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狂人日記讀後感(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狂人日記讀後感(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狂人日記讀後感(通用11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1

讀了《狂人日記》我思潮起伏:那個年代,真可怕!

《狂人日記》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文章以“狂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敘述了“狂人”在回鄉看望朋友時,被別人盯上想要吃掉“狂人”的事。

那個年代,真是可怕!竟有人吃人的事情出現。可這人吃人的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是因爲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並不注重人民的思想發展,才導致這種非人性的現象出現。思想落後的,這無非是吃了快肉罷了,這種人真是悲哀;思想不落後的,不吃人,自然也成了前者的口中餐,須時時警覺,處處小心,唯恐斷送了性命,這種人一定也不是快樂的。

看看那個年代,再看看現在,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的啊!

現在國家注重人民的思想教育,前一種悲哀的人不會在出現了。或者也不用擔心被吃。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例如:我在上學路上不用大人陪着,也不用提心吊膽,怕被別人一把抓住,去當做點心吃點;單獨一個人去旅行,也不用擔心由於吃人肉被別人取了性命,那種人是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的。我們的生活很幸福,我們要珍惜,努力學習,不要浪費了這幸福的時光。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

  狂人日記讀後感2

近幾天,我拜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這部小說,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

這部小說主要講了在舊社會中,魯迅來到了大哥的家鄉。但那裏的人卻很奇怪,當魯迅一人走在路上時,路上的人都面色鐵青的議論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當我讀到有個女人在街上打自我的兒子,邊打還邊說:“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看到這,我不禁嚇了一大跳,虎毒還不食子呢!況且這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樣會如此殘忍呢!可是,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那天,一個人來告訴大哥說村裏有一個大惡人死了,村裏的幾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來吃了,還說是能夠壯壯膽子。直到最終,魯迅最終明白了大哥與那些人是一夥的,目的是想吃魯迅。才明白妹妹五歲時的死,是因爲被大哥吃了,才明白那裏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我想:舊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殘忍了,以爲吃別人身上的什麼就能補自我身上的什麼這樣一個荒唐的謠言,就去忍心去傷害自我的親人。哎!可悲啊,可悲,舊社會實在太黑暗了。

  狂人日記讀後感3

《狂人日記》這是一篇白話小說,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從“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篇小說。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爲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聯繫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實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反抗之力。人們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來反抗,可是國人的心都早已沉睡。於是,魯迅便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如《狂人日記》一般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反抗。

整篇小說讀完,給人一種扼腕嘆息的感慨,魯迅的小說真是對現實的批判到了極致。作品構思巧妙,語言直白簡潔,故事內容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說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狂人日記讀後感4

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

裏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裏,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的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並且夾在自家的菜裏,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的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裏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裏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於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麼沉重的凝慮,以爲終於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於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5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同時也開啓了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

《狂人日記》主體部分用日記體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迫害狂”在患病期間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沒有年代的歷史記敘“仁義道德”背後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講述:“我”回到家鄉後,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連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與他們爭執,他們根本不聽……

他們這樣盯着我,都是因爲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在文章中魯迅講的“我”絕不是魯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犧牲者,當時大家認爲“我”是瘋子,而讀後我們會發現,只有這個“瘋子”的視角纔是正常的,魯迅在這篇文章中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禮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喚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醫學專用的人們。

  狂人日記讀後感6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著名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症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症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爲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於晦暗,當着晦暗中又透着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麼?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裏的“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着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着蒼天不斷地發泄着。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麼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麼會懂得團結起來推翻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後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後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着一類人,代表着內心充滿着對美好社會嚮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髒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爲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讀後感7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狂人日記》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魯迅所編寫的。

《狂人日記》主要收集了魯迅的三個白話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由各種故事表達了封建社會對人們的壓迫和迫害,諷刺了當時被封建社會所感染的人們,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舊社會的黑暗。

