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34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刀鋒》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刀鋒》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1

下午無事,攜一本舊書《刀鋒》去看。以前也買過《刀鋒》,是周煦良翻譯的,字太小,於是又買了這本舊書。翻譯者姊佩,聽上去好像是個女性的名字,其實不是。這名字聽着很有味道,無端地覺得好像出自《楚辭》。

用牛皮紙細心包了,寫了書名。覺得還好,阿萬的包書手藝學了個七八成。泡好茶,卻看不進去。因爲辦公室實在太鬧,快期末了,大家新課都快結束了,不免有些解脫的輕鬆。沒有鬧中取靜的本領,只好自己尋一個安靜的角落。五樓的樓梯轉角很是僻靜,尋常不見人來。就坐在小窗下看書。

行雲流水的翻譯不遜於周的譯文。很快就看進去了。毛姆真是了不起的作家,你明明知道結局,還是被他吸引。兩年前看這書覺得石破天驚,現在依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難題不在於他想採取何種行動,而在於他想成爲何種人。第一次讀時就覺得很是慚愧,有生以來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成爲怎樣的一個人?在這個問題面前我很茫然。一直以來,我們都循着家人和社會的要求,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無形之中受着儒家思想的要求。就像伊莎貝爾及其家人要求萊雷(周譯爲拉里)一樣。但是回顧幾年來的經歷,卻不得不有萊雷一樣的困惑,突然發現自己多麼的無知,有那麼多的書沒有看過,有那麼多的東西不懂,而年華漸去,記憶力也慢慢衰退,一天就陷於無窮無盡的瑣事之中,想要擁有一個寧靜的天地來學習而不可得,你說是不是人生的悲哀。也許許多人無法理解萊雷的人生選擇,遠離名與利,尋求心靈的寧靜。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覺得他的睿智。人生白駒過隙耳,富貴於我如浮雲,何不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現實和理想永遠不能完全合拍,但理想就像遠在天邊的星辰一樣吸引着我,雖然無法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樣決絕,爲了自己的理想拋家棄子,但我想現實和理想之間還是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吧。

《刀鋒》讀後感2

《刀鋒》這本書,是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四大長篇代表小說中最後一部,也是毛姆以自己真實姓名作爲敘事者的長篇小說。雖然書中人物都"另取其名",但內容應該是毛姆的社交圈中社交季的一部分經歷。在我心裏,他是一位會講故事並且很會照顧讀者的作家。

這篇小說以艾略特的敘述開始,講述了斜槓青年拉里的故事。拉里原本在空軍退役後就要和艾略特的外甥女伊莎貝爾結婚的,前提是他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執念要去法國巴黎這個文明城市去"閒晃",並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工作。最終,伊莎貝爾踽踽獨行和他解除了婚約,嫁給了富二代格雷。

以前明白一個道路是活在當下,並努力實踐着、今年感慨最多的是人性的善變:外界環境被動選擇也好,私心善變也好其實根本的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導向吧。錯綜複雜價值觀的涌現,都值得去探討,這些價值觀,即使放到現在,也能有相對應的價值觀的人去對號入座。

艾略特這個人物既幸運又孤獨。他每天熱衷於組織聚會和派對,一直遊離於上層社會的社交圈,他最覺得羞恥的事莫過於在家孤獨的吃飯,他社交的對象,是以財富的多少,社會的地位爲標準。但他卻把當時並不有名的作家毛姆,尊敬有加。直到病入膏肓的時候,依然想着女王爲什麼不邀請他,平常參加他派對的哪些人卻從來不來看望他,只有毛姆,爲了完成他的心願,特地去拜訪女王,偷邀請函給他。

艾略特拼命想進入名利圈,窮其一生,獲得比失去的少。生病前的熙熙攘攘與生病後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越來越明白規則漸漸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對規則的解釋權。

我在模糊的探索中,嘗試着將感覺變爲語言。 周旋於畫家圈的蘇珊娜,從一個畫家的懷裏到另一個畫家的懷裏,是個高級畫妓。她一直在尋找有趣的人,但我對她一點都不討厭,她攢錢在鄉下買地,並學習作畫,提升自己。對於一個從小窮怕了的人來說,也許能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屬於自己的金錢、土地,也是一中心靈的撫摸。伊莎貝爾是我很喜歡的角色。她感情豐富,總是露着迷人又調皮的微笑,別人言不及義的場合,她總能一語中的。每個女人都想體面的活着,她被社會的某些現實所逼迫,嫁給了富二代。她覺得男女雙方不僅要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門當戶對,更要輝煌無比。但他心裏卻永遠愛着拉里,直到拉里想拯救一個墮落的女人,和她結婚,那時候,伊莎貝爾的心塌了,此時的拉里真的不屬於她了。

