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二年級上冊《孔繁森》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二年級語文《孔繁森》評課稿

二年級上冊《孔繁森》評課稿

看到史老師選擇《孔繁森》一課,令我大跌眼鏡因爲這節課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在太遠了,文中的一些詞句,比如“援藏”“藏族和漢族有同一個母親”都很難讓剛上二年級的學生理解。

但就是這篇大家覺得難上的課文,在史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卻上的讓人耳目一新。她利用多媒體集圖象、音效、文字爲一體的優點,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畫面與音樂聲中,老師用充滿激情的朗讀,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並簡要說出整體感受。衆所周知,語文是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課程。這篇課文離學生的現實距離遙遠,如何拉近時空的距離。課前資料的收集尤爲重要。老師採用各種渠道,收集有關孔繁森的音像、圖片、文字資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對當時的故事背景有了認識,也形象地理解了“援藏”等詞語。課堂上學生對內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來自於這些收集來的信息。這樣真正讓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說:“你們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們要像對待音樂那樣對待詞的音響,形象地說,學生應該成爲‘詞的音樂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學生能夠掌握優美的語言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的追求,現在在課堂上提倡“詩意”、“情感性”、“人文性”我想就是爲了實現這個目標而作出的努力,然而“優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造在長期的“正確、純潔”――即對詞語的正確理解上的。如果脫離了這個基礎,過分追求詞語(表達)的“優美”,結果只能是空中建樓、緣木求魚,使課堂成爲一個個美麗的肥皂泡而已。

在“撫養”一段中,孔繁森不想讓孩子們想起的“親情的缺失”;“象親生兒女一樣”這句話中通過各種手段的引導,將這句話多種意義建構在具體的語境之上,在學習詞意的同時讓學生體會詞語多變的特性,懂得詞的意義是動態變化的常識,在大腦深處儲存一個動態發展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詞語,爲課後課外的自讀墊下一塊基石。

我明白了真正的課堂氣氛的活躍,是靠內在的知識的魅力,靠教師對學生學習心理和教育規律的靈活駕馭,而眼花繚亂的外在表象,只會誘導學生的思維遠離文本,貌似熱鬧,實則浮躁。

於永正老師認爲,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他追求的亮點。其次,指導學生把字寫好,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靜下心來學語文也好,指導學生把書讀好也罷,我們共勉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