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拓展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寫出自己的心聲。

二、學法指導

《寫給雲》是詩人以少年的口吻與白雲對話,表達詩人對雲的多變和自由自在的嚮往,反映當代少年追求個性發展的心聲。反覆朗讀詩歌,引導學生認識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理解詩中充滿童趣的比喻和想象所營造的意境。

三、預習內容

1、誦讀詩歌,能夠自己標註出詩歌的停頓和重音。

2、思考課後閱讀題,在書本上完成。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

1、詩中的“雲”被比喻成多種形象,數一數共有多少種?詩中的“雲”與自然界的“雲”有哪些相似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2、詩歌的第一、二、三節之間能不能調換?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順序關係?(提示:細細品讀每一節的開頭和結尾兩句,抓住“變小”、“變大”、“框框畫”、“變什麼”、“做什麼”、“傻瓜”、“機器娃娃”等詞語)

3、詩歌的結尾段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練習拓展

1、如果你是雲,最想變成什麼?展開豐富的想象,模仿詩中的句子形式,另寫一段。

2、你是如何理解“框框畫”“聰明的傻瓜”和“機器娃娃”?聯繫自己談談體會。

七年級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⒈瞭解小說的相關知識。

⒉ 根據小說的三要素解析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錶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小說的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

小說按篇幅長短、容量大小,分爲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

導學設計:

溫馨提示 標出課文段號,根據學案預習課文,注意作者、生字和詞語解釋。

一、明確目標

二、夯實基礎:(藉助工具書、課本、練習冊課前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課堂上分組展示)

1、本文的作者是 , 國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 和 。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合稱爲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2、填寫下列字音:橫七豎八( )瘟神( )鄙薄( )夠嗆( )邋遢(  )自詡(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不速之客:

(2)自詡:

(3)邋遢:

(4)鄙薄:

三、整體感悟:(精讀課文、獨立完成後小組交流並展示在黑板上)

1、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誰?

原文閱讀

在華盛頓廣場西邊的一個小區裏,街道都橫七豎八地伸展開去,又分裂成一小條一小條的“衚衕”。這些“衚衕”稀奇古怪地拐着彎子。一條街有時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個畫家發現這條街有一種優越性:要是有個收帳的跑到這條街上,來催要顏料、紙張和畫布的錢,他就會突然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錢的帳也沒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後不少畫家就摸索到這個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來,尋求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尖頂山牆、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後,他們又從第六街買來一些蠟酒杯和一兩隻火鍋,這裏便成了“藝術區”。

蘇和瓊西的畫室設在一所又寬又矮的三層樓磚房的頂樓上。“瓊西”是瓊娜的愛稱。她倆一個來自緬因州,一個是加利福尼亞州人。她們是在第八街的“臺爾蒙尼歌之家”吃份飯時碰到的,她們發現彼此對藝術、生菜色拉和時裝的愛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間畫室。那是5月裏的事。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悄悄地遊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裏碰一下那裏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衚衕”裏,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肺炎先生不是一個你們心目中行俠仗義的老的紳士。一個身子單薄,被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風颳得沒有血色的弱女子,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有着紅拳頭的、呼吸急促的老傢伙打擊的對象。然而,瓊西卻遭到了打擊;她躺在一張油漆過的鐵牀上,一動也不動,凝望着小小的荷蘭式玻璃窗外對面磚房的空牆。

一天早晨,那個忙碌的醫生揚了揚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蘇叫到外邊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復希望,”他一面把體溫表裏的水銀柱甩下去,一面說,“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頭。有些人好像不願意活下去,喜歡照顧殯儀館的生意,簡直讓整個醫藥界都無能爲力。你的朋友斷定自己是不會痊癒的了。她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蘇說。

“畫畫?---真是瞎扯!她腦子裏有沒有什麼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說,一個男人?”

“男人?”蘇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說,“男人難道值得---不,醫生,沒有這樣的事。”

“能達到的全部力量去治療她。可要是我的病人開始算計會有多少輛馬車送她出喪,我就得把治療的效果減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讓她對冬季大衣袖子的時新式樣感到興趣而提出一兩個問題,那我可以向你保證把醫好她的機會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醫生走後,蘇走進工作室裏,把一條日本餐巾哭成一團溼。後來她手裏拿着畫板,裝做精神抖擻的樣子走

進瓊西的屋子,嘴裏吹着爵士音樂調子。

瓊西躺着,臉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體紋絲不動。蘇以爲她睡着了,趕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畫板,開始給雜誌裏的故事畫一張鋼筆插圖。年輕的畫家爲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誌裏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爲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蘇正在給故事主人公,一個愛達荷州牧人的身上,畫上一條馬匹展覽會穿的時髦馬褲和一片單眼鏡時,忽然聽到一個重複了幾次的低微的聲音。她快步走到牀邊。

瓊西的眼睛睜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數着……倒過來數。

“12,”她數道,歇了一會又說,“11,”然後是“10,”和“9”,接着幾乎同時數着“8”和“7”。

蘇關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兒有什麼可數的呢?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空牆。一棵老極了的長春藤,枯萎的根糾結在一塊,枝幹攀在磚牆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幾乎只有光禿的枝條還纏附在剝落的磚塊上。

“什麼呀,親愛的?”蘇問道。

“6,”瓊西幾乎用耳語低聲說道,“它們現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還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數得頭都疼了。但是現在好數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麼呀,親愛的。告訴你的蘇娣吧。”

“葉子。長春藤上的。等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也就該去了。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難道醫生沒有告訴你?”

