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語文教案15篇

初一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乾癟 憔悴 吞噬 殷實 溫馨 寵愛 諂媚 青睞 親暱 憂心忡忡 虯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乾癟 憔悴 吞噬 殷實 寵愛 諂媚 青睞 親暱 憂心忡忡 孤芳自賞 五彩繽紛 各抒己見飽經憂患 衆說紛紜 弱不禁風 歸宿 理睬

3.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藉助所描繪的物寄託抒發作者的情懷的寫作手法。

4.瞭解擬人化的寫法:

把無生命的物人格化,賦予人的行爲、思想、感情,抒發作者的情懷。本文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文中賦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們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脈。這樣的手法稱之爲擬人化的寫法。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比閱讀,進一步明確本文粗線條寫景、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通過描寫七種既獨立成章又互相聯繫的寫法。

三、情感目標:

瞭解大意,體會“秋魂”,激發謙遜真誠、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們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秋的靈魂和神韻並進行歌頌,藉此讚美了那些默默奉獻的人。

二、思路結構

全文一共有七個部分,分別寫了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這七篇“短文”在構思方面有內在的'規律。從總體構思上講,每篇“短文”的思路、順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寫“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從表達意圖上講,幾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寫人,都是爲了表現人,表現人的成長、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對人生的理解;從佈局謀篇上講,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設問領起下文。

三、寫作特點

1.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秋天各種景物以人的特徵,滲透着作者的感情。

2.結構、語言富於變化,避免了單調、呆板。

四、朗讀法教學建議

朗讀法適合於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學習本文要反覆朗讀、吟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內容。朗讀時可分以下步驟:

一是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學生利用字、詞典讀準“自讀提示”所列加點字的字音並掌握詞義。本文使用成語較多,讀時注意停頓。

二是讀出語氣、句式的變化。本文語氣多變,陳述句、疑問句(設問、反問)、感嘆句、祈使句多次出現;句式靈活多樣,排比、反問,整句、散句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朗讀時,應注意區分。

三是讀出感情。本文寫景抒情、感情色彩強烈。全文通過描寫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來歌詠秋天,歌詠秋天的成熟與思考。故全文應以歌頌、讚美、抒情的基調朗讀。另外,本文還運用了擬人、排比、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把秋天寫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朗讀時注意把握這個特點。

五、討論法教學建議

本文內容含義深刻,許多語句意味雋永,耐人尋味,如果採用討論的方法閱讀,學習效果更好。討論圍繞以下三個大問題展開:

一是全文整體的理解。此題在學生自讀完的基礎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總結全文中心,然後結合課後練習一,討論對“秋魂”的理解。

二是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課文中的一些重點、疑難句展開討論,討論時必須聯繫上下文文意。這一步比上一步更進一層,學生必須對課文有全面、較深刻的理解。

三是圍繞本文語言上的特點展開討論。文中運用了擬人、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學習時找出幾個例句,分組討論這些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初一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

2.對批註進行再批註,品味文章風趣幽默的語言。

3.感受科學研究者專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對動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默讀文章,運用互評批註的方式,品味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形成表達完整的語段,並能夠獨立按要求做批註。

一、導入

進入初中後,我們的閱讀質量有了飛躍性的提升。看到大家越來越多地沉浸在書香之中,老師非常欣慰。週末期間,很多同學都閱讀了《所羅門王的指環》一書,現在哪位同學願意把自己讀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白板操作)生簡要介紹:

1.作者勞倫茲;2.《所羅門王的指環》;3.精彩片段朗讀和賞析。

這個片段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其實這本書裏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們的課文亦取自此書的精華之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動物笑談》吧!相信大家會有更深的瞭解和體會!

