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19W人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昇華。爲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反思1

連續四周我們都在複習文言文,文言文複習課如何開展,一直是我反思的要點,文言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歷來就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怎樣的複習纔算是切實可行的呢?

中考文言文和古詩共50篇首,內容多,我們在複習備考中要以課本爲範例,以具體文言文中涉及到的諸如準確把握文言文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理解、識記常用的實詞和了解常用的虛詞用法;理解文言句尤其是一些重點句的大意;背誦默寫課文及課標中明確要求背誦默寫的.文言篇段;把握文言文的結構及內容;把握文言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瞭解文言文的寫作特點等知識點爲中心來展開。

可是我們的學生在掌握常用的虛詞用法、把握文言文的內容、寫作特點時,就模糊了,學過的東西忘了,複習一遍還是不記得、也沒有興趣。這是造成學生丟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地組織文言文的複習?

一、要強化閱讀訓練;

二、要強化歸納和總結;

三、文言文閱讀複習的內容和答題技巧。

四、要了解清楚本地近年來中考文言文知識的考查形式等。

文言文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一、激發學習興趣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遊戲激趣法和舊知遷移法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讓學生在遊戲情境中將舊知成語與新知文言文成語故事相結合,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遊戲激趣法和舊知遷移法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讓學生在遊戲情境中將舊知成語與新知文言文成語故事相結合,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在設計上,漫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體會,從而領悟文言文的特點,進行體會交流,爲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彙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作以簡驅繁,突破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也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採用創設情境法,精美的竹簡文言文,詩情畫意的古琴,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身臨其境,熟讀成誦,改變了傳統的評讀僵局,促進了朗讀、誦讀指導的效率,積累了語言。

文言文教學反思3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積累,現在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趙普》是一篇文筆凝練、敘事簡潔的文言文,文章圍繞“以天下事爲己任”這一中心,精選了趙普一生中的兩件事-----刻苦讀書、奏薦人才,來展示趙普好學上進,忠言直諫,剛正不阿的秉性。教學過程中,首先激趣導入,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於以死直諫的忠臣,他們是智慧的象徵,更是正義的化身。如比干,魏徵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了進步。

今天我們將要結識的是一位敢於冒死舉薦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趙普。出示教學目標, 接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和句讀,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你讀我聽,相互糾正讀音和節奏,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的字正腔圓。然後合作探究、翻譯課文,我先介紹文言文翻譯的基本知識,直譯意譯相結合,做到字字落實。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翻譯課文,力求文字通順。發現問題,同桌之間溝通解決。教師巡視,及時答疑解惑。最後全班交流,糾錯,力求準確。

欣賞品析文章運用細節描寫刻畫趙普讀書的事和冒死舉薦人才的事。但是,學生自主研讀少,合作探究多。本節課意在培養學生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力求從文章中讀出自我,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學生在討論中迷失了自我,獨立思考的實踐較少。而且,因學生對趙普不是很瞭解,所以在教學前,還應該從課外找些資料,最好是簡短的文言文,印發給學生,做個補充,或許會比單一的就這篇課文了解一個人物要豐富得多。

尤其文中提到他“多忌克”,若能找到這方面的材料,相信學生會感興趣,而且如果是文言文的話,還能繼續培養學生學文言文的能力。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精心的備課,設計更科學實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好的學習。

文言文教學反思4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因此對文言文的複習顯得尤其重要。根據初三學生的實際和中考的考綱要求,我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選擇了中考常考題型來複習,但過後我又考慮到作爲一節文言文複習展示課,這樣的模式是否顯得有些瑣碎且課堂的容量較大,因而我又改變了策略,通過分析近兩年的中考考綱,大膽地選取了一個小的、高頻的考點,即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設計整節課分四步走,第一,考點探究,明確複習目標;第二,以例探法;第三實戰演練;第四強化訓練。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後的呈現,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首先,文言文要以誦讀爲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瞭解,爲分析、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於漪老師曾說:“要反覆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

其次,複習課,要精心設計環節,讓複習課重放光輝。其實,複習課也是一件藝術品,可以雕琢成精品,注重課堂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使複習課既有效又有趣。原來,我的教學設計是粗線條的,經過反覆研討、實踐,體會到要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活動中,輕鬆愉快地鞏固知識,那就需要上課的形式多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少不了開場白的巧妙自然,每一個步驟環環相扣,過渡的自然承接,結束語的餘味嫋嫋,另外,包括設計問題,要突出重點,所提的問題要有引導作用,學生要有話可說,從而讓學生迴歸課堂的'主動地位上,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課堂纔會活躍。

