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精選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精選9篇)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1

鮑照曾寫到“心非木石豈無感”,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沒有感觸?經歷了宦海浮沉和幾次政治變動的歐陽修,從草木被秋風摧折的悲涼中,思及自己的憂愁與不易。

當一個處於高度敏感期,萬事萬物似乎都會籠罩上一層情感的薄霧,就比如我爲電視劇《一閃一閃亮晶晶》中張萬森的'暗戀而遺憾時,一切都有張萬森的蹤影,燈塔,張萬森;下雪了,張萬森;綠色雨衣,張萬森,當這份遺憾無法寄託與撫平時,它就被轉爲了具體事物,既是一種放置,又是一種釋懷。而歐陽修的這份愁遠比我的看劇遺憾深重得多,他的是真實親歷的坎坷,摸得到的悲傷。他借秋抒懷,借風抒悲,借草木抒浮沉,可是“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秋聲它又有什麼錯呢?

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就連函數方程的解法與結果不也是人爲規定的嗎?正如魯迅所說“一向如此,就對嗎?”我們不必執着追求於世俗之路,如果歐陽修脫離仕宦之路,像陶淵明一樣隱居於山水之間,憑藉其細膩的情感,《秋聲賦》是否會以另一種形態出現於我們面前?就像在林北星穿越回去之後,雖然張萬森還是掉下了燈塔,但是在更多的嘗試與勇敢之間,張萬森的一個個遺憾瞬間也都有了彌補和圓滿。

事在人爲,可以抱怨但不能頹廢,可以停留但不能停止,可以釋懷但不能放棄。

秋聲本來就沒有錯,不過是差了一點機遇、一點勇敢。

慢慢來吧,慢慢努力吧,彼方永遠有榮光在。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2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草木是無情之情,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爲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一個人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枯槁,烏黑的頭髮變得花白。所以,我想到了一種極端——人生清零。

關於人生清零的話題,實在於我心有慼慼焉。我對生活永遠抱有最堅定的信念、最深切的希望,但隨時做最壞的準備,這可不叫“大不了從頭再來”,我沒這麼底氣十足,也不敢和命運叫板,這是一種“實在不行了,只能從頭再來”的態度。這種態度並不丟人,它和我的'風格一脈相承,那就是—我有多脆弱就有多堅強,反之亦然。

別人的人生常常看不懂,可我知道,每一次的重啓,在新天新地的背後,都有不爲人知、無法言語的迫不得已,因爲“山重水複疑無路”的一刻,未必一定迎來“柳暗花明”。可換做是我,也會一次又一次義無反顧的把過去清零吧。

其實我每天都在清零,我常自嘲自己很悲觀。以我糾結、悲觀的性格,如果我不相信人生有可以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天天被沮喪、不滿、恐懼、失望吞噬,因爲我會經常犯錯,比如學習上,面對數學、物理題,我真的不夠勇敢,去挑戰不可能;對朋友,我常常不夠周到;生活中,我盡力了,可還是怕東怕西,事事兒的不得了。自我懷疑時常折磨着我,還好在304宿舍,每天醒來,我感覺自己還是條好漢。

“念誰爲之戕賊”,值得紀念的,自然留存,而有些不堪的過往,有一天會在新生活的反襯下變得蒼白,無關痛癢。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3

萬物皆有靈,更何況是秋聲?更何況是歐陽修筆下的秋聲?

他筆下的秋聲,實爲“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其意蕭條”,連草木碰觸也會爲之變色,因此,歐陽修發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的嘆息,表面上是對秋聲的怨恨,但我卻從中讀出了他那報國無門,被小人排擠出朝廷的煩悶與憂愁。

他筆下的秋聲實在淒涼,冰凍了綠樹盈盈,更冰凍了他一腔報國之心,它所用來摧殘草木,使之零落的`東西,正是秋威,秋聲是萬物肅殺的開始,由此,作者免不了要發幾番愁思,他怨的是秋聲,更怨的是阻斷了自己報國之路的小人。

“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這是作者的自嘲,更是一種自我排解,他無法阻止黑暗的侵襲,自然怨不了秋聲的霸道蠻橫,前文提及“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所表現的更是一種無奈的辛酸,只能退而求其次,開始感覺到怨恨奸賊,是他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容顏老去,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作者便在秋夜寫下了自己的嘆息。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4

