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通用18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蓮說》讀後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通用18篇)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

素聞蓮花乃花中君子,早在小學時就聽得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而我也只是一笑,或許又只是某詩人隨口而吟的敷衍之作。然而,近日來我卻改變了這種看法。而且是真心佩服它,因爲不久前,我們學習了《愛蓮說》,我深有感觸,從字裏行間悟道了許多道理。

世間大富貴者,妖邪者,數不盡數,因而在這個世間,有人迷惘,有人昏沉地度日,而有人因爲一念之錯成爲了名族的罪人。在現在,這個安康的社會,各地仍不斷傳出貪婪官的新聞,更何況在古代呢?古代混亂。能在黑暗中脫穎而出,而不不甘落後者更難得可貴了。

黑暗之中,總是會有光亮星星點點。口中讀着《愛蓮說》,我又回憶起上次去雲山水庫的經歷。

剛坐上游船,全身的勁就使了起來,在那個炎熱的季節,每個人不免要出身汗,而越熱就渴望清涼。眼見表弟在船邊沖水,我已心生不妙。

纔沒過多久,他已昏迷過去。“本來身子就不好,還衝水乾什麼?”我埋怨道,忽然眼前一綠,與陽關的強射相比,荷花顯得從容、大氣任曲,太陽的荼毒,仍勇敢的直立面對。

它的蓮心已積累了一捧水珠,在陽光下散發炫目的光彩。仍而,有誰曾想:在散發光芒的同時,它不也在消耗自己的活力嗎?

豁然,我想到一種人,哪怕會消耗青春,甚至失去生命,也要盡力在歷史上留下淡淡一芒。譬如雷鋒、錢學森等。我又看向它,蓮葉在若有若無的漣漪沖刷下,洗盡生平一切污點,它傲立在那兒,就像佇立在天際中的一顆星。又想到表弟,我遲疑着抽出小刀,準備割兩片蓮葉,爲表弟納涼。

看着它,它視乎並不責備我的用心,在陽光下搖曳着,似乎想讓我儘快割下了它。但我只割下了一片荷葉,將荷葉擱在表弟的頭上。

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爲它那身子,雖生於淤泥中,卻冰清玉潔;我沒有割下它身體,因爲我不忍心讓獨傲的君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杆;我只割下一片荷葉,因爲我盼望以後有幸見到它的人,能從這少一瓣的荷花,知道一切,並尊重它。

荷花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灑脫的所在,而在閱讀《愛蓮說》時,我突然想到了這朵荷花,因爲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2

《愛蓮說》的作者是宋代大哲學家周敦頤,它描寫了荷花雖然身處污濁的環境,但是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令人尊敬的品格。作者通過對蓮花的喜愛之情,來讚美那些在污濁環境中都能夠堅定不移,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的人物。

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這句寫出了蓮花的不同尋常的可貴之處,是全文的精華之處。我們看到開放的蓮花總是朵朵清香,含苞欲放,楚楚動人。它是生長在污濁的淤泥中,卻清清白白,靜雅宜人,令人肅然起敬,卻又心生愛慕。 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我們做人也要一樣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學習蓮花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大千世界,萬千變幻,我們所處的環境總是變化多端。學習蓮花精神,就是在利益衝突面前,遇到追名逐利的時候,能夠獨善其身,保持清醒冷靜的態度,始終堅守自己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原則。

蓮花是生長在凡塵俗世的花朵,又是那麼超凡脫俗,獨具一格。它不象牡丹豔麗富貴,它不似菊花消極隱逸,永遠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浮華不喧囂,保持獨立。

讀完《愛蓮說》,我想,在我們的人生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時候,特別需要這樣一朵靜怡宜人的蓮花,時時提醒我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3

蓮,牡丹受人追捧,因爲它富貴有餘;水仙使人家養,因爲它亭亭玉立;甚至於玫瑰,都讓人採摘,因爲它嬌豔欲滴。花開千朵,蓮,似乎被人遺忘了。

蓮,穿着白衣,靜靜地臥在水面上,縱然有人走過,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離去——他們嫌蓮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貴,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種不羈的帶刺之美。當所有人都在愛別的花時,蓮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沒有報復,即便有淡淡的羨慕。但,它卻連淡淡的羨慕都是潔淨的,從不沾染世俗。

