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2W人 

引導語: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5篇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備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合起來,爲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麼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的動態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嫋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其純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續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脈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與養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藉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爲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後的優秀示例的分析,總結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

示例三:

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緻、典雅、聖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想到舞女的裙。

優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纔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二)賞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麼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麼景物中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爲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合文本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板書:喜悅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據,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7)惦着江南

(8)寫江南採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着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揹着手在池塘邊踱着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託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現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並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鍊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裏,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啓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作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爲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纔這位同學複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裏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纔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爲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三)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作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爲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着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裏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纔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着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嫋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嫋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爲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爲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爲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着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爲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爲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裏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爲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爲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裏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爲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裏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裏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3

1、 語言的品味

(1) 疊詞的運用及作用

(2) 體會文中詞語如“點綴、嫋娜、羞澀、瀉、浮、洗、籠、”等在文中的表意作用。

2、 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與荷塘月色的“淡雅、朦朧、幽美”是怎樣形成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

教學設想:

這是一堂採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課,應充分運用媒體手段,將畫面、文字、以及音樂有機地結合。《荷塘月色》全文籠上了朦朧、淡雅的韻味。因而,採用琵琶樂《春江花月夜》將使畫面更顯得詩情畫意,彷彿伴着音樂漫步在荷塘邊。在激活課堂氣氛上,可採取組間競爭法。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1))

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們想起楊萬里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起宋朝文學家周敦頤筆下的“愛蓮”,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樸實無華的風姿,還有那順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優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燈片(2))

說來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裏,會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馬致遠曾嘆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如此蕭索、悽絕的筆觸來描寫秋。而劉禹錫卻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無獨有偶,陸游曾很狠地道“惡竹當須斬萬竿”,而鄭板橋卻用一生一世的熱情以詩以畫來歌頌竹。這正是因爲藝術家筆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的烙印。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去欣賞荷塘美景,去追問作者的情懷。

二、 點明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3))

上課之前,咱們有必要先明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三、 介紹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寫作背景

說起朱自清,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學過他的《春》、《背影》。請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朱自清。

(學生講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燈片(4))

我們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學生講述時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線

寫作背景往往支配着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敗後,作爲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與爲了家人而暫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開篇就點明瞭“心裏頗不寧靜”,爲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調。(出示幻燈片(5))

讓學生來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線。

點撥:試想,當你遭遇不佳的成績,當你受到朋友的誤會,當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內心是不平靜的。於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暫且地陶醉於荷塘月色,但最終你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於是,喜悅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確作者的情感的基礎上,讓我們細細地去欣賞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學生找出描寫“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應的段落。)

五、 重點分析第(4)(5)節

1、(出示幻燈片(6)(7))

請同學來配樂朗誦

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去想象,讓咱們的思維跟着音樂跟着朗誦聲去欣賞美景。

2、思考:作者寫了什麼,是怎樣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請學生來描述通過想象看到的畫面。

4、根據課文,回答思考題。(採取組間競爭法)

板書設計:(出示幻燈片(8))、(插入幻燈片(9))

(運用黑板給每小組打分)

5、語言的品味

(1)疊詞的運用及作用

(讓學生去掉疊詞朗讀)比較語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彌望的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疊詞有兩大作用

A、 有實觀效應,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讀來朗朗上口

(2)關鍵詞的品味(組間競爭,教師總結)

點綴:與“零星”相照應,寫出花與葉子的和諧美。可謂是“萬綠叢中一點白”

嫋娜:形容女子體態柔美的樣子,實指荷花的盛開狀。賦予人的美感。

羞澀: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們想起徐志摩的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瀉:與喻體“流水”相呼應,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進而還有一種對濃濃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質感。

浮:反映了水氣與月色的交織,霧的輕柔,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徵。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葉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綃來比較引導想象聯想)

6、鑑賞

(出示幻燈片(10))

讓學生來講述畫面的特徵。

歸納:

(1) 音律美(疊詞)

(2) 措辭美

(3) 修辭美(比喻、擬人、對比、通感)

(4) 畫面美(淡雅、朦朧、幽美)

(出示幻燈片(11))

六、 憶江南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間。但陶醉是暫時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於是,作者追憶起江南的採蓮來了。(出示幻燈片(12))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1、 學生朗讀該詩

2、 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對擺脫黑暗現實和置身寧靜祥和的生活的嚮往。其實,文章的結構就像一個圓圓的荷塘。從家裏出去,又回到家裏。與其說這是一篇美文,還毋寧說是朱先生的一次美麗的夢遊。夢裏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現實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悅也是淡淡的。淡雅、朦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這樣,景與情就形成了和諧的完美的統一。

咱們今天的遊程就到此結束。

七、 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準確、形象、生動。我們在理解上,必須做到與語境相結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充分運用以前學過的置換法、比較法、刪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們更注重用字,稱之爲煉字。盧延讓在《苦吟》中寫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現在,咱們也來試着去吟安幾個字吧!