《秋聲賦》中有一彩圖,圖名爲“歐陽修悲秋”。在我看來,歐陽修悲秋,但“悲”中作“慰”,“慰”中導“開”,最後一“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點明秋聲與悲無關,人無須怨秋聲。

我們常言“愛屋及烏”,是否也會“恨屋及烏”?心中有不良情緒就看什麼也不順眼,平日裏還很平和的你,煩心時見到有人叫一聲就回敬一個“滾”字。我們應承認,我們都有發泄情緒的時候,可你所謂的.“秋聲”,是否值得泄憤呢?本就是“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就必然成爲“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

更何況人非草木,去恨“秋聲”,還可能只是令自己受累,但如果去恨“人”,就可能害人害己、貽害無窮了。一句隨心的話,可能讓別人對你的品性產生懷疑,若不巧遇上脾氣火爆的,還能讓你身體上受到傷害。損人不利己,“何不改乎此度”?

我想,如何處理自己心中的情緒,讓其不被“秋聲”所挾,不爲“秋聲”所惑,是歐陽修想要引導我們思索的。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5

《秋聲賦》表面是寫秋風蕭瑟、淒涼,令人悲傷,實寫歐陽修在經歷宦海沉浮與政治變動後,對人生不易的感悟。

剛剛經過繁盛的夏天,萬物便迅速走向衰敗、零落,秋天,是悲的象徵,引發了歐陽修“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的不解和感慨,而此時書童卻“垂頭而睡”,煎熬之後還是煎熬,無人爲其舒心解意,就連四壁蟲聲唧唧也似乎是“助予之嘆息”。

本文更由秋聲想到秋天的.整體特性,再由此想與之相對的人文概念、生命智慧,佈局精妙。憑藉具體視覺意象表達秋聲,將視覺與聽覺進行貼切而生動的轉換,通過冷靜自然之心境,洞察秋天所隱含的生命體驗,表現了歐陽修曠達氣度,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6

近讀歐陽文忠的散文,尤爲喜愛這一篇《秋聲賦》。雖然我們耳熟能詳的《醉翁亭記》、《伶官傳序》似乎也是膾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現今我獨愛此一篇,就如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劉禹錫獨愛其陋室之安寧一般。

縱觀全文,歐陽修由秋風掃過之聲而悲秋,而悲人,最後筆鋒一轉,道出秋聲之悲不過是自然之聲,何苦來“亦何恨乎秋聲”!我以爲這與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講求無爲,事物自有其規律,有意爲之往往會適得其反。然而我們看他慢慢說來,便可漸漸看出“體物言志”的特點。

歐陽修夜讀書,忽聞風吹草動, 於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報星漢燦爛,天上銀河高掛,並無人跡,聲音乃是由樹林中傳出。由此歐陽修長嘆一聲,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爲三層來寫;第一層寫秋之“爲狀”,從色、容,氣、意四個角度來寫,渲染秋之蕭條,慘淡;第二層寫秋之“爲聲”,寫秋對於草木的'摧殘之力;第三寫秋之“爲心”,這是從物到人的遞進,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聲,夷則之律,種種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進一步說明秋風之摧殘力。正是“秋風無力百花殘”,在秋風面前,萬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說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獨有鳴蟲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縱是醒着,又怎麼能理解作者所論何義。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記》裏那種“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番心境罷了。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7

最先響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錯落而出的聲響,悄悄地以共鳴的方式撥動了我的心絃,節奏清脆簡短,卻又如思念般悠長,它徹徹的落寞,在無形中感染着它的聽衆,如孤獨的飛禽在曠野呼喊一般的聲音從我的耳朵進去,如麻藥般哽咽了我的喉嚨。接下來,有笛聲從遙遠的天邊傳來,與琵琶的低語錯雜交織在一起,帶着瀰漫起荒沙的徵人之思來到我的身邊。它的聲音似乎是憂傷的化身,它淡然地環繞着我,從未靠近,也從未離開,它拂過的時候,不帶有絲毫的蹤跡,但它離去的時候,卻會發現它已改變了一切。不經意間,簫聲從笛聲之中傲然脫出,開始了獨奏,水面迴盪開來它的回聲,如傳說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時間擦乾的淚水,它包容了有愛恨交織的回憶;它拾起了讓過往遺棄的憂傷,它揭示了被繁盛遮蓋的空蕩;它收攏瞭如細網交織的思緒,它錯亂了如夢般朦朧的音符;它焚燒了記載着往事的丘陵,它凍結了曾經炙熱着的感情。它如同黃昏的餘暉,在晚風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將秋思埋葬,只餘下一個孤獨的墓碑,上面空無一字。於是樂章從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間將我的思緒閃爍成了一片空白,被遺忘的記憶就此復甦,將我的心殘酷地撕開,在光影交織中將我的'靈魂映成了透明的形體,我無從躲避這來自內心的審判,任憑亙古未變的悲哀,將我心底的微震擴大成風中響亮的呼喊,直到這樂聲消逝。