“哼,我從來沒聽過這種傻話,”蘇十分不以爲然地說,“那些破長春藤葉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麼關係?你以前不是很喜歡這棵樹嗎?你這個淘氣孩子。不要說傻話了。瞧,醫生今天早晨還告訴我,說你迅速痊癒的機會是,讓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話說吧---他說有九成把握。噢,那簡直和我們在紐約坐電車或者走過一座新樓房的把握一樣大。喝點湯吧,讓蘇娣去畫她的畫,好把它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來給她的病孩子買點紅葡萄酒,再給她自己買點豬排解解饞。”

“你不用買酒了,”瓊西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說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湯。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後一片葉子掉下去。然後我也要去了。”

“瓊西,親愛的,”蘇俯着身子對她說,“你答應我閉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畫完,行嗎?明天我非得交出這些插圖。我需要光線,否則我就拉下窗簾了。”

“你不能到那間屋子裏去畫嗎?”瓊西冷冷地問道。

“我願意呆在你跟前,”蘇說,“再說,我也不想讓你老看着那些討厭的長春藤葉子。”

“你一畫完就叫我,”瓊西說着,便閉上了眼睛。她臉色蒼白,一動不動地躺在牀上,就像是座橫倒在地上的雕像。“因爲我想看那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你睡一會吧,”蘇說道,“我得下樓把貝爾門叫上來,給我當那個隱居的老礦工的模特兒。我一會兒就回來的。不要動,等我回來。”

老貝爾門是住在她們這座樓房底層的一個畫家。他年過60,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鬍子,這鬍子長在一個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上,又鬈曲地飄拂在小鬼似的身軀上。貝爾門是個失敗的畫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畫筆,還遠沒有摸着藝術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說就要畫他的那幅傑作了,可是直到現在他還沒有動筆。幾年來,他除了偶爾畫點商業廣告之類的玩意兒以外,什麼也沒有畫過。他給藝術區裏窮得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兒,掙一點錢。他喝酒毫無節制,還時常提起他要畫的那幅傑作。除此以外,他是一個火氣十足的小老頭子,十分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爲自己是專門保護樓上畫室裏那兩個年輕女畫家的一隻看家狗。

蘇在樓下他那間光線黯淡的斗室裏找到了嘴裏酒氣撲鼻的貝爾門。一幅空白的畫布繃在個畫架上,擺在屋角里,等待那幅傑作已經25年了,可是連一根線條還沒等着。蘇把瓊西的胡思亂想告訴了他,還說她害怕瓊西自各兒瘦小柔弱得像一片葉子一樣,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越來越微弱,恐怕真會離世飄走了。

老貝爾門兩隻發紅的眼睛顯然在迎風流淚,他十分輕蔑地嗤笑這種傻呆的胡思亂想。

“什麼,”他喊道,“世界上真會有人蠢到因爲那些該死的長春藤葉子落掉就想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怪事。不,我纔不給你那隱居的礦工糊塗蟲當模特兒呢。你幹嗎讓她胡思亂想?唉,可憐的瓊西小姐。”

“她病得很厲害很虛弱,”蘇說,“發高燒發得她神經昏亂,滿腦子都是古怪想法。好,貝爾門先生,你不願意給我當模特兒,就拉倒,我看你是個討厭的老---老囉唆鬼。”

“你簡直太婆婆媽媽了!”貝爾門喊道,“誰說我不願意當模特兒?走,我和你一塊去。我不是講了半天願意給你當模特兒嗎?老天爺,瓊西小姐這麼好的姑娘真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生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我們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他們上樓以後,瓊西正睡着覺。蘇把窗簾拉下,一直遮住窗臺,做手勢叫貝爾門到隔壁屋子裏去。他們在那裏提心吊膽地瞅着窗外那棵長春藤。後來他們默默無言,彼此對望了一會。寒冷的雨夾雜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貝爾門穿着他的舊的藍襯衣,坐在一把翻過來充當岩石的鐵壺上,扮作隱居的礦工。

第二天早晨,蘇只睡了一個小時的覺,醒來了,她看見瓊西無神的眼睛睜得大大地注視拉下的綠窗簾。

“把窗簾拉起來,我要看看。”她低聲地命令道。

蘇疲倦地照辦了。

然而,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牆上還掛着一片藤葉。它是長春藤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是最後一片葉子。”瓊西說道,“我以爲它昨晚一定會落掉的。我聽見風聲的。今天它一定會落掉,我也會死的。”

“哎呀,哎呀,”蘇把疲乏的臉龐挨近枕頭邊上對她說,“你不肯爲自己着想,也得爲我想想啊。我可怎麼辦呢?”

可是瓊西不回答。當一個靈魂正在準備走上那神祕的、遙遠的死亡之途時,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誼及大地聯結起來的關係逐漸消失以後,她那個狂想越來越強烈了。

白天總算過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們還能看見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緊緊地依附在靠牆的枝上。後來,夜的到臨帶來了呼嘯的北風,雨點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從低垂的荷蘭式屋檐上流瀉下來。

天剛矇矇亮,瓊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簾來。

那片藤葉仍然在那裏。

瓊西躺着對它看了許久。然後她招呼正在煤氣爐上給她煮雞湯的蘇。

“我是一個壞女孩子,蘇娣,”瓊西說,“天意讓那片最後的藤葉留在那裏,證明我是多麼壞。想死是有罪過的。你現在就給我拿點雞湯來,再拿點摻葡萄酒的牛奶來,再---不,先給我一面小鏡子,再把枕頭墊墊高,我要坐起來看你做飯。”

過了一個鐘頭,她說道:“蘇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

下午醫生來了,他走的時候,蘇找了個藉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醫生一面說,一面把蘇細瘦的顫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裏,“好好護理你會成功的。現在我得去看樓下另一個病人。他的名字叫貝爾門---聽說也是個畫家。也是肺炎。他年紀太大,身體又弱,病勢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醫院裏,讓他更舒服一點。”

第二天,醫生對蘇說:“她已經脫離危險,你成功了。現在只剩下營養和護理了。”

下午蘇跑到瓊西的牀前,瓊西正躺着,安詳地編織着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毛線披肩。蘇用一隻胳臂連枕頭帶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訴你,小傢伙,”她說,“貝爾門先生今天在醫院裏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兩天。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間房裏痛得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溼透了,凍涼冰涼的。他們搞不清楚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裏去了。後來他們發現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塗抹着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牆上那最後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爲什麼風颳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這片葉子纔是貝爾門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裏的。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寫患肺炎的年輕女畫家,喬安西面臨環境的惡劣、孤單、無親,她把自己比作隨時會落的葉子,對生命不抱希望了,看着窗外對面牆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喬安西也越來越悲觀、虛弱,她說,最後一片葉子是自己生命的徵兆,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落魄的老畫家,聽完休易講述完室友喬安西的故事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秋寒風雨的夜裏,用心靈的畫筆爲喬安西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喬安西從傲然不落的葉子得到了啓示,恢復了生的信念,最終脫離了危險。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的貝爾曼,自己卻因淋雨作畫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創設情景,把學生引入文本。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後複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並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設計了6個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段落研讀,圍繞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深刻體會貝爾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間相濡以沫的情感和捨己爲人的精神品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喬安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變得開朗樂觀,而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爲結尾。我讓學生在悽婉的《二泉映月》的樂曲中讀結尾。然後讓學生思考: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什麼?學生此時完全進入到了文章中去,能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

