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1

這篇文章理解難度不大,文章除了個別難懂詞句沒有註釋外,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但對初中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是一種苦差事,學生容易厭學,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遵循新課標指導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理念,設置使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力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一、根據學情設置問題

導語的設置就非常簡單,學生躍躍欲試,頭腦裏積累的材料脫口而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表現的慾望,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熱情。不僅在導語的設置上,在疏通文意上也是如此,讓大家有創意的翻譯課文,給學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間,多了很多自我思考的衝勁,有的同學甚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這樣既引起興趣,又提高他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在引導學生讀懂人物中,設置問題時借用了宋濂的“現身說法”,從宋濂的角度去面對和解決求學歷程中的艱難困苦,以致學生有話可說、有話願說、有話樂說,更切實體會出宋濂求學歷程中的艱難困苦,也更進一步體會出作者的精神。在此過程中,通過與老師寫的《送東陽馬生序》對比,使學生認識並學習“現身說法”的作用和好處,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礎上,“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宋濂”也就水到渠成了,從學生積極踊躍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體驗非常深刻,宋濂的形象深刻的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

“瓜熟蒂落”,學生對一節課的知識是否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是否淋漓盡致地領悟透徹了,都離不開教師的歸納總結和感情再激,這節課以板書的形式結課,既不拖沓,又印象深刻。在板書中,體現出了文章的思路,又直觀的表現出文章的主旨,也包含對學生的期望和勉勵,起到了推波助瀾、畫龍點晴的作用。

在整節課中,教師主要做了一個主持引導着,一個忠實的聽衆,也是一個友好的夥伴,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來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二、明確不足,提高改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應重視朗讀教學,朗讀法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讀多練應貫穿教學始終,但這節課只注重了思,而忽略了讀。例如教學“讀懂人物”環節中,學生找出“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的困難,並說出如何面對解決時,應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來更深入的體會作者求學的艱難,以及其堅韌不拔的毅力,熟讀成誦,也能達到了背誦的目的。

學習文言文時,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重要方法是必不可缺少的,學生自己很容易的就能歸納出“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方法,教師在指導新的方法時,應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言現象,並分析其用法。例如在“已故推新法”中可引導學生聯繫所學,找到更多類似的方法。如“而或長煙一空——或遇其斥咄(有時)”,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學以致用。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要始終圍繞課堂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需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獨立思考,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因學生課前已經預習了,並且這篇文章不難理解,這裏應節省部分時間,因對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以拓展的環節忽略沒上,“讀出自己”也沒有更充分的展開。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節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句的疏通把握文意,並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熱情高漲,氣氛很好。此外,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只要充分信任學生,學生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2

應該說,這堂課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預設的重難點。爲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蒐集、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學會積累;爲學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學平臺,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爲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讀書感悟的過程中開拓思路,延展思維。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採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係,養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

但在,對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這篇課文較爲適合學生學習,特別是可補充部分學生目前的狀況,結合農村國家補貼,以及各種資助,現在的中學生讀書的困難基本上已經解決,爲什麼還不能專心讀書,甚至拿着各種補貼、吃着資助在學校中混日子等。結合學生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理解課文,有較大的幫助。特別是結合學生中的厭學情緒以及各種狀況,教育學生既有針對性、又較爲靈活,學生容易接受教育。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3

對此節課的處理,我在原有課型的基礎上,加上了對宋濂的簡介,其中借展示宋濂的書法,又見縫插針的提示了寫字的重要性,學生似有感觸。在回顧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聯繫了《孟子兩章》中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並又聯繫學生現在的中考,對他們的進行了思想教育,我想一堂課如果只有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思想的啓迪,應該不能算是一堂好課吧……應該說面臨中考學生對這番引導還是認可的,從他們默認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這點聯繫的益處,心樂之。

課後我對這節進行了反思。學生的預習很紮實,口語表達能力也相對有了提升。本課突出了課文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教育,從而勤奮學習,不怕吃苦。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4

上完了《送東陽馬生序》 這節複習課,我感想頗多。讓我真切體會到,只有做了,纔會真正認真的思考,只有思考了,纔會有真正的收穫。

應該說,這堂課還是按照我原先的設想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我預設的重難點,但對文章特點還把握得不夠,對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如在文章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和細節描寫上面,沒有複習的很細緻。

自認爲具體存在以下的.問題:

1、文章特點還沒有分析到位。

在本節課中,計劃是要體現出文體特點和文章特點來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體的特點,即根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而將這篇文章的特點沒有體現出來。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選文以記敘爲主,筆法簡潔,但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同時也有議論和抒情,對學生考試的指導意義也很大,可惜在複習的過程中,將之忽略了。

