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1

【設計意圖】

《過秦論》是一篇內容非常豐富,語言極有特色的史論。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是理解秦之過及借鑑意義,明確對比論證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詞句。本設計突破傳統的“讀文章─—講字詞─—譯文句”的教學程式,抓住中心,精選語段、詞句,設計若干討論題,激發興趣,訓練思維,教學生學會自讀文言文。

【設計提要】

本設計在學生對照註釋預讀課文的基礎上分三步設疑討論:

1、由標題引入第5段,討論對比方法及結論的產生;

2、從秦攻守之勢的不同,討論秦興亡史的演變,理清文章思路;

3、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教師點撥,精簡知識講授;強化誦讀自學,重視語言知識,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合,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練。

【設計實施】

1、層層對比揭秦過。

[設疑討論]

“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爲基本依據,採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在第5段議論中。朗讀第5段: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按例句“‘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餘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明確]

(1)四種力量的對比可以表示爲:陳涉〈九國〈秦國〈秦朝。

(2)“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不可同年而語矣。”這是山東九國之師與陳涉相比;“秦以區區之地……而朝同列。”這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後以六合爲家……何也?”這是最強大的秦與最弱小的陳涉相比。

(3)從對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陳涉起義時,面對的.是最強大的秦朝。一個“何也”,水到渠成,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點撥]

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着採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例句從課文第2段找來明顯的句子,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瞭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充分利用課文註釋理解詞句,注意連用“也”字的語氣及其強調作用。

[說明]

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覆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容,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緊扣原句,促使學生細讀課文,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板書]

2、攻守勢中看興亡。

[設疑討論]

“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1~4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5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後自讀1~4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並從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興”或“亡”的史實。

[明確]

(1)“秦以區區之地……而朝同列”議論的是“攻勢”;“以六合爲家,殽函爲宮”議論的是“守勢”。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層“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寫“攻勢”,第3段第二層寫“守勢”。

(3)興:“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爲本,採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個天下爲本,採取了更爲嚴密的措施: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點撥]

“攻”指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併六國;“守”指採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一六國的巔峯。“興”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說明]

該討論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中心句引發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

[板書]

3、秦過爲鑑可治國。

[設疑討論]

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並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明確]

(1)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已經蘊藏着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後,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採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鑑,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治者施仁政。

[點撥]

“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在固守天下中表現得尤爲厲害。主要體現在治國措施中。

[說明]

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訓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維深刻性訓練、鑑賞評價訓練、語言訓練都得到落實。

[板書]

[總評]

文言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減肥消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積極思維,學會自讀。本設計突破“字字落實,串講課文”的傳統教法,從標題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點語段,在論證方法、論據材料和寫作主旨三方面設置討論題,注意“意”“言”結合,創設啓發思考、指導讀書的情景,讓學生在讀書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詞,培養自讀能力,爲本單元其他課文的講讀或自讀提供了一個教學思路。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2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於“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瞭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峯》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託物言志、觀物反思,藉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係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爲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爲“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爲“詩聖”。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後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於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裏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於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爲排遣抑鬱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

②指名讀

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藉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着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於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髮;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鬱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淒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爲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爲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爲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爲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盪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詩聖”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後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後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A點撥:B“悴”應爲“瘁”C“繁”應爲“煩”D“協”應爲“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裏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並不孤獨。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過歸納、總結,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徵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蹟與人》、《聖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爲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

二、誦讀課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節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1、在寧靜的無知山谷裏,人們過着幸福的生活。

2、一個敢於離開山谷的漫遊者回來後即將受到審判。

3、漫遊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並願意領大家同去。

4、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遊者。

5、無知山谷發生了特大幹旱,飢嚎遍野。

6、半數以上的人在飢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7、在失望中爆發了叛亂,人們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們沿着先驅者開闢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以前的錯誤。

9、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10、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要發生。

三、細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幾類形象?他們各自有何特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類形象:

一類是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實現着我即法律的訓條,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欺騙無知的人們,陷害先驅者,因此他們的行爲阻礙了人們接受新思想,最終遭到人們的譴責。“守舊老人”則象徵着傳統的過時的帶有偏見的祖宗律法,它處處阻礙着新事物的發展。

另一類就是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鬥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於懷疑祖先的智慧,勇於衝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着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自己的發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先驅者”象徵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類形象就是生活在無知山谷的無知人們,他們愚昧、無知,迷信古人,盲從守舊老人,視先驅者和真理爲異端邪說,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先軀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闢的道路,終於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

