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21篇)

本文已影響 3.7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21篇)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佈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後: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牆外、屋裏、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着(爲什麼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圍繞,纔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後有何聯繫?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裏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閒、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繫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啓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爲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爲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爲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3、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爲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啓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爲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爲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着)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爲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爲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着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爲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爲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爲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爲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着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爲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爲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爲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樹:蓊蓊鬱鬱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直抒胸臆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瞭解作者不同階段上圖書館的經歷,明確圖書館對其成長的重要作用。

2、領會作者的觀點態度,品味真正的圖書館之樂,思考自己的讀書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1、理順課文的結構和內容;

2、歸納王佐良回顧的幾段去圖書館的經歷。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不可能有個體精神的完整發育。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加智慧。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令人如沐春風,你會覺得他深邃厚重,覺得自己得到很多啓迪。人的相貌基於遺傳無法改變,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過閱讀而從容,而氣象萬千。

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生命的寬度,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長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後天閱讀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寬闊和充實。

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2、寫作背景

有一段時間,社會流傳着“讀書無用論”,這是一種否定知識與學習的社會思潮。作爲一個讀書人,王佐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讀書熱情。

3、作者介紹

外語界泰斗級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專於英國文學的研究。著有《英國十七世紀劇作家韋勃斯特的文學聲譽》(英文)、《英國文學論文集》,譯有(英)《彭斯詩選》,中譯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王先生對詩歌翻譯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對翻譯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氣如之,文體如之”。

4、題目解說

“上圖書館”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表明文章所寫的是去圖書館的經歷和感受。

5、層次結構

文章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圖書館之樂;

第二部分:(4-9)上圖書館的經歷;

第三部分:(10)上圖書館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記述了哪幾個圖書館?

明確:

“公書林”、清華圖書館、包德林圖書館、英國博物館的圓形圖書館。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記述這幾個圖書館的?

明確:

時間順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長過程來寫與這幾個圖書館的緣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話有什麼用意?

明確:

爲了引出自己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

4、第7段說“真實的世界卻在暗淡下來”,“真實的世界”指什麼?

明確:

國家民族命運處於危亡時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開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麼?

明確:

表達了對國內戰爭勝利的喜悅。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亞的臺詞有什麼含意?

明確:

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

7、上圖書館給作者帶來了哪些有益的收穫?請簡要概述。

明確:

①獲得了比來自中外老師還要多的知識;

②產生了讀小說的興趣和好奇心;

③養成了看英文雜誌的好習慣;

④豐富了有關歷史、哲學、戲劇等方面的知識和情感;

⑤認識到人類的高貴、偉大。

四、拓展資料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紅塵,走着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裏”;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裏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爲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3

一、激趣猜謎

同學們,我們來猜兩個迷,請看大屏幕:

(1)個子不高不矮,身體不胖不瘦,臉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寬不窄,耳朵不圓不長,這人是誰?

(2“尖嘴縮腮,金睛火眼,手舉金棒,聲響如鍾,金棒身毛隨心應變,刀槍斧劍無法傷身。”

這是誰,根據是什麼?

探討:對於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個圓滿的答案來,都是,又都不是;而對於後者,相信你一定會脫口而出:孫悟空!這兩個人,爲什麼前一個猜不出,後一個就猜得中呢?關健就在於前者只簡單介紹了人物的外貌,沒有寫出人物特徵,更沒有寫出人物的個性,後者就不同。

二、導入新課

由剛纔的兩個人物描寫片段可以看到,刻畫人物個性特徵在刻畫人物形象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今天來看的一篇文章也是這一方面的範例。當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嶽霖先生》,就讓我們看到一個極其富於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嶽霖。

出示金嶽霖和汪曾祺簡介:

金嶽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這些小說都是以散文筆調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屬於民俗風情小說。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一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燈請同學們齊讀第一段,然後找出來?

明確(出示幻燈: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書 )

2、那麼金嶽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分組討論下面5個問題:請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爲舉止?

3、金先生有何獨特的教學風格?

4、金先生與學生對邏輯學專業的見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業餘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討論後明確:

① 奇特的外貌——樣子有點怪。

講課時戴帽,帽沿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②奇特的行爲舉止——不拘小節、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說一腳;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一隻大斗雞,同一桌吃飯;蒐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6獨特的教學風格——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有時一上課就宣佈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④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覺得好玩

學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係,可見他對專業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學術沙龍東道主的面子。

⑤對生活獨特的熱愛——有赤子之心

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遊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車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現金先生的有趣之外,還表現他的什麼美好特徵?

學生討論後明確,板書:重情:悼國達死,祝徽因壽。

4、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女同學們齊讀第12段,男同學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明確:“誰也不會知道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出示幻燈:金嶽霖是一個真誠、直率、天真、有學問、熱愛生活的人,從他獨特的個性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散發出來的那讓人心馳神往的人性的光輝。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獨特的個性刻畫人物形象,使這樣一個學者在我們面前鮮活起來的。

出示幻燈:偉大的品格在瑣細的小事上得以體現,板書:細節

四、思考探究:

1、學生自由討論,出示幻燈: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寫活一個人物?

歸納:一要真實,要符合生活實際;二要有選擇,爲表現中心服務;三要新穎,切忌一般化。(板書)

師:細節描寫可以是對一種特定情節下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的描寫。比如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背影》,當中這樣寫道————所有的這些描寫又來源於平常認真的觀察和用心的體會。同學們要記住: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細節就是品味,細節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深度。

五、寫作延伸:

看來大家通過學習,不但認識了一位可愛的老頭子還學到了很多關於寫作的技巧。接下來大家也來寫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寫片段,記本班級的一位老師或同學。寫好以後我們可以不說出被寫者的姓名,我們同學別的同學猜猜寫的是誰。(寫完後點評)

六、結束課文:

文章通過對金嶽霖先生幾個細節的正面描寫及通過其他幾個人物襯托的側面描寫,表現了作爲一代大學者的金嶽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誠、愛學生、樸實、爲人天真、熱愛生活、又滿腹經綸的獨特之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也領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繪得鮮活生動的功力。而這一切源自於汪曾祺先生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巴爾扎克說:“當一切的結局都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在前進一步,唯有細節組成作品的價值。”這個細節怎麼去設計?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通過自己的寫作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

七、課後作業:

仿照本文將剛纔各自的人物描寫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習作,要求運用細節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徵。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4

一、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題爲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

下面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課文大致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爲寫演講作鋪墊。從這些簡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是能人、高師。以政治業績爲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謂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此處爲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數第2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這是文章的主體,佔了大量篇幅。

第2段寫梁任公的演講稿,是通過物件寫人,表現人物的精神、作風、修養。行文至此,尚未開始描寫演講,所以也可以將這一段歸併到第一部分,作爲演講的又一背景,成爲演講的又一鋪墊。

第3段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人物有老師梁任公和學生,包括作者),並描寫梁任公的形象。描寫形象又着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範。至此演講仍未開始,作者先描寫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給讀者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帶着這一形象,來欣賞以下各段梁氏演講過程。

第4段寫梁任公的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啓超沒有什麼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的開場真是聞所未聞,足以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氣質。這是文章中一個亮點。

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講課,列舉他的講課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於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學生感動,對文學發生了愛好)。這是梁氏講課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種表現,也是接續“開場白”後的更加深入細緻的精彩描寫。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爲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爲着渲染氣氛,爲後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爲後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稱文章小高潮;接下來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演講,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時用手指敲打禿頭,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張口大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寫,表明當時的課堂氛圍達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達到高潮;精彩呈現過後,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餘味,梁任公的生動表現還留在讀者的腦子裏。

