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9.58K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菊與刀》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1

在本次活動當中,大家以阮辰陽同學首先分享的《菊與刀》爲開端,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恥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獨有的“割裂感”,在這樣的討論之中,韓天雪同學想到了自己最近閱讀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懺悔式的語言,又提及在書本《文明的進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種羞恥感的前移”進一步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什麼纔是羞恥感?羞恥感從何而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產生羞恥感的?關於人類文明的話題繼續着,章子娟同學分享了《芳華》這一書,並提出“爲什麼人們會對、並且能夠對一個‘好人’進行道德審判?”在同學們提出多種結合書本時代背景的答案後,章子娟同學又建議我們將時代背景虛化,來探討道德審判本身的邏輯和合理性。

《菊與刀》讀書筆記簡評

通過本書的確能夠對於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瞭解,其中作者對於“恥感文化”、“義務義理”與“人情”世界的獨立並立性,以及日本等級制的考察非常精闢,而且在邏輯上來講,以上的文化觀察均能夠較好地解釋並支持戰後美國對於日本地處置措施。

然而,由於是通過異國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當然會出現一些偏差之處:據日本方面的評論,雖然作者描繪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許多部分實則是日本軍部的宣傳所導致的誤分析,沒有深刻考慮到日本各階層文化的異質性,反而更似描繪“日本軍部宣傳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書是在二戰日本戰敗的背景下寫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對於日本歷史的考察較爲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無法做到非常細緻。然而,這些侷限並不妨礙本書成爲文化人類學的經典著作而廣爲暢銷。

《菊與刀》讀後感2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爲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說什麼。也許他們會爲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着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爲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裏,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着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後感3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爲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溫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溫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污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爲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爲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爲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爲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裏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爲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爲是T皇,這也就是爲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爲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的士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爲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污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污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通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着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4

菊花溫文爾雅,恬靜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作者採用兩個對比如此鮮明的名詞命名,也正說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譯者在序中舉例爲"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

日本作爲中國隔海相望的老鄰居,無論是甲午戰爭到9·18事變,亦或是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都讓日本同血腥、殘暴等貶義詞一起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裏。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現,可以總結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這幾個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並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鬥爭中加以運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級制度可謂是異常重要。並且相比於中國來說,在封建時期日本的等級制度無疑要嚴格得多。在中國,科舉考試成爲了從一屆平民到行政官員的橋樑,但在日本,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通過世襲的方式固定了下來。在四個世襲等級之下的賤民大多從事各種污穢職業,不被人們當做人來看待,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將從事這樣的職業。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輩分,提倡"父權"至上。其他人必須絕對服從長者的主持。對於日本人而言,長子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性別也與一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權至上",婦女的社會地位便顯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級制度有着分不開的關係,他們不得不無條件的服從比自己權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這突破牢籠的野心,而又對制度無可奈何。

作者將日本文化概括爲恥感文化。據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在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殘暴和屠殺,表現出他們沒有罪惡感,他們戰敗不願投降而寧可自殺,便是因爲他們認爲當俘虜是一種恥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義"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圖報"作爲自己的人生準則,在他們看來,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是有兩種恩情卻是他們必須報答而無法回報完畢的: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從古至今,日本多次引進中國文化,但日本人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忠孝恩情義的文化。日本文化的恥感文化,情義觀念以及近代日本發展的如此迅速,確實存在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了解日本這一國家。

《菊與刀》讀後感5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爲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爲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着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爲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6

菊與刀讀後感範例

有幸讀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這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也是文化人類學的經典之作。餘華曾說:日本不是喊幾聲"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來的歲月裏我們還得與這個曖昧的鄰居一起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那麼"瞭解日本"確實是"關愛中國"的前提之一。通過這次略讀讓學識疏淺的我對日本——這個特殊的鄰居,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遵爲至美而剛柔相濟。作者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的矛盾性格,着力闡述日本傳統之二元性,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即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裏。

戴季陶有言:他們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從中國、印度輸入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夠通通消化起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更把這個力量來做基礎,迎着歐力東侵的時代趨向,接受由西方傳來的科學文明造成現代的趨勢。民族的數量,現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他,實在日本這一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敬。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看法,他們的這種樂於學習,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實爲可贊和學習。