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我未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如果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體會的會更深入。

學習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探究問題環節,學生的邊緣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爲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要求

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設想

1、設有兩個小標題,層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不必逐段講解。

2、教學重點定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前後兩部分內容內在的聯繫進行深人的理解,體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過討論我國1年世界盃亞洲預選賽隊員們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課前播放《生命之杯》樂曲,喧染氣氛,創設情境)

1、播放《羅納爾多》的光盤導人的學習。(創設情境,51起學生的共鳴。)

2、學生交流材料。(貝利的簡介、插圖;學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圖等。)

3、貝利簡介(展示屏幕,學生自由閱讀。)

二、整體感知。

沸沸揚揚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突破問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以下問題,全班交流。)

1、當球迷們爲貝利踢進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爲創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爲這件事終於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並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2、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菸,他採取了怎樣的方式?爲什麼那麼有效?

3、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A?

四、拓展延伸

1、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爲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2、足球隊雖然三戰三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足球隊員說一句鼓勵性的語言。(讓同學張貼他們蒐集到的足球隊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

五、實踐練習

寫一個人的傳記,有時需要敘述對這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某個或幾個生活片斷,如《第一千個球》就屬於這種情況。試模仿《第一千個球》,用一兩段文字,敘述對自己或他人影響深遠的一兩個生活片斷。

六、附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本首歌詞的創作歷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讀歌詞中的語言;提高詩歌的朗讀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朗讀課文,深入理解蘊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過合作交流,理解詩歌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深厚濃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詩中所表現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讚頌黃河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黃河的文化內涵。

教學設計:

《黃河頌》是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可當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來讀。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更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學生對本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瞭解,也有着樸素的愛國感情。教師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我設計在課堂上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並且在適當的音樂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讀反覆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後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總的來說,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誦讀爲主,不過多講解,只略加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與學的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黃河大合唱》的音樂,大屏幕上打出黃河的圖片,老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作出如下的解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哺育了流域兩岸的人民。黃河驚濤澎湃,具有恢弘的氣勢,而且它源遠流長、九曲連環,彷彿象徵了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榮辱興衰。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會爲之而感動。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戰士行軍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這一奇景,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這首詩歌,不但要領會它的內涵,還要學會朗誦,像詩人一樣熱情地歌頌我們偉大的母親——黃河!歌頌黃河母親的大型組詩《黃河大合唱》,共由八個樂章組成,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播放音頻:《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保衛黃河》。

二、學會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強調朗讀時,要注意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同時要融合國難當頭的悲壯情懷;

2、學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指導朗讀:

(1)詩歌分爲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應該越讀越激昂,表現黃河的氣勢。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4)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3、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4、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並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5、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的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6,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組合,予以鼓勵。

注:環節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三、內容研討

(一)、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二)、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瞭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三)、歌詞部分在“頌黃河”之前,對黃河進行了怎樣的描寫,哪一個詞總領,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對黃河進行了近鏡頭特寫、俯瞰全景式總寫、縱向描寫、橫向展開,由“望”字總領,表現了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

(四)、品嚐“頌黃河”部分。

1、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爲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讚頌的?

以“啊!黃河!”爲標誌分爲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徵,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了黃河。

2、歌詞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覆出現,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爲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爲“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爲“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爲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爲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五)、“頌黃河”之後,作者又加了一個尾聲,想想看,這一尾聲起什麼作用?詩歌最後兩句採用什麼修辭方法,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什麼感情?

作者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是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充滿了戰鬥的決心,反覆起強調作用,表達了對民族精神的讚頌,也表達了必勝的信心。

(六)、

1、品賞詩歌的語言特點和風格。

學生談一談:你認爲這首詩的風格屬於哪一種?爲什麼?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明確:本詩屬於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爲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並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2、、小結。(大屏幕顯示下列板書)

序曲:描繪雄姿和氣勢

主體:歌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英雄的業績、偉大堅強團結一致的精神。

尾聲:表達強烈的願望和堅定的信念。

黃河——(象徵)——中華民族

課文中值得學習借鑑的表現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覆(3)比喻擬人

三、學生自由暢談,說一說在讀詩時,你從詩句中想到了什麼?可結合一句詩來想像,也可結合幾句詩來談,還可結合全文來說。

四、拓展延伸,參與實踐。

1、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談談我們應爲振興中華作出怎樣的貢獻,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

2、課後向老人詢問抗日救亡時的小故事。

五、教學反思

關於要不要在公開課的時候講《黃河頌》我糾結了很久,因爲這節課沒有太多的情節,主要的就是朗讀,後來問過x老師之後,x老師說這節課可以講成一節朗讀爲主的公開課。

在備課的過程中,觀摩幾節公開課之後,心裏有了講課的一個大概思路:以“讀”來貫穿整節課,聽朗誦,自己讀,展示讀,分析讀,齊讀……這篇課文中的這種氣勢磅礴和英勇豪邁也要通過讀的過程展現出來;一想到要讀,要講課的班也就定了下來,一班有幾位同學聲音很洪亮,比較適合朗讀,他們可以帶動起班級氣氛,所以定下來要在一班講這一節課。在具體的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發現會有很多問題:首先,課前的時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黃河頌》?或者是放《保衛黃河》更合適一些?其次,“讀”的順序如何確定下來,是先齊讀還是先範讀?學生展示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小組合作着展示還是個人展示?然後還有應該在哪個過程中融入對與文章的分析等問題都撲面而來……實在想不通這些問題的時候,又請教了x老師,x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把我不確定的地方一點一點的幫我落實下來,在講課之前我的心裏也有了底氣。