本文選材很講究,寫片段的記憶、片段的印象,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全面、完整、連續,也沒有拖泥帶水的敘述和描寫。這種寫法可以稱爲白描。白描看似簡易,其實不然,而白描運作到本文這樣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輕巧爲之。

本文的語言簡練、傳神。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句子都不長,作者似乎在語言運用上有一種自覺的節制,也就是說用較少的文字來表達更多更豐富的內容。但語言簡練,不等於語言貧乏,以形貌描寫爲例,“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寥寥數語,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內在精神立刻現出;再有,文章後面寫梁任公演講完後,“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僅兩句話,極有形象感,值得認真回味;文章最後說:“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行文至此,節制感更加明顯、突出。但是爲了傳神,有些描寫還是稍微多花了筆墨,如對梁任公的演講稿的描寫,對他的開場白的描寫,對他的背誦古詩文的描寫就是例證。能將簡練與傳神良好地結合,是梁氏文章語言運用的主要特色。

二、問題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爲什麼只談學術造詣不談政治作爲?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於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不可動搖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爲已廣爲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爲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爲之專文彰顯。

2、北疚鬧械牧喝喂有什麼特點?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爲各種表現,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爲: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緻,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3、比綰紋肺抖粵喝喂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着,後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誇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誇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讚美之情。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認識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語文是什麼?

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對語文存在這樣的誤解:學語文應該是學校的事;只有在語文課上纔是學語文,只有打開語文書纔是學語文。這是一種誤解,因爲其沒有理解語文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與生活緊緊相連,是生活給予了語文生命。我們從呱呱而哭,到牙牙學語,到能夠說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話語。其實,當我們悉心傾聽一個人的幽幽訴說時,當我們沉醉於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當我們傾聽自己心靈的迴音時,當我們複述一個幽默的故事時,當我們聚在一起闡述一個觀點時,當我們消除了誤會相視一笑時,我們就是在學語文嗎?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和生活並存。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個字的書寫,一句話的誦讀,一個句子的理解,一個意思的表達,一種語氣的運用,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語文書,更要從豐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說,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語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於時時處處,與我們的苦樂悲歡息息相關。因此,學習語文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是享受創造的過程,更是享受生活的過程。

一、語文的魅力

(1)投影:語文學科的魅力在於語音的抑揚頓挫,文字的象形意會,詞語的豐富多彩,話語的妙趣橫生。--朱學坤《語文的魅力》

從各個方面舉例來說明語文的魅力。

舉例1:

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於記憶,安,屋頂之下,一個“女”。表現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纔是安全的。

家,屋頂之下,豕表示豬,代表牲畜,說明農業社會裏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表示乳房,象徵着同是女性,不同在於生養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秋天裏人們爲過冬而發愁。

舉例3: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詩作對,互爲戲謔。有關他們的趣聞還真不少呢。有一天,兩個人共同乘船欣賞江上晚景,蘇東坡擡頭一看,忽見岸上有兩條狗正在爭搶一根骨頭,觸景生情,便對佛印說:“我說個對子給你對一下,好不好?”佛印說:“好啊!”蘇東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聽,便知曉東坡在作對暗罵自己。正動腦筋準備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着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靈機一動,對東坡說道:“水漂東坡詩。”東坡一下子顯得分外尷尬。

還有一次,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路過寺門時,忽見一驢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對戲弄一下佛印和尚。見到佛印後,東坡有意戲謔道:“禿驢何在?”佛印一聽,知道東坡又在出損招作對罵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東坡吃草”。這一次東坡又未能佔到便宜,羞愧萬分。

舉例4:

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打一仗,敗一仗,傷亡很大,特別是鄱陽湖一戰,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責他的聖旨,並且要他把歷次的戰況據實奏報。曾國藩把歷次戰役的慘敗情況據實寫上,並在奏章最後用“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樣一句話。奏章寫好後,他請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後說:“中堂大人,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國藩就向這位幕友請教該怎樣寫。幕友沉吟了一會,提起筆來,把“屢戰屢敗”這個句子改了一下。曾國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絕。

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後,皇帝覺得曾國藩雖然戰敗,但忠心可嘉,非但沒有拿他問罪,反而讚揚了他。

屢戰屢敗,消極之至,多次打仗,從無勝利。屢敗屢戰,積極之至,多次打仗,雖無勝利,繼續戰鬥。勇氣可嘉,慘烈之至,驚天動地。

(2)語文的魅力在於讀和寫。

投影:

當你靜下心來,烹一壺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揚的音樂,打開書卷,一股清幽的書香撲鼻而來,書中世界,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可觀宇宙之大,可察品類之盛,可神交於古人,可覓知音於今人,豈不雅哉?豈不樂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那是一種品位的提升。

寫可以暢敘幽情,寫可以淨化心靈,昇華理想,寫可以感化同類,啓迪世人,寫可以展露才華,獲得知音,甚至可以寫出百世之典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自己的文章能爲老百姓做點什麼的時候,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熱愛語文、學好語文

從以下五個方面談如何學好語文。

1、興趣,興趣是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纔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纔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爲語文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

2、習慣,習慣是恆久的保證。

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多看一些書,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衆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爲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書更不愧爲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週記之類,鍛鍊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爲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藥,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準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3、明確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識要點,明確考試的形式和試卷結構,明確相應的對策,平時注意積累,做個學習的有心人。

高考語文把語文的能力要求劃分爲五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鑑賞評析。五個能力層級均有難易不同的考查。語文知識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語言知識及其運用(2)文學常識及文學鑑賞(3)文言文閱讀(4)現代文閱讀(5)寫作。每項知識的具體內容要求更應認真瞭解。至於試卷形式和結構在練習中就可瞭解,不必太費心思。瞭解了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標和航線,就不愁到達不了目的地了。

4、書寫

書寫的要求是規範和工整。舉例向學生說明書寫對語文成績的影響。

5、使用工具書。

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侷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

語文是論語說文的孔子;是逍遙雲遊的莊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壯心不已的曹孟德;她還是編織夢幻的安徒生!

語文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語文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諸葛孔明的錦囊妙計,是用自己美麗、丰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蒂爾德。

語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是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先賢;是小橋流水人家裏的雜劇;是誰解其中味裏的紅樓一夢;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語文是滋養生命、淨化心靈的營養;是喚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喚;是遠離雞蟲得失和無謂爭鬥的規勸;是高度凝練、充滿智慧的表達;是愉悅、輕逸、趣味、莞爾?

語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廈,文明而莊嚴;有着一條條迷人的雨線,每一根線條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諦。語文是鮮花,悅目而幽香;是你的後花園,豐潤而嫵媚;有着一串串詩意的憂傷、溫暖、清涼。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在現代,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並不只是一本書,也不只是一段話,而是生活。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上的各類信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語文。語文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裏的記錄者,語文是生活的真實縮影。

有人說,語文是快樂的,這裏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詼諧的語言-------有人說,語文是美麗的,這裏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書法如“蘭亭”--------有人說,語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都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說,語文是飽含生命的,它讓我們感到生命脈搏的跳動。總之,語文是如此之精彩。

語文無處不在,我們總能不自覺時接觸語文。看到繁花滿地,就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看到驕陽如火,蟬聲鳴叫時,就會想起“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當荷花亭亭玉立,荷葉無邊,會想起:“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朋友相聚,又要告別,心中便於工作會念起“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語文,真是太精彩了!

語文陪伴着代代人,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正因爲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火花纔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纔會激昂。語文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我們體驗,給我們啓迪。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

1、提起戰爭,同學們想到了哪些詞語?