這本書共有十三個章節,分別從行爲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度、自我修養和兒童教育等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中可以解讀出日本民族歷久形成的種種文化模式,包括負恩與報恩的壓力、義理與自由的抉擇,享樂的人情觀與自虐的修養法。還有別樣的兒童教育傳統。這些充滿矛盾的外部行爲模式及內在文化體系,使我們逐漸窺見了嚴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級制度下日本"恥感文化"的源數。

書的第一章節寫的是任務——研究日本。爲讀者如何瞭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方式和角度做了很好的引導和介紹。觀察鑽研日本人的戰爭行爲細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利用圖書館資料、圖片以及在日本拍攝的電影,來研究他們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來走近這個矛盾體民族,瞭解它的文化模式。

第二、三章是戰爭中的日本人和各得其所,他們是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對等級的信仰和信賴也超乎世人,但也有靈活性來變通等級制。日本人認爲精神是主要的、永恆的,物質是附屬的、瞬間的。戰爭中他們完全是‘憑主觀意識的’,信念建立在"諸事俱在意料之中".對天.皇絕對忠誠、投降可恥和自我犧牲的思想深入人心。臣民、戰士的這種絕對等級信賴和靈活變通態度,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各種劇烈變化的行爲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日本士兵寧可刨腹自殺也不願投降做俘虜,以死謝罪,證明對天.皇的忠誠。甘願投降的士兵一心一意的服從招降的隊伍,還是以一個軍人戰士該有的姿態來投入戰鬥,只不過把槍指向了自己的同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爲讓世界很多民族爲之不解,他們的這種"怪脾氣"是世界人類文化學研究或者心理學研究等等,想要弄明白、求突破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第四章是我感觸反思最多的一個篇章,講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的座右銘是:萬物各歸其位,各得其所。明治維新政治家們謹慎劃分了國家在政府職能方面及國家神道在宗教方面各自的權限範圍,他們把其他領域留給了人們,但確保了自己處於新的等級制最高層。如此一來,對於他們認爲事關國家大事,他們足以直接插於控制。對於工業發展領域,日本選擇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閣下"們制訂發展方針和相關政策,他們不僅制訂計劃,而且也創建並動用政府資金扶持他們認爲有需要的企業,當企業達到了預期中的"運營有度、生意興隆"政府就賣給私營公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取得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對比一下清末的洋務運動,不得不承認日本天.皇政權的英明、卓見。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洋務運動時期統治集團的當權者不那麼集權謀私,多以國家、民族的興旺着想,洋務運動的功效就不會如此這般弱小。

此外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他們對於"報恩"的理解,對於天.皇的無限絕對忠誠,就是他們重視報恩的一種表現。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有一種歷史負債感,把自己日常的決定和行爲都作爲報恩,比如努力工作、極端敬業,尊重服從領導上級,都是報答情義的表現。

最後,通過對《菊與刀》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對日本的文化和日本民族二元性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同時激發了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濃厚興趣,從而去更深入的瞭解與探索。

《菊與刀》讀後感7

其實,《菊與刀》中最經典的一些概括,在蔣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蔣百里是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們在看了蔣那些未來中日戰爭的預見和判斷時嘆息幾聲。雖然,蔣的判斷和預見爲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書比起《日本論》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論》一書順帶在結尾把蔣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紹的這些書,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周作人的《日本管窺》,今天看都沒什麼價值,尤其是《日本國誌》。

我知道的最後一本企圖全面而籠統介紹日本的書,是臺灣人許介麟寫的《誰最瞭解日本》,許同志對他之前所有寫日本的書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沒看出格外有價值的觀點出來,也許是他的決心和掌握的史料與他所掌握的理論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緣故,總之,我對此書沒什麼特別印象,如果不是通過GOOGLE,我甚至不記得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準確名字。當然,他給了我一個按圖索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好書。

其實,賴肖爾(六十年代美駐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與刀》在全面瞭解日本近現代歷史更有價值,但爲什麼上述書在中國統統不如《菊與刀》更著名,這真是件邪門的事情,也許,所謂民族性的判斷之類東西,比起單純的結合歷史分析的東西,更能滿足大衆獵奇的口味,也許,對大衆而言,一個人、一個國家全面而真實的面目並不值得特別關心,能提供多少新鮮奇特想象的東西才最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菊與刀》讀後感8

