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文言文《師說》教學反思彙集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師說》教學反思【1】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爲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師說》教學反思彙集

  《師說》教學反思【2】

1.因僅要求學生在放假期間進行預習,而教師沒有對預習實效進行檢測,加之沒有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理想。教師對學生的狀況按照理想化狀態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2.導入新課時糾纏“××說”可以理解爲:“(作者)對××的見解”或“說說××的道理”這一限定的理解方式,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無法講出如《捕蛇者說》是“作者借捕蛇者存在的這一現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的主旨。

3.因課件的線性結構安排,所以在上課時只能按部就班執行,無法實現自由跳轉。如時代背景介紹應該出現於學生無法理解“不拘於時”的“時”到底指什麼的時候?今後課件宜做成選擇性結構的。

4.授課時預設的內容太多,生成的內容幾乎沒有。這既制約了學生的學,也限制了教師的教。所以上課氣氛略顯沉悶。

5.對教學目標“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這一條從課堂實際來看僅關注了後半部分,這一條目標應改爲“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囿於課堂時間教學開展得並不好。本應學生交流討論的內容,教師越俎代庖。致使仿寫環節無法進行。

6.注重學生思維引導這一原則和功利的文言文課文“三多一少”雖存在矛盾,但個人認爲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相對重要,畢竟字詞積累是學生的事。

  《師說》教學反思【3】

《師說》是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怎樣把老的文言文教學傳統傳承,即對字詞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樣把新課標要求的方式加以體現,成爲了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教學試驗後,我的第一課時教法仍然比較傳統: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文體引出“說”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4.讓學生閱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5.教師範讀課文;6.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

第二三課時我用了一種傳統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學方法。我決定從文章的最後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然後再牽動文章的其他段落,這樣文章的教學實際上就變成4-1-2-3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同學們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話可講,又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問題的串聯貫穿整個文言文的`教學,如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學習。並讓同學們在朗讀中把一個一個問題很自然的滲透,最後再由古人的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拓展和延伸到同學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同學們侃侃而談。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時,並不像課堂預設的那樣順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裏具體體現?”的時候,同學們的回答並不象想象的那樣有規律,同學們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內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卻很難找到,因爲同學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篇文章。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回答問題,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基本字詞和文章結構的掌握比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討論方面,同學們也能很積極的談通過學習《師說》這篇文章後受到的啓示。這樣的安排擺脫文言文教學沉悶的氣氛和教師從頭至尾灌輸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

由於過分強調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理解文意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少,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在以後的課程中我還要加以改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