第三,一節課上得好,還得看老師的教學語言。藉助準確生動的評價語言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過去我的課堂評價語言較爲單一,或以籠統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錯!”來回應學生的精彩回答,這樣廉價的表揚,缺乏針對性與激勵性。經過指點,明白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及時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閃現出來的亮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予以肯定與讚賞,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時就會產生積極表現自我的慾望,產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一個個教學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說,生動準確的評價語言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我想起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裏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闢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靈活、有針對性地運用精湛的評價語言,營造一個個優化的教學氛圍,開啓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爲成功之處就是教會了學生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強了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不足之處是我的語言運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揚頓挫,影響了表達效果,最大不足是教學評價語言單一,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語言,對學生的點評引導還需進一步完善。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彌補不足。

文言文教學反思5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敘述了一件事情,並諷刺了憑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一般的古文學習方法,通過註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

教學難點是: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選取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悽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2、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範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於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後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後,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3、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註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裏很常見”,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4、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接着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鍾子期,不論你彈什麼,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於前文鋪墊做得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爲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處

一是感覺身爲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再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揭題激趣,接着初讀感知,體會韻味: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爲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然後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中包括兩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伯牙鼓琴》講述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爲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簡單的手法敘述了一件事情,啓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文言文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的資料,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定的'瞭解。

2、以學生爲主,自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藉助註釋翻譯課文,瞭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課文,小組讀、男女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4、複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給我們的啓示。在充分地朗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們複述文中的兩個故事,然後問他們:故事給了你們什麼啓示?進一步啓發引導得出:《伯牙鼓琴》告訴我們知音難求,要珍惜友誼;《書戴嵩畫牛》啓示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和知識體系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學生爲主體。我在教學中,嚴格遵守這一點,以學生爲主,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充分地自學課文,翻譯文章的內容,弄懂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礎上我注重學生的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朗讀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語言的精煉和文中所給我們的啓示。

三、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板書還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細節部分。對於一些重點易考的字詞沒有通過板書體現出來,不能使學生一目瞭然。

四、改進措施

今後在教學中,我將更加註重板書的設計。一節課下來,要讓學生通過板書既能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又能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使板書成爲課堂一個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教學反思6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時時刻刻地給學生以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嘗試着自己學,自己發現,自己體驗。具體表現如下:

(1)能針對中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傳統文化與自然、音樂等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營造了和諧、富有童趣的學習氣氛。如以圖激趣,以看動畫片引入,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本篇課文的學習。這樣一改學古文枯燥無味的現狀,激發了孩子閱讀神話故事的積極性,讓孩子能自覺地去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2)學生對古典神話文本的.認讀難度較大,我結合學古詩的方法給學生總結出學習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讀通課文、讀懂內容、讀出感受。並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孩子去感悟、去實踐。在合作學習中,使學生對古文的學習化難爲易。不僅提高了閱讀的興趣,還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習內容作了有益的補充和整合。比如教學伊始就讓學生說自己感興趣的神話故事的名字,然後看圖片說故事,期間穿插閱讀了《精衛填海》這首淺顯易懂的小詩,最後讓學生充分馳騁想象的翅膀,設想精衛爲她的填海大業不停奔忙的情形,結束時又推薦一些神話故事鼓勵學生在課下閱讀。這樣不僅把課內外有機地聯繫起來,還擴大了教學資源,構建了開放的語文課堂,使新課標的精神得以體現。

文言文教學反思7

今天第二節語文課,我輕鬆地教了古文《文言文兩則》。

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註釋理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因此我把“讀通”文章作爲一大任務。在做文章小結時,我讓學生們去尋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創建“古文用語庫”,因此,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文中歸納出“n”多個古語詞: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頓時,我靈機一動,爲了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們仿寫《學弈》。於是,我口頭來作文,以“趙本山”爲例來作文。

學生經過仿寫,既對古文產生極大興趣,又對古文知識進行鞏固,效果很好

文言文教學反思8

一直以來,我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大多采用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讓學生讀文,直到讀熟,大部分學生能背。第二步,帶着學生一個字一個詞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總結出來。第三步,總結全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第四步,讓學生談談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或受到了什麼樣的啓發。這樣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詞的翻譯交給學生,總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能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不遺留什麼疑惑。但我發現,無論怎樣盡力,學生的效果都很難提高。

爲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根據教參的建議從多方面構思,最後決定拋棄串講的方法,採用學校推行的先學後導的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學生自我感覺也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1. 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理解。改變了單一的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組學生自己設問,自己指名叫同學回答問題,學生對此很有興趣,積極性很高,當然效果也不錯。

2.在全部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後,我當堂讓學生對他們的學習進行了反饋,提出了一些字詞句讓學生回答怎樣理解,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修正理解。這樣當堂檢測,讓學生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得到糾正,效果明顯。

3.把教師傳統的串講變成學生對故事情節的複述,既能讓學生主動熟悉課文,又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節課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串講,而是在學生基本理解了重點詞句後讓學生對課文的故事情節進行復述,對於不足的地方我也沒有提示,而是讓學生來補充,有的學生做得相當不錯。這樣不是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嗎?