開始講課,學生們也很配合,他們也知道有老師聽課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課前播放的《保衛黃河》把學生們也帶進了激情澎湃的氛圍裏,每一個環節的銜接都很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很配合,能夠看出後面聽課的老師臉上不時地浮現出來的笑意。真的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鍛鍊了,在講臺上的那種緊張的感覺已經沒有了,更多的是自信與從容。在展示的環節,我沒有規定個人或者小組起來展示,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有些小組真的很積極,讀完朗誦詞之後意猶未盡,次次我找人讀的時候他們都舉手,還特別的積極,真的很高興。在前幾個部分都是小組展示之後,我本以爲最後部分也會是小組來讀,沒想到一個男生站起來說,老師這段我自己讀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這節課上放開了自己,平時是個很靦腆的小男生,這次卻主動表現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這節課結束之後,聽課的老師陸續的走出教室,而學生們卻還沉浸在《黃河頌》的激情之中,自發的吟誦起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要知道這首《將進酒》他們還沒有學過,他們卻已經可以自發的背誦了,我被我的學生們的表現感動了。

在評課的時候,還是張老師對我們進行的點評:我與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讀,在不斷的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本文應有的情感,環節的設置非常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受到了觸動。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對於學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沒有及時的給予解答,“對不對”口頭語太多等等。

通過這次的聽課,我的成長和收穫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努力,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徵,通過聯想想像,加深對自然的理解。

2、學會在觀察與欣賞過程中與他人交流,積累。

3、初步學會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模仿掌握寫景的方法,具體的描寫四季景物。

2、過程、方法:觀察、積累、思維、感悟、方法、表達。

3、感情、態度、價值觀 :熱愛自然,體驗四季,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描寫四季景物;

 教學難點:思維、感悟、方法、表達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流程 : 教師活動 、 教師活動 、 設計意圖 :

課前活動準備:

 一、選取你最喜愛的本單元的詩文,朗讀或背誦來感受自然的美。

二、通過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四季的詩歌或散文,準備課上交流。

 三、找出印象最深的一次走進大自然的感受,與同學交流(可附相片)

(一)導語:藍天白雲很美,紅花綠葉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色很美,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你有一副好心情,用審美的目光去尋覓,用美好的心靈去感悟,你就會有表現美的激情與衝動。讓我們感受自然,走進四季,學習描述美景吧!

 (二)複習單元內容,展示討論觀察積累的材料

1、學生搶答單元圖片。

2、學生展示課內外積累的材料。(形式可多樣)

 (三)學習寫好心中美景的方法。

1、介紹方法:真情 感悟 表達

觀察、積累、思維、感悟、方法、表達

2、分析課文例子:一、分析卷面詩文的內容,並找出詩文的寫作方法和表現手法。注:詩文內容包括(描述的詩文是什麼季節?有什麼具體特徵?作者想要描述什麼樣的景色?等等。)

詩文的寫作方法包括(形容詞、動詞、修辭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虛寫、側面描寫、側面烘托、動靜描寫、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抓住景物的特徵,對景物直觀描寫,形容詞、動詞)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2、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長髮展的特徵描述。

比喻、擬人、排比。)

4、“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抓住春風溫柔,擬人、比喻、引用)

5、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春天的溫暖,和人的喜悅。人的感官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

6、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想象、虛寫。側面描寫)

7、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側面烘托)

8、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動寫靜動靜結合)

9、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運用想象、擬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運用擬人,抒寫人的主觀感受。)

1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四)模仿前面學習的寫作內容和方法,用一句或一段話,描述抒寫四季中的美麗景色。

1、學生當堂寫作。

2、按座次讀自己的作文.

佈置作業:作業:整理三單元,讀一讀,寫一寫的詞語。學習本課所學的描寫景物方法,寫一篇描寫四季美文。不少於五百字。

板書設計:

感受自然

走過四季

描述美景

觀察、積累、思維、感悟、方法、表達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設計:龔侃復旦初級中學

教學目標: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啓示

教學重點: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啓示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即將迎來一次嚮往已久的出國旅行,出行前你最擔心的是什麼事?

2、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南宋詞人張孝祥——介紹文學常識。他出門遠行是否順利呢?遇到了什麼情況呢?

二、梳理遭遇“風波”的過程中,張孝祥心情的變化

1、朗讀《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張孝祥的啓程的時候情況怎樣?後來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結果怎樣?

出行: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過程:從題目概括:阻風

從詞句概括:放起鱗鱗細浪

結果:明日風回更好

3、自讀聯想:作者在整個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分析。

4、學生交流,互相補充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心曠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無奈自嘲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樂觀,自信

5、在這首詞中,作者表現想法心境的寫法主要是什麼?

明確:聯想、想象

6、在朗讀中如何表現這幾句作者心情的不同變化?

7、圈劃韻腳,對比剛學的陸游《訴衷情》中“尤”韻的開口大小和聲音效果,體會聲韻選擇與詩歌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

“尤”韻,開口小,音調較低迴,效果哽咽悠長,適合表現消極情感

“昂”韻,開口大,音調較高亢,效果高昂飽滿,適合表現積極情感

8、朗讀體會

三、從小“風波”看大“風波”

1、從這首詞看,張孝祥之所以心態超好的原因是什麼?

樂觀面對現狀,相信事物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2、現在看,這首詞寫遇到“風波”,還能給你別的啓示嗎?