結合課後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五、自由品讀,發表見解

1、找學生誦讀其認爲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2、讓學生自選角度分析評價本文(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文章所蘊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特點:真實(本質)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王國維“境界”的內涵及其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運用“境界(意境)”來分析古代詩文(部分文學作品)的能力。

[設計意圖]王國維是“境界說”的首倡者,也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在古詩文閱讀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境界”的內涵,並能以此來分析古代詩文,形成一定的鑑賞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非只對於古詩文適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現代文也可以用此來進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養與生活、文學創作的關係;理解讀者修養與作品解讀之間的關係,增強提高個人修養重要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細讀文本,個人認爲可以將選文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說”的主體部分,即1—6則;另一部分可以歸結爲“作者、讀者與生活,與作品、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即7—10則。這樣解讀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作品賞析的基本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學重、難點:

領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三、教學方法:

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

[設計說明]本課是文藝理論的作品,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本文是從原文不同位置篩選出來組合而成的,儘管內在的邏輯脈絡尚清晰,但對於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跳躍性,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所以本課選擇“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用、調節教學方法,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便由老師更多地講授。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境界”

問題1:選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麼?

[設計意圖及啓發引導過程]圍繞全文的一箇中心概念是“境界”。這個問題並不難,學生通讀全文後基本都可以得出結論。雖難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論述的中心,仍然需讓學生加以明確。

問題2:境界有什麼作用?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個問題在第一則,設置此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對“境界”的理解。

問題3: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選文中,作者對境界分爲三個層次:包括“寫境與造境”、“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和“景境與情境”。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更大範圍地去篩選與概括,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什麼是“造境”和“寫境”

問題:用自己的話簡潔地描述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並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二則設問,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後的轉述能力,第二是培養理解後的應用能力。此問難度比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與“寫實”兩詞的理解,根據註解實則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然後抓住展開論述部分的“合乎自然”與“臨於理想”兩個短語。顯然前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貼近自然”,後者“貼近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可以提問學生,按此意思進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強求一律。“造境”表述爲“按主觀理想虛構而成”,“寫境”表述爲“按客觀自然描寫而成”。

至於“舉例說明”可以從自己學過的詩詞或文章中選擇,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經學過的詩文,有助學生根據理解進行辨別、判斷。

(三)什麼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問題1:結合作者所舉之例,談談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解。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三則設問,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引導理解的第一步要從上一則“寫境”與“造境”引申過來,二者有相同之處。

第二步要從原文所舉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淚眼問花花不語”與“悠然見南山”的比較切入。可以再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兩句都有一個可以‘問’,可以‘見’的我,爲什麼說是‘無我’呢?”“‘問’與‘見’的時候作者所帶的感情有什麼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過所舉之例,結合原文的引申論述引導學生理解。抓住“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兩句的比較。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別。“淚眼”有一個可以“流淚之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爲“有我”;“見南山”雖有個可“問”之我,可是這個“我”並沒有帶任何主觀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來觀物”,是“以物觀物”故爲“無我”。

最後引導學生對二者用文字進行表述。“無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帶着強烈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問題2:按作者看來,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點在哪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爲上一問的備選問題。二者的區別點是“心與物的關係遠近”。

問題3:理清3、4則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層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也是備選問題,在第1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用此問題先引導學生理清脈絡層次幫助理解。3、4則是合起來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大概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句爲觀點。

⑵“淚眼……”後爲引用論證。

⑶“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何者爲物”與第4則從“觀物方式”和“心境不同”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二者的區別。

⑷“古人爲詞……能自樹立耳”從“創作的難易之別”的角度進行區別。這是細節處的層次脈絡,對於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應大有益處。

問題4:作者對兩者有何看法?你個人認爲呢?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上一問的第⑷層,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透過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觀點傾向的能力。從文本本身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無我之境”,通過“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可以感受得到。當然對此問題的看法可以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5:“於靜中得之”與“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區別?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第4則設問,個人認爲這是本文最難的一個點——這是課後才發現的.。所謂的“於靜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寧思息慮,離情絕欲,以散淡靜謐的心境(甚至是無心)來看待外物”;而“於動之靜時得之”意思是“在強烈的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寫”。另外,這對於學生寫作有些幫助。當情感發生的時候(心念的動),我們往往爲情所牽,沉浸在情感之中而無法自拔。而當情感過去了以後,我們也順其自然,沒有及時去“觀照”,去“體驗”。要寫好作文,及時地“反觀自身的起心動念”是必須的。

問題6:能不能從所學過的詩文中選擇一些片段或語句作爲兩者的例證。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爲上一問的延續。學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以後舉例並不難。