《秋聲賦》仍如同剛纔一樣放在桌上,它旁邊的時鐘還在嘀嗒地走,絲毫沒有注意到之前到來的時光與心靈交錯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會存留有那些記憶,也許是這篇《秋聲賦》把它們喚醒的吧。我明明聽見了,隔着書頁穿越千年的吟誦正與我心裏盛大而落寞的樂章交織成輝煌的交響。但是,秋聲註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獨,但它寂寞。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8

坐在窗前捧本書,一眼就落到了“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滂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原來是歐陽修的《秋聲賦》。

喜歡秋聲賦是從大學開始的,而會背秋聲賦卻是從一接觸到它開始的,中國的應試教育總有這樣一個特點,課後總有一道題目叫做要求背誦。

自然地變幻,四季的更替有了春的復甦,夏的繁盛,秋的碩果和冬的沉寂。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木最繁盛的時節便是盛夏,每到盛夏蟬蛙齊鳴,熱烈的太陽焦烤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草木迎着太陽光的刺激更顯油綠,一片片一叢叢像是迎接植物世界裏最宏大的盛宴。它們在盛宴裏肆意的伸展着,繁榮着,就連它們腳下的小爬行動物也繁忙起來,窸窸窣窣好不熱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盛宴總有結束的時候,於是盛夏在樹蔭的指縫裏滑過。秋風起“草拂之而色變,木造之而葉脫”,植物界的盛宴不知在什麼時候悄悄結束了,小爬行動物的

影子也漸漸沉寂。樹葉變了顏色,呼嘯的秋風捲走了一片片搖搖欲墜的葉子,在陰沉的天空中畫了幾個圈後不知飄向了何處。

歷史繼續,朝代更替,就連最繁盛的王朝都會衰敗至滅亡,更何況自然界草木的盛宴了。而王朝不斷更替,自然界的草木便只待來年春風起。草木有繁盛衰敗之時,人生亦是如此。人在萬物中最有靈性,走過春夏秋冬,經歷日出日落,擁有喜怒哀樂,在人生的各個生命段,感受自己的生命歷程。人生的起伏有時如同這草木經歷四時的變幻,內心世界和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斷影響着人的`心緒,更有甚者思考着自己能力外的問題,憂慮着自己所無法預料的事情,有可能在人生的盛夏裏經歷着輝煌也有可能在人生的寒冬裏萎靡彷徨,憂思過度會使人過早衰老,垂暮未到便形容枯槁。人生短暫,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有些力所不及事情何必耿耿於懷,如同無法改變秋天草木的凋零。“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我們像草木一樣無法得知自己處於人生的那個時節,只能做到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正在沉思,不知什麼時候天已放晴,陽光明媚,藍天白雲,青草綠樹,彷彿剛纔那片烏雲不曾到來過。或許也是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幾棵小小的蒲公英撐着大傘隨着秋風一起飄搖,在不遠處的天空也畫了幾個圈,像坐着摩天輪一樣滑向遠方。

讀歐陽子《秋聲賦》有感 9

《秋聲賦》作於嘉佑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是他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讀罷全文,唯其肅殺,卻見清明,即悟未悟,將以何種心境應和這秋聲。感秋之悲猶如體驗死亡,不知歸於消極還是坦然面對人生,更增添了明白與勇氣。秋聲自然,葉落如歸,人又有何不同,隨其榮發,終歸沉寂,散失如塵。既然任誰不過如此,何須有悲。“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此句有前文爲證,凡傷皆因心,啓人無爭。而我卻體會到另一種真,那就是於肅然中看到清明,常懷一顆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計較,多一些涉世的勇氣。自然,淡然,坦然。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這是自然規律,於人如何呢。

讀歐陽修的《秋聲賦》正值乍暖還寒的'時節。雖不是秋日,但和着歐陽子嘆息般的囈語,我仍然依稀從撲面而來的暖風中辨認出肅殺的氣息。讓我試試聆聽我自己的秋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