想到了痛苦、災難、血腥……還有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烈火硝煙……

“戰爭”給我們的印象是總苦痛的。

2、今天,我們學習小說《荷花澱》,(板書荷花澱)也與戰爭有關。課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那同學們也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讀後的感受,好嗎?

你感受到的是清新,有的同學說是恬靜,還有的同學說是自然,還有和諧。

本文與戰爭有關,但同學們卻感受卻是美好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荷花澱》真的被人們稱爲“戰爭小說的一曲純美的絕唱”。(板書美)

我們在這節課就來重點賞析文章在哪些方面帶給了我們“純美”的感受。

3、我們來看一下本文的學習目標,你來給大家讀一下吧。

二、研讀文本,品味純美

下面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文本,把文本中能給你“美”的感受的地方找出來細品。五分鐘。

1、披文入情賞美景

好,哪一個同學先來說?

這位同學。

奧,前三個自然段環境描寫感覺特別美,能具體說一下嗎?

你看到了一幅圖畫,什麼畫面,月下女人編席圖。概括的非常好。

這位同學,你也想說?

你感受到了純美的意境。

把純美換一個詞?

清新明麗,一般而言,意境的營造離不開意象,那你能說一下作者選取了那些意象嗎?

對,有月亮、葦眉子、雲彩、薄霧,意象也是那麼唯美。

你喜歡這一部分,那你就給大家讀讀吧,其他同學可以試着想象畫面?

他讀的怎麼樣?

節奏感好,聲音很美。的確,我也感覺聲音與畫面很相配。

同學們,我把第一自然段在形式上做了一個小小改動,同學們看一看,讀一讀。

有什麼不一樣?

感覺像讀散文詩。評論家也這樣說,因爲孫犁小說散文詩般的語言、朦朧詩般的意境,還稱孫犁的小說是“詩體小說”。

2、沿波討源見真情

荷花澱不僅景美,人也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水生嫂。

誰來結合文本分析一下水生嫂的形象?

好,最後排的這位同學,你來說。

勤勞美麗,從哪裏看出來的,從編席的描寫中看到的,

還有嗎?從大門沒有關,端飯看出體貼丈夫、溫柔多情。用詞十分準確。

誰來補充?

你從他們坐船找丈夫看到水生嫂惦念丈夫,遇見敵人看出她的勇敢,把船划進荷花澱中去,還表現出他們的智慧,很好,這不僅有水生嫂,還有其他女人,只是他們共同的品質。

剛纔我們抓住動作細節賞析人物形象之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還有一個突出的手法,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對,就是對話,也就是語言描寫。

我們來看這三句。

“你總是很積極的。”(投影)

從這句話,同學們讀出了什麼?

你讀出了嘲諷,嘲諷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吧“就你積極”,再讀一遍,換一個詞,有點埋怨,對,水生嫂埋怨什麼呢?(太危險了,不和家裏商量)除掉埋怨,我們還讀出了什麼,是肯定和誇讚,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義。

第二句,“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

當時出版時句號被改爲逗號,孫犁先生不同意,你們看有什麼不同嗎?

對,句號強調的是我不攔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義,如果是逗號的話可能更強調家裏的困難了。你對標點理解的都這麼深刻,可見很會賞析文章。

第三句呢,妻子對丈夫的忠貞。

中國有句老話是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寧可站着死,對,不可跪着生!這就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本色。

同學們將分析整合一下,學總括水生嫂形象

溫柔體貼、勤勞淳樸、勇敢堅貞、深明大義、愛家愛國。

這不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當時千千萬萬戰地農村婦女的品性,他們像荷花澱裏的荷花,有着純真的的性情,閃耀着純美的人性的光輝。

3、水到渠成識結構

環境、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構成了小說的三要素,我們來看情節,課前讓同學們擬小標題,找一個同學說一下。

好,中間這位同學,你來說。

能夠抓住主要場景,概括的很好,“送夫抗敵”“探夫遇敵”“助夫殺敵”,情節簡單,沒有驚心動魄,也沒有曲折離奇,水到渠成,自然成文。這也應是本文被稱爲純美絕唱的一個方面。

4、疑義相析探主題

同學們注意到沒有,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槍戰環節,三言兩語便被帶過,對此提出批判,還有人說,“抗日戰爭這麼嚴酷,有這麼恬靜優美的環境嗎?人們會這麼恬靜自得嗎?作家這麼寫是詩化戰爭,是違反現實的呢?”你們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小組內討論一下。

一組先來說把。

你們認爲我們的祖國本就美好,人民本就純真,所以與現實相符。是支持孫犁先生這樣進行創作的。

三組來說。

這樣更能激發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江山如此多嬌,豈容外敵踐踏。

這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在《孫犁文集》中有這麼一段話,齊讀一下,“看到真善美的極致,我寫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惡的極致,我不願意寫。這些東西,我體驗很深,可以說是鏤心刻骨的,可是我不願意去寫這些東西。我也不願意回憶它。

孫犁就是這樣用他獨特的筆法,構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畫卷,表達了他對美麗的中華河山、中華兒女、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禮讚。

《荷花澱》是當之無愧的“戰爭小說的一首純美絕唱”。

孫犁的創作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着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爲“荷花澱”派。

雖然荷花澱帶給了我們美的感受,但戰爭無疑是殘酷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定當珍惜這美好的生活。

三、佈置作業

還有一篇小說與《荷花澱》並稱現代詩化小說的雙璧,那就是茹誌鵑的《百合花》。課後請閱讀,並完成思考題。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7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訓練學生藉助註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課訓練重點中9個詞語的意義和4個詞的義項。

3、理解召公諫辭的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體會《國語》質樸平實的語言特色。

4、使學生了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召公諫辭的分析

2、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課前預習:

1、 藉助註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

2、 熟讀課文,背誦召公的諫辭。

3、 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序:背誦上一課

一、簡介《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於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後是時人傳習,最後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採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餘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於《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後質疑。

師點拔 “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 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 請其他同學糾正。

3、 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後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段

1、請找出描寫厲王的詞,分析厲王的性格特徵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於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見國家處於什麼形勢之中?

朝政混亂,君民尖銳對立

4、“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可見召公性格的又一什麼特點?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樣

2、給召公的勸諫之辭分層,看說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召公用概括性語句否定了厲王的弭謗措施

第二層:具體論述怎樣對待民“謗”(怎樣“宣之使言”)

第三層: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係到國富民強的道理。

3、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麼?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麼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爲好的,防範人民認爲壞的,纔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4、這兩處比喻,分別從什麼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

前一層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後一層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並列,實則後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簡筆與繁筆》中學過的知識分析文章最後一段具有什麼特點?

(問題:“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麼詞)

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避告訴了讀者,文章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餘味無窮。

最後一段用語極爲精煉,與第二段的反覆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1、 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 比喻生動形象;

3、 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怒、殺、喜

國人:謗——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民謗不可防)

怎樣“宣之使言”

民謗必宣敬聽

不聽流王於彘

首先分析“謗”是個古今異義詞。今意指無中生有,毀壞別人名譽,古義是實有其事,公開批評指責。(與之相應,“誹”指實有其是但在背後的小聲嘀咕,誣是現在的“謗”意)(板書“謗”)

其次引發思考,如果一個“賢明的君主聽到謗,該如何對待呢?而本文厲王是如何對待謗呢?(板書:厲王弭謗,穿插分析厲王)”

再次,對於厲王弭謗這件事,召公怎麼做了?諫(板書召公諫)

通過三個問題,補全標題,同時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內容。

學生質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別做什麼成分?

“瞽獻曲……親戚補察”文意斷斷續續,不連貫,此外“親戚”古今年內異義如何區分?

