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導語:《朗讀者》之所以能快速抓住受衆的心,重在它能體感到當下社會最迫切的心理需要。3月18日晚播出《朗讀者》第五期,今期的《朗讀者》以“第一次”爲主題詞,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五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五期第一次觀後感

  《朗讀者》第一次開場白:

人生中,許多“第一次”的經歷,難忘而寶貴,

無論是苦是甜,都爲人生留下烙印。

憶往昔,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詩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畫卷。

漫漫人生路,

不可複製的“第一次”,爲我們開啓人生新篇章,

正如同北汽紳寶X35,憑藉超高品質和卓越性能,

助你駕馭非凡人生,憧憬美好未來。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1】

熱愛京劇的人,對王佩瑜這個名字可能不會陌生,當年她年少成名,堪稱梨園行裏最閃耀的新星。如今,更多人知道王佩瑜則是因爲她不拘一格地推廣和普及京劇,在年輕族羣中引發了不小的反響。3月18日(週六)20:00,被粉絲們稱爲“瑜老闆”的王佩瑜將現身央視《朗讀者》,爲觀衆呈現一場非同一般的“京味兒”朗讀,展現別樣京劇魅力。

  昔年“小冬皇”今成京劇推廣第一人

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几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此後,王佩瑜改學老生,並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開始專業學習京劇,兩年內拿盡四大少兒京劇大賽一等獎,還曾被著名老生大家譚元壽點評神似與梅蘭芳齊名的民國京劇大師“冬皇”孟小冬,也因此被稱作“小冬皇”。

如今,王佩瑜更多時候是以京劇文化推廣者自居。在王佩瑜小的時候,她就發現京劇受衆大都是一些老觀衆,並深感京劇文化生存環境日益嚴峻。於是後來王佩瑜開始走下舞臺有意識地推廣京劇,不僅在各地開辦公開課、清音會,還走進大學、中學甚至小學校園裏推廣和普及京劇。前不久,因爲在某檔網絡綜藝上的驚豔表現,王佩瑜還曾引發過網友的熱烈討論,被稱爲“京劇推廣第一人”。

  “撩”董卿、聊傳承 王佩瑜秀京劇大家風範

這次現身《朗讀者》,王佩瑜自然也是爲了推廣京劇而來。在與董卿的對談中,王佩瑜分享了自己在推廣京劇時的經歷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舉行公開課時,學生們對京劇從不瞭解到感興趣的轉變令她感覺非常有意思。

在談到用京劇韻白與學生們做互動時,董卿還順勢以自己的名字做考題與王佩瑜互動起來。王佩瑜稍作思量便擺出架勢對着董卿來了一句標準的京劇唸白,“董卿,她是個美人”,逗得董卿嬌笑不已。隨後董卿也“現學現賣”反贈了王佩瑜一句“佩瑜,她是個才女”。

而談及推廣京劇過程中的艱難,王佩瑜則淡然表示:“做京劇演員的分內事,其他的委屈、艱苦都沒什麼。”其實近年來,有關傳統文化傳承的話題一直都有不少人討論。今年的兩會上,“傳統文化傳承”還成爲了兩會文化熱詞,《朗讀者》也作爲能夠幫助文化傳承的優秀節目被數次提及。

這次在《朗讀者》的現場,王佩瑜用獨特的京劇韻白朗誦了一首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究竟這樣的朗讀方式會帶來怎樣的新奇體驗?更多精彩,敬請期待今晚20:00央視一套《朗讀者》。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2】

對於綜藝節目來說,到底如何才能夠俘獲觀衆心靈?《朗讀者》的成功可謂一個標本,其實從2012年天津衛視開播的《愛情保衛戰》也是一個成功案例。透過這些成功的綜藝節目的例子,不難總結到其中的規律,即綜藝節目唯有從觀衆的實際訴求出發,懂得觀衆的需求,才能夠真正走進大衆的心靈世界。尤其是像《朗讀者》這樣的創新的電視綜藝節目,爲綜藝節目帶來的啓示更可以推而廣之,成爲衆多綜藝節目的示範者。

