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朗讀者》第五期讀後感400字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導語:由中央電視臺聯合打造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自首播以來備受關注,收穫好評無數。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五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五期讀後感400字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1】

偶然打開電視機,恰好看到央視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頗覺耳目一新,印象甚好。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個文化類節目,而且這次由她兼任製片人,這就意味着她肩負着更大的責任,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朗讀者》與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相比,確有許多不同。《中國詩詞大會》聲勢浩大,有百人團、挑戰者和擂主等衆多變動不居的角色,不僅“詩霸”“詞霸”們的表現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詩詞歌賦的修養也頗令人驚豔,從而贏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讚美。不過,因爲它是競賽類節目,未脫選秀窠臼,考試的氣氛又太濃,不知有多少顆小心臟爲此而蹦蹦亂跳。《朗讀者》顯然更有獨創性,除了欄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國同名小說和英國改編的同名電影外,並無什麼因襲。

《朗讀者》必有朗讀,語氣卻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處指發出“朗讀”的人,可見《朗讀者》十分重視朗讀之人。

在這檔節目裏,“人”雖有名人和非名人、專業和非專業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卻一樣地受到尊重。“素人”是個外來詞,指平民、樸素的人和未經修飾的人。在第一季前兩期的朗讀者中,企業家柳傳志、國際名模張梓琳、獲國際最高翻譯獎的翻譯家許淵衝、兒童作家鄭淵潔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讀方面他們卻是“素人”;演員濮存昕、蔣雯麗、喬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讀者中的專業人士;其他名不見經傳者應該都屬素人之列。這些顯然經過一番挑選的人,按照節目的設定不是先來一段朗讀,而是先接受主持人採訪,講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爲了話題集中起見,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有點兒出人意料的是,名人們沒有講他們的“成功學”,如遇見第一個扮演的角色、獲取第一桶金之類,而是講他們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變他們的一生。如柳傳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錄取爲飛行員,而是進了大學,這才走上了後來的人生道路。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經歷更是鮮爲人知,誰也想不到他從小患過小兒麻痹症還被同學起過“濮瘸子”的外號。要不是後來遇到了榮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臺成爲一名演員。這樣,榮醫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變他命運的第一位貴人。可以說,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讀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爲幸運的“遇見”之一,在講述之後的朗讀也最爲出彩。這除了因爲他有優秀演員的修養外,還因爲他選擇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師》。老舍對宗月大師助他上學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對榮大夫的感恩一樣,因此朗讀這篇散文真是最貼切不過的了。我相信,這是作爲北京人藝演員的濮存昕自己的選擇,因爲老舍就是北京人藝傳統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爲濮存昕所熟知。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2】

  朗讀者:王學圻

提到王學圻,大家首先會想到這位資深老戲骨塑造的軍人、硬漢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時候還當過電影導演,拍的是舞蹈家楊麗萍的故事,名叫《太陽鳥》。時隔近20年,王學圻在《朗讀者》與大家分享他第一次當導演的故事,現場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神情凝重,時而滔滔不絕,時而陷入沉思。

“這是自己第一次做導演,所以從前期籌備到最終成片一共花了5年的時間。在這5年裏,幾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間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對於我來說是一段痛並快樂的經歷,記得每次送審甚至連出租車都不敢打。”王學圻坦言道。

  朗讀者:劉震雲

劉震雲回憶起第一次給《安徽文學》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費,被問到用在哪了,“請女朋友吃飯!”他風趣的答道。

2016年,劉震雲的兩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和《一句頂一萬句》電影版上映,掀起熱潮。《一句頂一萬句》由他的女兒劉雨霖執導,這是父女兩人的第一次合作。睿智又風趣的劉震雲朗讀了《一句頂一萬句》選段,我們看到了這位中國優秀作家、編劇鮮爲人知的另一面。

  朗讀者:王珮瑜

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几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時候,她就發現京劇受衆大都是一些老觀衆,並深感京劇文化生存環境日益嚴峻。於是後來王佩瑜開始走下舞臺有意識地推廣京劇,不僅在各地開辦公開課、清音會,還走進大學、中學甚至小學校園裏推廣和普及京劇。前不久,因爲在某檔網絡綜藝上的驚豔表現,王佩瑜還曾引發過網友的熱烈討論,被稱爲“京劇推廣第一人”。而談及推廣京劇過程中的艱難,王佩瑜則淡然表示:“做京劇演員的分內事,其他的委屈、艱苦都沒什麼。”

  朗讀者:柯潔

年僅19歲的柯潔從小學習圍棋,現在是職業棋手,目前排名世界第一。今年1月,谷歌宣佈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爾法圍棋。對人工智能來說,圍棋一直是一個禁區,這位90後的世界圍棋冠軍將用實力證明,人與機器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遇強則強,直面挑戰!

  朗讀者:許鏡清

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難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給大型電視連續劇作曲,第一次舉辦音樂會,第一次嘗試把電音創新融入傳統名著,他的衆多第一次都與《西遊記》有關。

對於許鏡清先生來說,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過於舉辦音樂會,這也是他輾轉了30年的心願。此次,許鏡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讀者》的舞臺,與董卿講述舉辦音樂會的“九九八十一難”,“資金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去年四月份的時候有公司老闆說可以出資辦這個音樂會,前前後後忙了兩個月,但是人家最後跟我提各種要求,甚至要上臺演唱,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朗讀者:楊利偉

2003年的10月,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爲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本期《朗讀者》將邀請到航天英雄楊利偉分享他難忘的“第一次”飛行,“其實這個第一次絕不僅僅屬於我,它屬於我們共同奮鬥的航天人,屬於在座的以及電視機前的每一位炎黃子孫,它屬於我們深愛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屬於全人類。”

當主持人董卿問到當時是否會擔憂風險問題時,楊利偉坦言道:“我們身爲軍人,本身就準備風險和犧牲,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常現象,這不會動搖我。”同時,楊利偉表示特別想借《朗讀者》的舞臺,表達對於戰友、同事以及爲中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背後的每一個人的敬意。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3】

《朗讀者》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個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爲傳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殖和遞送啊

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麼《朗讀者》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朗讀者》每季有十二期,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爲觀衆講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故事,加起來就是近70個非虛構的人生片段,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個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爲傳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值和遞送啊!我相信憑現在的團隊,能夠把這檔被定義爲“情感類”的綜藝節目辦得更好。但既然命名爲“朗讀者”,重人還得重文。誰是朗讀人,哪是朗讀文,都需要精心挑選。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麼《朗讀者》 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使一些從業人員千方百計自以爲是地迎合(實質是在誤導)觀衆,並從娛樂至上走向娛樂至死。《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電視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