第13、14課講完,發現文言文的教學把學生誤導了,由於課堂上摳得太細,語法現象過於關注,術語出現頻率高。導致學生養成逐字逐句條分縷析的習慣,下課後問題不斷,不出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詞的詞性、用法、術語的糾纏上。完全陷入舊講法的誤區,教師一古腦講,學生被動地聽。聽完後術語,詞性暈頭轉向。

應突破這種填壓式教育,以誦讀爲主,大膽地放開手腳,讓學生去理解,讓學生去琢磨。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領會地壇使“我”豁達地對待生死。

3、品味語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1、作者傳達了怎樣複雜的情感。

2、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教學方法:

以讀促悟、小組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偉大的作品,可以將人的靈魂喚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這樣一篇文章。這是作家史鐵生自傳性的散文,《我與地壇》。

我們來看一張史鐵生的照片。看着這張照片,你關注到什麼?(哪裏和我們不一樣?)

作者的殘疾是怎麼來的呢?史鐵生在21歲的時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給了他一份特別的禮物,上帝奪去了他的雙腿。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我們來做一個設想,如果讓你在21歲的時候,遭遇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樣?

生:……

是的,史鐵生也很我們同學一樣,在殘廢之初,他一度想去尋死。但是最終,他活了下來,甚至成爲了一位的作家。他寫了許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嗎?看課下注釋①。他的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大家用波浪線劃一下。

那麼,一個殘廢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後卻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麼陪伴他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文本研習

文章雖然題爲《我與地壇》,實際上有三個描寫對象,分別是我、地壇、母親。這三者彼此關聯,構成了文章的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寫的是我與母親。這節課我們先學習“我與地壇”這一部分。

1、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角色轉換。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鐵生。在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你都經歷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①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②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而就在你傷心絕望的時候,你無意中來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地壇)。從此以後,發生了什麼事?(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再沒長久地離開過,這說明地壇和你一定有什麼靈犀相通之處。

3、那麼地壇和作者有什麼相似之處呢?請你到課文中找一找。(板書)

(①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興起,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②四百多年裏,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昔盛今衰,被人遺棄,同病相憐。

4、在作者眼中,地壇只是一座荒蕪廢棄的古園嗎?那它還有什麼別的特點?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話概括了這個特點,請你找出來。(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文章那個段落寫出了它的不衰敗?這些都屬於什麼描寫?(景物)

5、小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園牆、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逐一分析特點,是作者對於生命的感悟。)

(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動,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訴作者,要好好活,生命來到這世界本身就是一種美麗。)

齊讀。

6、所以現在你知道作者爲什麼喜歡呆在地壇了嗎?

(同病相憐,給我生命的啓迪)

7、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在地壇一呆就是(十五年)。無論什麼(季節),無論什麼(天氣),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壇,你都做些什麼?(思考、發呆…)你還在思考着關於生和死的問題,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麼事?(自己讀。找一位學生讀。)

生是什麼?死是什麼?(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事情,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種美麗。)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比喻(節日,假期,積極的人生態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問題還需要你去考慮嗎?那還剩下什麼問題?(怎樣活。)對這個問題,作者是怎麼說的?

(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這樣的事情,需要着急考慮嗎?不用着急,慢慢來就好。所以作者說,十五年了,我還是得到地壇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時間長嗎,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有些東西總會在變化的。就像作者說的,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這個能理解嗎?這個就好像作者一樣,在社會上討生活的時候,總是遭遇各種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你覺得什麼東西是別人改變不了的?作者也舉了幾個例子,我們數一數有幾個,都是些什麼?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徜徉在地壇,你能看到將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落日,看到把蒼涼的歌聲灑滿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讓人浮想聯翩的充滿稚氣的孩子的腳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風景,你時常還能聞到雨後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聞到滿園落葉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內心充滿了安寧與快樂。)這樣的安寧與快樂,是地壇帶給我的。

8、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古園帶給我的這些正能量,這些美好的積極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樣,是難於記憶的。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或者遭遇挫折,負面的消極的情緒總會悄悄佔據內心,這時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壇,來重新汲取這些力量。所以作者說,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9、經歷了這些,作者還會絕望、失望、痛苦嗎?不,不頹廢。

三、總結

1、你覺得作者喜歡地壇嗎?結合上面所學的,你能講講作者喜歡地壇的理由嗎?

2、其實在當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壇,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作者的母親。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下課。

3、作業:小練筆,學習了這篇文章,你對生命有什麼感悟?(200字)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抒情線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重點、難點)

3、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重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2、學生合作蒐集藝術家勇於面對苦難的例子。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後的感受。

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

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芸芸衆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二、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爲,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麼?“我”爲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爲什麼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爲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

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爲,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後四個人討論後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因爲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爲綠永遠向着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爲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將它囚。

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徵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小結: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爲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應該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淨、複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裏,讓生命之樹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結束語(生齊讀):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着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瞭解蘇軾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3.體味作者複雜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2.體味作者複雜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識鏈接】

1.關於詞

詞,詩歌的一種,起源於南北朝,成於唐,盛於宋。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餘”“曲”“曲子詞”“曲詞”“樂府”“樂章”“歌詞”等。詞按字數的多少分類可分爲: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分類又分成幾種:全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詞”,二段的叫“雙調”,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詞的段落叫“闋”或“片”,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後相承,叫“過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換頭”或“過變”。依據已有的詞調寫的叫“填詞”或“依聲填詞“,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自度曲”。詞有“令”“引”“近”“慢”的分別,“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稱“近拍”,相當於“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較“令”“引”“近”的詞字數要多些。

宋代詞風可分爲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爲“詞爲豔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韻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爲代表,主張“以詩爲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爲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2.知人論世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員,他們被人稱爲“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蘇軾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在文學藝術領域裏,蘇軾的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詩方面,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方面,他開豪放詞之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上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四家”。他的詩詞文所表現的豪邁氣概及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成就。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只把詞當成一種句讀不葺的新體詩來作,對詞體的內容大膽革新。他在詞裏懷古傷今,論史談玄,抒愛國之志,敘師生之誼,寫田園風物,記遨遊情態,真正做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論》)。蘇軾打破了“詩言志”而“詞傳情”的題材分工,拓大了詞的歌詠範圍,不僅延長了詞的生命,並使其獲得新的發展,是豪放派當之無愧的奠基者。

蘇軾總結自己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蘇軾是失意的,但就個人創作成就而言,蘇軾是中國古代第一全才。

3.寫作背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閒職,他在舊城營地闢畦耕種,遊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爲其代表。本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爲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詞的標題(赤壁懷古)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而詞牌(念奴嬌)僅是一首詞的名稱。詞牌來歷:念奴是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女,音調高亢悅耳。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

【學習過程】

一、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故壘()(2)公瑾()(3)綸()巾

(4)檣櫓()(5)華()發(6)酹()江月

2.解釋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③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①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②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4.整體感知

閱讀詩詞時,我們往往要從整體上把握主要內容,爲此我們常常要對詩歌的具體內容進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詞上片極力讚揚杭州自然環境之秀美、城市經濟之繁榮,下片極寫杭州百姓之安居樂業。閱讀本首詞,說說詞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哪一句是連接整首詞的關鍵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請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2.上片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現赤壁景觀?景物有什麼特點?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4.下片中從哪些方面來寫周瑜?他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5.作者從哪些方面將周瑜與自己進行比較?抒發了什麼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對於詞中“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的思想感情,向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是積極的情感,有人認爲是消極的情感,結合本詞的特點及作者人生經歷,談談你的觀點。

2.《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學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⑵理解細節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瞭解金嶽霖先生的性格特徵。

