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2.4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佈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爲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製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佈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啓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導入:以“羊肉串”導入,直接明瞭。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儘量運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着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踊躍。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爲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爲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佈”,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佈大勢,然後以實例分析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佈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佈,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佈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佈;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佈”,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說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說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說,學生普遍感覺較爲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爲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爲: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說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爲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爲了讓學生輕鬆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說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瞭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繫。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二塊“工業的分佈”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於《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佈”,說出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爲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佈、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佈的特點;學生在瞭解了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區域工業分佈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關於《合理分佈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佈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爲“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科技人員比例產品增加值生產增長速度產品更新換代週期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爲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爲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迴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爲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爲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纔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爲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爲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於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徵,並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徵;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優越、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係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爲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穫。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爲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爲主體。這樣做是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爲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藉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佈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藉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地勢特點

2、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爲後續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佈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4

一、解讀課標

本節課對應《地理課程標準》有以下要求:

1、位置與分佈

1)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範圍,並對其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地形,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地形特徵。

3)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的產業結構,描述其人口特點。

2、聯繫與差異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港澳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實際

港澳是當今的熱點地區,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而且已經具備了信息技術素養。從學生的心理髮育來看,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背景仔細分析後,採用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方式授課。

三、設計依據

依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說出港澳的歷史背景。

2、學生能夠通過閱讀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明其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的優越性。通過地形圖說出香港的地形特徵。

2、通過材料分析,說出“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並從特點入手,通過材料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舉例說明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通過網絡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認同“一國兩制”與優勢互補是港澳地區增強國際地位與競爭力及長期高速發展的根本保障。

重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難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七子之歌”視頻。

2、上網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引起學生興趣,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詢

學生上網查找並說出港澳地區的區旗、區徽及歷史發展背景。

通過上網培養學生網上獲取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同時從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的政治背景入手,達到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又爲下文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埋下伏筆。

三、材料分析

1、學生在網上查看教師設計的中國政區圖(港澳在中國政區中的位置)說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與祖國的關係。

2、運用教師課件中的地形圖,學生描述其地形特徵。

3、通過教師提供的圖表,學生分析並總結港澳“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

4、學生觀看教師所給景觀圖片與視頻,通過網上查閱,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說出港澳的經濟形式。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並鼓勵學生讀圖講解,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的習慣,並通過教師所給材料學生自主上網查閱,拓展學生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組成內地招商團與香港投資團分別敘述本區域的優勢。用事例證實港澳與內地這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

將知識融入輕鬆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深刻體會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對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能學以致用。

五、知識延伸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新加坡的圖文資料,對比其於香港經濟發展條件有何差異,環境保護實施有何共識,辦一期新加坡地理小報。

將問題帶到課外,學生通過自己的網上查閱,鞏固本課內容。同時拓展學生世界地理知識的寬度,鞏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狹及城市爲主題”國家或地區地理特徵的一般認識和分析方法;進一步強化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最後本課在“中國心”中結束。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衆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又爲以後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說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說學情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瞭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像觀察思考、活動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爲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一)導入

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進行導入,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有哪五個自治區呢?爲什麼要在設置這些自治區呢?然後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的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1.56個民族

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觀察分析。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佔8%)

(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通過讀圖,是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家鄉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在討論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完主要內容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繫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展示資料的能力。

在祖國溫暖的大家庭裏,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通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民族的文字,是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們看了課本17頁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說,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後補充說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啓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民族的分佈

結合我國各民族分佈地圖,先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梯度問題如下:

(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3)哪些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分佈有什麼特點?

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漢族遍佈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爲集中,少數民族分佈相對分散;(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中,也有漢族人口分佈;(3)內蒙、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的分佈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接下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頁的表格並設置問題組織學生搶答。問題如下:

(1)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數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人口各爲多少?

(2)哪個少數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在哪裏?

在搶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歌謠總結答案:蒙回藏維苗,土滿彝記牢。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獨數回族。民族數最多,雲南獨佔鰲。

通過閱讀圖表進行搶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少數民族的人口狀況,培養閱讀使用地理圖表、獲取信息和歸納知識的能力,滲透學法指導,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學習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3.民族政策

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少數民族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

2.因爲漢族人口衆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遵從漢族?然後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得益於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瞭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鞏固練習

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班級中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祖籍在哪裏?並請他們介紹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變化。

討論:以“我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爲題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的自主活動和討論達到鞏固練習、拓展深化本節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小結

爲了回顧知識,強化記憶,我通過設置梯度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如下:

1.你學了什麼?

