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1.8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精選15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

學習目標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這首民歌。

課前準備:

一、瞭解作品:

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樑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爲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於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爲“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於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掌握加橫線字的字形和讀音。

機杼( ) 可汗( ) 鞍韉( ) 轡頭( )燕山( )鳴濺濺 ( ) 鳴啾啾( )胡騎( ) 戎機(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劃分句子節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疏通文意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問女何所憶( ) 願爲市鞍馬( ) 北市買長鞭( ) 胡騎( )

萬里赴戎機( ) 關山度若飛( ) 朔氣傳金柝( ) 策勳十二轉( ) 賞賜百千強( ) 著我舊時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4)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爲什麼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 “旦辭爺孃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的什麼精神品質?

5.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6.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五、積累遷移

1.按要求默寫。

(1)《木蘭詩》中表現軍情緊急、將士奔赴戰場行軍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木蘭從軍後艱苦的戰地生活的句子

(3)表現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蘭歸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辭讚頌木蘭機謹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六。、個性化備課

七、教學反思

附參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1.思念;買;集市;戰馬;戰爭;過;北方;記功;有餘;穿;怎麼。

2 .(1)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

(2)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的聲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鐵甲戰袍。

(3)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爲國捐軀了,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4) 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5)據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一起貼着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四、1.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爲何憂愁。能使文章簡潔。

2.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3.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

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這兩句

詩,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

4.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

格、高貴品質。

5.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6.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五、1.(1)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4)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5)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學生圍繞着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談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讓學生有

一顆感恩心和愛國心。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2

1、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

2、提高對不同體裁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4、懂得珍視生活,關愛動物,熱愛生命,認識和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

《華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牛漢寫作這首詩時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在幹校從事強制性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淋的被囚禁的老虎,四趾破碎的虎爪憤怒地、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這與作者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當時,那老虎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的強烈震撼,於是回到幹校寫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本詩情感豐富,很有暴發力,非常適合朗讀,所以在確定教學方法中,我將主要採用以讀感悟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的形象和主旨。

本單元的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認識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從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華南虎》中華南虎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冷酷現實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這是本詩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確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認識生命的平等,每一個人都應保護動物,珍視生命。

本詩文辭優美,含義深刻,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及情感的體驗,在知識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下,我把背誦《華南虎》定爲目標之一。

其次,說說具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聯繫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並背誦課文。

(2).瞭解詩中的衆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

(3).品味詩歌,把握全詩主旨,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4).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學會篩選信息,掌握以讀感悟學習方法,自主探討語言內涵和詩歌形象。

2、德育目標:

(1).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收集動物資料,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

(2).理解詩人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3).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的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及處理方法。

1、重點:華南虎形象的認識,象徵手法——通過研討詞句,結合作者處境小組內完成。

2、難點:幾個關鍵語句的分析,以及幾種態度的對比——通過合作探究,老師點撥攻破。這樣確定原因:這首詩作於一個特殊的年代,表現了特有的政治環境,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也服於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這段歷史,學生陌生,即使瞭解了整段歷史,也難以理解“華南虎”形象及其象徵意義,要突破口重點,就要講清背景,學生反覆閱讀,因爲閱讀是走向文字內心的橋樑。本文情感熾熱,詩中老虎的遭遇會引發他們的同情心,因而讓學生小組內探究、交流,教師整理。

第三,說說教法。

學情分析:學生思維活躍,自律性差,依賴性強,語言表達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學生做筆記,練習要限時,要讓學生掌握分析要領,調控好課堂氣氛,以免影響任務完成。

教師的任務重在點燃而不是自已燃燒,是使學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與動物有關的文章和話題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爲了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設計了導入新課的說虎環節,課後蒐集資料,查詢其他動物的生存狀況的展示活動。具體說來我將採用的教法及教學手段是這樣的:

1.情景薰陶法:《新課標》中要求爲學生營造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活動。一方面是爲了讓孩子深入理解課文,薰陶法創設了情感基礎;其次,本詩本就是一篇情感很豐富的文章,所以讓配樂誦讀觸動學生,感情誦讀激發學生,讓他們的感情自然流露,領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閱(朗)讀法。“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採取多種閱讀相結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豐富,畫面鮮明,很適合於閱讀,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閱讀,領悟,教師再點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究,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

