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1.01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經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5篇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龜兔賽跑----《伊索寓言》----寓言的特徵----人生寓言的定義----引出今天學習的課文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複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複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麼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啓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裏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後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後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揣摩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趣,並理解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引導學生帶着美好感情朗讀,通過品味語言深入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結。

教材分析

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在那個時代,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裏投下的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着一些苦澀。教學的重點有二:一是指導學生通過品讀,整體感知作者扣住文眼,從三個方面描寫景物並讚美故都的秋,進一步揣摩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導學生帶着美好感情朗讀,深入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體會作家內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學中應突破的難點。

教學準備

①課文配樂朗誦及《秋意》排簫演奏曲錄音,②秋天風光錄像,③PowerPoint課件,④多媒體播放設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提問談話,簡介作者,導入課題

1.引導談話:

現在已是秋天了,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中國曆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

中國曆代詩文寫“秋”,似乎總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或者“秋風秋雨愁煞人”,悽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柳永《八聲甘州》“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歡快的調子:如劉禹錫《秋詞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則把秋色寫得生機勃勃:“萬類霜天競自由”。

而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樣一番情致……

2.作者簡介(PowerPoint幻燈片播放):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作家,詩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據說他家藏書4萬卷,郁達夫在少年時就全都翻閱過,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又增加了豐富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素養。

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領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坦蕩熱情的鮮明風格。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掩飾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社會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二、引導學生從解題入手,初步欣賞,整體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調和文化味

1.解題引入:

本篇寫於30年代。題目明確而深沉:“故都”指北平。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籠罩了一種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2.就題目提出問題,引入整體感受:

本篇寫了故都的秋怎樣的景緻?有着怎樣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樣體現郁達夫散文藝術的特點的?

3.聽賞配樂朗誦,用心體會,然後自由交流初步的整體感受。

注意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悲涼憂鬱的情緒基調、濃郁雋永的文化意蘊以及景中含情的特點,盡情暢談。

三、指導學生扣住文眼,整體感知景物特徵

1.許多散文都有文眼,起着統攝全篇、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篇正是這樣,請找出來。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自由品讀,整體感知景物特徵:

(1)作者是怎樣表現“清”“靜”“悲涼”的?選取哪些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

——作者寫故都之秋,卻選取隨處可見得平常景物:①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和“尖細且長的秋草”等),②落蕊輕掃,③秋蟬殘鳴,④都市閒人,⑤勝日秋果(結合板書)

(2)作家所描寫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麼獨特之處?想想爲什麼對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獨鍾(存疑)。

——作家不寫故都的皇家宮殿和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衆多的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着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第2課時

四、指導深入品讀鑑賞,體會作家的主觀感受和情趣

1.結合朗讀,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1)介紹寫作背景,理解“悲涼”:

揣摩·評說

“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可爲什麼用在讚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結合練習二)

30年代的舊中國,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食無所安。爲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因此,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情緒。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動盪風雲的投射,寫出的是那個時代的感傷與悲涼。

“清”“靜”是大多數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寫得出來的,未必見得奇妙,“悲涼”與秋之“清”“靜”有聯繫而並無必然聯繫,這種“悲涼”,更多的是他的主觀感受,恐怕也只有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而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體驗得到,才表現得如此細膩而深刻。

(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和評說,不求答案的一致。)

(2)品讀寫景片段,感受情景交融的特點: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內外、衚衕兩旁、槐樹底下,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於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聲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讚美,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可以看出作者藉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恬靜、悠閒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之情,那種憂鬱個人遭際也由於時代風雲帶來的特有的“悲涼”籠罩全篇。

結合指導品讀片段(結合練習四)

①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感到十分的秋意。

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並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和情思。這些寫景寫人的片段和語句,細膩精彩,有情味;而且往往是寥寥數語,信手寫來,無意而工。

2.作家執著地鍾愛並且讚美故都的秋,除了融情入景以外,還有一些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寫,找出來加以體會。

——開頭兩段與結尾兩段,用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對比,襯托出北國之秋味道之濃和深,表達不可遏止的強烈的嚮往和讚美之情。而且首尾照應,迴環往復,寫得蕩氣迴腸,動人心魄。