2.你的體驗是什麼?

3.你掌握了什麼?

六、說板書設計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6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第一課時。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開發七個方面來介紹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黃土高原》選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爲今後高中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目標:

1、瞭解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

2、黃土高原的民俗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爲原因,瞭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後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形圖,簡要評價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黃土高原的地形特徵。

3、運用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後果和治理措施。通過分析,要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教學的`重難點。

從內容來看,本章的重點是使學生認識所學區域的顯著特徵,而黃土高原正是由於自然條件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行爲造成的嚴重後果,使黃土高原成爲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爲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是黃土高原最顯著特徵。所以,在本課我確立的教學重點就是黃土高原的位置與範圍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學生對黃土高原並沒有過多的接觸,大多是通過圖片、影片等資料瞭解到的,所以在講解學習本區域所存在的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時,學生的認識可能不那麼直觀、深刻,所以確定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爲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包括八年級上下兩冊書)特別是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由於八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和具有一定的分析歸納能力及思維深度、發散思維等都有所增加的情況下,確定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法,運用PPT課件並設計相應學案,化難爲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採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實際爲依據,以教學內容爲基礎,以培養能力爲目的,給學生相對寬鬆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學法分析:

1、通過資料分析整理,培養學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課堂問題研究,採用逆向思維的思路,組織學生從已學黃河相關知識及其存在問題,探究其成因,解決治理措施,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同時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科模式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的設置必修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基於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基本理念,我校提出地理學科的教學模式是“實事引導型”教學模式:實事情境導入——實事案例探究——規律原理總結——實事實踐應用——反饋。

四、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分四個步驟:

(一)實事情境導入

(二)實事案例探究,規律原理總結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佈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爲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製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佈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啓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導入:以“羊肉串”導入,直接明瞭。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儘量運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着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踊躍。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區》這一部分內容教材側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是本課時所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第三節《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的重點。

《青藏地區》的學習,具有與其他三大地理區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複習、鞏固,又將爲以後區域地理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課時教學內容在教材的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2、課程標準中對《青藏地區》學習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闡述的:

a、運用地圖指出青藏地區的範圍,比較它與其他地理單元(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b、說出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根據這樣的學習內容與背景,我擬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

(2)掌握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特徵;主要農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狀況。

(3)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與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與創新意識。

(4)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3、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課時的重點。

難點:運用所學知識,探究青藏地區的建設與發展是本課時的難點。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他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知識,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還缺乏方法。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思維活躍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求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本課時以多媒體教學爲主要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以及顯示地理事實材料方面的優越性,營造探究情境,突出重點、淡化難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事物內在聯繫去分析、解決問題、交往合作,互動互學,自由探究,發展能力是本課時學法指導的主要特點。

四、說學法

這一節主要採用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全班交流、課前蒐集等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以人爲本——學生有學習北方、南方的基礎,因此,設計“青藏地區”時補充學習資料,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青藏地區。本課時將緊緊圍繞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聯繫,抓住環境與生產生活、民族宗教、建設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發展觀;創設合作學習氛圍,給予學生儘量多的思維發展空間和活動時間,增進學生主體地位,問題解答過程以學生爲主,教師以協作者身份,師生共同討論。教學目標不再注重掌握完整的區域特徵知識結構,而是偏重於分析區域特徵中主導要素和評價區域發展前景。因此,在《青藏地區》學習中,要注重區域特徵、區域發展等評價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結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4、成果運用,攻克難點

5、課堂練習,鞏固應用

(三)教學程序:

l新課導入——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後顯示雪山畫面。)

意圖:熟悉的旋律、動人的畫面,多媒體營造探究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更能表現出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現實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l講授新課——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及人口)

聆聽了來自青藏高原動聽的聲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們進一步瞭解該區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學生通過讀圖5、17回答下列問題:

(1)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

(2)青藏地區包含那些省區?

意圖:這一部分內容我主要是採取自學的方式,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讀教材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和知識總結能力。

意圖:乘上啓下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包括青藏地區的民族宗教,自然地理特徵,農牧業,自然環境和珍稀動物保護)

【探究活動】

探究1、神奇的民族風俗

奇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們的服飾是那麼別具一格,他們的舞蹈是那麼豪邁粗獷,他們的歌聲是那麼奔放高昂……

(提問)同學們發現藏族同胞的服裝有什麼特點?他們的服裝有一種怎樣的特殊穿法?爲什麼這樣穿?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係嗎?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

師: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爲長袖、長袍,袍袖寬大,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時,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探究2、神奇的宗教信仰(學生閱讀課本p89講解)

