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通用8篇)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秋聲賦》是語文版選修課《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對秋聲的描繪,可謂古代散文中的經典。本課旨在讓學生領會作者將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具體可感的手法,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並從不同角度鑑賞文本,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及鑑賞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改後的高中學生,渴望表現的慾望和自主探究的慾望很強烈,但對文言文,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感興趣,學習只停留在重點實詞虛詞的積累上,背誦成爲文言文學習的一大難題,至於感悟鑑賞方面,更爲薄弱。本班中有七八個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基礎不紮實,學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難,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這部分學生,讓他們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設計思想

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覆的誦讀中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提高鑑賞能力。本文總的教學原則是,以讀爲主,自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本文當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②學習歐陽修將無形的秋聲轉化爲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①初讀整體感知,通過詞語的解釋,古今異義及活用的歸類,把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②悟讀研習文本,理解文意。

③議讀理清文清的思路,討論文章所蘊涵的情感。

④賞讀多角度鑑賞文本,提高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熱愛生的情感,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點點滴滴獨特的審美感悟。

②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的人生感嘆。聯繫背景,辯證看待其思想中消極的內容。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①學習用多種比喻描摹無形的秋聲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人生

感嘆。

教學難點

①多角度鑑賞文本。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前人在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風格時說:(屏顯)“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歐如瀾,既歐陽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歐陽修的散文《秋聲賦》,具體感受其散文“如瀾”的風格。

(二)初讀感知課文

1、給生字詞注音,掃除朗讀障礙。

2、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讀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1、指名朗讀讀第一節,要求把握好重音,語氣,語調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師點撥,“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一句應用陳述語氣朗讀,“悚然”應重讀,歐陽修所說的內容應保持“驚異”的語氣。

師:童子“出視”後所說的這句話,朗讀上應怎麼處理?

教師點撥,歐陽子夜讀有感,發而爲文,童子沒有感覺;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年少,沒有這樣的經歷,因而,在朗讀時,應讀出“若無其事”的語氣。

2、學生交流討論,處理2、3、4段的朗讀。教師點撥並強調:朗讀是帶有一定的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不同的人,對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處理上可能有差異,這是允許的。

指名朗讀,師生共同點評。

(四)議讀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完成下面問題。

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後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爲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害三個部分。第二段寫秋之爲狀,爲什麼會有如此之狀貌?因爲秋意味着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爲一部分。最後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列爲一段。

(五)賞讀探究文本

1、探究一自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點撥:

歐陽修在文章前兩段中摹秋聲,繪秋狀,到了第3段,作者先用“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來承上啓下,指出草木無知無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殘,飄零殆盡,那麼,作爲萬物之靈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殘,傷害當更爲甚,這種傷害並非來自秋氣,而是來自“百憂”、“萬事”,看來,憂愁焦慮是一種比自然界的秋氣更厲害的東西,人無金石那樣堅固的質地,幹麼要跟草木一樣,始則爭榮,終至遭受摧敗呢?至此,歐陽修從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結論:“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意思是:想一想吧,究竟是誰被這無形的“秋”傷害了。既然認識了這種秋對人身心傷害的酷烈,那麼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聲呢?

作者縱筆摹秋、繪秋、都是爲了最後托出另一種秋,讓人們不必恨自然界的秋聲,而要防止憂苦勞碌對人的戕害,正是反面宣揚一種清靜自安,無勞無憂的思想。

探究二作者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描摹得具體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給秋聲狀態,喚起人的豐富想像,把無形的秋聲轉化爲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就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顯得十分具體生動。

探究三屏顯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題爲《秋聲賦》,而第二段寫“秋之狀”,離題了嗎?

2、試論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賞。

4、文章結尾的巧妙。

5從地理學的角度解釋自然界的春榮秋敗的原因,這一問題作者又是怎麼認爲的?這樣構思的用意是什麼?