蓮,孤立凡塵,遠離那喧譁的塵囂。可誰又知它的內心豐富多彩呢?可誰都不曾細細觀看,不然,蓮也不用默默無聞了,人們都只愛看表面,都喜歡一看便知的東西,卻不知那些東西其實是膚淺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雖如一位天真少女,卻從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賞。她,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懂爭奪,不懂世故。蓮,卻又更像一位壯志難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蹟的出現,一如剛出生嬰兒的瞳孔:黝黑,乾淨,平靜。

默默裏,也不知默默裏流逝了多少歲月!

蓮,等來的是一位詩人。

蓮,等來的是一個知己。

蓮,等來的是一個時代。

自此以後,每到盛夏,當水平面上漂浮起白蓮,她,便成了夏天一道抹不去的風景線。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4

《愛蓮說》是宋代大哲學家周敦頤寫的古文。雖然有些地方看不太懂,但還是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大家都見過蓮花,可又有幾個能體會出蓮花的高潔,蓮花的君子氣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轉的語言表達了對蓮花的讚美之情。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美麗的蓮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寫的那樣嗎?

開放的蓮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蓮花含苞欲放,楚楚動人。早上的蓮花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晚上的蓮花,若隱若現,朵朵幽芳。近看蓮花,像一個寧靜素雅的少女;遠看蓮花,好像很多身穿紗裙的女孩在舞蹈。總之,蓮花就是給人一種身心清爽舒暢的感覺。

作者雖寫的是蓮花,但他卻是借蓮花來說做人的道理。“蓮,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說:“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嗎?”他生活在那麼一個悲慘黑暗的社會裏,到處充滿着陰謀與欺騙,可他卻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品格嗎?

如果這個世界人人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我相信世界的明天就會更美好!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5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衆”。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瞭《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瞭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一罷了。這爲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爲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爲強烈,爲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爲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衆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衆心態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爲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歎爲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回味。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6

自濂溪先生寫下著名的《愛蓮說》後,蓮花一夜間名聲大振,成爲了端莊高雅,廉潔自愛的代名詞。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爭先恐後地買蓮,種蓮,賞蓮。北宋掀起了一股“愛蓮熱”。

再說牡丹,已被遺棄在一角。在沒有人喜愛牡丹。沒有人願意被人稱作“富而不貴,譁衆取寵”。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罵名與人們的唾棄,在陰暗的角落獨嚼苦寂。

蓮花的風光可謂高絕一時。朝臣權貴爭着擁有它。一邊借它以表自己“潔身自好,不慕榮利”,一邊暗地裏,玩弄權術;遷客騷人爭着吟頌它,按照《愛蓮說》如法炮製,依葫蘆畫瓢,寫下了大量諸如《愛荷說》、《蓮花銘》等等堪稱“一絕”的詩篇;一般商賈搞不懂《愛蓮說》,更不會寫詩,但他們競相高價購蓮,在家中開鑿數畝池塘種蓮,邀請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財力;就連街頭巷尾的食肆客棧,也爭着借蓮的名義大開什麼“蓮花閣”、“愛蓮樓”、“賞荷館”,天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老闆掙錢掙得笑不攏嘴……蓮花,已成爲了走紅的“明星”,風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當年濂溪先生筆下默默無聞的花之君子了。

幾年後,一文人路過一片荒原,吃驚地發現了在繁盛綻放的牡丹。花團錦簇,鮮豔奪目,雍容華貴。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在花雲香氣繚繞中,揮筆立就《牡丹賦》,把牡丹比作高貴的象徵,卻把蓮比作僞君子。不久,《牡丹賦》成爲了人們的新寵兒……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7

何爲君子?大度、謙和、會忍耐?不計小利、是非分明、講義氣?在我周圍的人眼中,君子是一個十分抽象的詞。何爲君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宋朝有一位名叫周敦頤的學者,在他的眼中,“蓮”就是花中的君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其實,先前我對蓮的理解就像是對君子一樣模糊。在夏日的池塘裏,碧綠的蓮葉與潔白的蓮花顯得那麼普通,就像一杯加了無數次水的清茶,淡的普通。但作者卻在這普通中找出了千千萬萬個不普通。他通過蓮與牡丹、菊的對比,表述出自己對君子的理解,表達了對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讚美,託物言志。蓮清新淡雅,有德行、有毅力。蓮是君子嗎?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對君子也有獨特的見解。在他的眼中,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且善施教化地人才是真君子。就此看來,君子似乎是中國古代所有美德與精神的代表,是這樣嗎?