本書的主人公拉里,爲了去尋找自我和生命的意義,不惜和伊莎貝爾去解除婚約,也婉拒了格雷提供給他的體面工作。他不結婚,不工作,去歐洲遊歷,最後在印度的一個靜修院受到啓發,找到了生命的真義。

那麼,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什麼呢?名利?財富?安全感?精神?大衆裏的主流價值觀?後來,我明白了,我們缺什麼,就去追求什麼。我想,這就是一種體面。

說到體面,我們窮其一生到底所要追求的或是你現在擁有的,是否是你想要的亦或者說是否是你希望的……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刀鋒》讀後感3

外國的經典小說一開始閱讀時總是有點絮絮叨叨的感覺,如果能靜下心來一口氣讀個好幾章,對於我來說才能真正進入作者所營造的那個世界。前段時間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對於作者所塑造的那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非常不理解,讀了《刀鋒》之後,才大概對毛姆這種非常聰明的寫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這兩本小說都是按照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親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來,而且一般會跟主人公的親人或朋友有着非常親密的來往,使“我”能夠從第三方聽到關於主人公的不同階段的故事。

說實話,無論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會非常崇拜,但永遠不會去嘗試成爲的一種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說他們看毛姆的書會有種想要立馬辭職去浪跡天涯的衝動,但是沒有幾個人會真正的這樣做。“我”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個尋常的過客,“我”時常勸說他走常規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盡家財的做法,當聽到拉里說他要去做一個出租車司機,“我”覺得他真是瘋了,和拉里去辯論錢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這麼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筆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鋒》這本書中,主人公拉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會喜歡這樣的一位陽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馬伊莎貝爾一開始有着讓人豔羨的愛情,那是少年時代純粹直接的吸引,而當拉里一心要追尋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質生活時,伊莎貝爾也很理智地選擇了能夠給她體面生活將她奉爲女神的格雷。兩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場面,拉里對於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願我能讓你認識到,精神層面的生活是多麼令人激動,生活的體驗是多麼豐富多彩。可謂生機無限。可謂不亦樂乎。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比擬,就是你自駕飛機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種無窮大包圍着你,使你陶醉於無邊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種欣喜若狂是你不願用任何世上的權利和榮耀來交換的。”

但這種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無法體驗到的,若非拉里能夠一直頭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閒逛,他也無法體驗到這種從容與無窮。而伊莎貝爾想要的是現實世界的從容。他們非常自然的分手,兩人之間沒有一絲不快,還能體面地參加社交活動。

毛姆寫拉里講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爲讀者我們跟着“我”去聽他講故事,“我”問出讀者想問的問題,就讓這樣一個人好像與我們有着似遠而近的距離,這是毛姆的聰明之處,他作爲一個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讀者一樣的眼光去聆聽拉里的故事。

但我還是沒有理解《刀鋒》這個書名該理解爲什麼意思,可能還只是讀小說讀了個熱鬧,只能用扉頁的這句話再做個結尾:

“剃刀之刃難以逾越;

智者雲,救贖之道亦是如此。”

《刀鋒》讀後感4

毛姆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歡,他的文風樸實,選字用字精準。精準真是我所缺乏的。

所以,我詳細地閱讀了他的“隨筆”,“總結”,以及這本《刀鋒》。

讀完刀鋒,已經好幾天了。每每想起,總感到有話要說。說什麼呢?每每話到嘴邊,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今天總算鼓起勇氣,心想:我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這樣省事,沒有壓力。好,那麼我就大膽地說吧……

毛姆這部作品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拉里。拉里是位孤兒,從小由他的一位當小鎮醫生的'伯父帶大。他的伯父很寵愛他,幾乎滿足他所有能夠幫他實現的夢想,例如:拉里從小嚮往飛行。

當他15還是16歲時,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還未成年的拉里夢想着當一名飛行員,他的這位伯父替他隱瞞年齡,讓他飛上了藍天。子彈是不長眼睛的,在一次飛行任務中,拉里的一位好友爲了救他,犧牲在拉里的懷抱中,這讓拉里產生了對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從有幾位青梅竹馬的朋友。伊麗莎白年輕漂亮,充滿着青春的活力。倆人自小訂有婚約。拉里以爲伊麗莎白一定會成爲自己的妻子的,因爲他愛她。伊麗莎白也深深地愛着拉里,她認爲自己也一定會嫁給拉里的。誰知造化弄人。

戰爭過後,拉里在思想深處對於人生,對於金錢,對於活着的目的產生了異於常人的一些想法,這些伊麗莎白不能夠接受。伊麗莎白她愛豪華的晚會,她想穿着巴黎最名貴的時尚服裝,她需要有多個傭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揮霍不盡的錢財……而這一切的一切,與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倆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後,當他們再次相見時,那一年拉里已經32歲了,在這10年中,他當過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處流浪。拉里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後,給他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拉里還去了羅馬,到了中國,最後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在這5年的時間裏,拉里練過瑜伽,習過冥想……