《西江月》原文和譯文

原文: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譯文:

滿載着一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彷彿是水神留我欣賞斜陽,微風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風向變了,就可以行船啓程,今晚露宿也就沒什麼關係。等到登上岳陽樓,奏起霓裳樂曲,就似水晶宮一般呢。

《西江月》賞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峯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爲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爲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着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他說:如果明天能夠轉爲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裏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爲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爲杰特”(《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4]

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

張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後改官離開湖南,乘舟北上,途經洞庭湖畔的黃陵山,遇風受阻,寫了這首詞。《宋六十名家詞》題作《黃陵廟》,個別語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寫行船遇風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見與感受。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開頭兩句,寫風尚未起時的風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筆,勾勒出時令特徵,引人遐想,可以想見,此時周圍的山色濃郁蒼翠,萬物生機勃勃,開花的花朵豔麗,結果的果實累累;“十里湖光”寫出湖面寬廣坦蕩。這兩個對偶句用“滿載”和“平鋪”相對,將湖光和山色一併畫出,前句說美麗的秋景盡收眼底;後句說無風時湖水平穩,遠遠望去,就象“平鋪”在那兒。水光山色,交相輝映,船上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此二句純屬寫景,而作者欣悅之情盡在其中,即所謂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說,水神有意留住我觀看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放起魚鱗般的波紋。這是寫的天氣乍變,微風初起時的湖上景色,也是變天的前兆。有經驗的船工勢必要拋錨停舟,採取應急措施,因爲這霞光輝映,“鱗鱗細浪”過後,將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濁浪排空”、“檣傾楫摧”的惡劣天氣。這兩句以幽默的手法寫航船遇風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十分安閒自在。用“斜陽”點明時間是傍晚,以“細浪”說明天氣變化,要起風,皆是妙筆。

下片寫停船後作者的心裏活動。“明日風回更好”,寫他期待風向迴轉,天氣變好,及時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猶言“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話,但也表現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露宿”時的曠達胸襟。“水晶宮裏奏霓裳”,“水晶宮”,俗謂“龍宮”;“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聽到陣陣波濤聲,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聲比喻作龍宮的音樂。龍宮既然奏歡慶之樂,明日準是好天氣,航船正常前進,“準擬岳陽樓上”,尾句設想,明天準能在岳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

本詞寫航船遇風受阻的情景,寫景、抒情,乃至對“明日”的設想,着筆輕鬆,無半點沮喪之處。全詞語言淺易而意境幽雅,讀來只覺作者對山水無限熱愛,卻不見船遇逆風受阻的懊惱,這是此詞的特色,作者構思獨到之處。

七年級語文教案7

一、作者簡介: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文學家,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二、課文導讀: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這裏,就有兩位這樣的兒童。讀懂這兩則故事,談談你的感想。

 三、題解:選自餘嘉錫《世說新語箋(jiān)疏》。

四、掌握下列生字詞

yìxíngshěfǒuzāizhòu

無奕女期行捨去尊君在不哉驟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謝太傅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舉行了一次家庭聚會,和晚輩們(一起)講解詩文。

①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jùn)陽夏(jiǎ)(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爲太傅。②內集:家庭聚會。③講論文義:講解詩文。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一會兒雪下得更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那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④俄而:不久,一會兒。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差不多可以比作空中撒鹽。”

⑤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的哥哥的長(zhǎng)子。做過東陽太守。⑥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他大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被風吹起在空中飛舞。”謝太傅(聽後)高興得哈哈大笑。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這位女子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奕的女兒叫謝道韞,後來成了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⑦無奕女:即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⑧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xī)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一)評析:文章通過“詠雪”一事,以對比手法,充分顯示了謝道韞的聰穎機智。行文簡練,語言流暢。

(二)主題思想:勾畫了一幅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和(一位)朋友約定一起出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

①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yǐng)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②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③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可是)正午已經過了朋友還沒來,陳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等他走後那位朋友纔來。

④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⑤乃至:(友人)纔到。乃:才。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元方當年才七歲,正在門外嬉戲。⑥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zhǎng)子。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⑦尊君在否(fǒu):你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說:“父親等了很久您都沒來,已經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位)朋友就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出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⑧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委:丟下,捨棄。去:離開。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元方說:“您跟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正午。(可是)正午您卻沒來,這就是不守信用;當作人家兒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⑨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那位)朋友聽後感到十分慚愧,就走下車來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屋裏去了。

⑩引:拉。○11顧:回頭看。

(一)評析:文章以生動的情節,傳神的對話塑造了陳元方這位少年的形象。面對父親的朋友失信失禮,他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終使“友人慚”,表現了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機智聰明的一面。對“友人”的刻畫也很成功。

(二)主題思想:是寫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的聰穎機智的,他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研討與練習

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第一問:略。第二問:兒女:古義指“子侄輩”,即“家庭中年輕而又輩分低的人”。今義指“子女”,即“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第一問: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作第二人稱代詞,可譯作“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可譯作“您父親,您爸爸”等。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可譯作“家父,我爸爸”等。第二問:略。)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俄:常與“而、頃”等連用,可譯作“片刻,不久,一會兒”等。欣然:高興地。然:……的樣子。

2、撒鹽空中差可擬。擬:比,相比,比擬。這是古義。唐代以後纔有“準備,打算”的意義。

3、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乃:才。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約定,約會。委:丟下,捨棄。

三、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略)

七年級語文教案8

教材分析:

《漫遊語文世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語文學習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初步嘗試在語文學習中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從而開發利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

活動目標:

1.蒐集語言現象並歸類整理。

2.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活動準備:

1.自選內容:

①蒐集家庭、校園、社會運用語言文字的情況。比如,家庭成員之間、家庭成員與親戚朋友之間、左鄰右舍之間口語交際所使用的最新鮮、最活潑的大衆化語言;

②過年時家家戶戶的春聯,村鎮上的集會、廣播、佈告所使用的語言;

③校園裏的標語牌、宣傳欄、牆報以及運動會、藝術節等活動使用的語言;

④社會上的電影電視、標語廣告、商店匾額、商品說明書、企業公司招牌、報紙刊物、互聯網所使用的語言,有哪些新鮮用語,有哪些不規範現象,如此等等,都在蒐集之列。

2、自選小組:明確自己的任務,自由選擇小組。可以以小組爲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爲單位進行。

3.自由展示:將蒐集調查到得有關同一類型的資料進行篩選、梳理,自選形式成果展示。(關鍵:通過成果彙報、才藝表演、現場再現的方式展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開設了語文課,你是怎樣理解“語文”一詞的呢

(學生各抒己見。)

同學們,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不僅僅是“人”“手”“口”;也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更不僅僅是我們的一篇篇習作!今天讓我們放下手中的語文課本,走出教室,擦亮慧眼,一起來尋找生活中的語文吧!