我認爲,君子不一定要說得死板,只要一個人有德行,有志向,有毅力,明辨是非、謙和大度,會忍耐,圓滑有度,能迅速適應周邊環境,懂生存,就可以稱上君子。也許,他們能有一兩個缺點,也許他們並不溫文爾雅,也沒有學富五車,但現代社會的真君子一定要是個懂得生存的人。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8

聽了楊老師執教的《愛蓮說》,我受益匪淺,楊老師課堂設計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前交流。楊老師的課前交流可以說駕輕就熟,簡單的幾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不再陌生。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語文要善於提問、敢於提問。這就爲整個課堂提供了一個學習活動的平臺。

其次,理解文意。對於文言文教學,疏通文意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怎樣使學生動起來,既學到知識,又鍛鍊能力?楊老師採取提出問題生生問答師生互譯的步驟,達到了這一課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楊老師從語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個方面着手,採取提出問題示範舉例小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驟,完成了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始終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課堂氣氛及其活躍。當學生遇到困難,思路暫時中斷時,楊老師總能非常恰當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我十分佩服楊老師課堂語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維的機智靈活,佩服他對課堂極好的駕馭能力。學生們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得到了蓮花君子一樣的品質這個結論,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讚美蓮花實則讚美像蓮花一樣的人,使學生輕輕鬆鬆地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

課堂上,老師就是一個導演,學生就是演員,演員的表演要靠導演去指導,要想使演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關鍵看導演的點撥,楊老師非常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9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寫出的《愛蓮說》受到了許多人的讚許。我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一年前,剛開始讀這篇文章,就感覺與以往所學習的古文區別甚大,此文辭藻華麗,句段簡潔,很是富有詩情畫意。

但是,隨着後來越來越多的閱讀,讓我對此文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

“蓮之出於泥而不染”這千古名句,一直以來被世人所傳頌,蓮花也因此而受到比牡丹、玫瑰等更高的評價。而對於這句話,我卻有着不一樣的看法。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固然不錯,當所有的人都在關注着蓮花的高潔的時候,是否有人注意到蓮之腳下的淤泥呢?如果沒有塘中淤泥的培育,蓮是否還會有如此華麗的外表?更何況“蓮中通外直”,世人也只是看到它正直的品格,是否想到它僅僅只是虛有其表,而腹中空虛呢?由此觀之,周敦頤寫的這篇文章只是從單方面道出了蓮的美,而忽略了它的醜!

聯繫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全面的人才,《愛蓮說》這篇文章的思想無疑不是抑制着人們的創新精神,社會因此得不到更好的發展,人才不拔尖,一個民族可能會因此而失去新的嶄新的局面。綜上所述,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全面,不能人云亦云,而放棄本來的創新能力。

通過這篇文章,我個人受益匪淺。它告誡了我看問題不應該只是看其美好的一面,而要抓住錯誤,並且要及時改正。在成功之時也不能忘本,就比如蓮之所以如此美麗,那是因爲有淤泥的栽培。如果不是在淤泥的培育下生長出來的',蓮花絕不會如此高潔。做人也決不可虛有其表,外表在某些時候時候只是一張通行證,當進入某個領域之後,還是少不了真正的才華和學問,虛有其表,就如繡花枕頭一般,再漂亮也逃不過智者的眼睛。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0

古往今來,蓮花一直有“花中君子”的美名,追其緣由,向來是出自背誦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這篇愛蓮、贊蓮的美文,歷經千年,多少文人墨客說誦吟詠。由此,蓮花也不再是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人們賦予了它心的生命意義。讀完這篇千古美文,心中存有些許疑惑。

周敦頤愛蓮、贊蓮,因爲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同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是他認爲蓮花所具有的可貴之處。而我對此卻有着不同的理解。“中通外直”的釋義是“中間是空的,外身挺直”。而中間是空的不正是“腹中空空無點墨”嗎?如此華而不實的花又怎能稱之爲“花中君子”呢?