(出示幻燈片(13))

小試鋒芒:

溪漲清風面,月繁星滿天。

數只船浦口,聲笛起山前。

提示:該詩描寫的是閒適恬靜、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學生運用情景設想,運用詩詞對仗。

(採取小組競爭法)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4

設計說明:

許多讀者都認爲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繪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筆者以爲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聲音的近400字而且對聲音的描寫多與體現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說是文章的主線。

《荷塘月色》若無聲音,其境界全無樂音隱喻着和諧,噪音隱喻着自由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荷塘夜遊可以說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還鄉之旅。

中國文人常常喜歡靜觀萬物,特殊的時候避世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以保持心靈的寧靜本課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以聲寫靜的特色,在品味語文味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設計不能以法害意,解讀的思路應儘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脈絡,發現天成的妙處荷塘“聽”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課堂情境構想:

1、潛意識與感覺。

教師先引導學生確立荷塘“聽”月的潛在意圖,這一點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或“導入新課”來實現,明確告知學生讀此文可另闢蹊徑。

學生默讀全篇,通過直面文本,建立真實、真切的感覺。

2、傾情的朗讀與感知。

教師或朗誦家朗讀(不配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異同,因之存疑或確認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3、問題交流教師通過預設或相機生成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感知。

小聲朗讀,品味(討論)、想象、聯想,構建作者筆下、自己(讀者)心中的“荷塘”。

這三步可構建自然、真實、開闊並且情感指向明確的課堂情境。

教學目標:

1、體味借聲傳情的手法。

2、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瞭解借聲傳情的手法。

2、難點:培養學生遠離塵囂、觀照自我心靈的幽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默讀、朗讀,情思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色是要飽覽的,但有才情的文人會有另類的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傳統的解讀並非側重於“聽”,但我們可以試着從“聽”的角度賞讀,請同學們試一試。

(二)學生默讀,循聲、尋聲。

引導學生沿着聲音的主線,找出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三)師生交流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四)聽範讀,爲有關聲音的語段分類,並分析其表現特色(作用)。

學生思考後師生交流:

A、實寫環境(襯托)——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B、虛寫環境(含人物)——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寫環境)——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E、實寫人物(襯托)——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閆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虛寫人物(含環境,襯托)——

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潑墨於聲音的複雜原因及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先生爲何在題爲“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筆墨來寫聲音呢?

1、教師準備(據學生情況取捨,學生盡言則不言,以補充、點撥爲要,重點分析物理學、心理學、哲學):

(1)物理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夜晚視覺不若聽覺,寫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許多關於聲音的描寫

(2)心理學。

①聲音的力量:張飛長阪橋取勝靠的是雷鳴般的聲立現代戰爭中有噪音武器聲音雖無形,但對人的精神(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義理(喜怒哀怨,揚抑)一辭章聲音的發生是物理現象,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的情感精神,最後表達於筆端。

(3)哲學。

萬物之間的矛盾:聲音即不同物體之間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產物,具有社會關係的天然隱喻意義聲音和諧與否便可反映社會關係和諧與否

(4)文化傳統(包括文學沿襲與歷史流變)。

《禮記8226;樂記》雲:“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爲能知樂”。

朱自清先生筆下有聲、有音、有樂,並且明確地傳達出對樂的嚮往與追求。

(5)社會政治影響。

(6)思維豐富的必然結果。

(7)噪音與樂音。

2、師生討論。

師:中國古今文人以揚棄現有價值或追求高遠理想爲己任,因而常對現實不滿由於不爲世所容或互生厭棄,便於苦悶之中靜觀萬物,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對世俗聲音的敏感已成爲潛意識,於是有意無意地逃避以保持心靈的寧靜

朱自清對塵囂的觀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獨特的魅力:在以視覺意象爲主體的世界中穿插聲音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寫景,由味覺到聽覺;“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寫景,由視覺到聽覺這兩句是潛意識支配促成的妙境!尋覓耳中聖地,獲得眼中淨土朱自清筆下的聲音有樂音,有噪音對樂音的鐘情隱喻着對和諧的嚮往,對噪音的厭棄隱喻着對自由的嚮往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與美好理想背離的境遇中,憤青式的無謂的粗豪不若尋覓寧靜呵護幽情人類的精神家園永遠高於也理應高於現實

(六)學生自由朗讀。

(七)佈置作業。

品讀杜牧《題禪智寺》或自選一首有聲音描寫的古詩詞賞讀。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5

一、關於《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爲傳統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鑽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對象。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爲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說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着一個人的自由,他說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於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脫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於又發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丰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麼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麼和諧,也只有名曲纔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於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裏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說“我什麼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麼活潑可愛,唱着豔歌去採蓮,那個風流的季節多麼讓人嚮往,但一轉念,嚮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裏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懷念家鄉了,也許只有家鄉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着一腔無處訴說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罷。苦悶,暫時放在心裏。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鬱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後仍然失望了。

二、教學目標

(一)、文學角度

1、瞭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瞭解散文這一文學體裁

(二)、寫作角度

1、體會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散文準確生動的用詞方法

3、學習散文使用多種修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重點

(一)、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二)、生動準確的用詞

(三)、多種修辭手法

四、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五、教學方法:體驗法品味法

六、課時設想

共兩課時,提前發朱自清生平資料給學生。

第一課時:文本解讀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瞭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第二課時:藝術品讀包括品讀詞語和品讀修辭兩部分。

七、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指導思想:先不瞭解背景等,直接進入文本感受、品讀,課後再請同學結合背景驗證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簡介(有提前發下去的材料,略)

2、請學生讀課文,讀得時候注意(15分鐘)

1)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着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感到什麼?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麼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麼?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你在體驗過程中,認爲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4)寫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

3、提問,通過提問帶領大家走入課文

1)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裏?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麼樣的?

2)寫出本文的寫作線索,找出過渡型的詞眼和語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個什麼順序發展變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麼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5)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說明。

6)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說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爲什麼?請舉例說明。

4、佈置作業

1)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說明情是什麼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麼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爲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着說明爲什麼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修辭可以使用“還原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