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

本文已影響 3.25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閒愁”爲主題。但本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作者其它的“閒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爲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恆的感慨。那麼在曾經貴爲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瞭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並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爲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並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啓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並採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佈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瞭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並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2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裏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欣賞優美的語言,體會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3、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回顧學過的《錯過》,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裝滿美好 的季羨林先生因爲燕園中的古藤蘿被毀,寫下了對靈魂 之人強烈不滿的《幽徑悲劇》。

宗璞先生沒有因爲紫藤蘿花架的一時被毀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蘿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恆。誦讀、_______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我們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賜給我們的每一次良機。

2、收集有關作者資料,簡介作者。

3、將你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與同學討論。

4、課前熱身: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時( ) 熬 過 ( ) 桑樹( ) 嫩 芽 ( )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點是:

c、散步的季節是: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e、本文的感情線索是 ;敘事線索是 。

三、細讀品味,合作探究(再讀課文)

1、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讓一個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

2、細讀品味,感受親情之美。

a、從詞語的運用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b、從句式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個句子。

1.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2.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5.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四、通讀全文,互動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樣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3、本文敘述的是初春時節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五、用自己的話來小結課文的內容。

八年級語文鞏固案(矯正反饋)

二十二 散步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酷冬( ) 熬過(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時( ) 水波粼粼( )

b:讀課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第六自然段中“強壯”、“高大”應如何理解?

2、家庭出現分歧時,文中說:“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其原因是什麼?

3、後來“我”決定委屈兒子的原因是什麼?

4、第7段第二句屬於什麼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c:遷移應用

請以親情爲主題,寫一段溫馨的話語。

家是 ;

親情是 。

d、親情體驗

1、回家後,請爲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說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記住父母的生日,記得在他們生日時,送上你最真摯的祝福。

3、寫封信給你的父母,說說自己的心裏話,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3

【導學目標】

1、掌握作者遊覽的行蹤,瞭解遊記的一般特點。

2、學習作者根據各個景物的特點而採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課文,體驗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感情。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帶着夙願,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的徘徊,終於來到麗,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閒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這滴水爲什麼會有這麼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矗立(chù)目眩(xuàn)開閘(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硯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記住重點詞的意思

矗立:高聳直立。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

蒼勁:指老練剛勁。

五彩斑斕:指顏色非常好看,色彩相當豐富,多種顏色錯雜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盪。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3、走近作者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於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作家,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階梯》,散文集《就這樣日益在豐盈》。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錄音範讀課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願是什麼?

【交流點撥】躍入流,奔向大海

2、簡要寫出一滴水的經歷。

【交流點撥】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納西族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後奔流到金沙邊的經歷。

步驟三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1、縱觀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繪成幾幅不同的畫卷,那應該是什麼樣的畫呢?

【交流點撥】“一滴水”將自己的所見娓娓道來,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如同風景畫、建築畫、民俗畫,美不勝收。

2、欣賞“風景畫”,它美在何處?

【交流點撥】這篇散文所描畫的風景——“麗古城”作爲畫面的中心,再以玉龍雪山爲背景,以玉河街道爲線索,以四方街小廣場爲梯形,構成麗古城風景畫,並用水的流動爲畫面增加運動感。整個畫面有層次感,從高到低,由遠到近,景緻分明。

3、繼續欣賞“建築畫”,它的美又體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麗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少數民族古鎮,城裏的街道、宮殿、水車、小橋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麗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開閘放水,以水洗盡街道,地域特色明顯。水車:大水車是麗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小橋:歷史悠久、數量大、形式多。

4、再來欣賞“民俗畫”,它的美美在豐富而融合。具體體現在哪兒?

【交流點撥】文中所寫的民衆活動,前文少後文多,趕路、建設、放牧、經商、拉琴、澆花、閒聊、暢遊、聚集、唱歌構成了麗民俗畫。

步驟四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採用第一人稱,從一滴水的角度,從不同視角去描述麗,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親切、自然。不矯揉造作,清新自然,像從玉龍雪山上飄下來的風,裏面還夾着冰冷卻動人的溫柔。有感同身受、如臨其境的意味。

2、從寫景中,可體會作者所飽含着什麼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熱愛麗、熱愛美、更熱愛給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獨到之處?

【交流點撥】構思新穎,視角獨特,行文如詩,美不勝收。

步驟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總結全文

縱觀《一滴水經過麗》全文,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風景如畫的麗和麗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築,用生動、精美的語言介紹了麗民俗民風,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寫遊記的“技巧點撥”。

【交流點撥】

①最需:線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點;③突出感受;④最美:語言靈動。

【板書設計】

一滴水經,過麗)風景畫:麗、玉龍雪山、玉河建築畫:四方街、宮殿、水車、小橋風俗畫:趕路、放牧、經商、澆花自然美,無限美)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表達情感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2、欣賞本文優美的語言;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b:過程與方法

1、閱讀全文,整體感知,反覆誦讀,領會主旨。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散文,提高審美情趣。

c: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深沉的親情美,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的語句。

教學難點:

領會表現至善至美的親情美的主題以及語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賞與感悟。

導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說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着溫馨的愛,像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莫懷戚的《散步》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習質疑

1、回顧學過的《錯過》,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裝滿美好 情愫 的季羨林先生因爲燕園中的古藤蘿被毀,寫下了對靈魂 顢頇 之人強烈不滿的《幽徑悲劇》。

宗璞先生沒有因爲紫藤蘿花架的一時被毀而心中 惆悵 ,反而在紫藤蘿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恆。誦讀、 咀嚼 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我們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斕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和 駕馭 生活 ,不 貽誤 生活賜給我們的每一次良機。

2、收集有關作者資料,簡介作者。

點撥:莫懷戚,1951年出生,重慶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筆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慶師範學院中文系,著有小說集《詩禮人家》《大律師現實錄》、長篇小說《經典關係》《透支時代》等。

3、將你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與同學討論。

4、課前熱身: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時( shà ) 熬 過 ( áo ) 桑樹(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親、我、妻子、兒子

b、散步的地點是: 田野

c、散步的季節是: 初春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e、本文的感情線索是 親情 ;敘事線索是 散步 。

四、細讀品味,合作探究(再讀課文)

1、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一個平凡的家庭顯得那樣和美?

教師點撥:寫的是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

教師點撥:母親——慈愛;“我”——孝順;妻子——賢惠;

兒子——天真可愛。

2、細讀品味,感受親情之美。

a: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a:學法指導:從“強壯”、“高大”分析及表達的感情方面進行品味。

b: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師點撥:“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我正值中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說我高大形象。這一家四口中,誰的權力最大?誰又有真正的決定權?①“我”聽母親的;②母親聽孫兒的;③妻子聽“我”的;④兒子聽“我”的;那麼,究竟聽誰的?——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b:1.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2.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5.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a:學法指導:從藝術手法和情感表達兩方面去品味。

b: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師點撥:

1、表明我對母親的孝心,引發出兒子的趣語;

2、活畫出兒子的天真可愛,聰明智慧。

3、祖孫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齡和生理特點需要一個人來調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愛幼的動人情景。

5、祖孫對舉.突出濃濃而和諧的親情。以上5句文句對稱,是文意對舉的反映。祖孫對舉,表明祖孫之間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點;夫妻對舉,表明雙方既各有所爲,又共同爲家盡心盡力。語句大致對稱,以優美整齊的形式強化了親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讀全文,互動探究,感悟主題。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①尊老愛幼是人生的一種責任;②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④成熟的生命既要愛護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種責任。⑤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着肩負責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樣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對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這一句並不是比喻而是表現一種想象。

3.本文敘述的是初春時節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第二處描寫的是母親所望得的小路遠處景物,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

①後來發生了“分歧”——表現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②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表現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擔着承上啓下的中堅作用。

③我決定“委屈”兒子——體現出中年人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現中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感。總之,這些大詞小用既誇張又幽默,淋漓盡致而又貼切地表達了“尋常事”中的“不尋常”。

六、遷移應用

請以“親情”爲主題,寫兩句溫馨的話。

a:學生寫話,交流展示。

b:師生評價,教師點撥舉例。

1、親情是一罈陳年老酒,甜美醇香;親情是一幅傳世名畫,精美雋永。

2、親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純潔明淨;親情是一首動聽樂曲,婉轉悠揚。

c:學生再依據老師的例句仿句,師生評價。

七、達標檢測(矯正反饋)

1、學生完成本課《鞏固案》。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適當點撥,鞏固當堂教學效果。

八、小結本課內容。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瞭解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2、體會作者以一滴水的視角去遊覽麗的新穎構思

3、抓住作者重點介紹麗四方街的景物特徵,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點)

4、體會作者化身一滴水經過麗,介紹麗的新穎構思。(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麗,因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聚的地方。作者阿來以一滴水的獨特視角,帶領我們去遊覽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來賞讀這篇佳作。

二、作者簡介

三、關於麗

四、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1、文章標題有什麼意義?

一滴水實際上是指作者自己。題目的含義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遊歷麗,向人們介紹麗這座古城。

2、文章標題中“經過麗”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具體體現是,順着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車轉輪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譁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裏”,“黎明時,作爲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邊,躍入流,奔向大海。”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內容是按作者的遊蹤來安排的。

3、再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紹了麗哪些景觀?作者介紹了麗的四方街。

五、課文精讀

1、文章的這一滴水在形體上有什麼變化?

開始是玉龍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爲冰川的一部分,然後融化成一滴水。作者開始交代一滴水的來源,實際上是介紹麗源頭及地理位置——————玉龍雪山

2、這一滴水到麗經歷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龍雪山頂上的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入麗卻跌入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才冒出來,後又經歷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穿行於最美麗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樣介紹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對它進行了三處介紹。

一是第三自然段,簡單介紹了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因徐霞客揚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車上眺望,蒼勁的老柏樹,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麗。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體而詳細的介紹,有銀器小店,玉器店,字畫店,納西人家以及黃昏時的茶樓酒吧,喧譁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麼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爲什麼介紹東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時間這一線索的?