二、閱讀課文,提出問題

1.請大家默讀課文,圈點勾畫。並思考: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需要弄清楚哪些問題呢

(6分鐘,生閱讀勾畫課文)

2.生根據閱讀及理解的情況,自主提出需要學習的問題。

(經過開學以來的學習,以學生自學能力,大致提出的問題類型應該是圍繞“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和“爲什麼寫”這幾個板塊。)

3.生提出問題,師當堂板書:

生1:本文的題目----動物笑談如何理解

(由於該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問並明確《動物笑談》的題目含義——談論與動物有關的趣事,及題目的作用。)

生2:勞倫茲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生3:文章寫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生5:作者是怎麼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們應該先解決什麼問題爲什麼

明確:先解決生3的問題“寫了哪些趣事”——應先分析“寫了什麼”,再考慮其他。

三、問題化學習:概括事件

1.迅速閱讀文章,概括“有趣的場景”。

要求:(1)語言準確簡潔;(2)突出“有趣”。(生速讀勾畫,師巡視指導。)

2.生分別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四個有趣的場景。師適時點撥引導,生相互補充。

明確:學母水鴨叫聲,屈膝爬行;

爲喚回可可,在公衆場合模仿鸚鵡難聽的鳴叫聲;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齊齊各排一堆;可可把鮮豔的毛線纏到門前的檸檬樹上。

3.思考:作者對於這四個場景,用的篇幅筆墨是一致的嗎明確:有詳有略,作者根據行文的重點和主旨決定詳略。

四、問題化學習:品味細節

1.接下來解決哪個問題爲什麼

明確:應該學習“作者是怎麼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進一步應解決“怎麼寫的”。

2.作者是如何活靈活現地展現這些有趣場景的明確:細節描寫

3.自主學習:再讀課文,尋找喜歡的細節描寫,並進行品味賞析。

4.小組討論交流及展示:獨樂樂不如衆樂樂,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賞析,分享交流成果。

(約三對學生上來合作讀、賞喜歡的細節,並操作白板進行批註。)

五、問題化學習:語言風格

1.能活靈活現地展現有趣的場景,作者自身的語言素養也是功不可沒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勞倫茲的語言風格。微課:勞倫茲的語言風格

明確並板書:清晰乾淨、生動傳神、富有幽默感。

2.針對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你還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語句來進一步證明嗎

六、問題化學習: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1.不管多麼尷尬的場面,作者都能一笑置之。什麼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幽默的語言

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勞倫茲是個怎樣的科學家從哪看出生思考並明確:熱愛動物、獻身科學

2.思考:學習本課,我們可以受到什麼啓發

明確:我們要平等對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纔會越熱愛和敬畏自然。

在這一點上,勞倫茲的體會是最深刻的。3.生齊讀勞倫茲的話:

“你對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地爲它的真相所感動。”

——康拉德·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梳理和回答,學會了概括內容、品味細節,並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語言風格和精神境界,還收穫了思想啓迪。希望大家今後都能以這種問題化探究的形式來走進每一篇課文,相信一定會有更長足的進步!

八、課後作業

1.課後練筆:寫一個與動物相處的場景(模仿勞倫茲的語言風格)或寫寫本課的讀後感。

2.拓展閱讀:《所羅門王的指環》

初一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於世。

二、初讀,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節)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註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爲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第2——6小節——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爲主要表現手段,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17、18節)

3、問題一:

爲什麼第17自己”?

能達到美的境界。

4、問題二:

第19爲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5、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爲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徵意義。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爲什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麼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爲什麼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爲,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於她的勤奮。一直筆耕不輟,堅持。

六、比較閱讀:

美。

七、結束語:

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即使是與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纔可能真正成爲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纔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初一語文教案4

一、知識目標:

依偎 嫵媚 粗獷 小心翼翼 瀟灑 漣漪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散步》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

2.正確、清楚、連貫地朗讀課文,要讀出感情來。

三、情感目標:

在閱讀中體會《散步》這篇散文表現的親情和溫暖。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散步》一文寫了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思路結構:

《散步》全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總起,交代了散步的地點和有關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點寫散步的過程。