這時候,伊莉莎白也如願以償地嫁給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兩個女兒,過上了她想過的日子。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她希望拉里永遠屬於她,身和心只能屬於她一個女人。

當她發現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結婚,她設下了一個騙局,讓這位可憐,既將成爲新娘女子遠遁而去,最後被人割掉頭顱,扔進大海

伊莉莎白能夠讓拉里再屬於她嗎?沒有,當然沒有。拉里將自己的遺產,捐了出去。他身無分文了。拉里說:他只想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他可以一邊掙錢,一邊遊覽……

我想我虧得是這個年紀纔讀這本書。如果我再年輕幾十歲,或者說我是在十多歲,二十多歲時碰到這本書,我相信我有這個耐心翻完這本書,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會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當我歷盡和人間的辛酸和坎坷之際,再反思書中的兩位主人公拉里和伊麗莎白,我完全明白瞭然爲什麼最後拉里對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說:他這輩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麗莎白!拉里是看清了伊麗莎白骨子裏的虛榮,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爲是的聰明,還有她的獨佔心理。

《刀鋒》讀後感5

小說通過紛繁複雜的人物——滿懷野心一步步邁向社交上層名流界的艾略特;爲了穩定富貴生活捨棄心中愛人的伊莎貝爾;最初出賣肉體勾引畫家而生存的蘇珊;放蕩形骸嗜酒、吸毒最後客死他鄉的索菲;以及放棄物質生活、心愛的人以”晃膀子”名義周遊列國尋找答案,四十幾歲散盡財富,但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拉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歸屬、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不同的道路,結局不一定完美,但看上去都幸福合理。

作者最後說”覺得自己不多不少寫了一部以“成功”爲題材的小說,因爲書中和作者有關的人物無不如願以償:艾略特成爲社交界名流;伊莎貝爾在社交界取得鞏固地位並且有一筆財產做靠山;格雷找到一個穩定而賺錢的職業;蘇珊得到生活保障;索菲獲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

也就是說,經管歷經種種波折,有的人物慾享樂至死,有的人放蕩形骸至死,有的人追求知識至死。人們無一不是在過着自我信念裏認爲自己該過的生活,這也屬於某種“成功”吧。

《刀鋒》讀後感6

時間是一把利刃,最終會把每個人雕刻成自己潛意識裏以爲正確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書名的用意吧,我們只能決定自身生活的一小部分,誰也說不清楚什麼樣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知道你應該過怎樣的一生。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所有人其實最終都會淹沒於喧囂激盪的人海。我們能做的,便是根據我們的內心,聽從我們內心的聲音,問心無愧的走過我們的一生。其實這樣,便是對於我們人生最大的慷慨。

拉里已如他所願,淹沒於喧囂激盪的人海,其中有衆多矛盾與利益糾葛,有人迷失於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心彷徨,有人慈悲爲懷,有人不知變通,有人輕信他人,有人防衛心重,有人惡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種種構成了美國衆生相。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追求,無所謂成功與失敗,無所謂對與錯,適合自己的就好。我們本身無所謂對錯,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忠於自己就好。

你做的事情/方式值得嗎?——“如果我照自己的意思過活,也可能影響別人,就算只是投石入池的漣漪,也會引發另一道漣漪,再引發第三道漣漪。說不定有些人覺得我過得幸福又平靜,到頭來又把所學傳給其他人。”書中的這句話給了最好的答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總有一天會泛起一到漣漪;

“刀鋒”即“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之意。悟道,思考人生意義,參悟心之所向。芸芸衆生認清自我遵從心聲,一往直前無怨無悔,便是意義所在,若能得其所願就是圓滿。當然艱辛困難猶如跨越刀鋒,就如書中另外人物,誰不是歷經苦難,真誠的忠於自我實現自我,選擇本身無可厚非,無優劣之分,得其所願便是圓滿。而拉里同樣如此,聽從內心聲音尋求生命奧祕,讀過浩瀚書海遍歷大地山河,拉里說“可能原來就沒有答案”,又說迴歸生活“平淡處世,凡事隨和,慈悲爲懷,戒除私心。”我想這也便是答案。