說到日本,恐怕很多中國人馬上會想到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它太有名了,太有影響力了,使得太多人張嘴就能重複其中的幾句經典論斷,雖然多數人並沒有真看過它。

因爲本尼迪克特本人畢竟是科班出身,體系嚴密,再加上《菊與刀》的名氣,任誰推薦,它都會是首選。不過,說實話,重複看這本薄薄的經典小冊子,給我的厭惡感比重讀《光榮與夢想》來得還要強烈。這本書絕不是寫給中國人看的,如果中國人藉助一個西方人的眼睛來了解同一文化圈中的日本,我相信對日本產生的誤讀和準確瞭解會一樣多。因爲本尼迪克特對日本的許多論斷,是西方視野下東方人的共性,而非日本的獨特個性。最典型的是這一論斷:日本文化是沒有"罪"感只有"恥"感的,在"恥文化"下,善行是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維繫的,而在"罪文化"中則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省。這一所謂的"知恥不知罪"理論,幾乎總是被今天的中國人拿來解釋日本爲什麼缺乏真誠的懺悔。可是,很少有中國人認真想過,這一所謂的日本文化特徵,完全是東方文化的共性,所謂的"罪文化"源於基督教的原罪說。中國人的悔罪意識絲毫不比日本人多,如果論今天兩國對歷史的反省,日本的態度要比中國誠實不知多少倍,當然,那是因爲日本有戰敗後被施加的外在強制力。

不少吹噓《菊與刀》的文字稱,是通過這本書日本人才真正地認識了自己,這也太扯淡了,固然西方在現代各方面的成就都遠強於中國和日本,但把一個西方人的小冊子吹噓到這一程度,這也對西方崇拜得太過頭了。

在《菊與刀》之前,風靡整個世界介紹日本的書,是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這本同樣很薄的書應該很對今天某些中國基督教學者的胃口,因爲他們一直認爲一個國家總得要與某種宗教全面掛上鉤纔會有現代化,當然,他們早已認爲"某種宗教"其實就是基督教。這種觀點,當年也困繞着新渡戶稻造在霍普金斯大學的導師--給日本一個突然現代化成功的宗教理由先?於是,就有了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如果有人認爲得有學術味纔是好書,那麼,《武士道》是本學術味道比《菊與刀》濃得多的書。《武士道》是剛剛"開化"的日本在"文明世界"最好的公關名片,新渡戶稻造因此被日本政府格外褒獎。

《武士道》使武士在西方人眼中成了高尚的騎士、紳士、知識分子最完美結合的象徵,而不是今天中國人概念裏簡單的野蠻殘忍。《武士道》一書中對"武士道"的褒揚和作用的論述,恐怕中國人無法接受,但是,西方的騎士與武士相比是文盲,因爲中世紀的歐洲貴族也大都不識字,中國的君子與武士相比,則迂腐而無武勇,在西方和中國,騎士和君子在社會變革的作用的確無法與日本的武士相比,甚至他們起的是相反作用。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武士道》成書之時,日本正處於正在成型的上升期,新渡戶稻造完全預見不到"武士道"延伸出的另外一面會把這個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國家附屬軍隊的畸形怪胎。

在《菊與刀》之前,全面評價日本的書,最有名的是戴季陶的《日本論》,今天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認爲,戴紀陶的《日本論》對日本的認識深刻程度遠在《菊與刀》之上,可惜的是,今天已經很少有中國人知道《日本論》的。這本標價僅三元人民幣的書,在我看,是迄今爲止介紹日本的書中寫的最好最深刻的。戴季陶和那個時代的多數中國青年精英一樣在日本留學然後幹革命,長期居留日本的經驗以及與日本各階層的廣泛深入關係,再加上中國與日本屬同一文化圈中的那種獨特敏銳,都是隻靠幾個月時間藉助二手資料瞭解本尼迪克特無法企及的。尤其對需要了解日本和近代中日關係的中國人來說,涉及了近現代中日關係中大量今天鮮爲人知事實的《日本論》,其價值是《菊與刀》所遠無法比擬的。在今天中國人對中日關係和歷史的理解越來越憤青化的時候,我強烈建議各位買了此書給自己一次xx。