3.換位法。這是針對作者寫作時的政治背景學生生活經歷缺乏而選擇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要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理解,還得對他們進行思維的引導。讓孩子置身於當時的情景中去體會文章的形象及象徵意義。

4.這三種教與學方法的選擇,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這是本文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學,我製作了課件,採用幻燈片展示。

第四、說學法。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爲新課標的一個重要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教給學生讀書方法。首先指導學生讀書,勾出知識點,其次老師提問、歸納,板書知識要點,最後老師小結,檢查。

(2)、教給學生詩歌的學習方法——以讀感悟,其中粗讀是感知形象;研讀是把握重點,探究疑難;品讀是探究主旨。

(3)、學會篩選信息。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對作者及北京的要點把握上。

教與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在教學中遵循學生自主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德育滲透原則,全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給學生提供足夠空間和時間。根據學生實際,做到深入淺出,簡單明瞭,提問、探究、練習,因人而異,分層教學,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很自然地落實好前面的德育滲透原則,把學文、作文、做人有機結合。

第五、說說教學設想。

“虎落平陽被犬欺獸王精神仍雄奇”,本該生活於大山與森林之中,騰淵跳崖,位居百獸之王的華南虎。如今卻被囚禁在鐵籠裏,供人觀看、呵斥、捉弄。《華南虎》既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又是超現實的喻指。詩人把環境典型化,把虎人格化,以此來寫一個不屈的生命,來展示一個執着的靈魂。

首先,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理解詩文寫作淵源、

作者牛漢,生活在“文革”期間。不平凡的經歷讓作者的詩意從悲憤的心靈裏升起,寫下了不少反映時代氣息的詩作。《華南虎》一詩寫於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動亂”的特定時空。這是一個囚禁生命、戕害生靈的年代。詩人以一顆敏感的心,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悲愴和苦難,同時也感受到了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不屈的靈魂和掙脫禁錮、嚮往自由的頑強鬥爭精神。在詩作中詩人把這苦難和血性賦予了一個有生命的機體—被囚禁的華南虎。

其次,合作交流品讀課文,欣賞華南虎的形象之美。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X,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爲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小組討論。

⑶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後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背誦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3、瞭解更多刻苦讀書,以天下爲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翻譯、背誦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

復備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當我們在評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又常常發現這些英雄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教師可適當補充,並引出趙普並簡介。)

二、檢查預習,瞭解趙普:

1、走近趙普——學生簡介趙普情況。

趙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則平。後周時爲趙匡胤的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宋初任樞祕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時又兩次爲相,淳化三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他少時爲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2、加點字注音

闔戶啓篋處決既薨

發篋齷齪奏牘

3、加點詞解釋

少習吏事寡學術發篋視之

齷齪明日顏色深沉有岸谷

三、熟讀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或指名朗讀(朗讀水平高的學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準確把握句子的語氣語調。

3、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理解語句意思。要求:小組內全文翻譯,其他成員幫助糾錯;不理解的字詞、語句,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書上標記出來,舉手質疑。教師引導解疑。

4、詞句理解檢測教師對一字多義,詞類活用等重點詞語加以提醒;對特殊句式,如:①、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②、讀之竟日。(倒裝句)等句子的翻譯可予以指導。

(注:教師在這一環節可將文言文翻譯的常識滲透給學生,如保留法、補充法、調整語序法,並突出詞類活用、古今異意、一詞多義的字。)

四、作業

1、預習課文,解讀趙普形象

第二課時

初備

復備

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1、齊讀課文。

2、思考並小組討論: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兩件事,並說說從中可以看出趙普的哪些性格特點?你喜歡這個人物嗎?