當然,一節課下來,總是有得必有失的。這節課的不足在於:部分同學基礎較差在課堂上不能主動從容地質疑討論,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另外由於這種放開學習我使用得不多,學生在說的時候比較緊張,有點拘謹,主動性積極性還有待繼續提高。

文言文教學反思9

現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陳腐篇目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時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在傳統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於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我嘗試採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文言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讀”: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誦讀的初始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進行誦讀,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斷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的誦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於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

教師適當的“點撥”。在學生熟讀之後,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爲“即使”表示假設關係,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閒情記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式,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爲“有何陋”。像這些例子,對於中學生來說,不宜過多地講語法特點,只要讓學生掌握該詞在中怎麼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這就是所說的不同於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現象。那麼,教師應先告訴學生那個詞在中的理解,再將它與前面學過的用法加以比較,進而弄清它們的不同之處。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在中是“丟失”的意思;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鵲,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三“譯”:

就是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一環。在初中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爲主。第一步是用現代漢語詞來替代文言詞語,這就形成了一一對應的形式。如“以蟲蟻爲獸”可初步譯作“把蟲子螞蟻當作野獸”。再如:“見二蟲鬥草間”,對譯後爲“看見兩個小蟲爭鬥草間”。很顯然,這個句子不僅意思不明確,而且還缺少成份,不通順,讀着也拗口。這時,就要採用第二步了,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的要補齊,該調整語序的要調整,上面列舉的“看見二個小蟲爭鬥草間”,整理之後應爲“(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此外,但還應注意,把譯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與上下文是否連貫順暢,如不連貫順暢,就在與其相連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使其全篇通暢連貫。如“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譯作“讓它們衝着煙霧飛鳴(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爲主,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即不符合新的《語文標準》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四、“議”:

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議一議文章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記”表明是“記敘文”;“承天寺”表明地點;“夜”表明時間;“遊”就是“遊玩”。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遊玩’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爲什麼夜晚去承天寺遊玩呢”,“他看到了什麼景物”,“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寫於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並不悲觀,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裏好象積水清澈透明,水中彷彿有藻、荇交錯”,給人一種清新、空靈的感覺。最後由衷地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無不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講到這裏,對於奇特的想象,新穎奇妙的比喻,稍加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了。

以上活動,宜採用邊讀邊議的形式進行。當然,也可能有些學生會提一些無關緊要或毫無意義的問題。此時,教師要把握住文章的記敘線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讓學生扯得太遠,也不可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論不休。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討,又要有原則性、有重點地指導,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學生學會了讀書的方法將會終身受益。

五、“引”:

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層次。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前面四個環節的學習,卻不能滿足,而應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教改後,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優美的語言,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都值得我們去揣摩。因此,僅僅解決了語言文字關,瞭解了其中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容,到了解文章的結構,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複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薰陶和感染。隨後,說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已獨到的評價,提高自已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並借鑑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思技巧,用以指導自已的寫作實踐。

由於採用以上五個環節進行了文言文教學,所以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同時還使他們受到了美的薰陶。這樣以來,學生愛學、樂學。成績自然會穩步提高。

當然,解讀文言文,教師應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學習,從方法到途徑,爲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我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課堂學習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還應激勵學生廣泛地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如《史記》《漢書》《聊齋志異》《搜神記》等名著。這樣不僅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現代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反思10

做好初中與高中的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研究兩個“課標”,瞭解銜接工作的任務

初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找出其中的差異,明確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點。

從比較中,我們看到高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但在教學目標、內容上與初中存在明顯差異,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異環節明顯存在“斷層”和脫節 。

二、熟悉兩種教材,明確銜接工作的重點

種種跡象表明,相當多的學生在升入高中後感到不適應。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存在着銜接不自然的`情況,不少學生甚至出現了無法跟班學習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礎內容,初中階段竟沒有學或學的不紮實。比如,文言文教學,初中階段“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高中階段則“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裏所說的“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在初中階段就基本沒有系統學習,更不要說“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對初高中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確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教材在培養目標上分佈點和差異性,從而初中教學才能做到“顧後”,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實現知識的遷移,才能做到學習自然銜接。

