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2.37W人 

如今,手機已成了課堂上的一大公害,不僅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對老師的激情也是很大的打擊。關於無手機的課堂學習,有哪些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是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

  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

近年來,隨着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大學生每人至少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手機在大學生活裏越來越普遍,越來越發揮其巨大的作用。但同時,造成了大學生某些不良習慣,帶來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近六成大學生上課每十分鐘看一次手機。上課玩手機已成了國際難題。

很多大學生現在上課不帶課本,必帶充電寶,每隔幾分鐘就刷刷QQ空間、微博、朋友圈,課堂上學生“低頭族”、“手指控”見慣不怪,學生玩得開心,卻忽略了老師的感受。面對這種問題,我認爲應從以下三方面來解決。

第一,學校應制定相應的制度來規範學生。

我們學校做的不錯,聽師弟們說,他們這屆開始,上課前都要把手機靜音放到提前準備好的箱子裏每個人的手機佔固定位置,放時好放,拿時好拿。但是也不乏一些人拿備用山寨機代替,上課仍然玩。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出臺規章制度,把上課玩手機列入綜合測評減分程序,同時,老師做好記錄上課玩手機加入到平時成績減分項目,讓學生從心理上戒掉“手機”癮。

第二,俗話說,嚴師出高徒,老師們應以嚴教學。

大二時,我們“有幸”讓趙娟老師代課,大家都深感懼怕。趙老師上課嚴時出了名的,上課的時候不能交頭接耳,不能說話,不能趴桌子,在黑板上講課時必須擡頭看黑板,更不能玩手機,上課手機必須靜音,連震動都不行,不然,輕則狠狠的一頓批,重則報到輔導員那,平時成績判零。這是她上第一節課立下的規矩,在以後的上課中其實沒有那麼的嚴重。上課時有不聽課睡覺的,她就停下來諷刺一下那個學生,讓他一下子回過來神,上課有人忘靜音手機,只是停一下,瞪那個學生一會,然後繼續講課。上她的課沒有玩手機的,都很認真聽講,讓我們學了不少知識,期末考試就輕鬆了很多。她的嚴厲是表面上的,剛開始就先給了我們一個嚇馬威。老師們可以向她學一下。

第三,最關鍵的也是我們自己去戒掉這個癮。

大學生玩手機是爲打發時間,大學期間很是迷茫,要想真正克服,就必須樹立近期理想爲考試而學習,爲有更好的出路而增加自己的知識、能力。要不斷學習,增強自控力,跟周邊學習認真的同學比,培養學習的興趣。我之前也是不喜歡聽課,感覺很無聊,聽也聽不懂,所以就時常拿出手機玩,聊個天,看個視頻。可是經過一學期,成績一直比不上我們班第一的同學,她上課認真聽講,從來沒有玩過,上課總是坐在最前排。我一直不服氣,上課想玩手機了就看她一眼,上課一直跟她比認真,雖然最後的成績仍然沒有比過她,但最後上課沒再怎麼玩過手機。很多同學面對期末考試或是考研,都把智能手機換成山寨機,減少了玩手機次數,目標是明確的,所以對於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學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青春留不住,不要在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據報道,20xx年10月,廣西師範學院學生會發起了“無手機課堂”的倡議活動,得到大多數學生的積極配合。隨後,全區10多所高校共同倡議推廣“無手機課堂”在全校各個教室、教學樓設置提示語,讓遊離在課堂之外的大學生心無旁騖,迴歸課堂,取得了顯著效果。“無手機課堂是值得倡導的。”玉林師範學院思想政治課的陳老師表示,“青春留不住,當大學生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去拼一份獎學金,不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寶、玩着網遊,幹着人家80歲都能做的事,那要青春幹嗎?”

引導大學生制定大學生涯規劃,從大學生自身改善不合理使用手機的狀況是重中之重。大學生要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出前瞻性的規劃與設計,減少在人生路上的徘徊於困惑。設立人生理想,規劃短期目標,可以充實日常生活,健康規律地生活與學習。當學生老想着玩手機的時候,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賣力、天賦還比你高的‘牛人’,他們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個你永遠只能眺望的遠方。

  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

爲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強化課堂紀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5月份以來,生命學院在20xx本科年級推行“無手機課堂”試點活動,並向全院學生髮出倡議書,積極開展“創無手機課堂,加強學風建設”活動。“無手機課堂”是生命科學學院紮實推進優良學風建設、促使廣大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及聽課質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同時拉近了班級成員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是積極踐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西大學風的有益嘗試。20xx年9月開學以來,學院在所有大一大二年級班全面實行“無手機課堂”,以實際舉措紮實推進班風、學風建設,爲進一步提高生命學院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爲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強化課堂紀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5月份以來,生命學院在20xx本科年級推行“無手機課堂”試點活動,並向全院學生髮出倡議書,積極開展“創無手機課堂,加強學風建設”活動。