周敦頤還認爲,蓮花的君子之風還體現在它的“不蔓不枝”。“不蔓不枝”的釋義是“不生枝蔓,不長枝節”。周敦頤認爲這正體現了君子不愛慕名利,不攀權附貴的高貴品質。而我認爲,不生枝蔓,不長枝節是蓮花的一個缺憾。因爲它決定了蓮花不能向更高處攀爬,如此不思進取的花,還能稱得上是“花中君子”嗎?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魯迅先生曾經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由此可見,君子不該安於現狀。

同時,“亭亭玉立”的蓮花十分清高,它是不願與人親近的,甚至有一點兒桀驁不馴。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告誡劉禪:“誠意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可見,清高實際上就是在堵塞忠諫之路。所以,作爲君子,應該放下清高的姿態,廣泛去聽取別人的意見。

君子之風,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應該從內而外散發的氣節。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1

樸素,清純,傲立於荷塘的蓮花晶瑩玉潤,給人以清涼之感。

蓮,渾身是寶,蓮子可食用,清涼祛火,蓮子中的蓮心可泡茶,蓮藕可食用,整枝蓮皆可入藥。可是就是這種作用如此之的蓮,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菊,在百花零落後的九月吐幽芳;牡丹,十分濃豔嬌媚,可週敦頤卻獨愛蓮花,因他既不願意隱密,也不貪圖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因爲“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一文作者借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這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者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愛蓮說》一文不僅是作者對蓮的喜愛,借蓮抒情,更告訴我們做人要品格高尚,不能貪慕虛榮。

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充分體現了蓮的品質之高,表現了蓮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操守,這種高尚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一朵晶瑩玉潤的蓮花從骯髒的污泥中生長出來,潔白晶瑩,淡雅高潔,即使經過清水的洗滌也不顯得嬌豔,因爲這是爲人之本的道德信念。

自古以來,如蓮一樣高雅寬這士數不勝數,如李白,蘇軾,李商隱,他們即使面對那一黑暗的社會,卻依然潔身自好,身爲現代社會的中學生,我們不必隱逸,但我們現在應好好學習,不互相攀比,要有耐心,要做君子,自覺抵制社會的不良風氣,遵守《中學生守則》,做一名好學生。

周敦頤愛蓮,我也愛蓮,不僅是因爲蓮渾身是寶,皆可入藥,更是因爲蓮的君子性格,我們應學蓮,學蓮之高尚,懂蓮之文雅,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安靜學習,做到“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2

《愛蓮說》是宋代的哲學家周敦頤的一個著名作品,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蓮花的美麗與純潔的品格。而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寫出了蓮花的純潔,更使《愛蓮說》千古流傳,天下皆知,成爲世人詠人的經典。

蓮花,在盛夏開放,有着水嫩乾淨的顏色,亭亭玉立的身姿,還有那淡淡的清香,令人涼意暗生,惹人憐愛。周敦頤則通過這篇文章完美地表現出了蓮花的美好以及對蓮花與衆不同的感情。那千古名句更是道出了他眼中的蓮花的品質,不虛僞、不做作、虛心、高尚、正直。作者不僅僅是描寫有嬌美外表的植物,也說出了作者對自己的要求和對人生的態度。在文章的最後一段,他感嘆了世人只愛富貴與美麗,甘願隨波逐流、不思進取、不重內在的做法,也對這樣的社會感到惋惜和無奈。但是他會讓自己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成爲一個君子,而不是去隱逸,漠視這一切。

周敦頤將蓮花喻爲花中君子,表達了對蓮花的喜愛,更表達了對君子的崇敬。君子,不僅有着知書達理、正直坦蕩的品質,更包含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氣概。在現在,我們看似不需要成爲君子,只要能有錢就行,人們缺少了君子的品質,爲了利益同流合污。如果人們能有君子的品質,那麼世上便少了勾心鬥角,更少了戰爭,多了和平。所以我們要學習君子的品質,讓世界變得更好。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有時候,我也意志不堅定,例如我看到別的同學在抄作業,也會忍不住跟着抄,不自己獨立完成作業,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現在我知道我錯了。我希望自己能變得正直、表裏如一,像蓮花那樣純潔高尚,成爲一個誠實的人。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3