三、加強知識技能上的銜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 培養良好的文面意識

書寫規範,不寫錯字,不規範的字,強化基本功。

寫字對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績的重要手段。字寫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會失分,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會給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留下遺患,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

2、強化現代漢語語法知識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一般將語法和修辭等知識列入附錄。雖然教學要求是要教學,但由於近幾年我們地區中考語文不涉及語法知識,致使初中語文教學淡化語法,高中語文則強調語法知識,特別是學習文言文時,語法知識的殘缺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障礙。

對中考不再涉及相關的語法知識 ,比如詞語分類、短語結構、複句類型等語法知識,應該予以強化。

3、掌握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

對文言文中的通假現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初中階段要讓學生予以瞭解,爲高中階段熟練運用打下基礎。

4、擴大閱讀量。多讀書,多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

爲了銜接初高中語文閱讀,在學生初中階段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讀書時間。鼓勵學生熟讀、背誦那些百讀不厭,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典範詩文,這樣在初高中語文閱讀的銜接上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培養品讀能力。

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品讀能力,即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包括對文章的各種表達手法與寫作技巧的辨識、理解、分析、欣賞。如線索,如表現手法中的正面側面、對比烘托,詳寫略寫,伏筆照應,懸念釋念等的賞析,又如體味文章內涵、賞析語言、欣賞文章美點等等。有了這些能力,學生才能較快地適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文言文教學反思11

文言文經歷幾千年的淘洗,依然綻放着迷人的光芒,於漪老師形象地稱之爲“滲進了民族睿智的”“中華文明的地質層”。然而,從教學現狀來看,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古文課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講臺上費勁口舌大講特講時,臺下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云,甚至昏昏欲睡。文言文教學的這種高投入、低產出已是教者所共識。

對此特級教師錢夢龍亦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

較長時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側重於“言”,古漢語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在這種目標下,課堂教學自然就成了對實詞意義、虛詞用法、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古漢語知識的講堂。如此一來,“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成了金科玉律,“滿堂灌”成了不二選擇,見“言”重“言”而忽視“文”,漠視“文”的課堂比比皆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爲重要的目標,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爲文言文教學應在上述的基礎上還得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薰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因此,在教學文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預習法

文言學習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實詞、虛詞、活用、通假、特殊句式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提前根據參考資料歸類,實現“知其然”。老師在上課時,根據學生理解難點,有重點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課前務必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生答不上或答不全面的就在難點所在。

(二)誦讀法

俞平伯曾指出:“古人作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藉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所以,文言的理解,應以誦讀爲基礎。

誦讀不同於簡單的背誦,誦要求學生在誦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於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沒有感情的誦讀肯定是不成功的。

怎麼有感情地誦讀呢?我常建議學生用角色代入法。把自己化身爲文中角色或把自己想象爲作者,還原寫作情境,揣測當時的人物心理,讀出括哀、 樂、 喜、 怒、敬等多種情感,從而體會人物的性格與思想。

(三)串講法

串講是教師按照文章的順序,逐字逐句將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加以講解, 並貫串上下文,疏通文意的一種教學方法。“串” 指的是連接、貫穿的意思,串講的本質是把文章的上下連起來,將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連成一體,而不是孤立地講。 教師一方面通過對語言的分析, 讓學生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的精妙之處,另一方面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推敲作者錘鍊語言的功力, 上下相連, 一氣呵成,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

當然,對於單調的“串講”,學生是最爲膩煩的,所以,一般來說,學生能理解的語詞就不講、少講,學生被難倒的地方可以多講,常考試的重點實詞、虛詞可以多用例句、例題來邊練邊講。

(四)課後檢測法

課後要通過檢測,來了解是這堂課是否有效。檢測形式、內容多樣,根據該堂課的教學重點來確定。比如,這堂課的要點是對特殊句式的理解與翻譯,那麼除了列出本課的所有特殊句式供學生檢測,還可以延伸拓展一些課外、考題上的同類型句式,讓學生學得牢靠、練得順手。

(五)拓展閱讀法

用課外閱讀來加強學生做文言文學習的信心,經常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文言文課外閱讀。所選的篇目涉及的知識點大多是課文裏學過的,學生一看,咦,我也可以自己看文言文,而且還能準確判定裏面的知識點,信心就漸漸加強了。