7、作者爲什麼讓自己化作一滴水遊歷麗?

8、我們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紹自己曾遊覽的地方?

六、據以上問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是玉龍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體介紹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遊覽麗的經過,重點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學後記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6

教學目標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閱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薰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學難點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蘊,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於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麼美好啊!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遊在麗的詩情畫意裏。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作者筆下的麗,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淵明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聰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筆下的麗,捕捉到了怎樣的風景呢?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雲海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彷彿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裏悠揚的古樂和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着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餘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着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譁”“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着美好的夙願,經歷着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爲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譁;在這裏,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淨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淨,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讚美和敬意。

4、“一些薄雲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隻碩大的銀盤。”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雲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雲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嘆並沉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彷彿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我們旅行,讀書,並不是爲了從中訴求什麼,而是因爲: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爲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願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蘊之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覆閱讀文本,我在字裏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一)從個體角度來看

1、個體與自我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着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迴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2、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譬如,遠方來的遊客和民居的主人親切交談,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鄰里和諧融洽的閒聊,歡聲笑語……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恆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裏像個純淨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二)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鬚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澱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間,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遊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願者,學習借鑑本文擬人的手法,爲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爲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願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遊子。

2、我願意是古城花園的一隻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願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雲,爲奼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佈置:

1、複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並參考課外閱讀書目,完成課外閱讀。

2、選擇課外閱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少於300字)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威廉、華茲華斯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我愛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赤壁賦》蘇軾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初中三年級。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8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2、過程與方法:把握課文按情節的發展安排文章結構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爲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繼承長征中的革命傳統。

二、學習重點

難點:1、重點:把握課文按情節的發展安排文章結構的特點。

2、難點:體會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三、學習過程:

自學內容1、注音

焦灼()踉踉蹌蹌()慍怒()霎那()

蔫巴()抽噎()酸澀()拽()端詳()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警戒:軍隊爲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採取的保障措施。

②焦灼:非常着急。

③踉蹌:走路不穩。

④慍怒:憤怒,生氣

⑤惶惑:疑惑,畏懼。

⑥蔫巴:枯萎。

⑦抽噎:抽搭。

3、有表情的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課文中人物對話的語氣。

4、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自學展示

重點展示字音字義的落實情況、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情況。

交流討論1、理清本文記敘的線索;

明確線索:全文以“草”爲線索安排故事情節:以“草”爲題目,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說的線索,還以此引發出思想的火花。

2、根據時間順序劃分課文的層次

紅軍戰士誤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嘗毒草——

周副主席議吃草、紅軍戰士悟真理。

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表現了小說的中心意思。

3、怎樣理解開頭的題記?

課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4、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他們的評價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舉一些例子說明。

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周副主席和楊光。

周副主席作爲紅軍革命領袖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楊光代表了紅軍戰士的形象,他在戰友中毒後救人心切,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優秀品質和頑強意志。他對周副主席充滿了愛戴和敬重,從周副主席的行動和教導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小說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肖像)描寫、心理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5、楊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楊光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課文以他的所見所聞展開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們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普通人的角度來反映紅軍長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蹟,更令人信服,更顯得親切感人。同時,楊光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優點也正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身上所共有的優點,也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正因爲有了這樣的戰士、這樣的隊伍,我們的革命事業纔會成功。

6、楊光發現擔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後,心理活動怎樣?把描寫楊光心理活動的詞圈出來。

先是“立時驚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二班長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複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聚焦到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7、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和神態如何?把描寫周副主席動作、神態的詞圈出來。細細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

周副主席仔細觀察有毒野菜時的神態:“仰起了頭,眼裏浮上了異常的嚴肅的神情”,詳細詢問有毒野菜長在哪裏和它的味道,這些都爲緊接着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情節加大了蓄勢的力度。

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寫一系列動作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動作和神態的詞:“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脣閉住了,濃密的鬍鬚不停地抖動着,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

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作爲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接下來寫周副主席“非常明確”的命令,以及對年輕衛生員驚叫的回答和示意,進一步表現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質和偉人氣度。

當堂檢測第一課時

閱讀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

1、(他的)語氣裏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爲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兩個“就會”強調了青年一代繼承併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強調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對於壯大隊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

2.就這樣,他摸黑衝進了爛草地;開始是跑,然後是走,最後體力實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這一段動作描寫具體地展示了楊光在爛草地上行進的情形,表現了他對同志生命安危的無限關切之情

3、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士的那顆偉大的心。

前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是“全軍都敬愛的人”;後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關愛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唯獨沒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視困難、藐視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以及善於引導、啓迪紅軍戰士的高超領導藝術。

第二課時

從課文提供的材料想開去,以“說吃草”爲話題,談一點或幾點自己的看法。

提示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憶苦思甜,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

2、從周副主席嘗毒草、議毒草,學習他的高尚人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閃光的辯證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學會識別無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護自己,戰勝困難。

4、今天,人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過上了小康生活,開始以吃野菜這時尚,這是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表現,體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5、魯迅先生曾說:“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當做是人民大衆的“孺子牛”。從牛感受魯迅先生倡導的奉獻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