②、本文刻畫人物語言簡潔,且善用細節描寫,請舉例說明。

板書

刻苦讀書(讀書)--勤奮好學:“晚年手不釋卷”;

“闔戶啓篋取書,讀之竟日”

奏薦人才(薦官)——冷靜沉着:“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意志堅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復奏如初”

以天下爲己任

二、調動積累,拓展延伸:

1、趙普晚年讀書“手不釋卷”刻苦讀書,請你根據自己的積累,再寫出兩到三個有關刻苦讀書的成語

例如:學而不厭韋編三絕鑿壁偷光

2、“以天下爲己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分別舉出一二,並談談他們對你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嗎?學習了課文,你認爲爲官者應具備怎樣的才能?(學生交流)

三、課堂總結,勉勵學生:

側重鼓勵學生胸懷天下,努力學習。(這是學生讀完全篇最大的啓發)

四、佈置作業,理解運用: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課外多收集趙普的有關資料,以《我心中的趙普》爲題,寫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關練習。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5

  一、 導語: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現在我們複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

投影: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爲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爲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爲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併爲《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後考證註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二、誦讀貫通

1、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教師點撥: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爲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爲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四、作業與練習:

1、背誦《夸父逐日》,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夸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並且從神話這一角度,瞭解課文內容,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爲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爲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遺下的手杖化爲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爲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深切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3、對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認識。

教學重點:

怎樣面對挫折的生活。

教學難點:

從生活深入思索麪對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錄音:《陽光總在風雨後》,聽後,你聽清了什麼?(找同學談一談)

我們都希望生活一帆風順,只有陽光並無風雨,人生卻不可能是這樣的,那麼風雨來了,我們又將怎樣面對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從中品悟面對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

三、詩文品味

1、聽配樂朗讀。

2、同學結合錄音又感情的朗讀。

3、找同學讀。

4、談談你是怎樣理解欺騙兩個字的?

老師結合實際明確:認爲只要去努力肯定會獲得成功,而生活卻不能如此,那當然就是欺騙。

5、你這樣認爲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說說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這樣做過?

四、名句積累

學習了本首詩,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給身在困境中的親人或朋友?引出詩的前四句,共同齊讀把它記下來。(插入課件——前四句)

五、結束語

人生遠不像一首詩想象的那樣簡單,但有一點,坎坷路上別忘了普希金的詩言,最後讓我們依然在《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錄音)

課後反思:

簡單的詩句,給了身處逆境中的人以無限的鼓勵,總是對詩句感覺他很簡單,但能在苦難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寫的那樣,實際上是很難的。放開思維,讓學生還是想想他所經歷過的,或聽說過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體會吧。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7

教學目的

1.瞭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2.朗誦文言課文。

3.積累文言詞彙。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35

教學難點: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儘量背誦

2.看註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麼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後,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後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範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纔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敵攻擊恐前後受其敵敵方蓋以誘敵前前面恐前後受其敵向前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爲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於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後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鬥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後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後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助詞,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A.課後練習二。

B.默寫課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8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爲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爲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爲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⑵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⑶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XXXXXXXXXXX”畫出),並用“x”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XXXXXXXXXXX(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爲XXXXXXXXXXX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爲“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體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9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2、學習運用對比和擬人化的描寫方法。

3、體會作者對野生馬的讚美和對家養馬的同情。

重點:

理解作者對待兩種不同狀態的馬的態度。

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能力。

教學思路:布豐的這散文簡直可以說精美得空前絕後。因爲對於馬,我認爲,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比布豐寫得更好。(樑曉聲語)這寫馬的文章,無論是語言還是寫法無不體現出這文章的精美。所以,圍繞着這文章的美,作了這樣的思路安排:

朗讀——整體把握; 跳讀——把握情感; 品讀——欣賞美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具體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馬的圖片。

2、說說有關馬的成語或詩句。

今天我們走近布豐筆下的馬。板書 —— 馬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2、積累字詞。

3、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三、跳讀課文,把握情感

1、作者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可以說是各有特色。那麼,你欣賞哪一種?並說說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欣賞或我喜歡 (家馬/野馬)因爲

示例:我欣賞野馬,因爲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不屑於受人照顧。

同學自由發言。

2、,兩種馬都有優點。家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質,野馬具有美質、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讚美,老師卻讀出另一種感覺來,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大家說說看。(悲哀、同情等)

爲什麼作者更傾向於讚美野馬,同情被奴役的家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爲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感呢?