就拿《吶喊》裏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記來說。

這篇文章中寫了“趙富翁”和“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臉色鐵青,家裏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別人一樣。佃戶村裏的一個“惡人”被村民打死,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於是“我”就認爲他們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個老頭子給“我”診一診,“我”認爲老頭子也是劊子手扮的,讓“我”靜心養一養可是是想養肥了吃“我”。之後又認爲“哥哥”要吃“我”。

這篇文章裏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寫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認爲魯迅所寫的“吃人”應當是說的舊社會裏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權利的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終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這句話,也許是“我”對打破黑暗的舊社會的期望,期望舊社會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記”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舊社會對人民壓迫和迫害。

  狂人日記讀後感8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裏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後,狂人喊着:“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並不傻,他懂得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纔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推翻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最後,借用一下某教材書上的話來作爲我的結尾,“犀利的思想與凝鍊老辣的語言融爲一體,撕開其潛意識裏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

  狂人日記讀後感9

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他那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曾影響過無數學者,而我也深受其之薰陶。

《狂人日記》主要描述了在舊社會時,我覺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團的下一頭獵物,後來,我發現自己的哥哥就是他們的老大,而自己雖然要被吃,卻永遠也要揹負一個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當”我“覺得周圍的人都想吃自己時,發現孩子也想吃人,也吃過人。我不由得發出感嘆:救救孩子!

我看完這一篇日記,很傷心,也很驕傲。傷心的是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揭露舊社會的醜陋,在抨擊舊社會。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這無疑是魯迅先生眼中的舊社會,這也是廣大窮苦勞動人民眼中舊社會的寫照。雖然文中的我是一個不吃人的人,可還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謂吃人,其實吃人指的是剝削百姓,魚肉百姓。這時魯迅先生的無奈,也是廣大愛國者的無奈。兄的的脣邊不但還抹着人油,而且心裏還裝滿了吃人的意思,這怎能不叫人悲哀,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在舊社會,也許有人會認爲安是最好的,但我卻認爲不安纔是最好的。只有在祖國危難時,舍小家而顧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魯迅先生一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的《狂人日記》筆下的我對吃人的人說:“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們要不改,自己也會吃盡。即使生的多,也會給真的人除滅了,同獵人打完狼子一樣——同蟲子一樣!”這不是鬼話,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話呀!即使亡國奴再多,但救國的人會更多,把亡國奴給消滅、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從華夏大地上真正吃掉。魯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樹,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誣陷所妥協。

《狂人日記》中的最後一句話救救孩子道出了魯迅先生的心聲。確實,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沒有受舊社會影響的孩子,或許還有。從此點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也非常重視對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魯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廣大窮苦人民的心中永遠是不朽的,永遠是嘴高尚的。

  狂人日記讀後感10

他,棄醫從文,一生以筆爲武器,被譽爲“民族魂”的魯迅。其諸多文學作品激發着當代的年輕人。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以第一人稱的視覺向我們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日記中的“狂人”害怕所有人的眼光,認爲身邊的人都想害他,想吃掉它。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以爲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狂人”實際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可是,它的周圍全是被封建思想所侵蝕了靈魂的人,而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這是作者對孩子的深深期望。“救救孩子!”這是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反抗和新一代的擔憂。在此,他一次次的吶喊“救救孩子!“那不僅僅是孩子的吶喊,那更是一箇中國的希望!更讓我體會到一顆赤子之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光彩奪目的亮光,在不安與焦急中交錯着,感嘆那個時代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爲有魯迅這位偉大的文學大師而倍感驕傲、自豪。

現如今,新中國已經成立,過去的封建傳統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像錢學森那樣的狂人陸續在沉溺的夢中醒來,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在錢學森心裏“國爲重,家爲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和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正因爲有錢學森這樣子的人,我們纔會有如此強大的國家。

我讀完《狂人日記》之後,內心思潮起伏。其中的“從來如此,便對嗎?”讓我明白了,懂得去大膽的提問去,去質疑,因爲“凡事總需要研究,纔會明白。”

  狂人日記讀後感11

我高度讚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啓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着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麼說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後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

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後於或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