3.渲染氣氛,帶着美好感情配樂朗誦

先播放排簫演奏曲《秋夢》,並通過PowerPoint課件或錄像伴放秋意畫面,渲染悲涼氣氛,誘導學生儘量貼近作者的心靈,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朗讀時要求在伴放音樂的感染下,讀得舒緩、深厚、沉靜,聲情並茂,儘可能把郁達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那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的落寞,滲透在故都秋色中的悲涼,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一些優美的精警句段,要細細品味,能熟讀成誦。

①“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如果改爲“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和悲涼”,意思一點兒也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中開頭定下了一個濃重抒情的調子。

②排比句“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譬如廿四橋的明月……”排比兼對比句“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

似乎輕巧隨意,信手拈來,卻頗顯文采地抒寫對北國之秋獨特的深情。

③“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之一的零頭。”

作家對北國之秋是如此的鐘情,愛得如此的深和執著,簡直動人心魄,也耐人尋味。

五、引導進一步讀賞、並作比較閱讀,感受人文精神和中國的賞秋文化

1.品讀課文,感受人文精神

提問·討論·小結

作家所觀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隨處可見的平常景物,他爲什麼對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獨鍾?(釋疑)

(1)審美眼光與平民意識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園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他的審美眼光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

難點突破:體會引用“都市閒人”的對話的用意

秋雨過後,兩個都市閒人穿這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咬着煙管”的舉止,“緩慢悠閒”的聲調,不難品出一個“閒”字;從彼此的嘆答中,讓我們感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彼此在這種強調所喚起的有一定社會內容的落寞和感傷中。作者用這種京腔京調的平民人物來豐富自然風物,突出北國之秋的深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及由此決定的獨特的審美眼光。

(2)文化氣息與人文關懷

郁達夫深受中國文化的浸潤,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後半部分專用一段集中蘊蓄着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結合朗讀體會)。一篇寫景散文連通曆史人文——從故都的秋色裏體味中國的歷史人文與“秋”的深遠關係,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2.比較鑑賞,體會表達的感悟和藝術手法的異同,並感受賞秋文化與故都情結

(1)指導朗讀欣賞歐陽修《秋聲賦》(用PowerPoint投影)或陶宏景《答謝中書書》(課後所附),比較二者情景交融的特點及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郁達夫散文的文化氣息,並從而感受中國源遠流長的賞秋文化。

(2)指導課後閱讀老舍散文《想北平》,比較二者在描寫故都風物、抒寫故都情結及體現人文觀照上的異同。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3

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啓發。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自學指導(一)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自學指導(二)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4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進一步瞭解寓言的相關知識。

口語交際訓練的設計目標:揣摩人物心理,轉換成語言表達。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怎麼理解蚊子可以打敗強大的獅子,卻死在不值一提的蜘蛛手裏?

寫作訓練的借鑑目標:用傳神的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請學生散讀課文,思考:這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請學生概述故事內容。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1、請學生再讀課文,圈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2、請學生站起來說出喜歡哪句句子,爲大家有感情地朗讀後,解釋爲什麼喜歡這句話。

重點品味的內容:蚊子的語言、動作描寫部分。

*分析品味課文過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討論、理解的問題:

1小小的蚊子爲何能戰勝強大的獅子?

2挑戰前、獲勝後蚊子都吹響了他的小喇叭,這兩次的心情分別如何?

3和獅子比較,蜘蛛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可蚊子爲何卻命喪其手?

4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3、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適當地穿插口語交際設計

“當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如果你就是那隻“小小的蜘蛛”,你想要對這隻“陰溝 裏栽了船”的蚊子說什麼?

五、延伸體會寓意

1、我們生活中有蚊子這樣的人嗎?你們在學習生活有過蚊子的表現嗎?

2、你能再講一個寓言故事,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嗎?

六、質疑教材

故事講的是蚊子和獅子的故事,蚊子被蜘蛛吃了,故事也就結束了,爲什麼課文又加了第二段和故事情節“無關”的內容?