這一部分又可根據內容分爲三層。

第一層(②)交代母親對這次散步的態度的轉變。

第二層(③ ~⑤)寫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樂趣。

第三層(⑥~⑧)寫產生散步路線的分歧以及解決辦法。

三)、寫作特點:

本文注重語言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2.含義豐富

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寫出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3.意在言外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4.細節動人

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摸這個細小動作,注入了母親對孫兒的理解、厚愛和期望。。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是一幅溫馨、明麗的風景畫,這個背母親的細微動作,不只有尊老的含義,也體現出了我具有對生命的一種使命感。

四、朗誦教學建議

朗讀課文,至少讓學生讀兩遍,要求:

1.將不認識的生字、詞畫出來,通過查字典注音、解釋。

可訓練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將自己所畫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查字典後爲大家講解。

2.注意句中、句間的停頓,注意掌握好語速、重音,讀出感情。

提醒學生,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輕重和語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連貫,對多音多義字要注意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確認其讀音。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複,語氣要連貫,一般不讀破句。語速處理與文章內容的推進要相互協調。《散步》一文以中速爲宜,第四段應快些,結尾慢些。朗讀時,需要強調的詞句一般要加重語氣。恰當的處理重音,能增強朗讀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適度,不等於一定要重重地讀。怎樣讀,要靠慢慢體會。

3.以朗讀的形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五、課文整體感知教學建議

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當起到理解內容,明確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訓練學生整體感知的時候,可用提問法引導思考。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讚揚了什麼?(或者批判了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文章裏哪些句子比較重要?將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義的句子勾畫下來。這樣帶領學生逐層回答,便可順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點。

通過初讀《散步》,進行整體感知,明確以下要點:① 本文通過散步,寫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② 我是個中年人,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如何③ 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祖孫三代的感情。

六、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比較閱讀 ,就是在一定的參照系中進行閱讀,比較閱讀有多種方式,如橫比、縱比、類比、對比等通過比較,可使閱讀中已知和未知、舊知和新知建立聯繫。藉助比較,可以發現不同的觀點和同一材料的各種加工方式以及表達上的差異,給學生創造性閱讀提供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系統化、條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這對以後課外閱讀中如何很快地處理衆多繁雜的信息是很有幫助的。

本課書後練習題中要求將《散步》與《送小龜回家》進行比較閱讀,學生第一次接觸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不侷限於練習題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蘊含的道理有什麼不同,還可以讓學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蘊含的道理,還有沒有其它的不同點等。總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課標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教師應當利用一切機會實踐這一要求。

初一語文教案5

教與學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及司馬光的文學常識。

2、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的重要意義。

教與學重難點:

1、重點:學會使用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學習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難點:理解刻苦治學、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的重要意義。

教與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課前準備

查字典,看註釋,熟讀課文。並查閱司馬光的有關資料。

教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後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奪回荊州,終不能如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攻樊城,孫權一看機會來了,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一面命一個人爲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這個人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僞裝商人西進,然後出其不意急襲荊州.關羽率軍回救荊州失敗,走麥城,中埋伏被俘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計。這個奪荊州擒關羽厲害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呂蒙。(《三國演義》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三國吳國名將,初不習文,怎麼會變得這麼厲害呢?今天要學的《孫權勸學》會告訴我們這個原因的。

2、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用多媒體出示)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讀:先聽錄音,後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詞的註釋。(同學自由上臺板書,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提示:聽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強調:卿qīng豈qǐ涉獵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

提示: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複述孫權的話,一個複述呂蒙的話,一個複述魯肅的話.

(二) 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議一議: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

學法指導: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研討學習要點一: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要求: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學法指導:應聯繫背景理解文句含義。

提示:

①“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孫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小結: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討學習本課要點二: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提示:從魯肅與呂蒙的“論議”可以看出來。

1、精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說說這些語言描寫反映了他們怎樣的神情和內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並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爲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小結: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語言)

學法指導:白描式的語言描寫,既表現出人物的態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結果,精彩之極。

(三)重點賞讀,質疑探究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觸動心絃的句子。

提示:四個人合作討論、理解、然後明確,師適時點撥與補充。

例如:

1、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是什麼意思?