⑵通過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瞭解金嶽霖先生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並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位記者採訪金嶽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聽後立馬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後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並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嶽霖先生,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嶽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嶽霖先生的有趣體現在哪裏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着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嶽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眼鏡、衣着。

2、奇特的行爲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一隻大斗雞,同一桌吃飯;蒐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係。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後,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嶽霖與樑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嶽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嶽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嶽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後請代表發言,學生猜。)

小結:“一粒沙裏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寫出了金嶽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綸的金嶽霖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古希臘的燦爛文化。

2.分析作品結構,揣摩作者情感。

3.領會作者在文中體現的尊重歷史的真諦。

【教學重點】

1.領會尊重歷史的真諦。

2.掌握本文視角獨特、聯想豐富的特點。

【教學難點】

認識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培養熱愛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有云:“歷史是寫在石頭上的。”古代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古代希臘民族文學在文學、藝術、哲學、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創造的輝煌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後世,尤其是對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馬克思經典作家曾經對古希臘文化給與高度評價,稱讚古希臘文化藝術的傑作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而且仔某些方面還作爲一種標本和不可企及的規範”。但是,歷史畢竟太久遠了。再燦爛的文明也經受不住時光的侵蝕,古老的文明在破損、在消失。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古代的文明呢?面對“古希臘的石頭”,作家馮驥才遐想萬千。今天,讓我們沿着作家的足跡,走進希臘,走進希臘的石頭堆,走進希臘的文明。

二、整體感知,梳理文本

1.走近作者

馮驥才(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餘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菸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說《雕花菸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2.背景介紹

馮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對古代文化情有獨鍾。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就憑藉反思歷史、反思傳統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蓮》等一系列小說而蜚聲文壇。幾年前,就在自己文學創作最旺盛的階段,他停下了創作,轉而致力於文化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當來到古希臘遺址,站在雅典衛城上,馮驥才有了驚人的發現,有了對古希臘神像與中國古代神像的簡單的比較和聯想,比較的結果讓人對世界文明的未來和發展充滿了信心。

3.題目闡釋

文題用借代的手法點明瞭寫作的對象----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的石頭”,指的是作爲宗教崇拜出現的雕塑。在馮驥才的眼中,“石頭”是文化的使者,從歷史深處走來,與現代人交談,現代人得以與這個地方“神交”,可以觸摸d奧真實的歷史。

古希臘的石頭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反映了古希臘的文明,讓他找到了“逼真地進入希臘歷史的祕密”,於是他喜歡上了“古希臘的石頭”。作者借古希臘的石頭,浮想聯翩,將古希臘文明與中國文明聯繫在了一起,把希臘人文物保護的態度和方法與國人的做法對照起來,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對歷史遺蹟保護的深刻思考。

4.文本品讀

古希臘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馮驥才通過寫這些記載着歷史文明氣息的石頭——雕像、石碑、石柱等來歌頌古希臘人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的古希臘文明,進而歌頌現代希臘人珍惜古希臘文明,保護並尊重文明遺產的做法,即不改變它的原貌、原狀,讓歷史文明受到絕對與純正的保護

5.知識積累

⑴給加點的字注音

粗糙庇護泯滅蒼勁聆聽隧道神諭亢奮篝火坍塌

蔥蘢呵護磨礪甬道掰開兀自曖昧戰戰兢兢

炯炯有神龜裂扎針掙扎包紮剝落

⑵字形

神采煥發曖昧堅不可摧脈搏斑駁氣宇軒昂神馳萬里

凹凸殘垣敗壁震撼精美絕倫悲痛欲絕隱蔽

⑶詞語

庇護:袒護,保護。

暖昧:

①(態度、行爲)含糊,不明白。

②(行爲)不光明,不可告人。

朦朧:模糊,不清楚。

蔥蘢:(草木)青翠茂盛。

神馳:心思飛向(某種境界)。呵護:愛護;保護。

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

堅不可摧:非常堅固,摧毀不了。

活靈活現: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動逼真。

氣宇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概不凡,也作“器宇軒昂”。

喜新厭舊: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戰戰兢兢: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

②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悠遠·幽遠

悠遠:離現在時間長。

幽遠:幽深,多指山水、樹林、宮室等,如意境幽遠。

三、自主探究,細加揣摩

1.馮驥才爲什麼喜歡“古希臘的石頭”?

思路點撥:“古希臘的石頭”承載着古希臘的歷史。通過分析,進而把握馮驥才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參考答案:在馮驥才眼中,“石頭”是文化的使者,“石頭”(雕塑)反映了古希臘的文明,或者說讓馮驥才找到了“逼真地進入希臘歷史的祕密”,它們從歷史深處走來,與現代人交談,現代人得以與這個地方“神交”,可以觸摸到真實的歷史。

2.馮驥才對古希臘石頭的欣賞,也就是對外族文明的欣賞,從文中看,作者真正關注的是什麼?

思路點撥:進一步理解作者對古代外國文化的深刻思考,其真正目的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啓發和借鑑意義。

參考答案:作者當然不會簡單的一門心思的沉醉在對外族文明的欣賞中,他更加關注的是古希臘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更關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並存。所以,站在雅典衛城上,馮驥才有了驚奇的發現,有了對古希臘神像與中國佛像的簡單的比較與聯想,比較的結果讓人對世界文明的未來和發展充滿了信心。這是馮驥才在“古希臘石頭”上最爲溫馨的遐想。

3.對“時間隧道就在希臘人的石頭中間”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思路點撥:該題考查句子的含義。這類問題的理解把握除了句子本身的含義之外,還要結合全段乃至全文去理解,以免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參考答案:古希臘的石頭是古希臘歷史的見證,所展現出來的是人類文明演進的腳步,站在他們中間就如同站在時光隧道中,可以發現人類歷史的過程。

4.希臘人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措施很奇特,我們應如何看待?應從中學些什麼?

思路點撥:這是發散思維的題目,啓發學生聯繫實際,大膽發表意見。

參考答案:他們對於歷史的嚴謹的保護態度令人感動,這是一種高度的對歷史對後人負責的態度。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這樣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這也正是作者所說的“高層次的文明”。

5.作者爲什麼要致力於文化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

思路點撥:從作者現實的行動中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感受一個負責任作家的歷史使命感。

參考答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它從不爲美麗而耽擱,因失去而憂傷;它沒有拖泥帶水的留戀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歷史與古老的文明只有留給後人去苦苦追尋了。然而,“永恆是達不到的”,“石頭並非堅不可摧”。歷史會因爲久遠而模糊,文化會因失傳而斷層。“在歲月的翻滾中,古希臘人的石頭已經滿是裂痕與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殘塊和斷片。“現在這些殘塊和斷片”固然還向我們傳達着那個時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損毀,不加保護,很快,我們就再也無從找到歷史的蛛絲馬跡了。

馮驥才應該比誰都明白這一點。遠在幾年前,就在自己文學創作最旺盛的階段,他停下了創作,轉而致力於文化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他組織人力、物力,盡其所能地給天津的老房子、老建築等文物拍照、錄像,搞文字整理,陸續出版的關於老房子的照片的圖書和經由他的多方奔波而最終保留下來的老房子、舊建築都在見證着他的努力。

6.文中說,古老的石頭“各自不同的形態都是歷史的表情”。你是怎樣理解“歷史的表情的?