這和布豐的人文情懷是分不開的。

3、介紹布豐。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頭三冊出版以後,由於它用進化論和唯物主義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被巴黎大學神學院斥責爲“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

布豐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的繼承者,宣揚者。在他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裏,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決定於上帝,而是決定於人的雙手。他在《自然史》中對動物的描繪,不是用完全客觀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着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布豐讚美馬,不僅讚美其自然美、靈性美,還要讚美其“人格美”。布豐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絕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和惡念。所以布豐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讚美野馬的。布豐通過人性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滿,對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自由,毋寧死”,是對自由權利的捍衛。

5、插入美文

如果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馬就難免會被獅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馬那一種自由之後,我認野馬不幸落入獅口的那一種命。

……

做不成野馬,做戰馬也行。

不能如野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戰馬似的豪邁地死。

——樑曉聲《如果我爲馬》

四、品讀課文,體味美文

1、這是一介紹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質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並說說理由。

示例:

它們行走着,它們奔馳着,它們騰躍着,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遊蕩、蹦跳,採食着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的新鮮產品;它們……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了自然狀態下的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等等。

2、學生交流討論

3、自由發言

4、:

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發現好的文章往往是語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同時我也發現同學們都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和發現美的心靈。祝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尋求到對美的發現。

五、作業

1、積累有關馬的成語、俗語以及詩句。

2、收集有關名馬的故事。比如“千里馬”、“的盧馬”的故事等,和同學課外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0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並能作出評價。

2、瞭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自主閱讀法。2、合作討論法。3、競賽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於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

3、被譽爲“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學生分組,說出的名言警句正確的,給本組加2分。

聽講,思考。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曆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於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爲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找一名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扳(pā)謁(yè)邑(yì)

矣(yǐ)泯(mǐ)稱(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後,同桌爲一組,展開對抗競賽,底分均爲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同桌每人口頭翻譯課文一段。互相質疑、評價、記分。

第二輪:認讀課文,(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多媒體顯示):

(1)解釋帶點的字

①世隸耕

②未嘗識書具

③並自爲其名

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

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謁於邑人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衆人矣

⑩受之於天

⑾賢於材人遠矣

⑿得爲衆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餘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於

謁於邑人

於舅家見之

賢於材人遠矣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

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②得爲衆人而已耶?

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明確):

(1)①屬於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⑾勝過⑿能夠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寫的詩③這樣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書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寫的詩”④代“仲永的詩”⑤“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⑥結構助詞“的”⑦調節音節,無意義。於:①引出對象②在③表示比較④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爲……有利

傷:爲……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有什麼用意?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3)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爲衆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字音、斷句。

請一名學生認讀並領讀。掌握字音。

根據教師提示,學生齊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按要求進行比賽、評價、記分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同桌兩人交錯認讀,比賽方法同上

學生在練習本上直接寫答案,同桌一組比賽,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賽。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左邊同學完成,雙數題由右邊完成。

學生邊讀邊思考思考、然後合作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齊讀課文兩遍。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並背誦。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爲“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課後按要求完成作業。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1

學習目標:

1、初步識記並積累戲曲文化知識,如幾種主要地方戲的名稱、特色和京劇的臉譜知識、行當等。

2、利用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說一說戲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點傳統文化的薰陶。

3、探討青少年對傳統戲曲的態度,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學生課前活動:

1.自主閱讀教材,同學間分組合作查找資料,通過書籍、網絡等渠道瞭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2.訪問劇團專業人士或戲曲愛好者,瞭解戲曲文化知識和我們家鄉的地方戲。

3.調查青少年對戲曲的態度,以及應對措施。

課堂教學過程:

一. 導語

課堂調查學生對戲曲的瞭解程度,引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括歷史悠久的戲曲文化。我們可以欣賞河南豫劇的淳樸厚實,此外,在戲曲上,還有京劇的雍容典雅,越劇的輕柔婉轉,梆子戲的高亢悲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二、在這節課上,我們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是(見上述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賽一賽,積累戲曲常識

1、賽一賽

(1)課前,你們在前幾天的自主學習活動中,一定蒐集到很多有關戲曲的資料,瞭解了戲曲的一些常識吧。下面我們就檢測一下,檢測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分組進行,搶答題誰最先舉手作答並回答正確,就可爲本組掙分,最後評出評出優勝組,給予小小的獎勵;每題10分,現在大題開始。(大屏幕顯示)