2、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夠活躍。

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感嘆:學生越是到了高年級,越是不愛在課堂上發言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七年級課堂熱熱鬧鬧,九年級課堂靜悄悄。但如果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發言,總像缺少了點什麼。學生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所以在複習時,只有讓學生一起回答,有時不免的顯得有些亂。

3、練習處理得有點粗糙。

對於這節課的練習,自認爲處理得有點粗糙。複習課應該以練爲主,以講爲輔,但是複習文章的基礎知識就用了半節課的時間,以致於在後來寫完練習題時沒有時間講評完,只能留到下一節課再講,以後應該課讓學生先自己複習基礎知識,課堂上簡單的複習,之後做大量練習,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認真的做些事情,纔會有真正的思考,只有靜下心來思考,纔會真的有收穫。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5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同學瞭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訪問,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同學瞭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同學通過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年輕時求學的經歷,協助同學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同學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同學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同學。對於同學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同學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同學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同學掌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同學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同學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掌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爲文言文的教學,同學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佈置一些活動,便於營造氣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爲了便於同學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掌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同學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波之勞、有師教、有書讀。文章的最後點明寫序的原因和意圖。

每講一節課要不時進行總結。要求同學考慮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同學獨立考慮,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同學的活動太留於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同學留考慮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考慮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同學總結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同學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通過字、詞疏通掌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同學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優秀教案的範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逾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獲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6

根據學校“雙向五環”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課前先預習課文,查找資料,根據課下注釋初步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重點字的注音、意思。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於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的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瞭解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

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上,教學方法可細一些。要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總結運用的方法。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大,氣氛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學習文言文。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7

課文較爲適合學生學習,特別是補充部分較爲適合學生目前的狀況,結合農村國家補貼,以及各種資助,現在的中學生讀書的困難基本上已經解決,爲什麼還不能專心讀書,甚至拿着各種補貼、吃着資助在學校中混日子呢?結合學生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理解課文,有較大的幫助。特別是結合學生中的厭學情緒以及各種狀況,教育學生既有針對性、又較爲靈活,學生容易接受教育。但因學生平時就不愛動腦筋,討論問題不夠積極,只有少數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因而未達到完全促動學生的效果。但相對來說,上這一課的效果還是較好。

1、爲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蒐集、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學會積累。

2、爲學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學平臺,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

3、爲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讀書感悟的過程中開拓思路,延展思維。

4、爲學生蒐集有針對性的中考鏈接,使學生在達標檢測的過程中走近中考,學以致用。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8

課後,我對自己所上的這堂課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重視學生的預習。在本文教學過程中,正是由於學生能通過預習,初步把握了字詞,疏通了文意,因此上課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把握得較好,能很快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學得輕鬆,課堂氣氛很活躍。

二、整個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由淺入深,環環緊扣,我始終都控制着教學的節奏,即使是在覃櫟華同學提出忽然式的問題後,我也能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處理,不斷地把教學推向高潮。

三、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的積極性。

從依據課文內容所提出的作者主要從借書抄錄、叩問困難、求學艱苦、衣食粗劣四個方面描寫自己的求學“勤且艱”。面對種種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終學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在學習中碰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討論,到開展課堂小辯論活動,我始終能把握住學生的.愛好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四、讓學生在課後收集有關古人刻苦求學的故事或相關的名句。如“囊螢映雪” “懸樑刺股”的成語故事;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民間傳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等名句,以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愛好,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9

中考文言文佔二十分,課內十五分,課外五分。爲了這摸得着的二十分,文言文教學就成了教師們費時費力的大負擔。先是一字一句翻譯,再一字一句講解,之後歸納整理題型,背題。學一篇文言文,學生、老師都累。我一直在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更輕鬆,本學期在教學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時做了些嘗試,有了些體會。

一、讀出課文的韻味。

《送東陽馬生序》是初中階段一篇重點文言文,比較拗口難懂。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小組組員競賽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運用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在反覆訓練中很快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做到了正確、流利並富有節奏感,學生在朗讀中消除了課文的陌生感。

二、譯出課文的本色。

翻譯課文,在充分的朗讀之後就變得不那麼難了。我先把每段重點詞語寫在黑板上,再組織學生藉助註釋,獨立翻譯課文,粗知大意,畫出難懂的詞句,然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理解課文,並把小組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供全班學生討論解決。在解決問題時,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翻譯文言文都有哪些常見的方法,自己不懂的這個句子適合運用什麼方法來翻譯,不會解釋的詞語有哪些常見的意義,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了重點文言詞句的含義,學會了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也體會到合作的樂趣。最後讓學生在流暢譯讀中,品析文言文的凝練本色。這樣翻譯課文,許多內容在分析課文時都不需要細講,點出即可。