簡單介紹寓言的結構特點:大部分寓言第一段講述一個故事,第二段則說明其中蘊含的道理。前面爲記敘,後面是議論。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寓言可分爲身 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但並不是所有的寓言都是這種結構。

七、教學建議:教師可帶領學生排演課本劇,引導學生通過表演來體會蚊子的心理,分析蚊子被蜘蛛消滅的原因,從而明確寓意。

八、作業:必做:寫一段有中心的話,其中用上“較量”、“凱旋”、“嘆息”這三個詞。

選作:1、假設在蚊子將要送命的一剎那,一陣風吹破了蜘蛛網,蚊子幸運地逃生了。這之後,蚊 子會有怎樣的想法和經歷呢?請發揮想象續寫這個寓言故事。

2、寫一段“用動作、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的小故事。

二、電子課文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 幹。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衝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 戰勝了獅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三、備課資料提供

《伊索寓言》簡介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 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爲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衆 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啓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狸吃不 着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爲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以動物爲喻,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後代影響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與抒情詩主要反映貴族奴隸主的思想感情不同,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鬥爭經驗與生活教訓的總結。 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 起來與惡人進行鬥爭。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 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裏,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世界著名寓言

寓言既有故事情節又有比喻性質,常常借物喻人、借古喻今、藉此喻彼、借遠喻近。把不易理解的道理寄託在具體通俗形象的故事裏,尤其適合少年兒 童。

古希臘的《伊索寓言》、風趣《拉封丹寓言》、深刻的《萊辛寓言》、凝練的《克雷洛夫寓言》都是寓言中的精品。本書爲“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插圖本” 系列中的一本,精選了伊索、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四位世界級寓言大師的優秀作品,配以形象生動的插圖,使少年兒童藉助引人入勝的精彩插圖的幫助,來理解 每一個小故事裏的深刻寓意。以自然萬物爲主角,呈現人生百態,充滿着人生智慧的寓言,讓人回味無窮。願每一個小小的寓言故事都能幫助小讀者們理解一個寓意 深刻的道理……

本書選收伊索、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四位世界級寓言大師的優秀作品260篇,這些寓言有的已經流傳了甚至幾百年,但我們今天讀起來還是倍感親 切。我們可以從這些不長的短文和短詩中體味伊索寓言的淳樸、智慧和機敏,拉封丹寓言的俏皮、風趣和生動,萊辛寓言的深刻、激越和時代感,克雷洛夫寓言的豐 富、凝練和絕妙譏諷,從而瞭解大師們所生活的時代,品味大師們特有的藝術風格,領悟深奧的人生道理。

語言教學注意

“ 寓言 ”就是以深刻的道理寄託小故事中,其主要目的在於說明道理,通過虛構的簡短故事加以譬喻,只所以簡短。它最基本特徵在於教訓和 諷刺。

感受形象,掌握語言。因爲語言的寓意是包含在鮮明生動的形象之中的,這就要求對寓言的教學必須抓住生動形象的關鍵語句,找出重點詞語,理解這些 語言所描寫的形象,並使學生感受和想象這些畫面,如:我在教寓言《矛與盾》中,首先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反覆朗讀,整體 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如:“吾盾之堅”“吾矛之利”中的“堅”和“利”分別作“堅固”和“鋒利”的解釋。讓學生輕而易舉的理解其意。寓言不是簡單的比 喻,而是通過一個簡短完整的故事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來表現的,所以要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來想象,使學生對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 的印象。

四、課內精段練習設計及答案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 幹。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衝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 戰勝了獅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 料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個故事適用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釋下列詞語,並說說他們的表現作用。

A.較量較量:________________,這個詞語表現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B.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詞表現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要說不是這樣”中的“這樣”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話概括蚊子戰勝獅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描寫蚊子叫聲時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5.“你並不比我強”和“我比你強得多”分別是________句和________句,從句子的語氣上來看,第________句比第 ________句強。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2、瞭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係。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的理解。

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理清課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鬆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社戲》,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2、簡介作者魯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2、解決課文的生字詞。

3、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

4、文中的“迅哥兒”是魯迅自己本人嗎?

三、理清文章層次:

1、思考:本篇課題爲《社戲》——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但是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後後還寫了哪些活動?(提示:請同學們注意開頭和結尾的內容)

明確:

“看社戲”——中心情節〔詳寫〕

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

(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開頭

六一公公送豆——結尾

2、既然中心情節是“看社戲”。那麼,圍繞這一中心又寫了幾件事?

