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93W人 

教學目標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啓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爲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爲翰林院編修,因爲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啓爲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讚他爲: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爲: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說

1.關於東陽:浙江東陽縣。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於馬生,馬君則。“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裏讀書。作者到京城後,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並寫了長篇書信作爲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作者和他探討學問,他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對作者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作者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於“序”。這是一種文體,並非“序言”。序分爲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爲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於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爲贈序。後來,儘管沒有什麼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後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文朗讀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合捨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餘因得遍觀羣書。餘:古義:我。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義:借。今義:虛僞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鬆,鬆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碩:大。

4.俟其欣悅。俟:等待。

5.縕袍敝衣。縕:舊絮。

6.禮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腰:名作動,腰佩。

8.媵人持湯沃灌。湯:熱水。

9.嘗趨百里外。嘗:曾經。

10.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卒:最終。

11.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借。

12.餘因得遍觀羣書。得:能夠。

13.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益:更加。

(四)解釋虛詞“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介詞,“把”,“拿”)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爲”)

5.補充:生以鄉人子謁餘(憑藉)

第二課時

一、熟讀課文,探究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種經歷:艱辛、艱難。

2.作者求學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假借和筆錄。

3.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些敘述中,你認爲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

參考意見: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恆;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4.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方面寫拜師求學的艱辛?

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5.本文在內容上突出使用了什麼手法?並舉例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意見:對比。如:老師的嚴厲與自己的謙遜形成對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與自己的貧困形成對比,求學的艱辛與自己的執著形成對比。突出學問、成就必須來自於勤奮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

極力渲染求學的艱辛。

7.作者遠道求師,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這種從師的方式?

參考意見:這是一種尊師的表現,但最好能師生平等互動,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

二、總結

同學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朱熹也說得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學習吧!

三、作業設計

創設情境對話。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