“無手機課堂”是生命科學學院紮實推進優良學風建設、促使廣大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及聽課質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同時拉近了班級成員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是積極踐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西大學風的有益嘗試。20xx年9月開學以來,學院在所有大一大二年級班全面實行“無手機課堂”,以實際舉措紮實推進班風、學風建設,爲進一步提高生命學院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無手機課堂心得體會

教育時評傳統文化的迴歸日前,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從制度層面上明確了各個學段的學生要學習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小學低年級初步感受漢字美,瞭解家鄉習俗;小學高年級熟練書寫正楷字,誦讀古詩;初中階段要臨摹名家書法,參加傳統禮儀和節慶活動;高中階段要閱讀經典,增強民族自信;大學階段深入學習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與此同時,爲了給傳統文化的學習提供優秀師資保障,《綱要》規定,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內容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蔘與職業教育教學;建立非遺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設立技藝指導大師特設崗位,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成立大師工作室。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在歷史延續中形成、發展的文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滲透在民族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中國三千年以上的農耕文明,哺育了以此爲土壤的傳統文化,根深枝茂,花灼實蕡。近代以來,隨着工業文明的發展,農業文明逐漸式微,傳統文化產生和長期賴以生長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歐風美雨的西方文化價值隨着現代化的潮流不斷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社會轉型時期,我們迎來了文化的多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道德多元化,但在熱鬧的多元價值觀背後,卻常常感受到社會心態和文化的失範。究其根源是社會主流文化的缺失導致主流道德的缺失,人們更多基於情感化和相對主義來作出選擇。在此意義上,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納入教育的範疇,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浸潤“尊長輩、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的德育內涵,有切實的精神培育價值。

由於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極大變化,在不少人看來,傳統和現代顯得很疏離。可是,傳統和現代應該是並行不悖的,甚至可以說,更好的現代化必須從傳統的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經了世代的選擇與積澱,真正的中國範兒與社會基本價值需要對傳統文化持一分敬畏心,尊重其價值,但不因循封閉,傳承優秀的技藝和理念,在更開放的現代化舞臺上,更自信地前行。

“無手機課堂”打了誰的臉。對於現代人而言,手機隨身帶差不多已經成了大家的基本共識。近兩年,隨着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手機以破竹之勢覆蓋了市場,豐富的娛樂和社交網絡平臺,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爲手機依賴症中的一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卻在埋頭刷手機。”“找到wifi,就像找到了組織。”各種調侃令人啞然。

三月以來,國內多所大學紛紛開始倡導“無手機課堂”:在上課之前,將手機調成靜音;放在指定區域,以期達到促使學生們集中精力認真聽課的目的。學生把矛頭指向了手機,將其看做是“離間”課堂上老師與學生關係、影響學習的“罪魁禍首”。

通過採取“無手機課堂”這樣的方式,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於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是對於學習而言,自律纔是最根本的,大學生更是如此。學生上課時寧願樂此不疲地埋頭刷手機看新聞、逛論壇,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交流,卻不願認真聽老師講課,有時忘帶手機甚至會失望地感慨一句“沒帶手機,這節課怎麼過”。這時,學生的心思是完全沒有在課堂上的,潛臺詞是:這課也沒什麼意思,還不如我自己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如果學生能夠從課堂本身獲得樂趣,能夠被教師身上縈繞的智性魅力所感染,自然而然會把聽課定義爲當下最重要的事,集中注意力。

青年一代是在互聯網思維下成長起來的。對於他們很多人而言,手機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而是一種長期習慣的生活方式。採用特殊手段的“人機分離”是難以長期維持的。手機只是一個工具,它強大的功能也給學習的方式提供了多樣性的可能。“無手機課堂”的目的顯然不是無手機,而是針對課堂積弊日深,學生荒廢學業、茫然度日的典型大學現狀,不得已實行的一個“下策”之舉,不管有效與否,終歸是有些無奈。但我從中看到的驚喜是,在幾乎整個社會都陷於電源插頭所帶來的“娛樂至死”氛圍中時,學生看到了自己所喜愛的事物帶來的危機,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然後呼籲不把手機帶到課堂,以最直接的方式進行自我約束,表達出渴望迴歸課堂學有所成的良好希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