今天,我認真的閱讀周敦頤寫的《愛蓮說》這篇古文,不既使我心潮起伏,而且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大家都見過蓮花。開放的蓮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蓮花含苞欲放,楚楚動人。早上的蓮花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晚上的蓮花若隱若現,朵朵幽芳。近看蓮花,像一個寧靜素雅的少女;遠看蓮花,好像很多身穿紗裙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周敦頤的《愛蓮說》,通過對蓮花與牡丹、菊花的對比,表現蓮花的高潔,表達了周敦頤獨特的審美情操,以及對人云赤雲之流俗的厭惡。周敦頤將自己比喻爲君子。君子難爲,猶勝於避世也。這不正是作者的孤芳自賞嗎?一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就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見作者是多麼愛慕蓮花啊!

文中說“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裏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她19個月大時,由於急性腦充血而喪失了聽力和視力,但她不畏困難,勇往直前,最終戰勝了命運。她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嗎?雖然她生活在一個全無光明的世界裏,沒有自由和力量,但她一直堅持着,永遠沒有放棄的念頭,不被那些“淤泥”而污染。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品格嗎?

社會很複雜,我們要先做好一個學生,長大後進入社會才能做好一個社會公民做一個像蓮一樣的人,高風亮節,清雅脫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 的化身,相信蓮教給我們的品質,一定能讓我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蓮的品質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爲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讓我們貢獻出自己小小的力量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吧!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4

今天,我讀了南宋學者周敦頤的一篇議論散文《愛蓮說》之後,頗有感觸。花,值得人們喜愛的實在繁多。東晉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李氏唐朝來,人們十分喜愛牡丹,而,周敦頤不人云亦云,只喜愛蓮花。

因爲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的洗滌而不顯得妖豔……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作者用隱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愛。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

文章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讚美,歌頌它堅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托,用菊花正面襯托,用牡丹花反面襯托。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現了蓮花的高潔品質,現在人們也用來比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人。

有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愛蓮說》,是一篇讓我感動的文言文,真是體現出一種讓人自悟自醒的力量,去追求那高潔的人生品質。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5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千古名句已經是家喻戶曉,它一般用來比喻一些不受不良影響的,意志堅定的人。可大家又是否瞭解這句話的出處呢?其實這句話出自明朝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品味這篇著作吧!

《愛蓮說》的作者以蓮花自喻,通過讚美蓮花表達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標:過一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同時也委婉地批判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在《愛蓮說》一文中,也有許多的經典詞句,它們也各有各的涵義。如“出淤泥而不染”表示高潔,不同流合污;“濯清漣而不妖”表示端莊,質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示正直,剛正;“香遠益清”表示美名遠播;“亭亭淨植”表示高貴,廉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示莊重,神聖和清高。這篇文章還以襯托的手法突出了蓮花的高潔品質,其中以菊花爲正託,牡丹爲反託。

我對這篇文章的感覺就是:讀着這篇文章時,你會被它那清新的氣息所吸引。讀完這篇文章,你會回味無窮於它所要表達的蓮花之美,當然這種美包括外在的簡潔美和內在的高潔美。願所有的人都能撇棄一切的敗壞,像蓮花一樣高潔,清雅,端莊,正直。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6

世間花卉品種繁多,特點各異。牡丹冠絕羣芳,海棠嬌豔超凡,水仙雅潔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頤卻獨鍾情於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讀了周敦頤的《愛蓮說》後我才恍然大悟。蓮花的外觀、精神、修養無一不讓我爲之動容,無一不讓我陷入無盡的感染中。

作者用《愛蓮說》這篇文章中對蓮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寫,讚美了正直高尚的氣節,鄙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藉以表現出作者自身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對蓮花的描寫正是作者對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詮釋。試問,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呢?