必答題有兩輪,搶答題有兩輪:

必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第一組題

1.被稱爲“中國戲曲之母”的劇種是哪個劇種?(崑劇)

2.中國戲曲起源於哪些形式?(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

3.與希臘的悲劇、印度的梵劇合稱爲世界三大古老戲曲的劇種是什麼?(中國戲曲)

第二組題

v 1.全國現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有多少?(360多種)

v 2.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是哪個劇種?(京劇)

v 3.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手、眼、身、法、步)

必答題:第二輪(連線題)

第一組題

崑劇 芬芳的泥土氣息

京劇 濃濃的河南特色

黃梅戲 中國戲曲之母

豫劇 東方歌劇

第三組題

梅派 A.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B.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剛健婀娜風格

荀派 C.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正義感的古代婦女

尚派 D.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

搶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判斷正誤

1、中國戲曲起源於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正確)

2、 我國戲曲講究 “唱唸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人物。(正確)

3、戲劇表現於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正確)

4、京劇稱爲“中國戲曲之母”。(錯誤)

搶答題:第二輪

看圖片辨劇目(略)

優勝組老師給予小小的獎勵。

2、問一問

由大屏幕看圖片猜劇目引入,在所有戲曲中,影響力最大的劇中是什麼?(學生答:京劇)提到京劇,就不能不提京劇和其他戲曲的最大的區別,那就是臉譜。下面,讓我們來判斷一下,京劇演員臉上五顏六色的臉譜代表什麼。

出示臉譜圖片,學生探討,並總結臉譜特徵:

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

黑臉爲中性,代表猛智;

藍臉和綠臉也爲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黃臉和 白臉 含貶義,代表兇詐;

金臉和銀臉 是神祕,代表神妖。

3、猜一猜

大屏幕上出示臉譜圖片,學生猜猜他們分別是什麼性格,代表人物是誰。

4、聽一聽

熱鬧之後,請大家靜靜地欣賞戲曲。

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蘇三起解》、《誰說女子不如男》。

5、想一想

也可以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1、我國的傳統戲劇究竟該去,還是該留?爲什麼?

2、我們爲什麼不能像熱愛流行音樂那樣熱愛戲曲呢?我們的傳統戲劇應該怎樣擺脫困境,重獲新生?

(學生髮言)同學們都認爲戲曲應該存在下去,併爲此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那麼,河南電視臺有個欄目做到了讓戲曲發揚光大的重任(學生答:梨園春)。自從這個欄目開辦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唱戲的熱潮,這些面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出示梨園春小擂主的照片),尤其是孔瑩,先後帶巴西、悉尼等地演出,讓戲曲的魅力發揚到了海外,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瞭解進而喜歡中國戲曲。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唱臉譜》,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戲曲是什麼樣子。(播放FLASH《唱臉譜》)

6、寫一些

一節課馬上結束了,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呢?請大家書面總結一下,20個字左右即可。(挑一組同學代表發言)

四、老師總結

由於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僅僅靠這次語文課實在無法從語文的角度領略其全部內涵。課堂是有限的,而語文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希望大家能夠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去進一步感受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

最後有兩句話和大家共勉:關注傳統文化,關注中國戲曲!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2

  創意說明:

這篇教學設計主要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這篇敘事散文同樣回憶了怎樣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結構,體會文章表達的深刻主題,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配樂朗讀,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分段朗讀,課文賞析。

1、朗讀文章的第1、2兩小節,明確本文的感情基調:“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明確本文的線索:“我”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2、閱讀文章第3~14小節,解決下列問題:

(1)這部分內容主要寫了幾件事情?

(搶柳葉兒吃柳葉兒)

(2)文章第8小節寫“我”童年時代的淘氣,有什麼作用?

(爲下文爬高摘柳葉兒作鋪墊)

(3)說說文章第10小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溼潤、清涼、朦朧、寧靜,充滿詩情畫意)

(4)“我”把太陽看成一個鮮紅鮮紅的大櫻桃,這樣的聯想說明了什麼?

