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與人爲善全文

本文已影響 1.64W人 

勸人向善似乎大有禪意,其實這是一個對於個人很功利,對於社會很功德的現實問題,每個人都要面對。與人爲善,面對別人,也面對自己的內心,用與人爲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諧和美好,是一種大境界。下面是與人爲善全文,請參考!

與人爲善全文

如何與人爲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點諒解、寬容和理解,少一點苛求與責難;多一點愛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點“氣人有笑人無的淺薄”。能夠看見別人的優點,並能夠欣賞它,讚美它,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啊!能真心祝福別人的幸福也是一種美麗的善良。永遠與人爲善,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在愉悅之中。這樣的人,纔會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與人爲善,自己路寬,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這點,就沒有了獨木橋,大家都可以在陽關大道上闊步前進,達到理想中的狀態。

與人爲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用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着與人爲善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與人爲善總是一種蘊藏在人內心深處的珍貴的感情,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對行爲的一種負責。生活中,許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愛的溫暖,感情的溫馨,但卻又常常用無端的猜測將滿腔的愛意、友情冰封在堅硬的假面具後面。其實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誠和善良,那麼必定會贏得共鳴,使你從中感受一份溫馨和意想不到的收穫.。

與人爲善是做人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爲。它可以爲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從而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爲善可以給我們帶來好心情,還可以給我們帶來身體上的健康。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討人喜歡,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們過不去,而是他們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自以爲是,對別人百般挑剔,隨意指責,人爲地造成矛盾。只有處處與人爲善,嚴以責己,寬以待人,才能建立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在很多時候,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這就教育我們,要待人如待己。在你困難的時候,你的善行會衍生出另一個善行。

與人爲善並不是爲了得到回報,而是爲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與人爲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顆平常心就行了。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無非是想豐富你的生活,實現你的價值。而這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來自於你是否善待他人。與人爲善使你有一種充實感,你知道沒有很多人會故意和你過不去。與人爲善不僅給你財富,還使你擁有被他人喜愛的充實感。

可見,善待他人是人們在尋求成功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我們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單單是行動上做出來的,更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任何人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裏,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生活就是這樣:對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同中國有句古語說的那樣: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與人爲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裏一片廣闊的視野。

與人爲善來源於高尚。“人心本善”,“世界終將大同”。有了這樣的情操,人們的行動纔有了指南,人生槓桿纔有了支點,理想大廈纔有了精神支柱。與人爲善來源於自信。無論生活以什麼樣的'方式回報他,他都能應對自如。人們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與人爲善是一種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

和與人爲善相對的是與人爲惡。與人爲惡者把一生的奮鬥目標放在損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臥不寧;或者厚顏無恥,卑鄙下流;或者貪婪無度,違法亂紀……由於他們擔驚受怕,神經高度緊張,必然導致五行失調,陰陽錯亂,如入煉獄,如墜火海,最後的結果便是早衰早亡。而與人爲善者經常處在和諧之中,人際平和,心態平和,豁達樂觀,無憂無慮,其身必健,其壽自長。

與人爲善是一壺洗滌靈魂的淨水。與人爲善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同情心,她是一種無形的相助,一種博大的愛,是一股矯正世俗的春風。道家的始祖老子說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萬物而不爭”,與人爲善者與水一樣能溶解萬事萬物,化解人間恩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爲善者能包容一切,氣度恢宏,胸懷博大;“水質透明,清澈見底”,與人爲善者白日爲善,夜來省己,心如明鏡……與人爲善跟水一樣精深博大。

善小而爲之,善小而不爲,受所處環境和心境的影響很大,受個人道德和修養規範的影響很大,受社會整體文明和和諧水平的影響很大。與人爲善在脫離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階段之後,是需要着力培植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對公民公德的要求是對與人爲善的規定性培植;從人性的角度看,激發與人爲善的情感,是追求心靈美好安寧的有效途徑;從人的價值取向看,激勵與人爲善的追求,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人的幸福指數來看,與人爲善的普及程度越高,人普通的幸福感越強烈。

中國傳統文化教人向善的善惡觀千百年來一直強烈地霸據着話語權,“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類的教化一代代地傳播着。然而對於目前與人爲善的一般狀態大家卻都不很滿意。人在日常遇到的普遍問題、矛盾和煩惱中,有一些是原則性很強的,需要認真對待。另一些則是因着人心不善而引發和激化的。這使得我們感受到目前整個社會對與人爲善的規定性素質要求的不足,同時也感受到我們個人對與人爲善的非規定性修養要求也很不夠。

與人爲善的付出,理應不懷任何目的、不求任何回報,你所付出與人的,不必念念不忘,而你所收穫於人的,應當銘記在心,這就是與人爲善的胸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