二、成果展示

(一)準備要求:各組成員將自己蒐集的資料歸總,將重複的、代表性不強的內容去掉,留下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現本類語言特色的資料整理並適當歸類,用小卡片、大條幅、書畫作品、錄音磁帶、照片等形式記錄下來。

具體操作:教師到各組瞭解情況並稍作指導,由小組長負責落實。

(二)展示要求:每組派幾名同學選用一種較合適的形式將本組獲取的語文材料成果進行編排,各組展示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內容包擴本組蒐集的主題,展示彙報和暢談收穫三個環節。

展示內容儘可能主題明確,不可涉獵過多。可在以下方面展開蒐集(僅供參考):

成語組。查《成語詞典》、閱讀《成語故事》等,蒐集有關人品及外貌的褒義詞、貶義詞成語。體會成語文字簡煉、語意深刻的特點。

②農村諺語、童謠、箴言組。走訪農民,蒐集二十四節氣歌;與農耕、天氣有關的諺語;一些淺顯易懂的箴言;充滿童趣的鄉村童謠。瞭解這些語言貼近生活的特點。

③熒屏廣告組。收看近段時期經常播出的廣告,記錄廣告詞及畫面、動作設計。結合生活中相應商品的銷售情況,思考這些廣告形式的宣傳效果。

④街頭推銷、叫賣、吆喝組。上街走走看看,記錄各商場、店鋪、小販們推銷產品使用的各種方式及輔助工具,模仿幾種有特色的叫賣吆喝聲。初略瞭解瀏陽市井文化的一個側面。

⑤店名組。逛街,邊逛邊羅列出瀏陽城區幾條主街道的酒店、花店、小吃店、服裝店、鞋店、日用品店等店名。思考各店名蘊含的文化內涵。

對聯條幅組。去書店看書,走訪本村曾擔任村組書記工作的長輩或上戶調查,蒐集記錄一些婚聯、壽聯、春聯、輓聯、商業慶聯等。想一想對聯的特點。

⑦匾額錦旗組。參觀一下裝飾店和部分大酒店、機關單位大廳,留心並記錄牆上懸掛的大小匾額、錦旗,思考匾額、錦旗上圖畫及文字的意義。

⑧標語警示組。到附近幾所學校、公園、各主街道看一看,有哪些校園標語、公園警示語、交通警示語,想想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⑨影視欄目組。在家收看幾個主要電視頻道各時段的電視欄目,記下名稱;上電影院及影碟租賣店看廣告,瞭解近段時期熱播的電影電視名稱。想一想影視欄目內容的廣泛性及影視與當前時期(如國慶期間)的內在聯繫。

展示形式可提前指導(僅指參考):

①說相聲。在你說我說之中展示語文現象。如成語,教師可根據《教師用書》提供的《成語新編》和學生蒐集的成語改編,指定兩名學生表演。

②一問一答,說說唱唱。如二十四節氣歌、農諺、箴言、童謠等。

③動作語言配以實物摩擬。熒屏廣告、叫賣吆喝聲。

④徵集摹擬。如店名、招牌、匾額設計等。

⑤小品笑劇摹擬。如表演公園、街道城管值勤。

學生和教師可針對每組的展示情況適當點評。

三、小小辯論

生活中的語文不都是盡善盡美的,我們時時可以看到亂用成語的店鋪,書寫錯誤的標語,你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的生活中的語文對於我們的學習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學生結合實例長嘆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作爲其中一位辯友抒發自己的觀點,不作統一點評。

四、結束語

在生活的世界裏漫遊,在語文的世界裏漫遊,我們發現生活的外延同語文的處延是相等的,我們要懂得珍惜每一次語文學習的機會,我們要用慧眼去觀察、學習生活中的語文,你會時時發現語文無處不在;語文,其實妙不可言!

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理解“欺負、譏笑、羨慕”等詞語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醜小鴨在逆境中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領會故事所表達的積極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學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關知識

1.根據學生課下所蒐集的資料,找3-5名學生介紹安徒生的生平。

補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小時侯很貧窮, 11歲父親死後, 生活更加貧困。安徒生從小觀察敏銳,想象力豐富,14歲告別家鄉到丹麥首都,下決心要當個藝術家,卻面臨走投無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創作的一部喜劇在皇家影劇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靜靜地坐在大劇院的一個角落裏,望着那些他所創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現在觀衆的面前,聽着觀衆的喝彩,他的眼裏不禁流出一行行熱淚。

十年前,他幾次想在這個劇院裏找到一個小小職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麼艱苦和漫長的過程!

今天,他終於成功了,得到了公衆的承認。]

2.在學生初步瞭解作者生平後出示課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麥著名童話家。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貧民區。他從小就爲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裝》。

 二、導入新課

安徒生曾說過:我就是一隻醜小鴨。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後,他變成了──白天鵝!同學們,你想不想知道醜小鴨是怎樣變成白天鵝的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各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完成兩項任務:

(1)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

(2)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2.出示課件2檢查學生識記生詞的情況:

暖烘烘 醜陋 訕笑 嫉妒 來勢洶洶 欺負 籬笆 譏笑 蘆葦 凍僵 木屐

3.出示課件3讓學生把四幅插圖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順序。

4.按照課件3的順序在小組內講一講這個故事。

[這個教學環節就是過去教學中“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但是這樣的設計的意圖在於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觀察和理解的結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困難或產生許多難題。]

 四、品詞析句,感情朗讀

1.學生速讀課文,畫出記敘醜小鴨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體會它當時的心情。[失望、膽怯、孤單、可憐等]

2.同學們,請你和你的小夥伴合作一下,每人讀一個部分,把醜小鴨悲慘的命運讀出來,把我們對醜小鴨的愛與同情讀出來吧![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此步驟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細細地體會課文裏所蘊含的思想內容]

3.哪些同學可以用朗讀展示醜小鴨可憐的命運?同學們,請你也在心裏默默地讀吧!

[師相機指導:出生時大家對它的失望;被人欺負的膽怯與孤單;呆在蘆葦地裏的孤寂無奈;凍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憐。]

4.學生討論,醜小鴨在這些打擊面前,抱着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有什麼追求?

[我要飛向它們,飛向這些高貴的鳥兒……] 然後聯繫上下文,說一說,醜小鴨爲什麼拼死也要飛向高貴的白天鵝?

