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鄉土中國》有感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一千個讀者意味着一千個哈姆雷特。此篇言論所及,不過也是那些將我敏感觸發的事物。或喜或忿,惟願你一笑揭過。

讀《鄉土中國》有感

很久以前,一行身披毛髮的人脊部微彎着在叢林中尋找食物,蒼莽不見天日。途遇幾隻猴子,它們蕩着長臂在盤根錯節的大樹之間跳躍。猴子們的眼中滿是奇異的色彩,也許是在疑惑眼前與自己形貌相似的生物爲何在地面直立行走。而地面上的這行人在蒐集野果的罅隙裏,偶爾目光掠過藤蔓上掛着的猴子,也是充滿了不屑與輕視。

狂風驟雨說來就來,當駭人的雷電在空中奏鳴作畫時,山洞裏的一羣人瑟瑟發抖得聚集在一起,惶恐地望着天空。燃燒着的火堆驅散了一些大雨帶來的寒意,火堆裏的幾塊野獸骨頭早已炙烤得發黑。

叢林裏此時可不平靜,方纔悠哉享受時光的猴子們突然慌了手腳。雨水猛地砸落下來,劈頭蓋臉地給了猴子們不大不小的教訓,老猴子引導着小猴子在藤蔓間翻轉騰挪。無論是選擇了直立行走的人還是棲息在樹上的猴子,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都露出了生靈所共有的畏懼。

暴雨過後,人們一如既往的輕蔑,猴子一如既往的疑惑。

許多年了,那些猴子和那些人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裏。人類的聚集效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會產生複雜的社會關係。城裏人笑話鄉下人落後老土,鄉下人卻也在腹誹城裏人不辨菽麥。圍城裏的世界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朝着他們所期望的方向飛速改變。圍牆之外的鄉下呢,這裏的人們保有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傳統觀點。即使由於人口壓力大,流失離開的青壯年也多是思想跟隨潮流向往城市生活者居多。就這樣,城市者愈加城市,鄉村者愈加鄉村。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隔離會漸漸得產生生殖隔離。一堵圍牆把本是同根生,本都歸屬於大河流域的人們隔得老遠,不是距離,而是思想。那麼,城裏人與鄉下人觀念的漸行漸遠就變得無可厚非。

鄉土是一個最基本的起點。中國自古是一個糧食大國,世世代代總有一些人耕種在土地上。而這些人中,也總有一些世世代代作息在這片傳自祖輩的土地上。時代如何發展,這一方鄉土卻是不會湮沒。城裏人是鄉下人開枝散葉的果,這句話也許講的不好,但卻是切中肯綮。

有人講,曾看到中國人在適宜放牧的大草原上墾地耕種。我想那個中國人應當不是城裏人。這樣判斷並非有什麼鄙薄之見,而是在於反映觀念決定人的行爲模式。鄉下人守着鄉土生存,生活長久地保有着一種安穩性。最貼近大自然的生活,讓他們有了最節約生命的生活方式。智慧的東西往往發揮作用長久而緩慢。這是帶着思維框架的城裏人所無法理解的,故而稱之爲“土”。“土”是那些真正的鄉下人最寶貴的品性,就像城裏人所謂的“尊嚴”。

在鄉村社會,最少有用處的就是文字。祖祖輩輩面臨的問題幾乎不會發生變化,幾本厚厚的手札是決計比不上言傳身教。鄉下的房屋都是平鋪開來,很少有矗立的層式結構。屋前屋後一嗓子就可以相互聯絡,這不是圍城裏空間封閉的巢穴式住宅,聲波不會四處碰撞反射不必擔心引起共振坍塌。

也曾看到過鄉村不需要創新的說法。我對此不執一言。傳統的婚喪嫁娶與西洋的婚紗教堂孰優孰劣?是坐在咖啡館裏啜飲一杯咖啡還是在夕陽下躺在老藤椅上品一壺老茶?存在即合理。創新意味着斥陳。當機械化操作遍佈農田的時候,那份穿越了數千年的悠遠風情是不是也在無奈嘆息。鄉村是固執的,鄉村不接受創新。

城裏的人如今最缺乏的是歸宿感。這樣講也許是有點兒唯心主義。其實一個人在哪裏生活過的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依戀與讚頌。條條框框極具幾何特色的城市建築羣,也許那些棱角在城市人的眼裏能夠泛出溫潤的光。可有時依舊敵不過鄉下乾瘦的枯枝。

說白了,城裏人不懂得鄉下人的土,鄉下人不明白城裏人的醉。

中國是從鄉土中誕生的,那麼不管如何進化如何發展都總會帶着一些鄉土色彩。這是褒揚。一個沒有歷史沒有過去的產物是何其可怕。鄉土中國最具特色的還是它的差序格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不斷變化的,像一顆石子丟進水激起了層層水波。石子是你,水波是你的人際關係。這種東西在中國生活得久了就會自然明白,不可言傳也不得言傳。

城市最終要回歸鄉村。只是現階段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模式偏差很大,城市愈加陌生,鄉村也變得不完全純淨。不管是身爲城市人,還是鄉村人,都應當正視自己的身份。所不瞭解的,永遠不要去輕易訴說。就像不確定性原理,世界上從來沒有人能看清楚真相。

行文到了結尾,你也許會說這不是一篇規範的讀書筆記。但我覺得,我所言的正是我閱讀《鄉土中國》的切實感悟。世上本沒有標準,怯於探索與墨守成規誕下了一套邏輯化產物。

開卷有益。只要閱讀,必有所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