其一,真實。像《朗讀者》這樣讓名人名家朗讀的方式,其實更像是《見字如面》的那種真實。人們緣何去觀看一檔電視節目呢?筆者以爲,真實性應該是首要原因。如果沒有真實在裏面,只是純粹空洞的娛樂,是不能直抵人們的內心深處的。《朗讀者》切中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真實入手,懂得觀衆的真正訴求,這樣的綜藝節目才能夠走得長遠。

其二,情懷。很多時候,我們談及所謂的情懷,但未必瞭解其中的真正價值。筆者以爲,所謂的情懷乃是一種深層次的關懷,比如對於人性的關照,對於所有的人生存狀態的關照。這些關照其實就是最好的情懷錶達。對於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如果只是追求收視率,反而是捨本逐末。所以,《朗讀者》做到了情懷。未來的綜藝節目若想脫穎而出,需要的就是恪守情懷的底色,讓觀衆能夠體會到一檔電視綜藝節目的不變初心。

其三,文化。如今我們進入到快節奏的時代,各種消費品都呈現碎片化。對於此,我們或許應該懂得,《朗讀者》的出現其實是浸透着深層次的文化撫慰內涵的。名人眼中的名篇,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種啓迪,能夠從中感受到無窮的魅力。如果一檔綜藝節目沒有文化積澱,沒有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入手,往往就會迅速腐朽,被人淡忘。所以,《朗讀者》啓示了我們綜藝節目應當如何延續,如何才能夠推陳出新,贏得觀衆的認可。

不難發現,在消費者至上的年代裏,一檔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火起來,說明它抓住了人們內心的真正訴求。望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用好《朗讀者》帶來的“啓示錄”,從真實、情懷、文化等多元因素出發,獲得真正成功也就現實可期。

  《朗讀者》第五期觀後感【3】

《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的熱播,使得人文類綜藝節目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嶄新的角度、新穎的方式,重溫了中國詩詞的情懷,讓文字與故事、朗讀成爲了渾然天成的一體,讓國人在感受中華古詩、文字魅力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文字背後的力量、中華文化的精深。每天朗讀亭外迎來絡繹不絕的朗讀者,只是在熱愛背後,切忌用力過猛。我們應該給朗讀留一個空白,讓我們去回味、去思考、去追尋。

所謂空白效應,在藝術上,它指講的故事設置懸念,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朗讀者》的精妙之處也在於此,讓參與者分享,讓聆聽者共鳴,讓我們感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讀書樂趣。我們不能將這個精妙之處機械化、臨時化,而應在朗讀亭外仍然保持對朗讀、對生活的極大熱愛。

請在朗讀亭外繼續保持對朗讀的熱愛。讀書是一件極其美妙的事情,譬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賭書潑茶”的典故,這個典故中,讀書成爲了一種生活情趣與樂趣甚至是一種雅緻。筆者深切地相信,每位亭外的朗讀者也有這樣的情趣與雅緻,也願更多人保持這種讀書的情趣與雅緻。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疏離於書本,接觸最多的都成了網上的段子與心靈雞湯,但是這些段子只能一時娛樂,那些“雞湯”也只能“餵飽”我們三天而已。網絡時代改變了人們讀書的習慣與方式,甚至影響了人們讀書的思維,因而,遠離浮躁、瞬間的讀書狀態,迴歸真實、務實的朗讀,讓讀書成爲樂趣,讓文字有了情感,筆者認爲,這大概就是《朗讀者》如此火爆的原因吧,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文字流瀉,讓感情迸發,讓文化交融。

請在朗讀亭外繼續保持對文化的熱愛。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表現呢?在共同的地域上,保持文化認同,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表徵呢?因中華文化而產生的聯結根深蒂固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裏,所以,提到中國文化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因爲身體裏流淌的血液、思想的一脈相承而產生文化自豪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熱愛中找認同,在認同中去熱愛。由文字組成語言,由語言構成文化,這種聯結因爲故事、經歷、情感的充盈而賦予了朗讀妙不可言的魅力。

《朗讀者》留給我們的“空白效應”,是我們孜孜不倦去追尋中國文化、中華好故事、漢語言文字魅力的無限動力,“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願在朗讀亭外的你我保持最初那份朗讀的情懷與文字背後深深的眷戀。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