要求四人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每組選一個代表發言。

(六)聽讀整理課文。

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整理課文。

(七)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五。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段)摹秋聲

第二部分(2、3段)繪秋狀

第三部分(4、5段)論秋害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一篇著名的文賦,教學中應體現以學生爲主的觀念,將文言知識的學習讓給學生,通過質疑、討論、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以“讀”貫穿始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語感,理清思路,領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賦的基本常識,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

3.體味文章所蘊涵的情感,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

2..領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繪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積極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閱讀、品味形成自己的認識。

2.點撥法

3.學生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1—14,背景音樂《秋日私語》)

夏日邁者蹣跚的步伐離去

把背影留給了季節的風和雨

凋零的葉子伴着秋的足跡

在沉吟中

默默無望的嘆息

歲月的眉梢

凝着一顆顆淒涼的淚滴

搖搖欲墜的心事

在顫慄的寒潭裏鋪展

匯成了一江綿亙不斷的愁緒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際

知道秋的落寞

不會演繹出輕盈翩然的舞姿

當班駁的思緒

在蕭瑟的風裏枯萎

我依舊懷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後的牽掛和別離

就這樣沉浸

沉浸於秋日的私語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來很多文人不厭其煩地追隨“悲秋”的主題,抒寫宋玉式的悲涼,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及賦的常識{單擊圖片播放短片後整理知識要點}

首先請同學們看一段短片,並根據自己的預習材料說說你所瞭解的歐陽修和賦的相關知識。

明確:

1.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慶曆中任諫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諫事,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又知揚州、潁州。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諡文忠。

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揚古文運動的傳統,被公認爲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尤以散文對後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賦,①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

②主客問答的方式。主客問答是傳統漢賦的特點。

高一已學過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

《秋聲賦》作於嘉佑四年(1059),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三、初讀

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範讀,注意正音和朗讀的節奏。

1、聽範讀。正音,注意朗讀的節奏。

教師播放錄音,聽讀課文後展示文本字詞,找一名學生朗讀,強化正確聽讀。

悚然sǒng 蕭颯sà 砰湃pēng 鏦鏦錚錚cōng 煙霏雲斂liǎn 慄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號háo 豐草綠縟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賊qiāng

2、自由讀。感受文體特點。

⑴、學生自由放聲誦讀,教師巡視指點。

⑵、分四組進行朗讀比賽。

四、悟讀理解文意

學生以研討小組爲單位,根據書下注釋疏通文義,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段文言要點:

⑴、歐陽子正夜讀書 ①正在; ②夜,名詞作狀語,夜裏

⑵、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句式) ①從; ②定語後置

⑶、悚然而聽之 ①修飾

⑷、其觸於物也 ①代詞,它; ②到

⑸、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①快 ②跑

⑹、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①只

⑺、此何聲也?(句式) ①判斷句

⑻、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①數詞作名詞,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點:

⑴、此秋聲也,胡爲而來哉 ①句式:判斷句; ②何,何故

⑵、蓋夫秋之爲狀也 ①那; ②主謂間,不譯; ③呈現

⑶、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①色彩; 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顏

⑸、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①秋氣; ②刺

⑹、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①秋意

⑺、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①所以; ②發出

⑻、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①用來……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斷句

3、第三段文言要點:

⑴、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於行爲金 ①句式:判斷句; ②在; ③屬於;④在;⑤屬於

⑵、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 ①這; ②把; ③作,作爲

⑶、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①古義:自然;今義:天空; ②對於; ③名詞作動詞,結出果實

⑷、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詞,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屬於

⑸、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①句式:判斷句; ②已經

⑹、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①句式:判斷句; ②經過,過了; ③形容詞作名詞,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點:

⑴、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①古今異義,古義:有……的時候;今義:偶爾,不經常

⑵、人爲動物,惟物之靈 ①是; ②句式:判斷句

⑶、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①勞累; ②身體

⑷、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謂間,不譯

⑸、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 ①變爲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 ①奈何,爲什麼; ②用

⑺、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①殘害; ②怨恨

5、第五段文言要點:

⑴、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①回答; ②修飾

⑵、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嘆息 ①只; ②應和; ③的

五、議讀理清文章思路

師:在疏通文本理解文義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後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爲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三個部分。

師:第二段寫秋之爲狀,爲什麼會有如此之狀貌?

明確:因爲秋意味着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爲一部分。

師:最後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與第4段列爲一段。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嘆息”的具體意境是什麼?

