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之一

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爲修好《本草》住破寺、吃乾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學反思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李時珍和《本草綱目》離他們的生活是很遙遠的。我希望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在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李時珍的可貴精神,產生對這位歷史偉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對於這麼長的文章,在課時的劃分上,出於考慮課文一些詞語與藥草有關,一些詞語理解也比較難,如:飢餐渴飲 曉行夜宿 察訪 斷垣殘壁 生嚼無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後面又有有關訓練學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訓練。所以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在訓練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着重引導學生抓住四句反映時間變化的句子,思考:隨着時間的變化,事情也在不斷髮展着,引導學生概括在不同的時間段師徒倆所做:太陽下山時,錯過客店,決定住破廟。夜幕降臨時,飢餐渴飲,笑談吃苦。月亮升起時,記載所得,親嘗草藥。再根據這四句話把課文劃分爲三部分。這樣,第一課時的學習重點在學習生字詞和整體感知上。文章內容基本沒有涉及。

《李時珍夜宿古寺》全文貫穿一個“苦”字,這個“苦”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課時,爲了實現長文短教,我這樣設計教學的

抓住李時珍的語言“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裏過夜,比住在家裏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讓學生理解,並以此引出核心問題:李時珍說的“吃點苦”是怎樣的苦。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李時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記錄苦,再展開想象:

A、驕陽似火的夏天,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風凜冽的寒冬,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黃昏,李時珍師徒倆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圓時,李時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過聯繫說話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吃的其它苦並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在對李時珍的語言一唱三嘆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之二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爲修訂《本草綱目》住破寺、吃乾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蹟,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本文故事性強,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覆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課文一共有十三個自然段,文章主要說明李時珍“不辭勞苦、認真嚴謹、爲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要給萬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爲兩部分來處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緊扣“苦”字,“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時珍卻“以苦爲樂”,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着他呢?——萬民造福!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通過李時珍如何記錄藥材並親嘗雞腸草,感悟他科學嚴謹、爲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能爲科學事業不怕危險也是因爲他立志爲民造福!所以我以“爲民造福”爲中心線索,引領着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爲樂”和“爲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兩大版塊進行教學。這樣把我就把文章進行了有機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節省了時間,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爲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文中的四處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師徒爲編寫《本草綱目》吃盡了千辛萬苦: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月下談話的內容;4、李時珍親自嘗草藥。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在體會寺廟的破敗時學生抓住“破敗、殘垣斷壁、到處是灰塵”等詞語體會出這是一座破敗、荒涼、危險、從來沒有人住的古寺;在總結李時珍師徒倆住得苦、吃得苦時,學生抓住“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深入體會:是啊,他們餓了就隨便啃點身上的乾糧,渴了就飲點泉水,只能維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有的還不如這樣破敗的寺廟,這就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語就是對李時珍師徒倆生活最好的寫照;通過李時珍的表情“笑”和他說的話“爲萬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詞語體會他“以苦爲樂、造福萬民”的高貴品質;

三、設置多種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悟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筆調簡約、樸實,所以要想深入體會人物的品格,需要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想象體會人物的品格。如在體會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爲樂”的精神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李時珍在採藥過程中還吃了哪些苦呢?”學生充滿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時珍又犯病時、在懸崖峭壁上李時珍依然堅持察訪採集藥材。”而他做這一切都是爲了萬民得福,頓時一個吃盡千辛萬苦卻毫不退縮的高大的李時珍形象印在了腦海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