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63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刀鋒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刀鋒讀後感範文

刀鋒讀後感範文1

“相信人生最大的滿足在於精神生活。”對於拉里來講,用這句話形容他最恰當不過。經受過戰火的考驗,經歷過戰友拿命相護的震撼,他看似迷茫,實則頓悟,物質的繁華,安穩的現狀難敵內心的空虛,於是他選擇“閒晃”,深入書海,走南闖北,做他人不屑一顧的勞力,以身體的疲憊換取精神的舒展。甚至最後散盡積蓄,亦在所不惜,不管是他的人還是他的心始終都在路上,似乎無論落腳何處都能心安,又似乎哪裏都不足以讓自己真正的完全的歇落。

相比拉里,伊莎貝爾恰巧和他相反,豐富的物質生活才能帶給她滿足與快樂。優雅的儀態,優渥的生活,對自己千依百順的丈夫,一對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凡是一個女子該有的她都有了。按說,她該知足,可她卻一邊逢人炫耀着自己的恩愛幸福,一邊還想得到自己昔日戀人拉里的愛,這焉能說不是她精神空虛的另一種寫照?

最是同情那個一生熱衷於上流社會的艾略特,他生命的遵旨似乎就爲那一個接一個的豪華派對,似乎只有日夜穿行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想起他臨死前還不忘那一場已被出局的宴會,總會莫名的感到心酸。多少風光無限時的前呼後擁也未必能換來耄耋之年時的噓寒問暖…

關於蘇菲最後的結局,也許不能說是最好的.歸宿,但那也算是一種解脫吧。本應滿滿的幸福在一夕之間分崩離析,原來從天堂到地獄之間也不過一步之遙。痛失所有,生無可戀之處,選擇遊戲餘生也許不可取,可也輪不到像伊莎貝爾那樣的人去指手畫腳。(就算她也經歷過不幸,丈夫格雷受到經濟大蕭條的衝擊,遭遇破產,而她的不離不棄一樣讓人動容。但和蘇菲的遭遇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傷口不在你的身上,你又如何知道那究竟有多疼?好不容易蘇菲有了從良的一線生機,終究也毀在伊莎貝爾的一己私慾上。本來可以救她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不成想卻做了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果真是優雅迷人的皮囊下依舊藏着人性深處的惡。

你看,毛姆的書總能這樣不動聲色的力透紙背,讓你在隨着書中人物命運的起起落落的同時,不由自主的去陷入某種思考,關於人性,關於生活,關於良善,關於選擇……你未必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你至少會漸漸明白自己不想要什麼。這個世上,每個人都在奔忙,無論是像特立獨行的拉里一樣瀟灑的只爲豐盈的精神而活(其實,大多人做不到如他這般),還是樂此不疲如伊莎貝爾那樣一心追求豐厚的物質生活(大多人都在這個行列),原本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只是不拘哪樣,都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別輕易丟棄自己內心的良善……

刀鋒讀後感範文2

外國的經典小說一開始閱讀時總是有點絮絮叨叨的感覺,如果能靜下心來一口氣讀個好幾章,對於我來說才能真正進入作者所營造的那個世界。前段時間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對於作者所塑造的那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非常不理解,讀了《刀鋒》之後,才大概對毛姆這種非常聰明的寫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這兩本小說都是按照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親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來,而且一般會跟主人公的親人或朋友有着非常親密的來往,使“我”能夠從第三方聽到關於主人公的不同階段的故事。

說實話,無論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會非常崇拜,但永遠不會去嘗試成爲的一種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說他們看毛姆的書會有種想要立馬辭職去浪跡天涯的衝動,但是沒有幾個人會真正的這樣做。“我”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個尋常的過客,“我”時常勸說他走常規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盡家財的做法,當聽到拉里說他要去做一個出租車司機,“我”覺得他真是瘋了,和拉里去辯論錢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這麼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筆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鋒》這本書中,主人公拉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會喜歡這樣的一位陽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馬伊莎貝爾一開始有着讓人豔羨的愛情,那是少年時代純粹直接的吸引,而當拉里一心要追尋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質生活時,伊莎貝爾也很理智地選擇了能夠給她體面生活將她奉爲女神的格雷。兩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場面,拉里對於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願我能讓你認識到,精神層面的生活是多麼令人激動,生活的體驗是多麼豐富多彩。可謂生機無限。可謂不亦樂乎。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比擬,就是你自駕飛機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種無窮大包圍着你,使你陶醉於無邊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種欣喜若狂是你不願用任何世上的權利和榮耀來交換的。”

但這種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無法體驗到的,若非拉里能夠一直頭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閒逛,他也無法體驗到這種從容與無窮。而伊莎貝爾想要的是現實世界的從容。他們非常自然的分手,兩人之間沒有一絲不快,還能體面地參加社交活動。

毛姆寫拉里講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爲讀者我們跟着“我”去聽他講故事,“我”問出讀者想問的問題,就讓這樣一個人好像與我們有着似遠而近的距離,這是毛姆的聰明之處,他作爲一個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讀者一樣的眼光去聆聽拉里的故事。

但我還是沒有理解《刀鋒》這個書名該理解爲什麼意思,可能還只是讀小說讀了個熱鬧,只能用扉頁的這句話再做個結尾:

“剃刀之刃難以逾越;

智者雲,救贖之道亦是如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