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3.31W人 

 【題目解說】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爲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爲勉勵、稱許、推重之辭。

 【走進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宋濂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等。

【背景鏈接】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於“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爲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着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鍼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啓發意義。

【字詞全解】

⒈生難字詞

弗之怠(dài)  被(pī) 綺(qǐ)繡  燁(yè)然  縕(yùn)袍敝(bì)衣 廩(lǐn)稍裘(qiú)  遺(wèi) 謁(yè 撰(zhuàn) 贄(zhì)

⒉虛詞

①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爲而,來(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餘;以書假餘;撰長書以爲贄)

(3)因爲(以中有足樂者)

②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餘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③而:

(1)錶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⒊通假字

①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四肢)

②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③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⒋古今異義

①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爲熱水;今義指湯水)

②窮冬烈風(窮:古義爲深,今義爲貧窮,窮盡)

③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爲快步跑,今義爲趨勢)

④日再食(再:古義爲兩次,今義爲多次)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是:古義爲這,今義爲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⑤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⑥有司業、博士爲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⑦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⒌一詞多義

⑴患:①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②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⑵道:①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②說,動詞(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⑶至:①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②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⑷質:①詢問,動詞(援疑質理)②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⑸色:①(臉色(未嘗稍降辭色)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③顏色(課外)

⑹卒:①同“猝”。倉促,急速(行西逾隴卒)②突然 (則亡以應卒)③死 ④完畢 ⑤終於

⑺慕:①仰慕(益慕聖賢之道) ②羨慕(略無慕豔意)

⒍詞類活用

①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佩戴。)

②手自筆錄。(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③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④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⑤不必若餘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⑥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⑦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⒎倒裝句

①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後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②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介詞(於)+名詞(家)=介賓 作 狀語 是狀語後置 原來應是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⒏省略句: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於)餘。②餘則縕袍敝衣處(於)其間。③撰長書以(之)爲摯。

 【句段解讀】

文中描寫和議論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剖析】描寫:“未嘗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縕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議論:“餘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爲人;“餘故道爲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文言文裏的句子包含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

 【重點探究】

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麼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鑑?

【剖析】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自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啓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主旨歸納】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寫作借鑑】

⒈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作者從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 ,一方介紹學習刻苦,另一方面講求師艱難,第三方面敘述求學的艱苦情況。

⒉ 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結構圖解】

送東陽馬生序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不敢稍逾越

求學勤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

餘:足膚皸裂而不知 四支僵勁不能動 無鮮肥滋味之享

求學艱 口體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對比) 同舍生:被綺繡 戴朱纓寶飾之帽------燁然若神人

艱苦求學--------------卒有所獲 勤奮學習(自勵;勵人)

【資料集錦】

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爲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爲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爲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爲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與課文相關的詩詞、對聯、名人軼事等)

 【積累·語文素養的基石】(23分)

⒈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分)

⑴餘幼時即嗜學(shì) ⑵未嘗稍降辭色(jiàng) ⑶媵人持湯沃灌(yìng)

⑷燁然若神人(yè) ⑸足膚皸裂而不知(jūn)。⑹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yùn)

⑺負篋曳屣(xǐ) ⑻既加冠(guān)

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①四支僵勁不能動( 通“肢” ) ②無從致書以觀 ( 得到 )

③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借 ) ④益慕聖賢之道( 更加 )

⑤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擔心 ) ⑥或遇其叱咄( 責罵,呵斥 )

⑦媵人持湯沃灌( 熱水 ) ⑧腰白玉之環( 腰佩 )

⒊下列句子朗讀節奏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

A、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B、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C、腰|白玉之環 D、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答:天氣非常寒冷,硯中墨汁結了很硬的冰,手指都不能彎曲,我仍不敢放鬆抄書。

②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答:抄完了,跑着把書送還給人家,不敢超過一點約定的時間。

③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答:同住的同學們都穿着華麗的衣服,戴着裝飾華貴的帽子,腰間佩戴着白玉環。