生:藏族人民多信奉藏傳佛教,位於拉薩市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多媒體顯示),班禪是藏傳佛教中的最高領袖,現任宗教最高領袖是十一世班禪。

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電腦出示“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的景觀差異”圖:爲什麼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觀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異大)

電腦出示“青藏地區地形師:你們感覺青藏地區地形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高)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多媒體顯示)找出各大山脈加深理解“高”的特點,進而總結青藏地區的地形特徵。

電腦演示不同海拔的氣溫差異,回憶氣溫變化與海拔的關係。

電腦出示:同緯度的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兩地氣溫變化的差異(這裏要教會學生讀氣溫變化圖的方法),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師生共同總結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特點。

意圖:學生們在強烈的興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務,教師加以表揚,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高和寒是青藏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徵,正是這獨特的特徵誕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觀、神奇的農牧業、神奇的民族風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學們有信心跟老師一起揭開它們神祕的面紗嗎?

探究3、獨特的農牧業

(提問)青藏高原發展農牧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哪些不利條件?(學生討論回答)

疑問:本區氣候寒冷,太陽能資源爲什麼豐富?

青藏地區地勢高,空氣稀薄,空氣透明度好,太陽光線穿過時,熱量耗損少,到達地面的熱量多,所以青藏地區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區,拉薩也因此成爲“日光城”。

在本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等較嚴酷的高原環境條件下,種植業以那些作物爲主?主要在那些地方?(視頻展示河谷農業)

過渡:青藏地區適於發展種植業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適於發展什麼樣的農業?(畜牧業)

高寒的自然特徵決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進行哪些牧業生產呢?視頻展示青藏地區的畜牧業特點。三大畜種

有:犛牛、藏綿羊、藏山羊

探究4神奇的自然景觀——“三江源地區”

多媒體顯示三江源地區景觀,教師闡述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及“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意圖: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喚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

疑問:本地區氣候寒冷乾燥,降水少,爲什麼水資源豐富,併成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青藏地區雖然降水少,但因氣溫低,蒸發少,日積月累,高山上便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冰雪融水就成了江河的主要水源

探究5珍稀動物的保護

展示藏羚羊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藏羚羊在哭泣》,學生觀看後討論面對此情此景大家有什麼感受?作爲我們中學生能爲保護雪域精靈做點什麼?

意圖:把知識由課堂引向生活,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以上的探究是本課的重點,緊扣自然特徵與自然景觀、農牧業生產,民族風俗的內在聯繫,由易到難地進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4、成果運用、攻克難點。

青藏地區的交通和經濟,如果大家想要親自去青藏地區感受一下美麗的雪域風情,你會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等)

師:展示建國前後的交通方式圖和青藏鐵路。

師生回顧前面學習的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學生分組討論:青藏鐵路的開通對青藏地區的影響?

師:從有利和不利影響兩方面總結。

意圖:知識的回顧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困難,啓發學生從前面探究過的幾個方面來考慮青藏的發展,爲攻破難點作鋪墊,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愛國熱情。

5、課堂練習,鞏固應用。

六、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圖體現以下特點:

1、參與性:參與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性體現的一種方式,在本設計中,我盡兩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參與、表現。

2、注重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設計中安排了大量活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小組合作,甚至對話辯論才能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正體現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設計中學習資源的來源廣泛,涉及教材、地圖冊、甚至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資源也被即時利用。這些是注重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設計中學生學習的結果與活動過程都得到了及時適當的評價,這裏正是注重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的評價。

3、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層次性及內在聯繫,注重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注重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交替轉換,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9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國地理總論和中國區域部分的銜接點。作爲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只對區域地理宏觀進行介紹,其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其次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角度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二、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基礎知識,但對新舊知識的銜接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②、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的劃分。

③、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的原因。

④、在地圖上指出秦嶺-淮河,並說明其意義。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四、教學重點:

①、我國所劃分的四個地區的位置、範圍。

②、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

教學難點:區域地理觀念的形成。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理念認爲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理課程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地理學科的特點,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制定教學與學習的方法是:情景教學法和合作探究法,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時時激勵學生,幫助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4分鐘):導入以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對本班進行不同類別的分組,並說出劃分依據。學生會以“性別”、“身高”、“頭髮長短”、“是否近視”……爲依據來分組,從而得出班級分組可以分成多種類型的組,同一個人可以是很多組的成員。其實地理區域劃分的方法與班級小組的劃分方法類似,只是劃分的依據應是地理要素而已,順理成章地點出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的教學。