明確: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鳴,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六、佈置作業:背誦1、2自然段

附板書:

秋聲賦

歐陽修

夜讀——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頭而睡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背誦1、2自然段(教師根據背誦情況予以指導或點評)

二、導入課文

同學們,高二上學期我們學過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還有印象嗎?余光中用詩化的語言、豐富的聯想,把雨聲寫得具體可感,讓我們高度享受了雨在聽覺上的美感,並傳遞了濃重的文化鄉愁。

雨有聲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聲音。

學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不但要用耳聆聽,更要用心聆聽,有所感悟。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又在《秋聲賦》中聽到了怎樣的秋聲?從秋聲中得到了怎樣的感悟呢?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師: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請結合課文談一談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

明確:考查寫作手法與技巧;解題步驟:寫作手法——解讀手法——運用效果

明確:比喻

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淅瀝蕭颯的(風雨聲)、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化抽象爲具體、形象(化虛爲實的手法)。

2、師:胡適認爲描寫聲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聲賦》、《赤壁賦》、《明湖居聽書》。下面,我們一起來體味其聲音描寫的精妙之處。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生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確:比喻、通感

⑵.王小玉便啓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幹仞,以爲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視覺形象)。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視覺形象)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爲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劉鶚《明湖居聽書》

明確:比喻、通感

⑶.小結:聲音描寫的方法

①.描摹聲音:以聲寫聲——比喻,以形寫聲——通感;

②.音響效果:誇張、想象、比喻

師小結:第一段寫出了秋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時現時隱、憑虛而來撞擊物體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悚然”的原因,並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對話。

四、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師: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呢?即,這秋聲“胡爲而來哉”?

明確:由秋狀而來。

師:請大家找出描寫秋之爲狀的句子,說說是從哪幾方面寫秋狀的?

明確:從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分別具有什麼特點?想象一下畫面。

秋色 慘淡,煙霏雲斂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氣 慄冽,砭人肌骨

秋意 蕭條,山川寂寥

師:“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劉熙載《藝概·詩概》

“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2.爲何秋有此聲此狀?作者是如何精闢議論的?

明確:這一切源於秋性。

如果說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一段就是在議“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納前人有關秋的種種說法,列舉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聲六律等跟秋有關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肅殺,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

對於自然之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說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稱秋氣爲義氣,《禮記》雲:“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五、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師: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明確: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對於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爲嚴重的多。因而,想想這是誰對他們的傷害,就不會去怨秋聲了。簡言之,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於秋氣對草木的摧殘。

師: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悟呢?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來理解。(展示寫作背景)

儒家傳統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這裏得到了體現。《秋聲賦》寫於晚年,當時歐陽子就是處於很不得意的人生階段。另外還應該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釋道三教(此處僅指哲學思想,與宗教無關)融合的時期,在獨善其身時往往身上表現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於草木而爭榮”即可表現出這一點,這個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現象。如著名的《太極圖說》即出自周敦頤之手。

小結: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轉爲感慨人生,點明瞭題旨: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對命運無常的苦悶感慨對宦海沉浮、對懷才不遇的自己安慰。

六、研讀尾段

師:歐陽子對秋聲的描述如此優秀(已近千載,此文仍在傳誦即是明證),可童子爲何聽得“垂頭而睡”呢?(學生討論)

對文本解讀發現的答案舉例:

(1)歐陽子是夜讀有感,發而爲文;而童子沒有感覺,是在歐陽子的指使下被動聽“秋”;(情感基礎不同)

(2)歐陽子採用賦體來形容秋聲,童子沒有這麼豐富的知識積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礎不同)

(3)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風華正;(人生感悟不同)

師:童子的反應“莫對,垂頭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討:說一說本文的獨到之處

明確:秋,是一個很奇特的季節,一邊是豐收的喜悅,一邊卻是衰落的傷感。所以有那麼多人會在這個肅殺的日子一遍遍感嘆生命的無常與短暫。中國的文人有的是憂鬱的氣質,這種憂鬱不大分時代,性格,而是瀰漫在所有人的心裏。宋玉說“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也許是說盡了古代文人對秋的,對外物引起內心悲傷的情緒,因此即使有少數的人,如劉禹錫《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也改不了這無盡的秋意所帶來的陰鬱。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八、總結:《秋聲賦》集評

1.賦每傷於俳儷。如此又簡峭,又精練,又徑直,又波折,真是後學作文之點金神丹也。(清·金聖嘆)

2.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末歸於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於言表。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絕妙點綴。(清·《古文觀止》)

九、作業

1、背誦3、4段

2、用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任選寫一種,100-200字。

板書設計

秋聲賦

歐陽修

秋聲——比喻——悲

秋狀——虛實結合 烘托 秋聲

秋氣——肅殺

主題——抒發人事憂勞的感慨

結尾——對比——悲涼、孤獨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並初步實踐文、質、哲三維文章學習法。