封建統治時期,那鳴冤的鼓聲不絕於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爺們卻在後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數着做案人送來的“白花花”的銀子。當今現代,家長掀着大包小包的禮品樂滋滋地叩響老師家門的人也不在少數。

蓮花尚且能夠做到不願意隱退,不貪圖榮華富貴,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

當然,所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並非是指像劉禹錫那樣隱居山林,從此不問世事,這是斷然不可取的。如果不問世事,只關心自己,確實也可稱爲“潔身自好”,可是換一種方式,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漣而不妖”也並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這就叫做“不妖”,社會總在進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滯不前,而是指蓮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斷洗濯、滌盪,唯恐蒙受些微不潔的心態,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蓮花素淨雅緻,儀態莊重的本質,而並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愛蓮說》這篇文章教會我們要有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鄙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墊的惡濁世風,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這篇文章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7

宋朝著名的的哲學家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古代散文中的膾炙人口的名作。表現了作者堅貞的氣節和潔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廣爲傳頌。黃庭堅還稱周敦頤“人品甚高,興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提到了“晉陶淵明獨愛菊”,下文進一步提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陶淵明是我們所熟悉的東晉大詩人,文學家。他的詩文辭賦中,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他優秀的作品中隱喻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他當官還不足三月就辭官歸隱。他渴望人人有個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菊花不與百花爭春,卻在百花凋謝的寒秋悄然獨放,真可謂是隱逸者了。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陶淵明爲什麼只喜歡菊花,意思是不願意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來,確實應該大加讚揚。在哪社會環境下,真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爲受到了失敗挫折,被一時的黑暗籠罩着,就喪失進取鬥志,幻想着有一個能避開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這是消極的做法,被動的也不現實,那五一會把自己包圍在一個小圈子裏,自行其樂,不參與外界活動,一個人如果這樣活着,縱然飽食終日,可還有什麼意義呢?隱居也許能辦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況現在的社會,根本不同與那時的環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麼能遇到問題就退縮,遇到惡勢力就隱而退之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隱居是自私的。

也許有人說,隱居使自己不會與邪惡鬥爭人,很難想象會不會被邪惡玷污,征服。

潔身勝於隱身。我們身處在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要有頑強的進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過去和今天時代不一樣,時代允許也需要我們只是邪惡,做勇敢於鬥爭,不怕污身,勇於潔身,有所作爲的“弄潮兒”

《愛蓮說》讀後感500字 篇18

在我書房的牆角,有一尊花瓶。之所以稱其爲“一尊”,是因爲它太瘦了:上下兩端寬,到了中間一下子窄了,彷彿病弱的孩子,讓人擔心;又彷彿窈窕的舞者,頗有幾分靈活的動感。

這花瓶並不像名字大作那般珍貴,只是普通的樣子,卻足以叫人愛不釋手了。在那瘦弱的頸裏,裝着幾樣東西:一束乾花、幾枝蘆葦,乾花是原來有的,而蘆葦是之後放的,這倒映得它有幾分妖嬈了,花瓶是透明淨澈的,便可看到蘆葦根本上的泥土,遠遠地看去,既不礙眼,也添了幾分鄉土氣息。在那花瓶的邊上,雕着淡雅的小花,不知是蘭還是什麼,總之,彷彿舞者身上絢麗的裝飾,若是比作那瘦弱的孩子,這小花——便是帽檐上的花環了。

我自願把這花瓶比作君子,便不願再將它的妖嬈展現,但這花瓶的美,卻遠在心目中的君子之上了:你若誇它,它便搖搖那瓶中的花兒,像是說:“過獎了!”遇上不喜歡的人罵,它也不怒,一動不動,大有“沉默是金”的意味。你看這花瓶的時候,它就把花兒對着你;若是不看,它便老實地盛着花兒。

有人說國畫好,有人說書法妙,還人有誇木雕、石雕,而我自愛我的花瓶,便把那雨點般的讚揚擋在背後,再觀賞那花瓶:把它放在琳琅滿目的工藝品中,它也許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它的心中所盛着的美,是那般色彩絢爛古玩所不及的,也是我們所不及的。我若把這瓶看作榜樣,那必遭人們的嘲笑。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愛蓮說》來,作者我記不清了,只是隱約記得其中一句,用白話講便是:愛菊的有陶淵明,愛牡丹的人很多,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這篇文章若作爲狀物文,也許有些牽強,但我依然把這尊花瓶記在紙上。追求樸素美的人並不多,就像《愛蓮說》:“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是啊,珍惜簡潔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