以上幾點教師如果能長抓不懈,學生能持之以恆,文言文的教學難關會有所突破。當然,教無定法,在教學這座大觀園裏,教學者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搜索,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會找到激發學生學習的最美的那一朵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魅力,切實培養、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反思12

一、不必採取對譯法

老師認識的誤區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觸,。一定要逐詞逐句的對譯,不然學生可能學不會。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反覆讀懂課文,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貫通全文。

二、充分發揮範讀的重要性

教師範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範讀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讀的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

三、指導文言文的讀法

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四、注重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使用。教學這一課同樣適用。讓學生討論文中所蘊含的道理,討論文中對人物的評價。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還有意的傳授了一點兒文言文知識,這樣,以後對孩子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文言文教學反思13

《項脊軒志》乃一篇融敘事、抒情、寫景爲一體的優美散文,作者“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蹟”,文章以憶三代故人爲核,言喜寫悲嘆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這篇散文以其樸素悲悽之親情感動人心,因而成爲經久不變的必選篇目載入語文教材。本節課是《項脊軒志》的第二課時,爲了讓自己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節課圍繞第三段文字,展開對悲之情的鑑賞,課堂以“一間陋屋,三世變遷。兩種感情,四個女人”與“借一間舊屋做線,記人敘事抒情。憶三代故人爲核,言喜寫悲嘆志”兩幅對聯綰結前後,並在前後配上《空山鳥語》與《雨夜梧桐》悽清音樂。鑑賞旨在讓學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鳴悲,從而情不自禁伴隨音樂進入悲之境。

於是課堂開始我以劉勰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爲引語,以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感悟鑑賞情,接着我緊扣上一節的朗讀、整體感知,之後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憶”一句引導學生總結可悲之事,學生回答後,我出示投影,明確文章鑑賞區域及鑑賞重難點。之後進入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扣第三段文字圍繞人事之悲先由學生各抒已見談對悲的感悟,再針對地提出四個大問題,逐層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變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學生積極踊躍地發言,我耐心細心地引導並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論世解讀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後讓學生又繞開人事,尋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結語妙處。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已步入散文情境,並玩味賞析了情之悲。在意猶未盡之時,我出示了綰結文章的後一幅對聯,並安排了課後作業——圍繞喜之景寫一幅讀書對聯,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襯悲之情。整堂課較好達到了“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優點:

這堂課目標重點明確突出,分析鑑賞透徹,。更有所得的是教學中的方法改進與思想收穫:我重視學生自主感悟悲情,讓他們學會從敘事中領悟情,從景語中感知情,學會鑑賞散文的情感;教學中我重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點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鑑賞散文的悲情;鑑賞中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體會親情之悲及作者的隱痛,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是很深入;方法點撥還不是很明顯;教態還不夠完善,應再擡頭挺胸;教學過程應關注全體,而不是僅提問眼前的局部學生;教學中過程性評價還可更明確。

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思中求進,我將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學美感薰陶的同時加強方法的培養,對一些語文悟性不夠強的學生還應個別引導。

文言文教學反思14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的一篇典範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徵,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爲了讓學生理解文藝並感受美麗,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一下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2、反覆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輕鬆背誦。這樣設計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能夠學生欣賞到語言的魅力。

《三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掌握重點字詞,之後用“減字背誦法”加以驗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位,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是在。

無提問的課堂,有章法的朗讀。美麗的,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美美地學習,美美地收穫。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穫美的場所。

文言文教學反思15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難度,因爲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通過教師的兩次範讀,示範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古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願意去親近古文。之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後,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後的第一題要求。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推薦了一篇簡短的小古文《孔融讓梨》,同樣也是學生熟悉的故事,讓學生學以致用,保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在課後推薦了兩篇帶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馬光的另外一則小故事,一是稍微長一點的學生熟悉的古文,讓學生自讀自賞,體驗閱讀的樂趣,激活繼續深入瞭解的願望。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本班學生從低年級就有進行經典誦讀,如《論語》、還有本學期的《道德經》,學生對於古文並不是一張白紙,若是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試讀,隨後再是老師的範讀、帶讀,給學生較爲充分的自學自悟的空間會,學生學習獲得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其二,在於課文的講解上,比較零碎,講解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做到以讀代講。若是換爲一個問題“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進行彙報,抓住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收穫會更大,對於課文的理解會深刻;其三,在板書設計方面缺少故事“結果”的'呈現,板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用簡潔的語言、符號等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本節課上缺少司馬光破甕的結果,簡單的故事情節呈現,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助於學生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從而達到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學有所獲,但如何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如何培養質疑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尋找出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這方面還需要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努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