2、“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表現出了孫權的什麼語氣?

3、“①卿今當塗掌事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

以上問題僅供參考。課堂中還出現其他問題恰當處理。

三、課堂練習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

提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學習對成長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③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④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⑤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四、拓展延伸

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五、教師總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六、佈置作業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體育鍛煉,身體狀況不好;身爲同學的你爲她感到着急。今天,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繫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論議—呂蒙大驚——結友

八、學後記:教後記:

初一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親近自然的童心童趣與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通過想象和擬人化手法營造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的巧妙構思。

3、品讀優美生動且富於哲思的語言,體會變換人稱所傳達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說明:

《山中訪友》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髮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誌上的寫景抒情散文,記敘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遊歷。從不同的閱讀角度出發,可以領略到文本不同的意義。首先,我們可以把這次“山中訪友”理解成是一種孤獨與歡欣之旅。文中寫道:“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踏幽徑,入幽谷,入訪者成了“幽人”。所謂“朋友”是古橋、樹木、山泉……一些客觀上沒有理智與情感的景物,身處這樣的“朋友”當中,便可以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的孤獨與寂寞。

但這又是一次歡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參與者,與大自然萬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靈來進行無聲的交流,這種“物化”本身就是歡喜歡樂歡悅的過程。孤獨是客觀的狀態,歡欣是內心的感覺。其次,我們還可以把《山中訪友》看作是一次精神迴歸與洗禮之旅,大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園。人類往文明的道路漸行漸遠,越加覺得故園的親切可愛,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當成自己的親友,我們從文中的第一、二人稱“你”“我”的對話,從景物都一一幻成親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這種精神迴歸的含義。在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很容易在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之間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迴歸自然的遠足,正是以自然爲鏡,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裏保有一片清朗純淨,這不能不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鑑於上面的思考,這篇散文的主題思想可深可淺;但作爲七年級教授內容,我們不必探討太深,因人而異,因班而異,只要能引導學生在朗讀探討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親近大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

本單元主題爲“親近自然”,而該文作者爲了充分表達自己迴歸大自然訪友的歡欣愉悅之情,恰當地運用了擬人化手法,並且想象奇特,聯想豐富,再加上優美生動的語言,爲讀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構思新穎,這也是學生們應該在學習中必須領悟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美讀課文,感受作者營造的童話世界及親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對3、4、5、7等重點段落進行深入研讀,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想象和抒情的寫作特色。

2、難點:

(1)多角度探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態度;

(2)體悟作者在第6節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明:

該文作爲語言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應該在充分聽讀或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探討,聽一聽讀一讀,一邊讀一邊議,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之情,在探討中理解作者對景物特徵的抓取與描寫。

作者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世界日益複雜多變的今天,“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迴歸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對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積極態度。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時品評,不必拘泥於一定之規。

初一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同學掌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同學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佈置: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爲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示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示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示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爲了表示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實際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導入新課

俄羅斯文學廣博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爲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同學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立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時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爲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爲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績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示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同學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孩子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五、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由教師範讀,再由同學讀

六、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說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說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勝利,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同學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身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身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

同學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七、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誦全詩

八、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爲作業完成

初一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引用牛郎織女的故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師補充。

郭沫若簡介:

名:郭開貞

時:(1892—1978)地:四川樂山人

作:詩集《女神》、《星空》;話劇《屈原》

評: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寫作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豢養的各派軍閥窒息着。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浪漫氣息濃郁的詩。

三、出示目標

四、請學生聆聽優美的配樂試讀,揣摩詩的感情;

同時注意朗誦的節奏和重音。

五、聽讀,討論明確朗讀朗讀要求:

(一)、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輕鬆、柔和、舒緩。

(二)、把握這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憂鬱的感情。

(三)、劃出詩歌的節奏並標出重音。

配樂朗讀

六、配樂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和重音),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由遠遠的街燈聯想到什麼?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2)詩人看到明星景象時產生了那些想象?

