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九年級課件

九年級下課外古詩課件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導語: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九年級下課外古詩課件,希望對你們學習古詩有所幫助!

九年級下課外古詩課件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白話譯文: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朝廷的將帥剛出了宮門,身着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點。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着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詞句註釋:

①從軍行:爲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③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爲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④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裏指塞外敵方據點。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

⑥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賞析:《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借用古樂府曲調名爲題目,實際爲一首五律,反映從軍的辛苦。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說明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後兩句:“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爲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白話譯文: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着身影成爲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詞句註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酌,飲酒。

間:一作“下”, 一作“前”。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爲三人。

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徒:徒然,白白的。

將: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裏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賞析:《月下獨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此爲第一首。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爲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爲後人傳誦。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羣雞正亂叫, 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 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爲父老歌, 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 四座淚縱橫。

白話譯文:成羣的雞正在亂叫,客人來時,雞又爭又鬥。

把雞趕上了樹端,這才聽到有人在敲柴門。

四五位村中的年長者,來慰問我由遠地歸來。

手裏都帶着禮物,從榼裏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濁。

一再解釋說:“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於田地沒人去耕耘。

戰爭尚未停息,年輕人全都東征去了。”

請讓我爲父老歌唱,在艱難的日子裏, 感謝父老攜酒慰問的深情。

吟唱完畢,我不禁仰天長嘆,在座的客人也都熱淚縱橫不絕,悲傷之至。

詞句註釋:

正,一作“忽”。鬥爭,爭鬥;搏鬥。一作“正生”。

柴荊,猶柴門,也有用荊柴、荊扉的。最初的叩門聲爲雞聲所掩,這時才聽見,所以說“始聞”。按養雞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異。《詩經》說“雞棲於塒”,漢樂府卻說“雞鳴高樹顛”,又似棲於樹。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謂“黃河流域養雞,到唐代還一直有讓它們棲息在樹上的,所以杜甫詩中還有‘驅雞上樹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宴飲散因爲醉歌》末雲“庭樹雞鳴淚如線”。湖城在潼關附近,屬黃河流域,詩作於將曉時,而云“庭樹雞鳴”,尤足爲證。驅雞上樹,等於趕雞回窩,自然就安靜下來。

問,問遺,即帶着禮物去慰問人,以物遙贈也叫做“問”。父老們帶着酒來看杜甫,所以說“問我”。

榼(kē),酒器。濁清,指酒的顏色。

苦辭酒味薄,是說苦苦地以酒味劣薄爲辭。苦辭,就是再三地說,覺得很抱歉似的,寫出父老們的淳厚。下面並說出酒味薄的緣故。苦辭、苦憶、苦愛等也都是唐人習慣語,劉叉《答孟東野》詩:“酸寒孟夫子,苦愛老叉詩。”都不含痛苦或傷心的意思。苦,一作“莫”。黍(shǔ),黍子,今北方謂之黃米。

兵革,一作“兵戈”,指戰爭。童,一作“郎”。

請爲父老歌,一來表示感謝,二來寬解父老。但因爲是強爲歡笑,所以“歌”也就變成了“哭”。“艱難”句就是歌詞。“艱難”二字緊對父老所說的苦況。來處不易,故曰艱難。惟其出於艱難,故見得情深,不獨令人感,而且令人愧。從這裏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質對詩人的感化力量。

“歌罷”二句,杜甫是一個“自比稷與契”“窮年憂黎元”的詩人,這時又正作左拾遺,面對着這災難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還喝着他們的酒,不得不嘆,不得不仰天而嘆以至淚流滿面。

賞析:

《羌村》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三首五言詩,此爲第三首。

第三首,敘述鄰里攜酒深情慰問及詩人致謝的情景。通過父老們的話,反映出廣大人民的生活。

“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羣雞的爭鬥亂叫也是暗喻時世的動盪紛亂,同時,這樣的畫面也是鄉村特有的。正是雞叫聲招來了詩人出門驅趕羣雞、迎接鄰里的舉動,“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起首四句,用語簡樸質實,將鄉村特有的景緻描繪了出來,而這種質樸,與下文父老鄉鄰的真摯淳厚的情誼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父老”說明了家裏只有老人,沒有稍微年輕的人,這位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同時爲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作鋪墊“問”有問候、慰問之義,同時在古代還有“饋贈”的進一步含義,於是又出現“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兩句,鄉親們各自攜酒爲贈,前來慶賀杜甫的生還,儘管這些酒清濁不一,但體現了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意。由於拿不出好酒,鄉親們再三地表示歉意,並說明原因: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連年戰禍,年輕人都被被徵上了前線,由此體現出戰亂的危害,短短四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亂”的全貌,這首詩也由此表現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後四句寫詩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請爲父老歌,艱難愧深情”,父老鄉鄰的關懷慰問令詩人萬分感動,爲表示自己的謝意,詩人即興作詩,以歌作答。“愧”字含義豐富,既有“慚愧”意,又有“感激”、“感謝”意,而“慚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對淳樸誠實的父老鄉親,詩人深感時局危難,生活艱困,可又未能爲國家爲鄉親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慚愧。結局兩句將詩情推向極至,“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詩人長歌當哭,義憤填膺,悲愴感慨之情驟然高漲。“百慮”化作長歌詠歎,這一聲長嘆意味深長,飽含無奈和痛楚,詩人對國事家事的沉痛憂慮讓四座鄉鄰大受感染,產生共鳴,舉座皆是涕淚縱橫。聽者與歌者所悲感者不盡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亂引發。詩人的情感思緒已不僅僅是個人的,它能代表千千萬萬黎民蒼生、愛國志士的心聲。杜甫的詩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經由“小我”昇華爲“大我”,“縱橫”之淚是感時局傷亂世之淚,是悲國破悼家亡之淚,組詩潛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結尾處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愴之情推倒了最高點,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樑甫吟》。

白話譯文:登上高樓滿懷傷感看繁花,萬方多艱難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戰亂時候我登上此樓,世事如玉壘山變幻的浮雲。

聖朝就像北極星永保氣運,盜寇侵河山只能徒勞興嘆。

可憐後主只剩祠廟可歸還,姑且在黃昏時吟誦《樑甫吟》。

詞句註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

登臨:登高觀覽。臨,從高處往下看。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一句: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北極”二句:這位兩句是說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佔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陝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佔領了鬆州、維州等地。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嘆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蹟慨嘆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爲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爲後主祀。還,仍然。

聊爲: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樑甫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這裏代指此詩。《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藉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這裏的“樑甫吟”即指這首詩。

賞析:《登樓》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寄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蹟、個人情思爲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都從空間着眼,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爲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着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盪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着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着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蹟,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樑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着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爲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白話譯文: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着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雲天。

輪臺九月整夜裏狂風怒號,走馬川的碎石塊塊大如鬥,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

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徵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裏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

馬毛掛着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

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詞句註釋

走馬川:即車爾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內。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將領,蒲州猗氏人,以軍功擢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後又升任北庭都護,持節安西節度使。西征:一般認爲是出征播仙。

走馬川行雪海邊:一作“走馬滄海邊”。雪海:在天山主峯與伊塞克湖之間。

輪臺: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內。

匈奴:泛指西域遊牧民族。

金山:指今新疆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多山。

漢家: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

戈相撥:兵器互相撞擊。

五花連錢:五花,連錢 指馬斑駁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討伐敵軍的文告。

短兵:指刀劍一類武器。

車師:爲唐北庭都護府治所庭州,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蘅塘退士本作“軍師”。佇:久立,此處作等待解。獻捷:獻上賀捷詩章。

賞析:《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主要表現了軍隊在莽莽沙海、風吼冰凍的夜晚進軍情景。環境雖然惡劣,但將士們卻充滿着高昂的戰鬥氣志。

爲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詩中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徵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濛濛,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像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着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中“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捲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着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很善於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緻的刻畫,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這樣的軍隊必然無人能敵。這就引出了最後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泉涌,由於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因而此詩能“奇而入理”,“奇而實確”,真實動人。

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全詩韻位密集,換韻頻數,節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白話譯文: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裏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餘生!