5.漫長的冬天過去了,溫暖的春天終天來了,醜小鴨也長大了。原來他就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如果你也爲醜小鴨感到幸福和快樂,那就請你放聲朗讀課文第39-47自然段。[引導通過朗讀體會醜小鴨驚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學生討論交流: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蘊含的深意。

(1)只要你是一隻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裏也沒有什麼關係。[試闡釋這句話的意思]

(2)它感到非常難爲情。它把頭藏到翅膀裏面,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點也不驕傲,因爲一棵好的心是永遠不驕傲的。[大家讚美醜小鴨,醜小鴨爲什麼感到難爲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麼樣的心?]

五、系生活,小結延伸

(1)這隻醜小鴨爲什麼會變成白天鵝?

(2)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嗎?。

同學們,我們讀完一篇文章,總要想到些什麼,不知道大家讀完了這一課,會想些什麼呢?在我們的身邊,有些同學學習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們應該怎麼做?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3、體會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短句和富有張力的詞語所構成的場面描寫。

過程與方法:

1、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預先掃清生字詞障礙。

2、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瞭解安塞腰鼓這種藝術形式,瞭解作者劉成章。

3、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受文章之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難點: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從中領悟中華兒女的英武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古老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風沙滿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貧瘠落後的土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卻產生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安塞腰鼓。(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視頻)看了以上這段視頻錄像,你們有什麼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種怎樣的藝術形式嗎?

2、交流查閱的有關資料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衆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中國腰鼓之鄉”。

今天我們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或:課前聽《黃土高坡》。一曲激昂高亢的《黃土高坡》,把我們的思緒引向了廣袤的黃土高原。這裏不是魯迅筆下的杏花春雨江南,這裏沒有小橋流水人家,這裏也沒有吳儂軟語的咿咿呀呀;這裏只有奔騰的黃河,只有醬色的黃土,只有火紅的高粱,只有樸實、剽悍的西北漢子。

《安塞腰鼓》藝術特色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過描繪“地域風情”來展現人的本質力量和時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氣勢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藝術手法豐富多樣,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其中兩相對應、相輔相成的表現技巧。

一、虛與實

如果實是指具體、客觀,虛指抽象、主觀,那麼《安塞腰鼓》是一個虛實相生的範例。它以實的描寫給人以最強悍、直觀的視聽衝擊,又把讀者帶入一種虛的境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是寫現場感受,寫安塞腰鼓的強大震撼力;“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這是寫鼓聲,鼓聲引發出主觀的情緒,這種情緒又以“思索”的空靈形態附於“鼓聲”之上;“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這是寫舞姿,由實而生虛,實的形體幻化成虛的思緒,虛的思緒又具有了絲絲縷縷紛飛的若有若無的狀貌和無形的沉重感。虛與實的這種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層迷人的光暈,充滿了藝術的張力。還有用其他實體事物來側面映襯和表現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甚至化虛爲實,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這是一種“詩化”的表現手法。《安塞腰鼓》的作者是曾經致力詩歌創作的,讀者因而能夠在一篇散文中讀到許多具有詩性的佳句,感受到虛實結合的抒情美。

二、隱與顯

《安塞腰鼓》透過傳統樂舞表演的獨特魅力,歌頌人的生命力量,寫來粗獷、雄渾、酣暢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這是它顯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將一些與時代背景相關聯的內容隱含起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扎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束縛”、“羈絆”和“閉塞”指什麼?“掙扎”、“衝破”和“撞開”的是什麼?作者沒有確指。“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麼,“陣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沒有確指。然而作者是站在20世紀80年代回溯黃土高原的千百年時光,審視着傳統的樂舞,他筆下所要“衝突”、“撞開”的東西自然也包含此時此地的貧窮和落後。用心的讀者也會毫不牽強附會地聯想到這些社會背景。作者將這些內容用暗示的筆法寫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豐厚的效果,比用顯筆更能發人深思。

三、大與小

作者的視角是獨特的,知覺的選擇性與藝術的創造力被完美地結合起來。感知事物,或選其大,或取其小,觀其大則渾然一體,觀其小則細緻入微。一方面,爲適應腰鼓表演的恢宏氣勢,作者採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視角,使闊大的場面、深遠的背景盡收眼底,我們看不到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人的個體以及景物的個體,人的穿紅着綠、山石樹木的參差斑駁,種種繁雜、零亂而無用的細枝末節都被過濾,被省略,於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個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靈成了一個巨大的鼓面。這是何等的壯闊,也只有這樣的壯闊才能適應安塞腰鼓的氣勢。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細節提取出來,我們仍是看不見人物的個體,卻看見了這些個體的局部;錘把上的流蘇——旋風一樣,舞姿中的腳步——亂蛙一樣,明眸裏的瞳仁——火花一樣。這些最精粹的局部內容給渾然壯闊的大場面點染上閃閃的亮點,是整個畫面上最靈動、鮮活之處。有了它,那些粗線條的場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顯單調。同時,百十條流蘇的飛揚,百十雙腳的蹦跳,那麼多的“火花”的閃射,合起來又是一種獨特的大,獨特的整體。

四、繁與簡

《安塞腰鼓》的表述總體而言是很簡練的,一切煩瑣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見粗獷的線條輪廓,只見粗線條輪廓中的數個亮點。但在這樣的總體風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驚奇地存在着許多繁筆。如:“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在這些地方,充滿了對一個內容的多重表現。“發狠”、“忘情”、“沒命”;“束縛”、“羈絆”、“閉塞”;“震撼”、“燒灼”、“威逼”,一組組近義詞的鋪排連用,雖然沒有產生出新的語義內容,但多層次的復沓表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衝擊波,具有明顯的強化效果。古人談文筆的詳略,形容詳處是“密不透風”、略處是“疏可走馬”,《安塞腰鼓》已深得此語的精髓。