《菊與刀》讀後感9

平衡義務與對競爭的理解

義務被分爲不同種類如:"忠、孝、情義、仁、人之常情"等,《菊與刀》讀後感03。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會說他整體人格有問題,只說沒有達到其中的義務。一個人"盡孝"也只是盡孝,在其它義務中,他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爲表現。日本人認爲人的失敗,主要是因爲沒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義、義務間的衝突。並認爲那些漠視個人幸福並履行自己義務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認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對義務的理解,日本人認爲先設立義務的規則,然後提出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竭盡全力履行義務,再加上真誠,這纔是美德。真誠也就是無欺。"誠"可以提高任何一條道德信條的層次,它是一個指數。

當某項工作變得具有競爭性時,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可能會失敗的危險,於是工作受到了損失。日本人習慣把人和工作等同起來,對他工作中行爲和能力的任何批評,都自動會成爲對他本人的批評,因而,他們敏感地以爲競爭是一種侵犯,所以他們轉而會去注意自己與入侵者的關係,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

兩個人在競爭時會發生直接衝突,爲了防止衝突的發生,日本人普遍採用請中間人調集的方式,如提親、找工作等。通過這種間接的處事方式,不僅保留了彼此情義。中間人自己也可以從順利協商中獲利、得名,所以和談成功的機會更大。

自我修煉

沉思和祈禱是宗教的自我修煉。日本人的自我修煉分爲二類,一是培養能力,成爲有能力的人。二是"圓熟",是意志和行爲間,沒有任何間隙、屏障,一點通的狀態。自我修煉後的理想狀態是,行爲人的行爲完全是他心裏所描畫的行爲的翻版,讀後感《《菊與刀》讀後感03》。一種非常鎮靜的,調節得很好的心態。

從孩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過修煉而被社會化。即生活就是修煉。按日本人的話說是"磨掉身上的鏽"。修煉要從幼兒開始,幼兒固然幸福,但沒有"品嚐人生"的能力,只有通過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嚐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日本人還有一條心理原則,意志應該超越身體。因爲身體幾乎能接受無窮無盡的訓練,一個人忽視健康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但身體本身沒有這樣的規律可言。無論健康多麼重要,無論那些不相關的事情是經過了怎樣的培養,身體的需要都應該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說自我修煉就離不開佛教,離不開"輪迴"和"涅"這個話題。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個極端崇奉禁慾苦行的教派,是擺脫輪迴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爲除了"涅",沒有任何別的解脫法,解脫路上的障礙就是人的慾望。瑜伽是一種與肉體世界斷絕關係,逃避虛妄而單調人生的方法,是一種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沒有"輪迴"、"涅"的觀念。他們認爲,頓悟之人已經處於涅狀態,涅就在此時此地。譬如,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老師粗暴的當頭棒嚇,如同電擊,會使學生頓悟,會打破他的自我滿足。

公案,是最重要的"圓熟"的修煉法。(公案是很有趣的話題)

《菊與刀》讀後感10

菊和刀代表了兩種性格,一種是寧靜平和,一種卻是殺戮。這正提現處書中日本人的兩種性格集於一身的矛盾。體現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爲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當還是孩童的時候,特別自由、開明。隨着年紀越來越大,超過9歲便開始壓抑人的個性,讓他們屈從。這種前鬆後緊的教育方式也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務實的人種,他們忠心可以爲了心中信仰殊死搏鬥,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們又在戰敗時選擇接受屈服並找到一條好的解決之道。他們剋制守禮,按照祖先傳統的孔子之道,尊重師長,聽從父親。但是卻只知孔子之道皮毛,並不知其理念,導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領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極強,“復仇心”也極強。你在感謝他們的體貼之時,怕也是要擔心自己不注意的兩句話導致他們的情面受損,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決鬥。當然這是開玩笑了。

這本書描寫了日本人很多的行爲和特徵,作者寫這本書是爲了瞭解日本人並很好的管理他們。我覺得真正想要了解這個人種,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們相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