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關於寫人的文言文(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寫人的文言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關於寫人的文言文(通用11篇)

寫人的文言文 篇1

劉大臉者,東夷人也,名娜,姓劉氏。貌肥醜,頭大如鬥,臉似圓盤,雖以發覆額猶不能掩其十一。

娜未及笄,常至村東市集玩耍。集上有一饢坑,賣饢者見娜大喜曰:“汝臉絕類吾饢,何不爲我代言?汝可享終身免費吃饢!”娜然其言,遂持饢而立於街衢。一市之人望之皆卻步,逡巡不敢前,或繞道而行。如是一月,賣饢者未嘗售一饢而娜日啖十饢。賣饢者貧病交迫,一日夜半,棄店而逃。

娜漸知人事,欲求佳偶而不得,日怏怏不樂。娜同母姐名燕,白皙嬌美,浮浪子求歡者盈門。娜睹之,心羨而不得,愈悵然。

娜年十八,北上赴太學。太學院多男子,娜大喜,每日立於於餐廳門側,飽覽秀色,久之而忘飢。

國朝六十八年,娜入工部園林處任閒職,日與一雞皮鶴髮老嫗相對,窮極無聊,不得排解,精神日漸反常。其姐憂之,發佈告於四衢,以百金徵願爲娜破瓜者。告示三日,應者無一至。絕望之際,有一遠客未知娜真面目者,欣然應徵。娜喜極而泣,自謂今日終成女人矣。然應徵之勇士突見娜之真容,登時心肺崩裂,七竅流血而亡。

經此破瓜未遂之辱,娜愈自閉,自誓永不近男色,以處子之身終老。父母強其改志,然娜堅辭不從。

百年後,有盜墓者掘冢發棺,見一女屍,臉大如饢,顏色粉潤,觸之溫軟,絕似生者。賊子色心起,欲辱屍,解帶開裙,見女屍腿間赫然一物,長大黑粗,捫之如木,扣之似鐵。賊以爲異寶,攜至京師,訪諸名家,遍邀高士,衆人探討再四,認定此寶有一學名,曰:茄子。

太史公曰:劉大臉,誠奇女子也。不矯飾,不苟且,不掩本性,真面示人,雖茄子亦何傷!當世所謂君子者,豈及劉大臉萬一哉!

寫人的文言文 篇2

高遠,高遠父之子也,其母蓋爲高遠母。高遠母亦爲高遠父之妻。易言之,高遠父乃高遠之父,高遠母乃高遠之母。遠早薨,有一子曰高遠子,高遠乃其父也。遠子之母乃高遠妻。具不詳其姓字。

寫人的文言文 篇3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寫人的文言文 篇4

樂廣字修輔,遷河南伊,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寫人的文言文 篇5

魏王欲攻邯鄲,季樑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業,欲舉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寫人的文言文 篇6

故聞修學則善,然故此失久,而善莫大焉。知識與道德,欣賞的是那塊軌跡,人生也一如既往,諸如“被服錦繡,可以爲美乎?”

知識如同一條大河,可以知善惡, 通永久,但通路則無謂,無知,無賢,無德,故知識並不是能夠辨別善惡。所以世之不忠不孝,無理無義,縱情而忘身者,留之永久,無奈運久。所以孔孟之道甚矣。知識辨忠奸,辨善惡,但信以真卻無可批駁,因爲知識,盡顯人事。

無論何等事業,豈可只留闕章,以備不時之需?其實盡然,反而有趣。城堡,圍牆般的史詩愛情,猶如一計重錘,打醒我們的舊知,而識則欣然安逸,擺脫不了知的辛勤。所以認知要提高,學識要豐滿,其爲一;然精神世界的'欣合則靠的是財運,把握辛勤,纔是財之根本。若有聲勝無聲,則爲二者。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必由修學,只不過修學過於平穩,而命運是多揣的,如果杯光林立,觥籌交錯又何以致庸?無以完善,何以致殘?日耐久,日愛時。

