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一年級教案

一年級上冊《冰花》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第一次上《冰花》

一年級上冊《冰花》教學實錄

師:當小童清晨起來,拉開窗簾,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於是他-------

(引讀)

生:驚奇地喊着:“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小童感到怎麼樣?

生:奇怪

師:你是從哪個詞語知道的?

生:驚奇

師:一眼就被你找到了,真不錯。誰能讀好這個詞語的?

生:讀“驚奇”

師:小童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真是驚奇極了,於是他就驚奇的-------(引讀)

生:喊着:“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圈點“喊“字,既然是喊,你覺得讀時應注意什麼?

生:聲音要響亮些。

師:現在你就是小童,你能來驚奇得喊一喊嗎?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喊得這麼輕,媽媽不會聽到的。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是在喊了,但聲音還是不夠響亮。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誰還能再大聲地來喊一喊的?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讓我們學着他的樣子一起來喊一喊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那就讓我們快隨着小童一起走近玻璃窗,仔細地觀察一下吧!

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朗讀,以讀促學,使學生認識體會冰花的美麗多姿、晶瑩透亮、潔白無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時,我是抓住“驚奇”和“喊”兩字來指導學生朗讀的。在處理“驚奇”一詞上,顯得有些匆忙,只是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了一下,並沒有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一說,導致在後面“喊”字的朗讀處理上,學生無法體會因驚奇而要大聲,急切的喊。

 第二次上《冰花》

師:當小童清晨起來,拉開窗簾,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於是他-------

(引讀)

生:驚奇地喊着:“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小童感到怎麼樣?

生:奇怪

師:你是從哪個詞語知道的?

生:驚奇

師:你很會觀察,一下子就被你找到了,真不錯。誰能讀好這個詞語的?

生:讀“驚奇”

師:小朋友,在平時,有什麼事也讓你感到驚奇嗎?

生:我看到花園裏有很多花,覺得很驚奇。

師:小童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也是驚奇極了,於是他就驚奇的-------(引讀)

生:喊着:“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圈點“喊“字,既然是喊,那我們就應該大聲的喊出來。

現在你就是小童,你能來驚奇得喊一喊嗎?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媽媽聽到你這麼響亮的喊聲,一定會馬上過來看個究竟的。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你一定是發現了新事物,纔會喊的那麼響亮,把老師也吸引住了。

讓我們學着他的樣子一起來喊一喊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那就讓我們快隨着小童一起走近玻璃窗,仔細地觀察一下吧!

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教學反思)

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驚奇”一詞,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平時,有什麼事也讓你感到驚奇嗎?”我的估計是學生肯定能說出一兩件事的,可在課堂上,卻出現了冷場,好不容易有一學生說:“我看到花園裏有很多花,覺得很驚奇。”我並沒有做任何的說法,方法上顯然是拙劣的。如果我能更寬容一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如:“哦,可能你以前從沒見過一大片一大片的花,今天突然看到這麼多花,是讓人驚奇呀。” 或許孩子能在淡淡的詼諧和輕鬆的微笑中領會老師對他的肯定與建議,課堂的氣氛也許會更活躍些,他也許會更好地傾聽他人的發言。

  第三次上《冰花》

師:當你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你想說什麼?

生:冰花真漂亮。

生:冰花很好看。

師:這可是你第一次看到啊,昨天還沒有呢?你會不會感到奇怪?

生:會。

師:小童也和你們一樣,他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於是他---------(引讀)

生:驚奇地喊着:“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在這句話中,哪個詞語表示奇怪?

生:驚奇

師:小朋友,在平時,有什麼事也讓你感到驚奇的?

生:有一次,我看到天空有一道彩虹,我覺得很驚奇。

生:我看到路上有一條蛇,感到很驚奇。

師:小朋友說的的確讓人驚奇,小童第一次見到這麼美麗的冰花,忍不住驚奇地喊着----------(引讀)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圈點“喊“字,既然是喊,那我們就應該大聲的喊出來。

現在你就是小童,你能來驚奇得喊一喊嗎?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聲音不夠響亮,媽媽還不太想來看。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很響亮,媽媽會馬上過來和你一起看的。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真響亮,把老師也吸引了過來。

生:媽媽,你瞧,玻璃窗上開花了!

師:哇,你的喊聲也吸引了一(4)班的小朋友,讓我們快隨着小童一起走近玻璃窗,仔細地觀察一下吧!

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教學反思)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要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爲一體,必須引導學生入其境、感其情。吸取前兩次的教訓,我一開始就爲學生做了鋪墊“當你看到這麼多晶亮的冰花,你想說什麼?這可是你第一次看到啊,昨天還沒有呢?”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驚奇”一詞,在此基礎上,我再拓展發問:小朋友,在平時,有什麼事也讓你感到驚奇的?然後多次以引讀的形式,讓學生知道小童是因爲驚奇而不由自主的大聲喊了出來。正如我國著名的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所說的:必須緊密地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性模塊(“相似塊”),作爲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語的“打火石”。正是通過結合學生實際來指導朗讀,達到了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