2、理解並初步實踐起承轉合的基本寫作原理。

3、研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

4、能從哲學、美學層面瞭解古人創作的一般規律。

二、教學重點:上述加處。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課型:講讀結合,研討爲主,品味爲輔。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①【投影片1、2、3、4、5】創設情境、感性認識:依次展示歐陽文忠公像、歐陽修

行書、元代趙孟頫行書《秋聲賦》卷、今人《秋聲賦》圖軸。

②【投影片6】溫故而知新:講解誦讀提示,師範讀第一自然段,生齊讀2、3、4自然段,重點點評結尾段的朗讀技巧。

2、介紹學習目標:【投影片7】文、質、哲“萬能三角”文章學習法。

【投影片8】解析“萬能三角”:師介紹什麼是“文”,然後和學生一起探討什麼是“質、哲”,明確基本概念。

3、對“文”進行研討:

①【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師帶領學生討論,明確“起、承、轉、合”的創作基本原理,此爲“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投影片10】從理論聯繫實際,發動學生探討課文是怎樣起承轉合的,明確各部分的具體內容。

4、對“質”進行研討:

【投影片11】橫看成嶺側成峯,發動學生對文章主題的多義性(分三方面)探討,總結。

5、對“哲”進行研討:

①【投影片12】學生思考:爲什麼以歐陽修爲代表之一的古人會這樣寫,寫這樣的文章?其中有無規律?該如何從哲學層面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說明?

②師進行理論引導,帶領學生結合已學課文進行討論,總結(分三方面)

6、初試鋒芒:

①【投影片13】絕知此事宜躬行,誓與醉翁比高低:師引導學生按照結合起承轉合的寫作原理嘗試構思《冬風賦》或《冬雨賦》。

②學生思考,發言談談自己的構思。

7、作業佈置:

①【投影片14、15】佈置研究性學習題目。

②【投影片16】從美學角度思考“承轉合爲什麼這樣美?”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4

一、導入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燦爛,豔麗動人;夏天也是美的,熱情奔放,令人回味無窮。那麼,秋天呢?更是令人難忘的。在中國的詩句中,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描寫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座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再比如馬致遠的《秋思》“”,當然還遠不止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這些都是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同樣是描寫秋天的,卻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徵,討論一下,不同在什麼地方。

左邊的詩句描寫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楓葉、排雲直上藍天的鶴,這些景物充滿了生計和活力,右邊的詩句描寫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蕭條的景象。同樣是寫秋天的,卻體現出了不同的美,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又是怎樣來寫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先從頭至尾把文章朗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同時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

三、研讀課文1-2小節

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 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麼?秋聲

先一起把這一段齊讀一遍

找找看,在這一段中哪些詞是描寫秋天的?

誰給我解釋一下“如赴敵之兵”

這些詞寫出了秋聲的什麼特點?(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寫出秋聲的這些特點的?

比喻 本體是秋聲,喻體是

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麼第二段寫的又是什麼呢?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這一段從表達方法上看又可分爲兩部分哪兩部分?

從“秋之爲狀---餘烈”是描寫,後面是議論

從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寫秋之狀,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色 容 氣 意

這四個字裏面又體現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秋之意是什麼?神韻 由形到神的過程

讀到這裏,我們可以理解爲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爲聲 ”我們先來翻譯一下

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爲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什麼樣的特點?悲

下面把“摧敗 ”翻譯一下 注意“氣”應該怎麼理解----肅殺

古代殺人犯處斬,大都放在秋季,稱之爲秋後處斬。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讀一遍

小結:第一段寫秋之聲,突出其悲的特點,第二段寫秋之聲,交代悲切的原因,後半部分議秋之心,突出肅殺之氣

那麼第三段寫的又是什麼呢?

朗讀下面聽我把這一段翻譯一遍

先看 寫的是什麼--議人生 發表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嘆?

感嘆爲追逐一時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華髮早生。聯繫一下歐陽修的生平

從“百憂 --------星星”再齊讀一遍

板書:

角度特 徵主觀感受

秋 聲淅瀝蕭颯 如風雨驟

奔騰砰湃 如波濤夜驚 鏦鏦錚錚 如軍隊夜行悽切悲涼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把蕭森悽清的氣氛渲染得生動、優美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寫於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爲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文學常識——賦

賦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二、學習過程

〔一〕導入並檢查預習

選取一些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給加點詞語注音,並在文中標註到位。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膚 載戕(qiāng)賊

活動單

(二)重點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涌的聲音)

2、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3、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 (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4、文言句式

胡爲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爲什麼 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來。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奈何:固定句式,爲什麼。)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麼?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寫出秋聲的?