3)天上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呢?

4)最後一節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區分聯想和想象:

八、自主合作探討問題:

1、詩中反覆出現的“定”、“定然”有什麼作用?

(表明作者對美好未來充滿信心)

2、“那朵流星”的“朵”是不是錯用?爲什麼?

(不是;流星大而美,像花一樣,生活也像花一樣美好)

九、課堂小結再配樂朗讀並背誦

十、練習:

十一、板書設計:

聯街燈天上的街市上的牛郎織女的

街市物品自由

想明星想像

〔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

附練習:

一、用“/”劃分朗讀節奏,有誤的一項是()

A.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B.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C.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二、選擇正確答案。

1.與全詩不同的一項()

A.我想他們此刻,

B.定然在天街閒遊。

C.不信,你看那顆流星,

D.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三.對本詩中心思想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熱愛生活的感情。

B.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C.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的生活,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不滿,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激發人們爲實現理想而奮鬥。

D.通過描繪天街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鬱悶的感情。

四.運用聯想的一項是()

A.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B.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着無數的明星。

C.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D.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

五、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1.想象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2.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3.本詩從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和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後來又寫到淺淺的天河和牛郎織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聯想。()

4.郭沫若,四川省東山縣人,原名郭開貞,沫若是筆名。他是現代中國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詩集《女神》。()

初一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瞭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2.學會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精彩並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

3.明白“力量從團結中來”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感受端午賽龍船的精彩場面描寫。

2.運用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有條理的寫好一個場面。

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輔助手段: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一)認真閱讀下列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1.作者:沈從文(1902-1988),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作者像

2.作品:代表作《邊城》《長河》等,作品表現湘西美麗的景色和純樸的民俗風情。《端午日》就選自《邊城》。

(二)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大意。

(三)小組合作解決不懂的`地方。

(四)獨立完成以下課前作業。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蘸(zhàn)酒 吶(nà)喊 洞穴(xué) 泅(qiú)水 乾燥(zào) 擂鼓(léi) 節拍(pāi)

2.除“端午節”外,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哪些被明文規定爲法定節日?

答:傳統節日——春節[農曆01/01] 、元宵節[農曆01/15]、清明節[農曆04/05]、端午節[農曆05/05] 、彝族火把節[農曆06/24] 、七夕節[農曆07/07]、中秋節[農曆08/15] 、重陽節[農曆09/09] 、過小年[農曆12/23] 、除夕[農曆12/30]等。

法定節日——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

3.全文緊扣 端午日 展開,着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舟場面,按“ 爭看划船 —— 競追鴨子 —— 結束賽事 ”的思路展開,按 時間 順序來安排材料。

4.茶峒人過端午有什麼風俗習慣?這些風俗中詳寫的是什麼,爲什麼這樣安排?

答:概括風俗:穿新衣、畫王字、吃魚肉、賽龍舟、捉鴨子。

這些風俗習慣中詳寫的是賽龍舟。詳略安排,文章顯得錯落有致;詳寫賽龍舟,是因爲它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節日的氣氛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研討:

■導入激趣: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作者用什麼方法描寫賽龍舟的場面?並找出相關的句子。

答:⑴正面描寫(槳手、帶頭的、鑼手、鼓手的外貌和動作描寫)和側面烘托(兩岸人吶喊助威)相結合的方法。

如:正面描寫:外貌描寫——“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着紅布包頭”

動作描寫——“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

⑵虛實結合:實寫鼓手船手的協作,虛寫即採用聯想想象(“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初一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覆朗誦本文,學生能夠感知全文內容;在語法上掌握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採用誦讀和演示相結合的方法,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清思路,繪出五幅春景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

1、掌握閱讀和欣賞優美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學這類文章的能力。

2、文章所描述的.關於春的五個畫面。

教學難點

文章中比喻修辭的運用。

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45分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3分鐘)