(四)理解作者修養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

問題1:境界在哪裏——在景物裏,在作品裏,在作者的心裏,在讀者的心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課時,主要解決“境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目的在於從前半部分的“境界”過渡到後面的“作者、讀者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至於“境界到底在哪裏”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既在於作者創作時的“景、情與心境”,也在於讀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轉化的“景與情與心境”。此問題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答案。

問題2:在作者看來,決定作品的境界是什麼?從文中找出具體論述的句子。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8則和第9則,至於第7則暫時不講,留待後面解決。第8則作者所舉的“東坡詞”與“稼軒詞”主要目的在於說明作者“內在胸襟、氣度”對於詩詞創作的作用。第9則側重論述“人格真切”對於詩詞境界的重要意義。這通過“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問題3:王國維認爲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提升個人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爲上兩個問題的總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備“內在的胸襟、氣度”。

問題4:你同意作者關於“東坡詞曠”和“稼軒詞豪”的說法嗎,請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說它難倒不在於理解,更多的是體會。如何是“曠”,如何是“豪”對於學生來說,體會起來有難度。這裏選擇蘇軾的《定風波》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兩首比較典型的、有利於解決此問題的詞來讓學生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問題5:作者認爲應該如何提升個人境界?方法是什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10則,談詩人修養與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談的實際是藝術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寫作過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寫作的對象,又不能完全受寫作對象的限制。這裏可以舉學生已經學過的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作爲說明。

問題6:如何理解“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對於提升寫作水平有什麼啓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是上一問題的備選問題,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暢所欲言。

問題7:作者認爲提升個人境界有什麼樣的過程?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7則設問。個人認爲如果把後面幾則的順序稍作調整可能更便於講解,也更便於學生理解。調整以後的思路是:先講作者個人的修養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氣度;再講修養的方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後說個人修養形成的過程,即“三個階段”。

(五)總結全文

問題1:總結幾則選文的層次脈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在於對全文進行總結。“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是一般閱讀教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問題2:學習了這篇文章,作爲讀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文中雖未對讀者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創作過程與閱讀過程實則一體而兩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徑是按作者的修養的要求提高個人修養。此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提高個人修養是讀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徑。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自選一篇學過的詩詞或文章,從“境界”的角度寫一篇賞析文章,字數不少於300字。

[設計說明]作業在於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鞏固、拓展,並儘可能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本課主要學習王國維“境界”思想,但是隻是理解此一觀點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過學習與適當訓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爲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學過的最爲喜歡、最拿手的一首詩來分析。目的在於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並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爲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並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爲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爲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

(1)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啓發性,便於接受;

(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啓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後,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爲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並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7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所以教師要採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並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鑑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爲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爲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案例分析:直到講授《祝福》時,我眼前一亮,把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就可以發現它們儘管各自代表了兩類不同的文化的不同思考與選擇,並寄寓了不同的審美理想,但最終走到了一起,真可謂殊途同歸,它們都是悲劇。

魯迅通過對祥林嫂的一生充滿血淚恥辱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對不合理社會的徹底否定,對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似乎在魯鎮,在祥林嫂的周圍沒有一個好人!從魯四老爺到一個短工,哪怕是那個微帶憐憫之心的“我”也是懦弱怕事之人。這對學生來說都好理解,因爲封建社會的沒落,尤其是中國現代文人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腐朽與沒落在歷史資料中早有詳盡的描述。那麼,沈從文爲什麼卻要寫出與同時代相去甚遠的化外世界呢?

在翻閱對比比較他們的背景資料中,我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測:魯迅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對人性靈魂的拷問,全是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的。所以,他的作品多是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物。而沈從文雖然從小歷盡苦難,可是他的故鄉,他的童年,他在湘西鳳凰度過的童年在醜陋的大都市中越發顯得清純和美麗。因此,他的作品多是淳樸的小鎮,清新的形象,看不出醜惡和殘忍。

沈從文試圖用自己的慧眼去尋找尚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然而,牧歌式的詩意描繪終究敵不過現實的無奈:人們淳樸健康的人性中潛藏着幾千年來民族的心靈的痼疾,即信天命的迷信思想,人與人之間彷彿於冥冥之中因果報應地由猜疑釀成悲劇。試想,這種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

自己的命運,一代一代重複着悲涼人生的農耕文明以及所伴生的道德價值還有什麼重建的必要?