明確;秋聲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對秋聲的摹寫,是用一連串的比喻借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的妙處,這些妙處何在?

明確;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4、這兩小節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分別有什麼作用?

3,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麼第二段寫的又是什麼呢?朗讀並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對秋狀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4, 此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爲實,氣,意爲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爲了烘托秋聲的“悽悽切切,呼號憤發”。我們可以理解爲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爲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5,朗讀第3節,思考: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麼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爲寫秋聲而寫秋聲呢?,那麼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人生感悟呢?

明確: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睏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繫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明確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補充資料: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佔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爲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爲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檢測單

1.下列各組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D )

A.悚然(sǒnɡ)蕭颯(fēnɡ) 淅瀝(xī lì)

B.慄冽(lìn liè)吹拂(fú)肅殺(sù)

C.殺戮(lù)戕賊(qiānɡ)黟然(mò)

D.飄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組詞語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B )

A.禮上往來 秋高氣爽 皎潔 零落B.豁然開朗秋毫無犯 慘淡 煙霏

C.挺而走險 卓有成效 寂寥 蔥蘢D.豐富多彩 貽笑大方 悽切 針貶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①悚然而聽之②乃其一氣之餘烈?

B.①此秋聲也②故其爲聲也?

C.①其色慘淡②其氣慄冽?

D.①常以肅殺而爲心②夷則爲七月之律?

4.請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歐陽子方夜讀書 在夜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裏,不治將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憎惡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快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於行用金 戰爭

翻譯文中語句

(1)聞有聲自西南來者。???

(2)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3)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豐樂亭遊春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盡,來往亭前踏落花。

這首詩寫了暮春怎樣的特徵?遊人對此懷着什麼樣的情感?

課後作業

背誦名句

《秋聲賦》教學反思2

《秋聲賦》共3段,一段一課時,相對而言,時間上比較有餘,學生能當堂掌握重點字詞及劃線句。

對於課文第2、3段的講解,我自己不太滿意。第二段第一個問題“齊讀第二段,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學生就回答不上來,通過舉例說明什麼事直接評價,再讓學生回答。問題2、3(2.“爲何秋聲令人感到悲、悽切?作者主要從哪方面來描寫秋聲的?”;3.課文是在寫“秋聲”,可這裏卻寫“秋狀”,是否離題?)有點重複。對於第二段,學生未必是理解的。能否設計一個大的問題,去理清第二段的脈絡,再分小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

第三段,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時,多回答“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引導學生回答既然不該怨恨秋聲,那麼應該怨恨什麼呢?或者說到底是什麼殘害了自己?學生回答“百憂感其心……憂其智之所不能”,其實已經找到答案了,我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他們就沉默了,前面應該再多些鋪墊,讓多數學生能回答出“人事憂勞”。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言知識點。

2、文初步感知課文,瞭解秋聲的特色。

3、通過文本研習,瞭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文本研習,瞭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秋天的圖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無邊落木蕭蕭下,是霜冷長河,是枯葉飄零衆芳搖落(幻燈片)的季節,愁是秋天的心(幻燈片),這節課讓我們走進歐陽修聽聽他的秋聲(幻燈片)。

二、初讀課文 瞭解文意(自由朗讀幻燈片8)

翻譯(開火車的方式回答,這樣確保從第二個同學開始沒有問題)

竦然而聽之 驚恐地聽

初淅瀝以蕭颯 初起時像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

銜枚疾走 口裏銜枚快跑

但聞人馬行聲 只聽到人馬的行聲

煙霏雲斂 煙氣濃重,雲霧聚集

其氣慄冽 他的氣溫寒冷

豐草綠縟 豐茂的草地碧綠繁盛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秋風之所以能夠摧折草木使其零落,那是因爲秋氣具有肅殺的餘威。

於時爲陰 在時令上屬於陰

於時用金 在五行中屬於金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夷,就是殺,生物過於繁盛就會消減