思路點撥:理解句子中詞語的特殊含義。一是要注意詞語本身的意義;二是要聯繫上下文,把握具體的語言環境。有的詞語還要注意分析其比喻義。

參考答案:“每一塊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頭,其實並沒有死亡,它們猶然帶着昔時的氣息。”“石頭上的殘痕則是它們命運的印記與年齡的刻度。”這些都是對歷史的最真實的記錄,也正是今人對歷史滄桑感的一種真實的認識。

四、主旨感悟

本文通過遊覽古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拉奧雷斯·帕果斯山上的雕像,以及邁錫尼遺址和海神廟,通過對古希臘“石頭”的描寫,闡釋了自己對古代歷史遺蹟的思考以及對古代文物保護的態度和方法。

五、佈置作業

你的家鄉有什麼古代文化遺產?對這些文物古蹟的保護現狀怎麼樣?請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走訪調查,寫一個調查報告,字數在1000字之內。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瞭解時代背景及、賦

1、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一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爲了建築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後,此宮爲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爲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先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2、賦

何爲賦?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賦又發展爲“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賦在結構上一般可分爲三個部分

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

中間是賦的本身;

後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

三、學習重點

1、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建宮背後的巨大背景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佈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荒淫、奢靡。宮中生活

三層(餘下各句)從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珠寶陳設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的罪行。

橫徵暴斂,揮霍無度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以致衆叛親離。

縱慾紛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秦皇無道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勿蹈覆轍

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

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

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

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

寫建築

全貌

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

細繪極盡鋪陳誇張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寫建築、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

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

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

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爲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

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

“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

“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

外觀

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精巧工緻)

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精巧。繁多)

內部歌舞盛況

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爲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4、問題,此處說曖後來又爲何說冷?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①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②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爲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迴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迴雪”(張衡詩句)。

③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爲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④還是以歌舞盛況寫宮殿宏偉

讀並體會其中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四、詞語、句法,等基礎知識探討

1.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要求反覆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着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

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着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着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爲“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爲“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爲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迴旋”(“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曲折、迂迎”“迴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①兩段分別從哪一方面描寫阿房宮?

②兩方面又各從哪些方面鋪陳誇飾?目的是什麼?

③從思路看,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兩段分別寫

宮殿建築、

所鋪陳誇飾的一些方面,是要極力寫出亡秦統治者所追求的,是規模的宏大壯偉,樓閣廊檐的精妙密集,長橋複道的美麗冥迷,歌臺舞榭的繁多美盛,而這一切,是不惜傾“六王”的財富,“四海”的人力、物力來興建的,可見他們“紛奢”到了什麼程度。

宮內生活,

主要寫宮人,其次寫珍寶。寫宮人,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她們來源之衆廣,生活之空虛,命運之悲慘,來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寫珍寶,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惡到了什麼程度。這兩段屬於“體物”部分,是後面議論部分的基礎,它的作用,是爲秦皇荒淫奢靡自取滅亡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預作鋪墊,給讀者以充分、具體、形象的感受。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先提示兩點:

①基本上按上面兩段內的層次(即提綱所列要求要點)押韻,其所以不完全按層次用韻,是因爲還須兼顧駢散結合相比喻、排比的運用等具體情況;

②所用韻腳依據的是中古音韻,不是明、清以來的音韻,和現代語音更有區別;押韻的方法也和律、絕句詩不同,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途轉韻。

具體用韻情況如下:

第1段:“畢、一、兀、出、日”押韻;“陽、牆”押韻;“閣、啄、角、落”押韻;“龍、虹、東、融”押韻;“悽、齊”押韻。

第2段:“孫、秦、人”押韻;“妍、蔫、年”押韻;“營、英”押韻;“年、山、間”押韻;“石、礫、惜”押韻。中間“明星熒熒”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個分句是一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韻,增強了排比一氣呵成的氣勢。

④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爲後文的議論張本,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菸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於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爲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衆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爲“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樑之椽(chuán)”——指在屋樑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絃嘔啞”——“管絃”,管樂器和絃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爲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爲“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爲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明確:第3段側重於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導致農民起義,阿房宮毀滅;

第4段側重揭示秦與六國自取滅亡的教訓,諷勸“後人”要引爲鑑戒。後一段是對前一段的拓展、推論。

(2)兩段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區別?爲什麼寫法不同?

明確:第3段的表現手法是夾敘夾議,重點仍在鋪敘,但以議論爲框架、脈絡;

第4段則純爲演繹、推斷。兩段之間,前一段是後一段的鋪墊,不採用鋪陳的方法淋漓盡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後一段,道理已明,再寫就成贅疣,話說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嘆。

(3)第2段是怎樣緊承上兩段的?句法和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明確: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敘,轉入對秦亡教訓的議論,並領起後文一嘆再嘆的筆調。這一段,同前兩段一樣,也運用了駢文的四言句法,採用了鋪陳、誇張,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筆法更多,散文的氣脈更足,“文賦”的特點更爲鮮明。

(4)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爲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爲“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爲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爲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3.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關於思想內容。

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與《六國論》比較,有何共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哪裏?

點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二篇的

共同點,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爲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爲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爲鑑戒。

不同點:

②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③《阿房宮賦》是一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佔了一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性;其次,它的獨創性還表現在作者是選擇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爲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爲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徵,作爲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爲秦王朝覆滅的標誌,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人論世,李世民和魏徵。

理清文章的內容,奏章的結構。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讓學生明白十思的內容,君臣治理國家要義。

落實文言知識考點,背誦重要語句。

【教學重點】:

語言峻潔,十思牧民。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公務員考試非常熱,恐怕今後,未來你們也會去攪這趟渾水。公務員考試離不開“申論”,申論就是面對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並且來解決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賢臣的“申論”。語言怎麼樣?邏輯如何?思想如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諫太宗十思疏》,寫在黑板上。

二、解題

諫:勸諫,勸止。唐太宗。十思指十個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條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漢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按文章體裁來分,可爲議論文。

三、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後移居內黃。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左光祿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封鄭國公,諡文貞,爲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諫臣。《百度百科》

四、讀文

先聽一遍MP3朗讀,是老師自己來範讀,再讓學生齊聲讀一遍。解決字音的正確讀法。

五、解文

(一)、聽一遍後,讀一遍後。請同學們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們從題目入手,魏徵向唐太宗勸諫,希望皇帝做到什麼呢?文章裏有沒有這樣的句子。請同學們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確:居安死危,戒奢以儉。有些學生可能會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當學生讀出來之後,老師一定要具體分析不妥處。從文句入手,引導學生翻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茲九德。”前句是闡述君舟民水的關係,魏徵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後句是希望唐太宗能總結十思,弘揚九德,這是魏徵勸諫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這是十思的具體表現。此句話作爲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較合理的。

講課時,按照以前的觀念(參考書上,自己並沒有獨立思考過),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但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應該是“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這一點,有了進步,亦步亦趨,學問最沒長進。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徵從“木長根固”、“流遠浚源”等自然現象來說明“國安積德”的思維道理。前者爲形象性思維,生動易懂;後爲抽象性思維,邏輯難解。請問同學們,這是種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化了。這讓我們聯想到《勸學》裏的比喻論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我們寫文章時,需要得是這樣的思維。

【延伸】: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由於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

②筆鋒一轉,魏徵反面來論證,“源不深流之遠”、“根不固木之長”,生動形象地比喻說明“德不厚而國不治”的治國道理。跟學生強調作文時,善用辨證的思維來議論說明。這大概是我們學習文章思維的津要。文章有語言和思維。多背誦多閱讀,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徵在強調“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責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崇極天之峻”、“保無疆之休(吉慶)”,這在強調帝王重大的國家責任感,肩上擔負得巨大責任。魏徵在此基礎上,來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憂慮。古人特別重視明君”的道德責任,這是“人治”社會進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遠有弱點,一個人能做到,一羣人能做到嗎?一時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嗎?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嗎?如何來約束制衡人的_,對於社會來說,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纔是最重要的。我們站在當下,聯繫西方民主社會,“人治”社會不可取。

④最後,魏徵再從反面來說明,人君德不處厚,情不勝欲,這相當於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長的效果。文章從自然現象寫起,從自然現象落筆。從反面來說明人君的道德跟國家社會的重要關係。

(三)、講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讓學生來讀一遍。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這一段講了什麼,作者的意思是什麼?