請學生背誦上一節課學習的《再別康橋》。

二、導入新課(3分鐘)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共同感受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體會到作者對康橋的柔情,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經典的散文。咱們知道,一年有四季夏有夏的熱烈,冬有冬的冷豔,秋則有秋的悲涼,而春天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爭相回答,有可能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等等,但無論回答什麼都無所謂,引導學生學習今天要學習的朱自清的《春》。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著名文人朱自清對於春的感悟。(板書題目和作者)

三、作者朱自清簡介(展示課件)(3分鐘)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原籍浙江紹興於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

主要作品有《荷塘月色》《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等。

四、整體感知全文(32分鐘)

(一)朗讀全文,熟悉全文內容

1、聽錄音示範朗讀,解決生字詞。(播放視頻、音頻資料)

2、學生分組朗讀。

(二)設置問題,探究合作學習

在進行這一教學環節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鼓勵學生探究、討論、合作,在相互討論中解決問題。

1、問題一:請問大家閱讀完課文後,文章可以分成幾大部分?

在老師的鼓勵下,各組代表踊躍回答該問題。

生:該文可分三大部分,即第一段爲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段爲第二部分;第八段到最後是第三部分。

2、問題二:請問同學們這樣分的依據是什麼?

生:是根據內容的不同而分的,盼春、繪春、贊春。

3、問題三:請說一下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總領全文

4、問題四: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勾勒了哪幾幅春的畫面?請描述出來。

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5、問題四:在文章當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比喻、反覆、擬人

(教師重點講解比喻的類型及作用)

五、教師小結(2分鐘)

在本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作者的相關知識,從總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勾勒的五幅春的畫面(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有了感性的認識,同時也初步領悟到了作者對於春的熱愛。

六、作業佈置(2分鐘)

1、請你說出五幅春的畫面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2、找出文章當中的比喻和擬人的句子,說說好處?

七、板書設計(展示課件)

盼春:總領全篇,開啓下文。

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贊春:三個比喻“新”“美”“力”。

初一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地觀察並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

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

⑴嫩嫩的、綠綠的、

⑵偷偷地、鑽

理由:

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

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

初一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龜兔賽跑----《伊索寓言》----寓言的特徵----人生寓言的定義----引出今天學習的`課文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複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複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麼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啓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裏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後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後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初一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與技能

1、瞭解松鼠的習性。

2、學習課文由總到分,條理清晰地介紹小動物,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觀察和生動形象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訓練學生掌握根據事物的特點組織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通過學習能夠掌握有關松鼠的一些特徵、習性方面的知識,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形象、準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對事物特徵的觀察。

2、形象生動的說明。

3、語言準確性的把握。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文章層次,學習課文能扣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教師先畫出松鼠的尾巴讓學生猜,老師想畫什麼動物,當學生猜出老師想畫的是松鼠時,追問學生是憑藉什麼猜出的,學生說出是憑藉尾巴時,肯定學生的想法,並表揚學生平時觀察動物能抓住動物的體貌特徵。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豐的《松鼠》。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

2、說說松鼠給你留下整體的印象是什麼?

(漂亮、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三、自讀課文、合作探究

1. 松鼠是一種漂亮、馴良、乖巧,討人喜歡的動物。找出文章中相應的段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總括松鼠漂亮、馴良和乖巧的特點。

第二部分:(2~5)具體說明松鼠的漂亮、馴良和乖巧的特點

第2段,松鼠的漂亮。

第3段,松鼠的馴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第三部分:(6)補充說明松鼠的其他特徵及它的用途。

順序:先總說——再分說——最後補充說明

2、討論:第一段中的漂亮、馴良、乖巧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明確: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安排是根據第一段“漂亮、馴良、乖巧”三個詞的.詞序寫的,先說明松鼠漂亮的形體,再說明其習性由表及裏,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3.研讀相應段落,探究特點從幾方面說明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後,師生共同歸納。