三、演出課文的情境。

在第一段講解過程中,我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先生和宋濂,表演宋濂虛心求教和先生嚴厲叱咄的情景,學生自己設計臺詞和動作。表演時,學生開心大笑,紛紛要求表演,我又選一組表演。在學生餘興未盡時,我卻把兩個宋濂都請到講臺上,讓他們談談被訓斥的感受,下面的學生立刻靜下來。接着讓他們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談出一些啓示和看法,這樣就使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對勉勵馬生勤奮學習這一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分析第二段內容時,讓學生演宋濂在窮冬烈風中跋涉的情景,抓住“負篋曳屣”中的“曳”字體會跋涉的艱難,自然引出宋濂生活的艱苦與同舍生的奢華形成對比。加深了對精神的富足可以戰勝物質的貧困的.認識,也就是順利解決了對“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

通過本課的教學,總結想要使文言文易教,必須熟讀,還要寓教於樂纔會使拗口的文言文易於理解。因此,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合理安排時間,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文言文的教學纔不會難教。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了一篇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課前備課時預設了很多情境,上完課後深感遺憾,反思之餘又頗感幸運,這次經歷使我受益匪淺,收穫頗多。

教學設計中我安排了六大環節,依次是“導入解題”、“檢查預習”、“讀”、“譯”、“思”、“誦”。在導入環節主要是瞭解本文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文體特點,爲第二課時研究“爲何寫序”作鋪墊。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充分感知文章。在前者的基礎上結合書下注釋,小組合作翻譯課文,這是教學的次重點。我設計的重點內容是學生熱烈討論,充分爭論瞭解作者宋濂的學習經歷,並闡發自己的感想,真正落實“積累知識、豐富情感、提高修養”的教學目標。最後一環節是背誦文章第一節,增強語感。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解題環節,學生雖然沒有預習,但能較快的從書下注釋中搜集到相關信息,瞭解作者的基本情況和“贈序”的相關知識,完成質量較高。檢查預習情況,我照例給時間讓學生準備,然後學生展示朗讀後正字正音,強調易錯的字詞,齊讀兩遍,加深印象。這樣設計依然是考查鍛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朗讀目標的過程中,我按照所設計的順序分層次朗讀:自由朗讀,展示朗讀,齊聲朗讀。自由朗讀環節學生態度認真,很投入,我便快速進入展示朗讀環節,糾正強調了幾個詞句的讀法。齊聲朗讀按我的預設本應激情澎湃,但因爲我未能充分調動朗讀積極性,導致雖然我帶讀了一遍,氣氛依然沉悶。如果再上一遍, 我想這樣設計“展示朗讀”的環節:教師示範朗讀A句,強調語速,帶動氣氛;然後學生模仿朗讀A句,找感覺。最後按照設計進行。第一節較長,齊讀易使學生疲憊,失去新鮮感,我想將之該爲小組比賽朗讀。

翻譯課文必不可少,在此環節,我的實際操作破壞了整節課的節奏和效果。小組合作翻譯已經能夠解決絕大多數的句子,我卻讓學生逐一翻譯,浪費了時間,體現不了效率。此時我幡然醒悟翻譯能力是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的實踐中提高的,並不是像幼兒園一樣手把手教出來的。

如果我能像上面一樣重新安排,那麼我所精心設計的研讀賞析環節就能順利進行了。以三個問題引領學生落實第一節的主要知識點:

[ 1.宋濂的學習經歷可以用( )來形容,爲什麼?結合具體詞句分析。A 苦 B 樂 ]此題的設計意圖是瞭解內容,鍛鍊學生基於原文的蒐集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師在此基礎上形成板書。

[2.課文爲何還要寫“同舍生”的裝扮?]此題的設計意圖是掌握對比寫法。

[3.瞭解了宋濂的學習經歷,你有什麼感想?]此題是綜合題,在鞏固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並能夠流暢地表達出來。背誦環節我擬讓學生根據板書來背,遺憾的`是也未能落實。

反思過後,我不敢再說自己備課充分了,備課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完成的,爲了減少缺憾,反覆備課、堅持反思真的是個不錯的方法。

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範圍不應該只滿足於自己工作的學校,借班上課、跨校上課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上這樣的課更能考查自己多方面的實際能力。今天的課我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不夠多,生硬的安排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語言組織上顯得平,沒有激情;活動設計不夠精,陌生的教師、屢見不鮮的教學環節易使學生心理疲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