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人教新課標《詹天佑》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9.24K人 

  人教新課標《詹天佑》教學反思一

人教新課標《詹天佑》教學反思

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對教材非常熟悉。那天上午第2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段。我先是很順利地完成了第4自然段的教學任務,接着教學5—6自然段。我佈置學生每人蔘照作業本上的示意圖畫出詹天佑採用的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一條“人”字形線路的簡單示意圖及線路圖,並模仿導遊介紹給大家聽。當我指名朱豪傑同學上臺出示和介紹完畢後,我滿意地表揚了他畫得形象逼真,連火車頭也畫上去了,而且介紹的非常生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董斌同學舉手發言提出了異議,他說:“照這麼說有一個火車頭要倒着開,那麼火車頭怎麼可以倒着呢?”接着,陸敏益同學也扯着嗓子說:“這樣火車頭的傳動裝置要改換過來纔可以開動,怎麼改呢?我認爲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同學們也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注視着我,有的竊竊私語來。頓時,我茫然了,不知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因爲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我在課前所意想不到的。稍停片刻,我終於想起了汽車和我家鄉的小火車也能倒開。於是,我大聲地用這些例子加以證明詹天佑的設計方法的切實可行,直到學生回答說:“懂了!”爲止。然而,我從同學們木然的表情和遲疑的聲音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真正懂。這堂課就這樣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但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這大概是習慣吧,我總是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可是,隨着課堂教學新課程目標的實施,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教師上課時難免會碰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這給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除了教學經驗,更多的來自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即紮實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後越來越感受到的。這堂課上學生不知道火車能倒着開,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爲教師的我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沒有運用物理原理來闡明這一複雜的'科學道理。所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我在課前瞭解一些有關火車傳動裝置方面的原理;如果我在當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如果能將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動學生通過自己課外蒐集資料,再討論、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個失誤了。這是我對這節課堂教學實踐課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成爲勇於實踐,不斷反思,敢於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教師在付出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汲取”。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和能力的養分。這樣,纔會使教學之長河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源泉。

  人教新課標《詹天佑》教學反思二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找準癥結所在,以便彌補不足。在教學小學課文《詹天佑》這一課,我讓學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主持修築了第一條京張鐵路,表現了中國人的價值。只是在課上出現了這樣的小插曲。在讓學生上臺扮演小司機時,我讓學生推薦同學表演,由於被推薦的同學準備不夠充分,因此他只能用生硬的動作、語言,簡單地說完整個過程,而對其他同學的質疑也只能含糊地回答了,由於調控不及時,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是啊,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以學生爲主體的同時,教師起着主導作用,教是爲學服務,而教師的導必須要貫穿教學全過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及時的調控,評價,指點,幫助,鼓勵等;同時調控學生的情緒,調控課堂的氣氛,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控教學手段的使用方法等。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如何靈活把握課堂,使自己的教學設計得以完整實現是一件需要長久努力的工作!

小學課文《詹天佑》中“人”字形線路的教學設計

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我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人”字形線路。因爲這一節既是文章的重點,又是文章的難點,這一部份內容學生很難理解的。它表現了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理解了這一節的容,纔會真正理解“傑出”這個詞的意義,纔會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個明確的認識。

在教小學課文《詹天佑》一課中的“人”字形線路這一節時,開始,我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把插圖掛在黑板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提問:“‘人’字形線路好處是什麼?”學生都鴉雀無聲,回答不出來。當時我也 很着急,又指着掛圖解說了一番,但還是收效不大。從這裏可以看出,學生對“人”字形線路還沒有真正的認識。下課後,我分析了原因:原來掛圖仍缺乏立體感。後來,我準備好兩根教鞭和一大一小兩個石頭。上課後,我改畫示意圖爲實物演示。當我再講解“人”字形線路時,就先在講桌上的一端的一角上(圖a點)放上一個小石頭(表示青龍橋),又在一端的另一個角上(圖b點)放上一個大石頭(表示火車頭要上山),然後用教鞭(表示鐵路線)搭在兩個石頭上問:“如果鐵路這樣修建,火車能爬上山嗎?”學生看到陡陡的“鐵路”,大家搶着回答:“坡太陡,火車根本上不去。”

老師說:“那我們看該怎樣解決坡度大這個難題呢?”

學生說:“應該減少坡度。”

老師又問:“那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也 講到減少坡度的道理?”同學們都在想,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叫到:“《挑山工》!”“對了,挑山工上泰山走的是摺尺形線路,就是爲了減小坡度。”

老師說。接着老師又在講桌的另一端(圖c點)放上一個小石頭(表示岔道口),讓學生閱讀課文後用兩根教鞭去搭“人”字形線路。(a、c兩點相連,b、c兩點相連)學生親自搭成了“人”字形的鐵路後,教師又讓學生用粉筆盒當作火車到前面來演示。並先做了標誌“車頭”“車尾”的記號,就開始“開火車”了:“北上的列車過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拉,拉的火車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

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弟弟多了。”這時,再提問學生:“‘人’字形線路有什麼好處?”學生都能爭先恐後地回答:“‘人’字形線路減少了坡度,火車上山容易了。”學生的回答說明:他們不但完全理解了這一節的內容,而且也通過“人”字形線路體會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