在這番比較之後,我對《邊城(節選)》的教學有了新的教學思路。於是,我對我原有的教案作了如下調整。

教學目標除了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沈從文所要傳達的美的背後那深沉的悲。

教學過程除了介紹沈從文還加入簡介魯迅,讓同時代的他們放在一起進行了對比,得出了他們不同的美學風格,不同的思考與選擇。在複述了邊城情節之後,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的小說結構之後,加入一些比較探究的問題:

1、《邊城(節選)》與《祝福》人物之比較:翠翠、爺爺都是作者人性美的理想化身。祥林嫂是被生活折磨而麻木空虛的被吃者,魯鎮中的各色吃人者。

2、《邊城(節選)》與《祝福》環境之比較:邊城所展示出的鄉村風俗自然美。一個充滿了新年祝福氣息實則卻冷漠無比的魯鎮。

3、《邊城(節選)》與《祝福》結局之比較:美麗清純的翠翠永遠地守候着那個未知的未來,結局悽清悲惋。勤勞善良的`祥林嫂孤寂地在新年的祝福中死去。哪怕是在牧歌式的化外之境中也終難逃離現實的網羅。

最後引出,化外之境的夢幻與遙遠和現實的無奈與悲涼的主旨。

通過比較教學可以將有可比性的課文內容進行相互比照,以突顯各自或其一的特質,比較是把一些事物的個性屬性加以分析整理,然後在頭腦中確定事物的異同的思維過程。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地瞭解事物的本質。同樣,課堂上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掌握知識,不公可以幫助學生消除知識的混淆和斷層現象,幫助他們瞭解知識間的層次性和聯繫性,而且對訓練學生思維的發展、智力的發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結構合理的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的相加總和。如果,我們把有某種聯繫的課文內容合理有機地放到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定然能完成新課程向我們提出的要求。

我想身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滿足於孤立地教授一節節語文課,而應把這些課放在整個語文的教學系統中,進行一些比較對照的教學模式,一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瞭解聞一多的代表作品、貢獻及詩歌特點。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爲海外遊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着祖國,於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着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2、寫作背景

《紅燭》寫於1923年。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年輕的詩人有像紅燭一樣的赤子之心。儘管生活中不乏困頓、失望,但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爲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黑暗中搖曳的紅燭,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徵,爲我們指明瞭方向。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現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後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著名的《最後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讚歎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節:一開頭,詩人就懷着敬慕的心情讚歎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裏,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麼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2、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着”,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於奉獻,活着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藉着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願。“燒罷!燒罷!監獄!”

當時,民衆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固受着禁錮。詩人認爲:自己的職責,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衆覺悟,使民衆奮起,使民衆熱血沸騰,使民衆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

3、第八、九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爲着“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裏,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7、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複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闢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着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9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爲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藉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鬆、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麼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圖片展示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髮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彷彿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嚮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後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爲什麼把“摸呀摸呀”讀那麼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着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着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麼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着頭的小夥伴在尋找什麼?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傢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爲什麼要東逃西竄呢? ----不願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後,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瞭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爲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啓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爲什麼而“憂”?

明確:

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藉以寄託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藉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爲什麼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後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麼?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爲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啓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過歸納、總結,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徵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蹟與人》、《聖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爲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

二、誦讀課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節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1、在寧靜的'無知山谷裏,人們過着幸福的生活。

2、一個敢於離開山谷的漫遊者回來後即將受到審判。

3、漫遊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並願意領大家同去。

4、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遊者。

5、無知山谷發生了特大幹旱,飢嚎遍野。

6、半數以上的人在飢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7、在失望中爆發了叛亂,人們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們沿着先驅者開闢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以前的錯誤。

9、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10、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要發生

三、細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幾類形象?他們各自有何特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類形象:

一類是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實現着我即法律的訓條,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欺騙無知的人們,陷害先驅者,因此他們的行爲阻礙了人們接受新思想,最終遭到人們的譴責。“守舊老人”則象徵着傳統的過時的帶有偏見的祖宗律法,它處處阻礙着新事物的發展。

另一類就是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鬥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於懷疑祖先的智慧,勇於衝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着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自己的發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先驅者”象徵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類形象就是生活在無知山谷的無知人們,他們愚昧、無知,迷信古人,盲從守舊老人,視先驅者和真理爲異端邪說,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先軀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闢的道路,終於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

結合課後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五、自由品讀,發表見解

1、找學生誦讀其認爲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2、讓學生自選角度分析評價本文(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文章所蘊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衆、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衆、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爲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衆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句段並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啓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爲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麼爲什麼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爲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纔有了青山綠水,纔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纔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五、板書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