④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答:因爲心中有值得快樂的事,就不覺得吃穿不如別人。

⒌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B )。(3分)

A.“略無慕豔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中一心向學的精神。

B.描寫富家子弟的豪華,是爲了突出對自己窮酸生活的遺憾。

C.作者以“勤且艱”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D.文段內容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

⒍作者幼時借書抄書來讀,其原因是由 嗜學 與 家貧 之間的矛盾決定的。(摘錄原文回答)(2分)

⒎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寫了自己學習的經歷? (3分)

得書之難(抄書之勤)(2)求師之誠(3)求學之苦(生活之艱)

 【閱讀·交流對話的平臺】

㈠閱讀課文,完8~9題。(22分)

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①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 ) ②每假借於藏書之家(常常)

③嘗趨百里外( 曾經 ) ④卒獲有所聞( 最終 )

⑤燁然若神人( 光彩照人的樣子 ) ⑥色愈恭,禮愈 至( 周到 )

9.全文從幾個方面講述了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3分)

答:讀書之難,求教之難,行路之難,衣食之難。

10.從文中可以看出,明代太學生有哪些優越的學習條件?(3分)

答:日有廩稍之供,歲有裘葛之遺;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有司業、博士爲之師;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

11.全文主要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3分)

答: 對比。進一步突出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從而告誡他們要精其業,成其德。

12.作者寫作此“序”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爲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3分)

答:進一步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概括了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13.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三條理由。(3分)

答:刻苦學習、博覽羣書、虛心求教、恪守信用、甘於貧困

14.本文給你有哪些啓示?(4分)

答:①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係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爲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②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當恭敬,謙虛。

㈡閱讀《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完成15~14題。(15分)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爲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爲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4分)

①知其必有合也(代董生,那裏) ②風俗與化移易(改變)

③ 而觀於其市(看看) ④ 爲我謝曰(致意)

16.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內容。(4分)

答:首段慰勉董生,說此去必有機遇。第二段筆鋒一轉,說此去是否有好機遇還不一定。第三段借臨別囑託表明:有才能之士應出來爲“天子”效力而不應歸依藩鎮。

17.寫作本文的用意是什麼?(3分)

答:勸董郡南不要北去,但又不便明說。

18.本文與《馬說》相比,體裁和語言有什麼異同?(4分)

答:兩篇短文的內容都是議論性的,但體裁不一,《馬說》是議論文,跟現代的雜文大致相近。《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是贈別文章,重在敘述。《馬說》語言奇巧而言辯,文氣暢達而波瀾迴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語言懇切而意味深長,言外傳意,委婉含蓄。

 【綜合·展示個性的綠地】(11分)

19.衛生部於2011年6月1日晚緊急發佈公告,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這是繼三聚氰胺、瘦肉精、膨大劑等事件後的又一場食品安全危機。學校準備組織一次以“食品安全”爲主題的

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⑴請你爲本次活動設計一條宣傳標語。(不超過15個字)(3分)

答:參考示例一: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 參考示例二:食品安全無小事 羣衆生命大於天 參考示例三:食品事關天 安全記心間

(2)對“食品安全”問題,同學們有不同的看法。爲此,學校舉辦了一場辯論賽。甲方認爲食品安全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只能聽之任之。乙方認爲食品安全關係着千家萬戶,我們不能漠然置之。你支持哪一方?請說出你的理由,要求語言連貫、得體。(不超過90個字)(4分)

答:參考示例一:我支持甲方觀點。因爲製造商和經營商的運作不規範、食品監管部門的不作爲及消費者的不知情、無安全意識等都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參考示例二:我支持乙方觀點。因爲食品安全關係着民族的發展、個體的健康,我們應盡己所能去喚醒商家的職業道德,避免其違規運作,利用各種渠道督促食品監管部門積極作爲,倡議消費者增強消費安全意識。(結合觀點說出理由,給2分;語言連貫、得體給2分。)

20.《西遊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大鬧__、真假___、三借___。(4分)

(白骨精 天宮 美猴王 芭蕉扇)

【學習本文後的收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