明確: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趙莊看社戲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3、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爲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6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教學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2、題解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3、課文分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作者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代的邊關,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

樣進入少數民族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疆的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那麼孤獨,那麼勁拔堅毅。那橫貫沙漠的黃河上,落日正圓。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寫出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稱爲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無人行,直到蕭關才遇到騎馬的偵察兵。偵察兵告訴我,河西節度使還在前線的燕然山。

小結:

這首五律寫作者奉命出塞赴邊宣慰查訪軍情,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緒與大沙漠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象融合起來寫,寫得氣勢雄渾,充滿詩情畫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2、題解:

王昌齡是盛唐的詩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節,兩次被貶,天寶年間他被貶爲龍標尉。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寫下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3、課文分析

楊花落儘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深春時節漂泊無定的楊花已經落盡,叫着“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聲聲悽切。景物描寫渲染出悽苦哀愁的氛圍,表達了對友人被貶的飄零之感、離愁別恨,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聽說被表龍標尉,爬出涉水遷謫到荒遠地區。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與共。我只有將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與明月,請明月傳情給夜郎之西的朋友。這樣寫既表達了自己的愁心憂思,又表現了對友人的關心勸慰:朋友,在貶謫途中,不要孤獨憂傷,有我李白的愁心與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這兩句詩構思新巧,想象美妙,表達了真摯深長的友情。4、小結

這首七絕表達了對朋友被貶的愁心憂鬱。作者不寫春天中的鶯歌燕舞,而寫漂泊不定的花和聲音悲切的啼血杜鵑的描寫,是融情入景,以景襯事出有。末兩句發揮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載體,能給勸慰伴君同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現作者強列的感情。

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倫敦 寬敞 水藻 濟南 貯蓄 鑲 響晴 溫晴 安適 秀氣

綠萍 澄清 空靈 水墨畫 藍汪汪

得 薄 濟 着(多音字)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響晴 喚醒 空靈 境界 慈善 貯蓄 狹窄 澄清 設若 寬敞 着落

2、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展開描寫,並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鮮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學習形象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3、情感目標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散文。文章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閱讀時要注意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法:點撥法、比較閱讀法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大學本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

說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冬天,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慄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不僅感受不到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麼,稱爲“寶地”的濟南的冬天確如作者詩情畫意的渲染嗎?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情致,給出一個評判。

二、作者及其作品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鬚溝》等,收在《老舍文集》裏。本文約寫於1930~1931年間,是作者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的。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老舍一生著作豐富。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題:

本文約寫於1930~1931年間,是作者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的一篇情辭並茂的寫景散文。

題目明確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濟南的山和水: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公元前22世紀的原始部落首領舜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城的歷史達4、5千年以上。這裏古蹟衆多,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是歷代文人墨客謳歌和推崇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的山:在濟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山”,連最高的千佛山,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的水:濟南多泉水,自古有“泉城”之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72個。大致爲趵突泉、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羣。泉水千姿百態,蔚爲壯觀,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8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啓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遊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鬆堂斷憶》等,清雅脫俗,溫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繫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悅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爲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說: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着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種子,隨時準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着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爲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着,散發着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着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着"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說: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讚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悅。"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爲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佈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啓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說: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9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

2.對批註進行再批註,品味文章風趣幽默的語言。

3.感受科學研究者專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對動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默讀文章,運用互評批註的方式,品味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形成表達完整的語段,並能夠獨立按要求做批註。

一、導入

進入初中後,我們的閱讀質量有了飛躍性的提升。看到大家越來越多地沉浸在書香之中,老師非常欣慰。週末期間,很多同學都閱讀了《所羅門王的指環》一書,現在哪位同學願意把自己讀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白板操作)生簡要介紹:

1.作者勞倫茲;2.《所羅門王的指環》;3.精彩片段朗讀和賞析。

這個片段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其實這本書裏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們的課文亦取自此書的精華之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動物笑談》吧!相信大家會有更深的瞭解和體會!

二、閱讀課文,提出問題

1.請大家默讀課文,圈點勾畫。並思考: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需要弄清楚哪些問題呢

(6分鐘,生閱讀勾畫課文)

2.生根據閱讀及理解的情況,自主提出需要學習的問題。

(經過開學以來的學習,以學生自學能力,大致提出的問題類型應該是圍繞“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和“爲什麼寫”這幾個板塊。)

3.生提出問題,師當堂板書:

生1:本文的題目----動物笑談如何理解

(由於該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問並明確《動物笑談》的題目含義——談論與動物有關的趣事,及題目的作用。)

生2:勞倫茲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生3:文章寫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生5:作者是怎麼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們應該先解決什麼問題爲什麼

明確:先解決生3的問題“寫了哪些趣事”——應先分析“寫了什麼”,再考慮其他。

三、問題化學習:概括事件

1.迅速閱讀文章,概括“有趣的場景”。

要求:(1)語言準確簡潔;(2)突出“有趣”。(生速讀勾畫,師巡視指導。)

