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商鞅南門立木》相關教學資料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六年級《商鞅南門立木》相關教學資料】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爲“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爲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爲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六年級《商鞅南門立木》相關教學資料

  商鞅其人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爲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法家後學將商鞅言行與史載彙編成《商君書》。西漢的司馬遷著《史記》時,立商鞅的單獨傳記——《商君列傳》;另外王蘧常撰寫《秦史》時,將商鞅和其門客屍佼合立於《公孫鞅傳》。

生平

  早年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爲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爲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認爲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轉而告訴商鞅,並要他趕快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王不採信老丞相用他之言也不會採信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帶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實施變法

  刑上大夫

後來,太子犯法,商鞅認爲:“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劓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軍敗魏國公子卬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連坐法

商君之法設連坐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資治通鑑》記載:“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爲相十年,人多怨之。”秦國貴族多有怨言。

 耕戰

商鞅在秦國建立了延續百餘年的國策——‘耕戰’。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最主要的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商鞅認爲,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同時期的西方,亞歷山大大帝有5萬人的軍隊,羅馬軍團最爲強盛的時候也不過幾十萬人,而秦國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能夠負擔一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史記》上說,正是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車裂處死

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應當“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協者爲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顯示了商鞅立法之效果。

後來商鞅回到商邑,集聚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秦王發兵討之,商鞅戰敗於澠池被斬于軍陣之中。商鞅的屍體被運回咸陽被秦惠文王在彤處以“車裂之刑”,滅商鞅之族。

 商鞅南門立木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爲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着,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爲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爲了做買賣和因爲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爲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裏來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