渥然丹者 紅潤青春的面容

黟然黑者爲星星 濃黑的頭髮變成星星白髮

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到底是什麼使人受到傷害,又何必去怨恨秋聲。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7

1.教材地位與作用

《秋聲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文以氣爲主”版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準確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來引起後人無數共鳴。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爲中心,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情感的豐富內涵

(3)、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散文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 理解並初步實踐文、質、哲三維文章學習法。

2) 理解並初步實踐起承轉合的基本寫作原理。

3) 研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

4) 能從哲學、美學層面瞭解古人創作的一般規律。

歐陽修《秋聲賦》優質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品味本賦的語言特點,體味作者歷盡滄桑之後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無形的東西寫得具體可感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品味本賦的語言特點,體味作者歷盡滄桑之後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學難點:把握如何把抽象無形的東西寫得具體可感

課型:講讀結合,研討爲主,品味爲輔。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燦爛,豔麗動人;夏天也是美的,熱情奔放,令人回味無窮。那麼,秋天呢?更是令人難忘的。記得我們學習《長亭送別》的時候欣賞到這樣的句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最,總是離人淚”,同時也提及它化用於范仲淹的《蘇幕遮》,當時我們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們檢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學真得去查了?(學生背誦,師總結)。其實在中國的詩句中,頌讚秋的文字還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座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再比如馬致遠的《秋思》(齊背)。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又是怎樣來寫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先從頭至尾把文章朗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同時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

三、研讀課文1-2小節:

1、齊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

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麼?秋聲(齊讀)。

找找看,在這一段中哪些詞是描寫秋天的?

這些詞寫出了秋聲的什麼特點?(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寫出秋聲的這些特點的?

比喻 本體是秋聲,喻體是波濤夜驚; 赴故之兵。

3、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麼第二段寫的又是什麼呢?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生可能答)秋之狀

問:這一段從表達方法上看又可分爲兩部分哪兩部分?

答:從“秋之爲狀---餘烈”是描寫,後面是議論。

師:從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寫秋之狀,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色、 容 、 氣、 意

問:秋之意是什麼?這四個字裏面又體現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答:神韻 由形到神的過程

讀到這裏,我們可以理解爲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爲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什麼樣的特點?(悲)

古代殺人犯處斬,大都放在秋季,稱之爲秋後處斬。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重讀第二段。

小結:第一段寫秋之聲,突出其悲的特點,第二段寫秋之聲,交代悲切的原因,後半部分議秋之心,突出肅殺之氣

板書:

角 度 特 徵 主觀感受

秋 聲 淅瀝蕭颯 如風雨驟

奔騰砰湃如波濤夜驚 鏦鏦錚錚

如軍隊夜行 悽切悲涼

秋 狀 慘淡 清明 慄冽 蕭條 豐草色變 佳樹葉脫 肅殺寂寥

對於自然之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說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稱秋氣爲義氣,《禮記》雲:“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作者又列舉了哪些跟秋有關的例子?

1、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齊讀文章第三小節。

先看 寫的是什麼?議人生。 發表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嘆?

感嘆爲追逐一時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華髮早生。

2、解題:

對於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爲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說的“這是一篇以悲秋爲主題的賦體散文,抒發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爲的鬱悶心情。”另一種認爲“同以往的許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無失意的惆悵,又無身世的感傷,體現了作者豁達超然的情懷。”

你認爲哪一種觀點能夠成立。也可以結合我們以前學過的歐陽修的作品來談一談。

師明確:從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歐陽修的一種超然情懷,但這種超然不同於那種從容地面對現實,襟懷曠達的人生態度,而是歷盡滄桑之後的一種透悟一種淡泊的心境。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歐陽修的生平。

《秋聲賦》作於嘉佑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是他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四、總結全文: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聲音的出現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涌出,自然流瀉。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嘆的原因。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手法,抓住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爲了烘托秋聲的“悽悽切切,呼號憤發”。然後,是對秋氣的議論。“豐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大威力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爲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着力指出,對於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爲嚴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解說: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佔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爲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爲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爲“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爲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五、作業:讀書全文,背誦名句。

板書:

第一課時:

角 度 特 徵 主觀感受

秋 聲 淅瀝蕭颯 如風雨驟

奔騰砰湃如波濤夜驚 鏦鏦錚錚

如軍隊夜行 悽切悲涼

秋 狀 慘淡 清明 慄冽 蕭條 豐草色變 佳樹葉脫 肅殺寂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