2.生分別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四個有趣的場景。師適時點撥引導,生相互補充。

明確:學母水鴨叫聲,屈膝爬行;

爲喚回可可,在公衆場合模仿鸚鵡難聽的鳴叫聲;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齊齊各排一堆;可可把鮮豔的毛線纏到門前的檸檬樹上。

3.思考:作者對於這四個場景,用的篇幅筆墨是一致的嗎明確:有詳有略,作者根據行文的重點和主旨決定詳略。

四、問題化學習:品味細節

1.接下來解決哪個問題爲什麼

明確:應該學習“作者是怎麼寫這些與動物有關的趣事的”——進一步應解決“怎麼寫的”。

2.作者是如何活靈活現地展現這些有趣場景的明確:細節描寫

3.自主學習:再讀課文,尋找喜歡的細節描寫,並進行品味賞析。

4.小組討論交流及展示:獨樂樂不如衆樂樂,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賞析,分享交流成果。

(約三對學生上來合作讀、賞喜歡的細節,並操作白板進行批註。)

五、問題化學習:語言風格

1.能活靈活現地展現有趣的場景,作者自身的語言素養也是功不可沒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勞倫茲的語言風格。微課:勞倫茲的語言風格

明確並板書:清晰乾淨、生動傳神、富有幽默感。

2.針對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你還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語句來進一步證明嗎

六、問題化學習: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1.不管多麼尷尬的場面,作者都能一笑置之。什麼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幽默的語言

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勞倫茲是個怎樣的科學家從哪看出生思考並明確:熱愛動物、獻身科學

2.思考:學習本課,我們可以受到什麼啓發

明確:我們要平等對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纔會越熱愛和敬畏自然。

在這一點上,勞倫茲的體會是最深刻的。3.生齊讀勞倫茲的話:

“你對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地爲它的真相所感動。”

——康拉德·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梳理和回答,學會了概括內容、品味細節,並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語言風格和精神境界,還收穫了思想啓迪。希望大家今後都能以這種問題化探究的形式來走進每一篇課文,相信一定會有更長足的進步!

八、課後作業

1.課後練筆:寫一個與動物相處的場景(模仿勞倫茲的語言風格)或寫寫本課的讀後感。

2.拓展閱讀:《所羅門王的指環》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瞭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重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難點:“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Powerpoint課件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設計意圖

一、導入:

同學們,我前幾天翻閱過你們的軍訓日記,走入中學校門的你們,憧憬着美好的學習生活,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老師非常理解和欣賞你們,因爲每個人都有夢,尤其是小時候,對未來總是有着各種各樣的嚮往和設計。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王家新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表達的也是詩人同樣的情懷。(教師板書課題、作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繫起來,便於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二、瞭解詩歌,瞭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的詩是什麼樣子的?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於王家新(幻燈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打開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並請同學朗讀生字詞

癡想chī隱祕yǐn鐵青tiě

凝成níng誘惑yòu喧騰xuān

漫溼màn一瞬shǜn間

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癡想:發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

教師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三、整體感知,初步瞭解“山”“海”的象徵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麼?請在原文中找出回答。

*你認爲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蘊涵着什麼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詩句?。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恆的追求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爲什麼?請大家思考,並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爲下節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鏈接。

六、作業。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困難挫折

海:理想目標

困難——艱苦奮鬥——理想境界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1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於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絕唱》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鑑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藉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爲“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雲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衆的讚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爲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後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爲醜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淨”。“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衆人歎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衆心悅誠服,以爲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衆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衆的讚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衆之口來讚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讚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麼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於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於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衆聽衆的心魄,“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爲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爲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爲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衆的讚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衆之口讚揚一番,粗看是重複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裏讚歎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絕唱》的人物描寫方法

《絕唱》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並研究這些方法,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纔在“人縫裏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誇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族,這就爲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醜陋,“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於耳”。先寫長相的奇醜,後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衆的心裏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後,“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裏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黑妞的彈唱讓觀衆“以爲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峯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爲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衆是衝着王小玉來的。到這裏,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衆的評論,爲王小玉的出場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衆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後,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麼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衆。

7.正側面結合法

爲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並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於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裏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初一語文經典教案12

教學目標: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瞭解對比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運用。

3、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註釋,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於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後,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着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並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後,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爲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爲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讚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爲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樑曉聲《如果我爲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繫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爲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並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後感,並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麼請聯繫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啓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並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