(說明當時的“我”非常飢餓)

(5)“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吃柳葉兒是“我”童年的樂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飢餓、瘦削)

3、閱讀課文第15小節,解決下列問題:

(1)這一節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

(2)這一節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與文章開頭相呼應;再次抒發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課文第10小節,寫一段話,描寫家鄉清晨的美景。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理解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並瞭解作者

課前30秒圖片(漂亮、可愛的貓)欣賞,觸發學生愛的情感。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爲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從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現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等國進行友好訪問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污澀紅綾慫恿悵然蜷伏悲楚懲戒妄下斷語

2、理解詞義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

悵然:不愉快的樣子。

妄下斷語:不經考慮地說出斷定的話。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感知文意,完成下表

第一隻貓

第二隻貓

第三隻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蜷伏在家門口,張嬸拾了進來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並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相伴的小侶

寵物,親愛的同伴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不大注意它

結局

病死了

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死亡

對我的感着一縷的酸辛悵然,憤恨詛咒偷貓賊內疚,更難過

影響

我對於第三隻貓的死更感到難過得原因是: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於“我”。“我”主管臆斷,斷定鳥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卻無法辯訴,最後死在鄰居家的屋脊上,“我”認爲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挽救的

2、根據上表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研讀課文

1、文章生動的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過。其中,前兩隻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1)、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

(2)、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3)、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4)、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兒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

(5)、飯後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麼似的。

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隻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2、第三隻貓難看也罷、憂鬱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隨之而來,貓的遭遇是什麼?(跳讀第17-29段)。

——被主人誤認爲偷吃了芙蓉鳥。

3、“我”根據什麼判定芙蓉鳥是這隻貓咬死的?

——“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對鳥籠凝望着。”

4、我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誰咬死了芙蓉鳥?根據是什麼?

——只兇惡的黑貓把鳥咬死。

根據是:“一隻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裏銜着一隻黃鳥”。

5、事情澄清後,“我”心裏十分難過,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齊讀第30、31段。

——這是我的懺悔。同時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不能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出現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6、第二隻貓丟失,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遠不養貓。”試着聯繫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是舅舅送的,比第一隻貓更有趣,更活潑。全家人都很喜歡它,然而不幸亡失。“我”感到“悵然,憤恨”,所以“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不是“我”抱來養的,是全家人都不喜歡的可憐的難看的憂鬱的,懶惰的貓,然而由於作者對貓的誤會,又親自制造了貓的悲劇,所以深感內疚,爲了不再看到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四、課堂小結:學了本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做事不能單憑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冤枉了別人,如果對方難以辯解,那更會給自己留下痛苦。

第二課時

一、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

跳讀課文,想一想,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情節曲折,結構嚴謹。

文章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的亡失爲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2、首尾呼應。

銜接呼應表現爲:開頭交代幾次養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

二、感悟

學生討論、交流,按句式說話:“對於,我想說:”

1、對於作品中的“我”,對於“我”妄下斷語打死可憐貓的事件,我想說:

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教師引導: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2、對於作品中的貓,我想說:

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爲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遷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把事情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並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

四、課堂總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並讓它超常發揮。這樣,你的命運纔有可能改變。因爲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裏,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爲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佈置作業。

板書貓

第一隻貓

第二隻貓

第三隻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張嬸撿來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並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較第一之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

寵物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

結局

死亡

丟失

死亡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重點: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難點: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

學生聽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自由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文學知識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二、初讀感知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這首民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爲好的詞、句、段。

3.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製作學習卡片,並試着翻譯課文。

三、設疑自探

1.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並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2.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學生小組討論後明確:

1、詳寫: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略寫:出征前的準備、軍旅征戰生涯。內容: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2、 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採用了互文、反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五、質疑再探

通過以上學習,你還有哪些疑問?