設計意圖:地理區域的劃分與學生的生活經歷距離遙遠,讓學生親身體驗班級分組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差異的存在和區域劃分的方法,架起了生活與地理知識的橋樑,也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課:此過程主要包括兩大內容的學習,不同的地理區域和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不同的地理區域,分成四個環節。

(1)、說說你想像中的中國區域劃分。(3分鐘)

這個問題旨在調出學生已有知識,老師稍加點撥即可。由於有了八年級上冊中國總論部分的.學習,學生會談到很多區域劃分:行政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三級階梯的劃分、內流區與外流區、溫度帶的劃分等等。在回憶的過程中,學生間經常發生思維碰撞,想起一個又一個,老師則在這裏順便帶領學生複習,糾正偏差並追問劃分依據,從而總結區域劃分是根據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據進行的。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由淺入深,循循善誘,使學生感受到其實我們已接觸過很多區域劃分,增加他們對新知識的親切感,實現了新舊知識的融合。

(2)、搶答:幫助他們找區域類型。(5分鐘)此環節分成兩個步驟。

①、“我來說你來猜”:人們根據需要劃分了很多種地理區域,來聽一聽他們的介紹,哪些是有關區域的術語。這時選擇4名學生分別代表新疆、東南沿海、西雙版納、長江三角洲的居民上臺介紹。最後小結可以歸成三類:行政區域,經濟區域,自然區域。

②、“說說身邊事”:我們這裏的郵政編碼是多少?它有什麼含義?區號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區域的類型,以及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3)、依樣畫葫蘆,學習描述你的家鄉(3分鐘)。

如果現在是你大學第一天,要做個自我介紹,你會怎樣介紹自己的家鄉呢?

設計意圖:有了剛纔的基礎,學生對不同區域的區域特色有了瞭解,通過這個活動,看他們是如何準確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鄉,。在這裏是從未來的角度介紹,可激發學生描述區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也進行了鄉土教學,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4)、你會劃分區域嗎?來試一試吧!(5分鐘)

利用課本P3活動題1中提供的圖片,簡單的解說後就讓學生動筆劃分,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比評價。

其中山區和平原的劃分主要是從等高線的數值和疏密程度來劃分,把圖中的東南部分化爲山區,西北部化爲平原,問題不大。但對林區和農耕區可能存在一些爭執,但爭執的地方正是解決問題的地方。本活動的目的不在區域劃分本身,而是讓學生了解爲什麼要劃分區域,以及掌握劃分的基本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由聽、看、說,到做,由易到難,理解越來越深刻,正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四大地理區域:

①、動一動:我給祖國劃區域。(11分鐘)

師:學會描述自己的家鄉,也學會了給小地方劃分,你會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將我們國家劃分出合適的區域來嗎?

學生有了前面的成功體驗,現在給國家劃區域,自豪感和興奮感會油然而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思維的火花也會更耀眼。

接着師承轉:看專家對我國進行了什麼樣的粗線條劃分?

根據圖例在圖中找到A、B、C三條線,看看這三條線你熟悉嗎?回憶一下,完成課本P3習題1、2、3。

設計意圖:這裏是本課的重點,但也屬於舊知識穿新衣服的問題,學生能夠很快得出結論,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即可。我認爲重點知識並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時間。

②、做一做:我來找界限。(10分鐘)

在試卷上給學生印出空白的中國政區圖,根據地理圖冊讓學生在政區圖上劃出三個界限,然後填表。

名稱位置範圍主要省區劃分依據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設計意圖:

此處可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區域範圍和位置,填表也變得比較容易。重點培養了學生讀圖、析圖、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三)、課堂小結:(3分鐘)

在優美的輕音樂中欣賞我國不同的地理區域圖片。

設計意圖:傳統的課堂小結會再現本章知識結構,我認爲經過前面活動,學生對知識點已經很深刻,再說必然重複。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再現地理區域,會讓學生印象更深刻,緩解疲憊神經,在對祖國美麗山河的欣賞與熱愛中結束本課。

(四)、佈置作業:(1分鐘)

訪問你的親戚朋友,他們的家鄉在哪裏?判斷出他們所在的地理區域,並請他介紹一下他們那裏的地理特徵。

設計意圖:

①、能夠學以致用,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大鼓舞。

②、體驗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更是處處有地理。

③、爲下節課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四大地理區域的範圍、位置,所以在板書中我也重點在於給學生以空間概念。

至此,整堂課的環節已經結束。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爲學生量身而做。因爲我堅信: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課堂纔是一個真正的知識的殿堂。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爲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爲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