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本文已影響 3.66W人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爲大家帶來了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精選13篇)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嫋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裏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三、聽錄音朗讀,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感情變化是:“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四、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製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爲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爲什麼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需要明白什麼;但什麼也沒明白。”正因爲作者在當時黑暗的日子裏,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裏,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

4、小結:

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業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啓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作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爲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纔這位同學複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裏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纔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爲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作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爲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着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裏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纔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着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嫋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嫋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爲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爲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爲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着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爲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爲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裏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爲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爲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裏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爲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裏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裏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佈置作業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3

一、學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三、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過程

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仔細思考文章的文眼、線索及全文的感情脈絡

②重點分析課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後: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導學和同步訓練》上的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麼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脈絡,整體感知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

明確:線索:作者的行蹤變化+情感變化

3、文眼:頗不寧靜

爲什麼?——結合背景

文眼:心裏頗不寧靜

脈絡:心裏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採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4、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5、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爲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遊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6、語句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可聯繫撰文時間啓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爲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十)小結本課內容

(十一)佈置作業: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鑑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於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作背景

作於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作爲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於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嚮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後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怎麼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後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爲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繫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雲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裏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採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有什麼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後,對“我”是怎麼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鑑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於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祕、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後作業

1.寫篇讀後感放在週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爲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爲什麼?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2.理解景與情的關係,認識準確生動的描寫及聯想的作用,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技能。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4.瞭解作者不滿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PPT配樂播放一組有關荷花的圖片,讓學生欣賞。(1分鐘)

師:荷花深爲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爲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這些圖片,有沒有聯想到有關描寫荷花的詩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可以說,荷花已成爲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領略他別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時代背景(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師: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同學們應該都很熟悉吧,那麼老師我想請一兩位同學先爲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補充介紹。

師:同學們知道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在哪裏的嗎?

明確:清華園

三、整體感知

1.疏通字詞

師:現在大家對《荷塘月色》,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接下來我想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請準確地讀出上面的字詞。

2.課文朗讀

師:大家對本課的字詞都把握得不錯。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課文,要注意其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3.行蹤與心情

(1)現在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畫出作者月夜觀荷塘的行蹤,並對應行蹤,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答案。

四、課文講解

第1段:

師:剛剛我們已經找出了作者的行蹤與心情變化,知道了課文的感情基調是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下面我們將逐段對課文進行分析,我們先來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PPT:作者爲什麼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爲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師: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那麼第2段主要寫什麼呢?

PPT: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麼特點?

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鬱鬱,,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五、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本文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麼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二、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盪的年頭彷徨於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1、作者之所以有“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緻,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體感知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麼景什麼情,怎麼寫的。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內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寫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緣起(心不靜)。

第二部分:(2-6)夜遊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輪廓,寫我路上的思緒,表達求靜的願望(求靜)。

2、(4-5)寫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靜)。

3、(6)寫荷塘四周及遠景(出靜)。

第三部分:(7-完)荷塘歸來。

文章的4,5,6三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行文層次清楚,寫景形象生動:先寫荷塘,繼寫月色,後寫荷塘四周。作者的觀景角度富於變化:從平觀到俯視,從細察到鳥瞰;由近及遠,從裏到外,層層鋪陳,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傳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風采,給人如臨其境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7

活動背景:在夏天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裏,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潔,別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麼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筆作畫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運筆、握筆都成難題。忽略這些,只是簡單地表現荷花、荷葉,讓畫面充實、優美,領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結構和色彩合成,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大膽運用毛筆畫荷花、荷葉,表現自己的“荷塘月色”。

2、嘗試合作佈局畫面,運用簡單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內容。

活動準備:

顏料、毛筆、畫好底色的鉛畫紙、荷花圖片(課件)及實物若干、作畫過程幻燈,抹布、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佈置場地。

活動過程:

一、欣賞“荷塘”,引起興趣

1、進入活動室,欣賞場地上佈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夏天到了,花兒都收縮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陽曬黑了。荷花池裏卻綻放了無數豔麗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陽,越開越大,粉粉的,映襯在碧綠的荷葉上更是美麗。瞧,攝影師把這些美景都拍下來了。”(欣賞荷花課件)。

二、操作演示

1、我們沒有照相機,可是我們有畫筆,你會用什麼顏色把荷花畫出來呢?(幼兒講述)

2、看看我們今天作畫的工具吧:鉛畫紙、毛筆、顏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麗的荷花畫下來,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教師示範)

重點:毛筆蘸粉色,平按,表現花瓣,一片片花瓣組合,畫出荷花。換細筆,蘸綠色畫莖;大毛筆蘸綠色畫荷葉,荷葉要畫大些。

三、引發幼兒操作

荷花池開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來不及畫了,那麼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畫荷花、有的畫荷葉。完成圖畫後,可以請客人老師來欣賞一下作品,看看我們的“荷塘月色”還缺少些什麼,再把它畫的更美些。