問題預設: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重點研討課文第4自然段。

明確:①木蘭的征戰生涯。②對偶。作用:筆墨精煉,對仗工整,音調鏗鏘,氣氛雄壯悲涼。 ③過渡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六、拓展運用

你還知道歷史上或者傳說中哪些女英雄及她們的事蹟,講給大家聽。

七、課堂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不必只侷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佈置作業 基礎訓練習題

板書設計: 木蘭詩

1.人物形象。

2.語言特色。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2.瞭解《三國演義》和羅貫中。3.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4.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5.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啓示。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 《三國演義》主題曲、DVD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步驟節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首先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

師由音樂導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爲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爲欣賞者的我們,彷彿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是呀,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涌現出許多的人物。我們曾經接觸過其中的兩位,一位是足智多謀的?(生: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劉備),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看看作者筆下另兩位人物是什麼形象的。(師板書課題)師:首先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爲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積極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疏理小說情節。

1.檢查字、詞(給加點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曠”造句)庖官 主簿 譖 綽刀 恃才放曠。

2.朗讀要求:語速要適中,句子停頓要準確,尤其注意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場合, 要讀出感情來。

3.朗讀任務: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請用概括性的語言說出來。對楊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麼心理反應?朗讀後做答。邊朗讀邊指導朗讀。

學生活動:找出小說的三要素。人 物:曹操、楊修。 故事情節:曹操殺楊修。 環 境:戰場。複述文中的六個小故事。明確:這六個故事分別是:破字,分酥,破夢,告密,出門,答教。歸納:事件 心理私解“雞肋” 怒殺楊修破譯曹操寫“活”字的用意 雖稱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 雖喜笑,心甚惡之揭穿曹操夢中殺人用意 愈惡之密告曹丕 愈惡之教曹植出城 大怒替曹植作答教 有殺修之心三、熟讀課文,將文章分爲三大部分,並歸納段意。

1.學生討論後明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插敘的順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楊修“身死因才誤”做爲行文線索。

3.初步思考:楊修和曹操給人留下什麼印象?明確:楊修:恃才放曠。 曹操:陰險虛僞、狡詐奸猾。(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說出倆人性格的主要特點即可。)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研討探究,概括楊修的死因。

辯論活動,瞭解人物性格(學生各抒己見)

1 辯論活動,瞭解人物性格。師:本文的故事情節是曹操殺楊修。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其淵源的,楊修之死也是這樣。這是情節發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下面請同學們以“楊修之死是否完全歸因於曹操”展開辯論。男生爲正方,觀點爲:楊修之死歸因於曹操。 女生爲反方,觀點爲:楊修之死不歸因於曹操。辯論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觀點要有事實依據)。 在辯論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徵 明確:曹操——陰險狡詐;楊修——恃才放曠。總結歸納: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爲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行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爲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爲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二、精讀課文,把握楊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1、跳讀課文,抓關鍵詞;2、品析關鍵詞;3、用短語概括總結二者的形象)

楊修 曹操恃才放曠 陰險狡詐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賣弄聰明 表裏不一伺察敏銳 虛僞多疑輕率大意剛愎自用果敢大膽 殘忍歹毒謀略不凡 暗藏禍心料事如神?? 固執虛僞老謀深算?兩個人物都獨具個性,請同學們看一看他們的照片(打出二人圖象)但是同學們看這都是《三國》中他們的形象,那麼在歷史上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嗎?請大家回家蒐集材料,經過研討寫個小報告。

三、 課外拓展,爲曹操、楊修各進一言,辨證看待歷史人物

1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楊修之死》,瞭解到曹操性格陰險狡詐的一面,但是我們看問題要用一分爲二的觀點來分析,同學們心中的曹操是個什麼樣的呢?學生講有關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愛惜老百姓的麥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誦已經學過的《龜雖壽》《觀滄海》等。)教師總結:曹操陰險狡詐,奸詐狡猾,被稱爲“天下第一奸雄”,但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個方面,他還是個任人唯賢,善於招納賢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複雜的,我們要辨證的一分爲二的看待歷史問題。

2 那麼,假如讓你給曹操和楊修各進一言,你會和他們說些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總結: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獨尊,狂妄自大的壞習慣。今天,有心理學家總結,楊修的死因與他的心理有關,只是當時的人沒有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罷了。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表現爲:無法正確調整情緒,控制個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蕩不羈、孤傲自負?..在這裏老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當今這個提倡合作、團隊精神的社會裏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三國》中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知道了楊修的死因,獲得了一些啓示,望大家能在楊修身上學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祝願每個人都能擁有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五 、結束語

最後,請大家欣賞毛阿敏演唱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讓咱們在悠揚的歌聲中回憶那雖已逝去,但永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吧。

六、作業:試爲曹操寫“人物評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