明確:中心句: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此段在勸諫唐太宗如何來對待百臣和百姓。兩個字,竭誠。

②魏徵先講了以往帝王治理國家的經驗。帝王是繼承上天的使命,來管理百姓,憂患興國,治國顯著。爲國爲民,成就功業,但國德卻衰敗萎靡了。國家存在興亡之期的規律。魏徵認爲“功成德衰”的原因是於“人君”沒有將“德治”進行到底。《詩經·蕩》裏曾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徵提出反問,天下取之易守之難?這個問題,西漢的陸賈曾向劉邦提及,“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漢書》)。大家齊心打天下,團結一致。坐穩江山後,利益衝突,鬥爭重重,那麼國家守之不足,這是爲什麼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靠德治,關鍵在於堅持到底。

③接下來分析殷憂,竭誠待下,得志,終情傲物。謙受益,滿招損。竭誠的好處,傲物的壞處,形成強烈的對比。如何對待百姓,是法治還是德治?用嚴刑的峻法倆督責百姓,用威嚴怒怨來震懾百姓,那麼百姓可以免除罪責,但內心卻沒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卻不歸服。這事我們想到《論語·爲政篇》第三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與孔子德治理念,不謀而合。上課時,有必要引入這段的言論。

④最後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創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處理君民之間的關係。

第二段,中心語:元首——百姓。如何調節,兩字:竭誠。

(四)、分析最後一段,讀是必須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所在。題目中的十思,具體是什麼呢?皇帝做到“十思”後,魏徵政治理想又是什麼呢?我們都可以在最後一段中,找出來。

建議,讀了之後,請學生們來提出疑問?這一段作者寫了啥?學生肯定能說出十思的表現。

①魏徵又以打了個比喻,腐爛的繩索和奔馳的馬車。難道可以輕視嗎?朽索喻指昏君,奔車喻指社稷。因此,國家要永久興盛,當然離不開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來,魏徵向唐太宗勸諫了十個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從皇帝的意念爲出發點,從文德來約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危——自牧;滿溢——虛懷(情緒)

盤遊——三驅;懈怠——始終(意念)

壅蔽——納下;饞邪——正身(君臣)

恩加——謬賞;罰及——濫刑(獎罰)

②魏徵認爲皇帝能做到這十點,並且能弘揚九種德行,用人選賢與能,簡能而任,擇善而從,各盡其才,各守其職,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麼文臣武將,爭馳而來,大顯其能。這樣,就會達到魏徵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無事,可以盡巡遊之樂,可以享松喬之壽。

【延伸】

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喬,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爲王氏始祖,尊太子晉爲系姓始祖。

文章結尾處,用人得當,就不會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勞損皇帝自己的耳目,虧損無爲而治的黃老思想。

【知識考點】

①通假字:震、無

②詞類活用:長、固、遠、浚、安、積、厚、下愚、明哲、重、大、儉、道、貌、心、安、危、長、覆、君、欲、作、安、下、樂、憂、虛、正、饞邪、惡、刑、宏、能、善、鳴、勞、苦、終

③古今異義:根本、休、景、元首、克、縱情、行路、董、忽、作、衝、敬、簡、以爲、司

④虛詞: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斷句、省略句、狀語後置(2句)、定語後置(4句)、賓語前置(2句)

【教學板書】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喻、正反面

殷憂必竭誠待下——人君VS臣民

具體十思九德、唯纔是舉——無爲大道

提醒:人治小於法治

【教學小結】

本文是魏徵勸諫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體十思,剋制私慾,完善德治。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強調君主的國家責任性。接着,魏徵提出“殷憂,竭誠以待下”,要處理好君臣民三則的關係,尤其重視民衆,引用荀子的話,“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話,來提醒唐太宗。最後,希望皇帝能具體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謙虛,要優樂,要獎罰,實行九德,唯纔是舉。這樣的話,就達到了魏徵的“理想政治”。這篇文章語言出彩,思維嚴密,這值得我們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當今社會。治理國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於法制的落實。

【教學反思】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寫教案時,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讀懂作者的思想,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纔是順。課堂語言典雅一點。第三,積累搜尋課文資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結合。上課時,自己講得多,學生回答得少。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2、正確分析鑑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二、過程和方法

1、課前認真預習,反覆誦讀課文;

2、查找資料,研究分析古人對荊軻的各種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荊軻不畏強權,勇敢堅忍的精神

2、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串講法

【課文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文章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爲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安全,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荊軻的形象。文章對荊軻行刺前的精心準備做了較詳細的敘述,對行刺的過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讀來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教學設想】

1.本文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敘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在疏通詞句和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駱賓王的《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問:詩中的壯士是指誰?分析詩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荊軻刺秦王。(板書課題)

簡介荊卿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爲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爲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爲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二、解題: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着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行爲。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爲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簡介課文故事發生的背景: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出示戰國形勢圖)燕太子丹爲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燕國被滅了,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於其悲壯動人而傳誦千古。

三、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提示:按文章結構來複述。學生在聽讀之後把握文章的基本敘述思路,根據文章的主要情節,爲文章 劃分大致的結構。

3、《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從“秦將王翦破趙”到“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第二部分——發展(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終已不顧”):行刺的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從“既至秦”到“必得契約以報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結局(最後一段):荊軻被斬

4、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仔細閱讀課文,瞭解課文詳細內容。

四、課後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爲什麼失敗了?

3、你是如何認識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小組分工展示整理結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於水中。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

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 使工以藥淬之/願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錶轉折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並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 伏屍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 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 以次進

④已經 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 箕踞以罵曰

【爲】

①動詞,做,整治 乃爲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

③介詞,替 嘉爲(之)先言於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的),它(們)(的) 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 操其室

②指示代詞,那 其人居遠未來

3、古今異義現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 ?縈誒Ь場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並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xxx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意境?體現了詩人什麼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淒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麼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爲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苦”、“恨”是什麼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後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繫主觀情感——“片雲”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雲”“孤月”意境淒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雲”“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7

知識與技能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2、理解關鍵語句,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課時安排

3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單元導讀

同學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現當代詩歌,對其有了整體把握,知道詩歌是感情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從毛澤東與徐志摩的詩中我們似乎看出了一個是豪放,一個事婉約。詩歌所表達的是作者瞬間的感情,具有跳躍性,要我們用想象與聯想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們這單元要學習現當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瑣碎見聞和點滴情感,有人說閱讀散文就好像我們同作者一同散步。

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30頁,大家用一兩分鐘的時間閱讀一下單元導讀。

散文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爲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咱們這單元主要學習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筆記下本單元的學習方法:

1、 通過品味語言來感知作品中的物象,進而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加強藝術手法的賞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點。

3、 多誦讀。

二、 課文導入

師:大家有沒有看見過荷塘?能不能聯想到有關描寫荷塘或荷花的詩文?

明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鮮豔奪目,美不勝收的畫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寫出了荷花那種自然的清純美麗)

師: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歡?說說有關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文。

明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勾起了人的思鄉之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獨自飲酒的寂寞與空虛。)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閒靜幽美,恬淡宜人。)

那麼大家見過荷塘月色沒有?那麼讓我們走近朱自清,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他是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着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時任清華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說“這幾天頗不寧靜”不寧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可能永遠是個謎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可以閱讀和掌握這篇文章之後,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整體把握

1、課文朗讀

(1) 師:一個人心裏不寧靜或者說很煩,他會做什麼?