四、幼兒操作

1、分組,分工。合作進行。

2、注意畫面的佈局,要充實些。

重點:荷花的下筆要明快,幾筆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請客人老師欣賞作品,並補充完善。

2、佈置作品在背景簾上,播放背景音樂,互相欣賞。“好美的荷塘,連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動反思:

“荷塘月色”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真實境界:荷塘、月色。在佈置的場地上有綠綠的背景窗簾,鋪上大片大片的荷葉,襯托嬌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儼然就在身邊,帶孩子進入的一剎那,傳來的就是一片驚歎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們親密的接觸着美麗的“荷塘”,依依不捨,對於的活動的開展更是津津樂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筆、勾畫都是有神無形,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這美好的畫面,是最後的高潮。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悽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1、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並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2、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遊的原因:“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遊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遊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迴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遊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遊的經歷稱之爲“精神的夢遊”。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㈠有人認爲,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採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並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1、“荷塘月色圖”中荷花嫋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爲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複雜,它所象徵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裏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裏:“(野花)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於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⑶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於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2、“江南採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盪舟心許”的情景,採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纔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麼江南採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裏卻傳遞着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 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嚮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裏對江南採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爲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㈡有人認爲: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徵着清潔高雅,這裏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羣認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

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裏,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裏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着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淨,也是人的心靈之明淨。

那字裏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着已經凋露在現實裏的那個美麗的夢。

教學反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羣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爲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

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採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並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着作家靈魂掙扎的悽苦。

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後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並播放《荷塘月色》的範文朗讀錄音。

1、提問:在上節課的閱讀中,我們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華園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優美的韻味應怎樣更好地來品味呢?

回答:通過朗讀來體會。

2、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

二、質疑

1、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後,而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繫,因爲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

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我們一起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麼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爲何不理解呢?而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一起對寫作背景不瞭解。大家課下已經分組查找了資料,現在根據大家在網上查找的資料,先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在含義是什麼,並說說你的理由和結論?

(大家集體交流討論。)

(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一封信》“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裏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表現作者不滿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爲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小結:

不錯,有了這麼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係,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瞭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結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點明瞭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美的荷塘圖片來啓發引導。)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爲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爲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重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一起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爲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圖片)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

“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爲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爲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

本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

在比較中,我們一起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瞭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纔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瞭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課後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鑑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瞭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本單元學習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氣中送來舒心的溫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鍾,情有所繫。《文心雕龍》說:“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眼前的物象喚醒記憶中的表象,情感體驗也一同甦醒,於是心物感應,情景相生,觸景生情,緣情造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由此可見要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就能寫出好文章。

寫景是爲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2、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二、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着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⑴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⑵用詞句美、語言美。

⑶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遊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此句稱“文眼”。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麼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爲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採用什麼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課文分析

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徵,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杆。

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⑴寫了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⑵畫面爲什麼會這麼美呢?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刪除法。

⑶品位語言美: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開着的,有打着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麼樣啊?

⑷教師分析: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⑸第4小節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①“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爲什麼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麼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寫出了荷葉的風姿。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開着的──嫋娜(輕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麼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裏是比喻,因爲這裏用得是‘彷彿’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對。”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裏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裏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麼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麼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並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爲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⑹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合、疊詞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識圖示。

⑻再次誦讀第四段。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啓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月光》)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段的閱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荷 花

[清]曹 寅

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篇散文也是關於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題、初步感知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並列短語?爲什麼?

明確:並列短語,因爲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寫夜賞的緣由,小徑漫步,抒發感受。(情)

第1段:交代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及緣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發月下獨處時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寫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寫由眼前之景所發生的聯想,回到現實,思鄉回家。(情)

第7段:聯想江南採蓮的舊俗和採蓮詩。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景語”描寫)

㈠問:本文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明確: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筆力對荷塘月色進行了描寫。

㈡誦讀、鑑賞第4段

1、學生閱讀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順序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分別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後動態。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①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不同角度,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覺。 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藉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啓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

此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後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

文中還有一例:“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是視覺移植爲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要點

本段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3.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裏,“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如果我們把作者的鬱悶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低點,把作者的開朗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高點的話,那麼,上面的過程可以圖示爲

這樣來安排心情發展變化的線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變化)的作用。

導致作者這些心情發展變化的原因分別是(見上圖括號中文字)。

三、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大學畢業後,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師範學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過一段時間。而且在浙江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對江南的惦念之情。1頁

後來,朱自清來到了北京,受聘於清華大學。雖然身爲大學教授,但是由於子女衆多,家庭負擔較重,貧困和家庭瑣事時時困擾着他。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爲何對獨處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瞭解背景(論世)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並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裏。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範讀,讓學生畫出並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嫋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註:“如果說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鍊,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後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麼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爲“樑‘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崙‘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爲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闢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爲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並且把回憶江南採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瞭解方面,我採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後的對應和對比關係,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範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後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於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