更是我們前行的主題。

寥寥數語,權爲後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