明確:對,一個人不寧靜,他就要想辦法發泄,得到解脫

師: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我們現在就把自己當成不寧靜的作者來熟悉一下課文。先由老師開頭讀文章的第1、2、3自然段,其餘部分我想找同學朗讀。大家然後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

(2)糾正字詞

乘涼 屑路 蓊蓊鬱鬱 踱着 點綴 嫋娜 霎時 脈脈 酣眠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纖腰 沾裳 斂裾

(3)段落大意:

第1段 獨遊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10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4)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五、情感把握

1、情感變化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2、文章感情的基調: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六、作業

熟讀課文,找出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 作業抽查

二、 課文分析

1、 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祈禱畫龍點睛的作用)

師:作者爲什麼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爲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第二自然段: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麼特點?

明確: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鬱鬱,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如果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3、第三自然段

(1)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到的具體內容?

明確:“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環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裏,可以不作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遊的原因。

4、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廣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嫋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媚情態。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 擬人)

(2)疊詞:

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旋律,富於音樂美。(聯繫《再別康橋》)

(3)比喻,擬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麼是通感?顧名思義就是使人的各個感覺器官相同。也就是說,通感就是運用形象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憑藉感受的相通,使原來不可名狀的、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的表現出來,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此句將人的嗅覺轉移爲聽覺,荷香如歌,若斷若續,若有若無,不但形神兼備,而且新穎獨特,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聲音很粗、聲音很甜、紅杏枝頭春意鬧。

(5)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

明確:寧靜,寄予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6)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5、第五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明確: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約會照耀,一覽無餘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無味。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靜寫靜景,以“輕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升)升空而去,動靜太大,不合情境。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罩)顯得過於密實,厚重。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泡)太生硬。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質感。(映出)太普通。

畫:如同一位畫師在作畫。(印)

奏:同上。

(2)作者爲什麼又要寫月影?會不會不協調?

明確:荷塘四周有蓊蓊鬱鬱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燙傷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的更爲精妙,一個“畫”字用的精妙,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月光與黑影同時存在,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複雜性。

(3)寫光與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爲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爲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於名曲得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4)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麼?給予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朦朧,和諧,給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5)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6、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1)爲什麼要寫四周?

明確:突出荷塘周圍環境的“靜”。

(2)最後一句話怎樣理解?

明確:即由蟬聲蛙聲來襯托靜謐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實蟬聲與蛙聲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現在才聽到,說明作者短暫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現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3)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三、作業:背誦4、5、6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抽查3位同學分別背誦4、5、6自然段

集體背誦

二、課文講解

1、學生快速瀏覽7—10自然段。

2、爲什麼引《採蓮賦》和《西洲曲》?

明確: 《採蓮賦》是寫採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遊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西洲曲》寫採蓮女則爲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裏,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藉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三、 文章藝術分析(先提問學生文章的特點)

1、 情景交融

(1) 景物描寫。

標題“荷塘月色”規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一規定體現了塘中風物的總體特徵。

文章通過景物描寫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頗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雲也是淡淡的,荷香、葉子、花的總體特點都是朦朧的,這正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鬱、哀傷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藝術水平:

A、通過繪形繪影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傳達出對荷塘景色的視聽感受。例如,描繪荷花“嫋娜的開着”和“羞澀的打着朵兒”,寫出了荷花盛開於待放的兩種美妙形態。

B、所見與想象相結合,擴大了描寫的範圍,適應了抒情的需要。例如對荷波的描寫。

C、動靜結合的描寫。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剛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發

找一位同學回答作者感情變化的脈絡。

明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來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語既情語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不僅僅只是描寫,還有作者的感情。例如通過蟬聲的熱鬧來襯托出自己的哀愁。

2、 語言的咀嚼

(1) 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創造生動的意境。

A、動詞的選用。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揹着手踱着”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又能表現作者心情,這與作者的心情轉爲開朗相適應。

B、形容詞的選用。“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善用疊詞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B、“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C、“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D、“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E、“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G、“荷塘的四周,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3、善用比喻、擬人、通感修辭手法,是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

A、如“嫋娜的開着的”、“羞澀的打着朵兒的”、“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荷花形神兼備。

B、通感手法的運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耐人尋味。

C、結合課後練習二講解。

四、學生自由閱讀。

五、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2、完成課後練習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8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鑑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爲“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麼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鑑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聖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並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嚮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並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覆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鑑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繫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徵,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爲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並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19

教學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並播放《荷塘月色》的範文朗讀錄音

1、 提問:在上節課的閱讀中,我們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華園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優美的韻味應怎樣更好地來品味呢?

回答: 通過朗讀來體會。

2、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

(二)質疑

1、 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 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後,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繫,因爲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 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麼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爲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瞭解。大家課下已經分組查找了資料,現在根據大家在網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在含義是什麼,並說說你的理由和結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 《一封信》“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裏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表現作者不滿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爲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 小結:不錯,有了這麼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係,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瞭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結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點明瞭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美的荷塘圖片來啓發引導)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爲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爲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重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爲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圖片)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 “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爲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爲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瞭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纔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瞭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課後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 《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鑑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瞭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原文閱讀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niǎo,nuó)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爲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同步訓練

1.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突然看去)

D.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享受,多用於否定)

2.分別選出與下列詞語加粗字的意義[    ]

(1)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A.欲蓋彌彰

B.彌天大謊

C.彌補過失

D.彌留之際

(2)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

A.彩陶文化

B.光彩奪目

C.五彩繽紛

D.興高采烈

2.從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辭特點上和“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從上面衝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C.這個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3.選出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判斷無誤的一組[    ]

①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濺着的水花,晶瑩而光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着。

③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

A.①擬人、比喻②比喻③擬人、反問、反問

B.①擬人、擬人②比喻③擬人、反問、反問

C.①擬人、暗喻②比喻③擬人、設問、反問

D.①擬人、暗喻②擬人③擬人、反問、反問

4.下面句子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A.錶轉折

B.錶停頓

C.表解釋說明

D.表遞進

5.對《西洲曲》一詩分析恰當的一項[    ]

A.此詩是北朝樂府中的名篇。

B.詩中採用了誇張、頂真、比喻、借代多種修辭方法。

C.作者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爲的是描寫蓮花高過人頭,蓮子清如水的特點。

D.此詩的寫作特點是寓情於景,描寫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情思纏綿宛轉,音節和諧流暢。

6.下面默寫正確的一項是[    ]

A.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有嫋娜地開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

D.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英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

7.《荷塘月色》的結尾,作者突然把筆鋒一轉,聯想梁元帝《採蓮賦》和江南採蓮舊俗,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借“惦記江南”抒發“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對現實的不滿。

B.對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記江南,意在擺脫不平靜的心境,藉以超脫現實生活的重壓。

D.豐富月下荷塘畫面的意境,進一步反襯現實生活給人帶來的不快。

8.《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幾種說法,請選出正確的一種[    ]

A.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發了對荷塘月色的朦朧美的感受。

B.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憤慨,借謳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發了作者對推翻舊制度、開創新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C.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寫,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不滿以及嚮往中國古代六朝時的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D.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的描寫,反映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理。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備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合起來,爲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麼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的動態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嫋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其純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續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脈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與養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藉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爲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後的優秀示例的分析,總結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

示例三:

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緻、典雅、聖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想到舞女的裙。

優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纔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二)賞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麼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麼景物中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爲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合文本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板書:喜悅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據,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7)惦着江南

(8)寫江南採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着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揹着手在池塘邊踱着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託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現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並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鍊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裏,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