漂亮: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馴良:在高處活動、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動、常吃的食物等,是從活動的範

圍、時間、主要食物和尋食的習慣等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乖巧:從過水方法、警覺性強、跑跳敏捷、叫聲以及窩址的選擇、搭窩的方法

窩口的特點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四、課堂小結

課文非常清晰地從松鼠的漂亮、馴良、乖巧三個方面寫出了松鼠的特點,表現出了松鼠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動物。希望同學們課下再認真看看,學習課文的結構思路。

五、作業

寫一篇:我喜歡(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板書設計:

松鼠

總: 松鼠的特點(1)

漂亮: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2) 討

分 馴良:範圍、時間、主要食物和尋食的習慣(3) 人

乖巧:動作、築窩(4~5) 喜

有用的小動物(6) 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和準確

初一語文教案14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2、學習運用對比和擬人化的描寫方法。

3、體會作者對野生馬的讚美和對家養馬的同情。

重點:

理解作者對待兩種不同狀態的馬的態度。

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能力。

教學思路:布豐的這散文簡直可以說精美得空前絕後。因爲對於馬,我認爲,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比布豐寫得更好。(樑曉聲語)這寫馬的文章,無論是語言還是寫法無不體現出這文章的精美。所以,圍繞着這文章的美,作了這樣的思路安排:

朗讀——整體把握; 跳讀——把握情感; 品讀——欣賞美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具體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馬的圖片。

2、說說有關馬的成語或詩句。

今天我們走近布豐筆下的馬。板書 —— 馬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2、積累字詞。

3、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三、跳讀課文,把握情感

1、作者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可以說是各有特色。那麼,你欣賞哪一種?並說說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欣賞或我喜歡 (家馬/野馬)因爲

示例:我欣賞野馬,因爲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不屑於受人照顧。

同學自由發言。

2、,兩種馬都有優點。家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質,野馬具有美質、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讚美,老師卻讀出另一種感覺來,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大家說說看。(悲哀、同情等)

爲什麼作者更傾向於讚美野馬,同情被奴役的家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爲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感呢?

這和布豐的人文情懷是分不開的。

3、介紹布豐。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頭三冊出版以後,由於它用進化論和唯物主義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被巴黎大學神學院斥責爲“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

布豐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的繼承者,宣揚者。在他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裏,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決定於上帝,而是決定於人的雙手。他在《自然史》中對動物的描繪,不是用完全客觀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着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布豐讚美馬,不僅讚美其自然美、靈性美,還要讚美其“人格美”。布豐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絕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和惡念。所以布豐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讚美野馬的。布豐通過人性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滿,對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自由,毋寧死”,是對自由權利的捍衛。

5、插入美文

如果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馬就難免會被獅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馬那一種自由之後,我認野馬不幸落入獅口的那一種命。

……

做不成野馬,做戰馬也行。

不能如野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戰馬似的豪邁地死。

——樑曉聲《如果我爲馬》

四、品讀課文,體味美文

1、這是一介紹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質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並說說理由。

示例:

它們行走着,它們奔馳着,它們騰躍着,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遊蕩、蹦跳,採食着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的新鮮產品;它們……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了自然狀態下的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等等。

2、學生交流討論

3、自由發言

4、:

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發現好的文章往往是語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同時我也發現同學們都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和發現美的心靈。祝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尋求到對美的發現。

五、作業

1、積累有關馬的成語、俗語以及詩句。

2、收集有關名馬的故事。比如“千里馬”、“的盧馬”的故事等,和同學課外交流。

初一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緻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瞭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爲《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瞭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範圍。

三、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後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 纏絡chán,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鑑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穀bǐ,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後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後兩部分聯繫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爲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爲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對比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襯托關係,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爲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係,但作者卻由此生髮聯想。對於爲什麼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託善良制服邪惡的願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裏存在着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後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麼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爲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後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爲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爲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爲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爲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遊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着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後記: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裏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範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