陰雲籠罩着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遠道而來該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

詞句註釋

左遷:降職,貶官,指作者被貶到潮州。藍關:在藍田縣南。《地理志》:“京兆府藍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字北渚,韓愈之侄,韓老成的長子,長慶三年(823年)進士,任大理丞。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論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稱天有九層,第九層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遙遠。八千,不是確數。

“欲爲”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豈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殘年:顧惜晚年的生命。聖明,指皇帝。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

“雪擁”句:立馬藍關,大雪阻攔,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擁:阻塞。藍關:藍田關,今在陝西省藍田縣東南。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汝(rǔ):你,指韓湘。應有意:應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於潮州,向韓湘交待後事。瘴(zhàng)江:指嶺南瘴氣瀰漫的江流。瘴江邊:指貶所潮州。

潮陽:今廣東潮州潮安區。

賞析:《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抒發了作者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

詩人韓愈一生,以闢佛爲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爲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 ,富有膽識。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爲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後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啓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後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死於商南層峯驛。”瞭解這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並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後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雲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 嚴令限期趕到貶所, 不奈“馬不前”。

“雲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徵意義。“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表現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後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爲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 :“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 ,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 ,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望月有感》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話譯文: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弔影傷情好像離羣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詞句註釋: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阻飢:遭受饑荒等困難。

浮樑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樑(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爲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飢”。

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後,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弔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羣。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賞析:《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動亂時期田園荒蕪、骨肉分離的情景,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抒發了兄弟姐妹間的思念之情。全詩句句扣緊主題,言辭清麗,不加雕飾,淡而有致,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戰亂給家庭帶來的災難,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表達了身世飄零的感傷情緒。

題目很長,題中直接交待了寫作的原因、背景,可以當作序言: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悽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爲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下一聯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景象。戰亂紛爭終於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於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一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悽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瞭題意。孤單的詩人悽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白話譯文: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

秋色裏,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

只爲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詞句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着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着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着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着,對着。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衆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賞析:《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衆,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爲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爲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爲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卜算子 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白話譯文: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裏?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詞句註釋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爲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裏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峯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後人遂喻美人之眉爲遠山,這裏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 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纔始:方纔。

賞析:《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北宋詞人王觀創作的詞。題目一作《別意》。[1] 這是一首送別詞,寫的是春末時節送別友人鮑浩然,表達了詞人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這首詞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設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在送別詞中獨樹一幟。

這首詞雖是一首送別詞,但並無消極想法。主要表達了詞人心中對鮑浩然的不捨與留戀,以及對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詞的上片寫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兩句,借景抒情,化無情爲有情,啓人遐想,而且運用反語,推陳出新、發想奇絕,將山水塑造成也會爲離情別緒而動容的有情之物。詞人把水比作閃亮的眼睛,把山喻爲青翠的蛾眉,對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眼前這幅詩情畫意的山水清景。其中,眼波“橫”而未流,表現出詞人極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不願讓友人因爲自己的低落而增添傷感,做到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同時,這一句也可以理解爲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峯,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暗示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欲問行人”二句,用問句提起友人行蹤,側面寫送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處”,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秀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另外,上文山水與眉眼合寫,亦意味着歸途處處有山水,處處有眉眼,既是詞人遠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鮑浩然心上人盼歸的眉眼。

上片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繫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纔始送春歸”寫出纔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着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思別緻。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峯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彷彿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鬆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別雲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白話譯文:三年爲抗清兵東走西飄蕩,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

無限美好河山失陷傷痛淚,誰還敢說天庭寬闊地又廣。

已經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

鬼雄魂魄等到歸來那一日,靈旗下面要將故鄉河山看。

字詞註釋

雲間:上海松江區古稱雲間,是作者家鄉。1647年(永曆元年/順治四年),他在這裏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起,參加抗清鬥爭,出入於太湖及其周圍地區,至1647年(順治四年),共三年。

羈旅:寄居他鄉,生活飄泊不定。羈:音(jī),停留。

南冠(guàn),被囚禁的人。語出《左傳》。楚人鍾儀被俘,晉侯見他戴着楚國的帽子,問左右的人:“南冠而縶(zhi,拴、捆)者,誰也?”後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黃泉路,死路。泉,黃泉,置人死後埋葬的地穴。

毅魄,堅強不屈的魂魄,語出屈原《九歌。國殤》:“身即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靈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這裏指後繼者的隊伍

賞析:《別雲間》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詩人夏完淳的作品,該詩是詩人在故鄉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時,寫就的一首絕命詩,詩人最終不屈而死,年僅17歲。

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練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全詩意脈流注貫通,語詞率真豪壯,雖作者無意求工,但他高度的愛國熱忱構成其詩作的內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結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