學術之爭論,有百利而無一害也,終身享用則冠冕堂皇,半途而廢,則觥有則發。斷了觥籌之禍事,便爲着淺涉而不常乎?故修學者,耐久。

古今大智大勇者,大抵抱非常之才,而互通有無纔是大智大勇之利其生畏,有智則寬廣,有勇則通達,非秀才之力所能非也。有舊時,令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庸衆,則不廢力也。有意識的爭鬥則是蔡鍔的罪證,伐其薪,討其款,豐其內飾,卻不忠而亡,不效而力,不聚而非。

所以,天下有大愛者,舞也。

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來之者,則安之,來歸者,則賞之,舊貨奇居,則滿腹經綸。有命則已,無命則非。古有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終究抵不過一時紅顏,萬般歡愛,有知識亦歡,有學識亦愛,究其盡,不過風花雪月。

盜時,一個非常完善的組織,完全了人性,是竊書,而不是偷,情原哪般 。讀書,既爲有效,因爲可擇有益者,與不讀又大相徑庭。

專修,世之早敝。因專業爲難,而不修今日,專業爲禍,而 不修明天,專業爲矢,而不修終問,專業爲的,而不修殘喘。有益者,則斐然,有困者,則譁然,有利者,則弊之,有名者,則潸然,終究逃不過命之使然。

學問,學以致修,耐久立新,不可斷章取義,而無非做學問。日積月累,享風之華,雨之新,朋友之益。竊之,完美;送之,畫心。有能者多勞也負耐久之力,維可之薪。

寫人的文言文 篇7

德高爲君,學淵爲子,故名君子。德謂之仁義,學謂之不惑。故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學有高低上下之別。小人者非不知仁義道德,乃其如坐井觀天者,曰之天小,其非天小也。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君子言需謙,禮需卑,不恥下問。古之道者有三,謂之儒,道,法。老子立道而返,莊子學道而歸,道者,以之無爲而爲之,以逍遙立世,謂之舉世譽之而不加贊,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故幼有所養,老有所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法之立者,管仲也,以其尊王攘夷,授之百工,謂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以利明,不循其禮。儒者孔聖之立也,孟子之傳也,傳之以禮,授之以仁,習以修生養性,從之以仕,爲之憂國憂民,故凡爲儒則謙而自省,守之德尊之義,故有蘇武牧羊,孔明之出師表,文山之正氣歌,范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始之華夏千年文也。

今之道者繁,謂之如星辰。古之識字者有一,今之識字者繁。古之學者有一,今之學者近無。何也?古之時,民生疾苦,且有聖人出以立其規,衆生無學則無以爲生,無德得則無以立足。故需有德而好學。故古之之人習聖人之教化,尊先祖之德。故漢有滿城皆素縞,千里擊賊返,晉有五雄渡江戰,碧血染塢壁。唐有伐高麗,爲迎前朝骨。宋有涯山役,十萬屍骨斷江流,明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今衆人以先祖之所爲爲恥,以自身之才學遠臨先祖只學,視先人學說如之草介,近取西方之糟粕,爲之以利爲首,言之師夷長技以制夷,物慾橫流,老不爲老,幼不爲幼,師無德,學無恭。幼無所教,老無所依,其皆是道德之衰也。

今吾不才,以此雜文,獻物慾之君子。

寫人的文言文 篇8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伺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時武惠妃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爲比,太子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於惠妃,願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德之,陰爲內助,由是擢黃門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爲相,問於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爲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爲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於是上罷九齡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紱、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明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羣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補闕杜璡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爲下邽令。自是諫爭路絕矣。

李林甫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雖奇才異行,不免終老常調;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爲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奸巨猾,無能逃於其術者。

寫人的文言文 篇9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寫人的文言文 篇10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諸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寫人的文言文 篇1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