《刀鋒》讀後感7

我真的無比羨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錢財的多少,只爲追尋內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實際行動能力很強。可是,我們如果要做到這些,該有多難啊!我無數次地幻想過逃離現在的生活,哪怕是去遠方一個非常偏僻的庵裏也好,只要能夠遠離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可是,我們不像拉里一樣,我們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別在乎的親人,對於他們寄於我們成材的期望,我們如何能夠辜負呢?只要有自己放不下的人,我是指家人,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顧忌,我們無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其次,我們也不像拉里一樣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的日常消費,同時有的還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會覺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就會不停地想賺更多的錢。最後,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生死,或者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我想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達拉里那種超脫的態度。其實本質來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想逃脫責任的人,我有些時候特別討厭所有一切的人際關係,那時我會把手機設置成完全靜音,把所有社交軟件通通關閉,甚至想把手機藏起來,然後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練字,寫作業或者睡覺。總之,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擾,我不想有任何的聯繫。

文中拉里一直在尋找真正的信仰,一直在找心中的答案,當然最後作者也說他是找到了,可以說他是相當幸福了!我想,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一個人在偏僻的山林中擁有一棟小房子,每天在裏面看看書,練練字,學學中國的樂器,聽聽歌。累了就去山林間走一走,看看花草樹木,欣賞日出日落,偶爾爬爬山,跑跑步,餘生若能如此,此世何求?

《刀鋒》讀後感8

本書中,毛姆先生依然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的,小說中的毛姆先生算不上故事的參與者,他只是一個作陪的客人,是故事的旁觀者,是每個角色的傾訴對象,也許這就是第三者身份的好處,不需要爲如何參與故事而煩惱,只需要點燃一根菸,靜靜地看着發生的一切,然後默默地思考。

他觀察着每個角色的外表和心理,並對他們進行剖析,讀者跟隨毛姆先生一起探尋每個角色的內心,彷彿在審視自己的內心,因爲書中的每個角色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每個真實存在的人呢,或多或少都有這些角色身上的影子,這些角色是毛姆先生從衆生相中抽離出來的結合體,是你是我也是他,固然你纔會覺得似曾相識。

人這一生總有許多執念,艾略特執着於榮譽,執着於社交,伊莎貝爾因爲執着於對拉里的愛而耍心眼,格雷確實只是凡夫俗子,我們何嘗不是呢?做個想要掙錢又能掙錢的凡夫俗子也沒什麼不好,多思的人有些辛苦,拉里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支撐他在巴黎閒晃兩年,我等就算想要探尋所謂人生的意義,肚子就會提前抗議了,像格雷那樣簡簡單單地過一生也挺好的。還有可憐的蘇菲,人這一生究竟會遭遇什麼,你預測不到,不管你做什麼樣的選擇,真誠待人,認真生活,過好當下。

《刀鋒》讀後感9

書中講述了性格各異的中青年的人生故事,而作爲主人公的拉里在不同時期或多或少的出現在他們的人生中。就像作者在本書結尾總結的那樣,無論每個人追求的是什麼,但都獲得令自己滿意的結局。

我們要堅守自己,拉里不顧周圍人的反對,甚至不惜放棄婚姻,一直尋找着內心的充盈。書中人物與拉里都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也多半喜歡上了拉里親善獨立的人格,但他們並沒有過多的受拉里的影響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或追求,他們都是勇敢而幸福的人。

我們更無法評判別人的價值觀,汲汲於名利的艾略特、沉溺於被愛與享受的伊莎貝爾、在絕望中放縱自我的蘇菲、站在黑暗卻面朝光明的蘇珊,還有不斷追求精神滿足與自我本真的拉里,縱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不受外界影響的去追逐。價值觀並無高下之分,不能說追求物質就是俗不可耐,追求精神就是高雅超凡,能遵從本心就值得歌頌。正是有了這些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目標與追求才組成了我們的大千世界,我想這也是拉里重返塵世的理由所在。

《刀鋒》讀後感10

蔡康永在《奇葩說》上曾說過,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總是在兩極之間搖擺。比如理性和感性之間。我曾有段時間特別迷戀靈脩,但之後數年又將身心靈那一套全部束之高閣,而堅定地走向科學理性的另一極。

我已經好久沒讀小說了,畢竟那只是虛構的文學作品,與實實在在的科學不沾邊。這次完全受貌美封皮的誘惑拿起毛姆的《刀鋒》,卻讓我意外發現科學之外有更爲廣闊的世界。

《刀鋒》主人公拉里是美國人,因爲在戰爭中親歷夥伴的死亡,戰後踏上游歷世界、苦尋終極問題答案的旅程。

第一站他去到巴黎。“我看了很多書,一天看八到十小時……你是不知道看《奧德賽》的原著多帶勁。那種感覺就好比踮起腳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我一兩個月前還讀了斯賓諾莎的作品,儘管我看得不是特別明白,但那樣的作品真叫人興奮。就像你從乘坐的飛機上走下後,來到一片被羣山峻嶺環抱的大高原上。四周萬籟俱寂,純淨的空氣如同美酒佳釀一樣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覺像是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沒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爲什麼會有罪惡。我想知道我的靈魂會不會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後一切也就結束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