五、動與靜

爲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調動一切手段映襯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兩次動與靜的轉換,分處散文的開頭與結尾。先是由靜入動,意在蓄勢。“一羣茂騰騰的後生”好似一組沉靜的塑像,一片靜默的莊稼做了他們最好的背景,除了風的吹動,一切都是靜止的,就連響鼓也“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但突然之間就爆發了,火烈地動起來,響起來了,一種“驟響易徹”的表達效果由此而生。這裏的妙處還在於大的動靜關係中套着小的動靜關係。開始時高粱、後生的靜像映襯了後來腰鼓表演的動感,而風吹高粱葉子與衣衫的動感又襯托了後生及高粱的靜默。結尾處的第二重動靜轉換,意在餘味。當腰鼓最響、舞姿最狂的時候,卻戛然而止,一切歸於靜寂,留下一個巨大的感覺空白,靜到空洞,靜到陌生,靜到讓人滯留在上一刻無法自拔,難以適應,“像來到另一個星球”。與開頭一樣,這裏也有兩重動靜關係,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復歸靜默是大的一重以靜襯動,那一聲“渺遠的雞啼”又映襯了眼前充滿陌生感的寂靜,似真似幻,讓人難以確定是否真的置身於天外,因而留下獨特、悠長的餘味,這是小的一重以靜襯動。

“《安塞腰鼓》是一曲陝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是一首黃土高原沉實、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讚”(劉錫慶),正是上述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使這種“火烈”和“詩性”被髮揮得淋漓盡致。

《安塞腰鼓》教後反思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但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

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個人對新課標的理解爲指導思想。新課標認爲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安排以下幾個板塊:播放視頻,激發興趣;初讀,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誦讀,感受安塞腰鼓氣勢;品讀,感受安塞腰鼓內涵;質疑交流;創讀,宣傳安塞腰鼓魅力;實話實說,收穫盤點。即注重情境創設,爲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爲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爲對話豐富內涵;注重個性化閱讀體驗,這是對話能否有效高質的重要條件;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這是對話活動的重要目的。爲了能很好地體現對話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由“課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動建構型”模式轉變,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由“問題式”(設計瑣碎問題若干,組織逐個擊破,目的是讓學生明確知道答案)向“話題式”(提煉少量話題,組織討論交流,目的是通過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建構生成)轉變。

這節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生髮出三個子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鼓”,側重於對安塞腰鼓藝術形象的感知;“好文”,側重於對課文優美語言的品味;“好創意”,側重於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對話交流的目的在於達成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生命在於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識別排比句,爲其劃分類型,品讀排比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得以落實,閱讀技能得以培養。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

當然,由於教學經驗不夠豐富,課堂上也出現了教者目標預期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的情況,師生之間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交流落實得不夠理想有以下需要改進的地方:

1、朗讀指導應抓住重點,圍繞關鍵句子進行,不能隨心所欲,漫無目的;

2、對於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師目的要明確、專一,在達成這一目的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廣泛交流,激活思維,張揚個性。

3、爲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時間、空間角度進行剖析,讓學生真正走近安塞腰鼓,走近黃土文化。

4、語文味體現不濃,應從細讀文本上下功夫,如詞語的使用、標點符號(!)的用法等等,從細處入手,引導學生知微見著。

5、板塊式教學環節的設計使文章條理清楚,但環節相對較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更深入細緻地走進文本。

這些不足啓示我:

(1)學生的原有知識、情感體驗是其構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礎。要上好一節課,首先要親近學生,瞭解學生,研究學生。

(2)課堂教學實踐是開展教研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平時工作要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繫,更多投身教學實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更多研究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活動組織策略,努力促進學生的自我建構與自主發展。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成功,纔是教學最大的成功。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學法指導: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爭取會背。

2、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閱讀資料助讀部分,篩選勾畫出你認爲重要的信息。

4、將預習案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標識出來,並填寫到後面“我的疑問”處。

5、限時15分鐘,獨立完成。

一、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

文天祥,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2、時代背景:

文天祥 於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後第二年。後來元軍統率張弘範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傑。

二、詩歌閱讀指導

1、自由朗讀這三首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1)字音: 戈:gē 寥:liáo

(2)節奏:

韻腳:雙數詩行末尾押韻的字,押“ing”韻

2、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藝術特色

2、深入感受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方法:反覆誦讀、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導學過程:

1、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2、頷聯兩句有何聯繫?用了什麼修辭?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雙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6、你還能寫出哪些透着錚錚骨氣的名句?

練習案

鞏固提升(一顯身手的時候到了,讓我們一起勇往直前!)

必做題

1、從本詩所寫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屬於()

A、狀物詩 B、述志詩 C、敘事詩 D、寫景詩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運用了 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

3、利用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憂慮不安心情的句子是 , ;以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的詩句是 。

4、背誦並默寫本詩

選做題

5、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6、你還能寫出哪些透着錚錚骨氣的名句?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理解聯想和想像手法的運用。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熱愛生命和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教學過程:

導入:神話動畫片導入

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作者簡介:袁珂,神話學家。

關於神話

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全班集體朗讀課文

探究品味

複述課文,對照《風俗通》中關於女媧的記載,找出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作者的想像力。

對女媧形象的認識:她哪裏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

想像是神話的亮點,馬克思關於神話的論述。

放《女媧造人》動畫片總結課文主要內容。

拓展運用:

讀神話《盤古開天地》後回答問題。

放神舟五號飛船記錄片: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佈置作業:

收集有關神話,講給別人聽。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想像出一種女媧造人的新辦法。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能聯繫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體分析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能掌握文中“繩、夭、病、復、全”等實詞和“以”、“之”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分析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2、檢測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並完成思考練習一、二。(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移動響應,文本響應,配梅花插圖)

3、簡介作者。龔自珍,清代後期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散文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爲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10年,都是做小官,最後還被迫棄官回鄉。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並對後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圖)

4、寫作背景簡介。清朝封建統治者爲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爲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於1839年,是作者辭官南歸之後寓居江蘇崑山時所作。(配梅花插圖,利用觸摸區響應並閃爍圖標“八股文”和“文字獄”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文體,每篇有部分組成。在內容上,八股文只許爲聖賢立言,講四書五經所講過的道理,如有所闡發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學的範圍。這種內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體,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對當時文化思想的發展危害很大。

(2)文字獄:舊時統治者往往故意從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壓知識分子,叫“文字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興文字獄,刑罰殘酷,株連衆多。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爲稻粱謀。”

5、具體分析“託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本文中作者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重大的政治主題。下面展開討論並完成表格內的有關內容,具體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

表層意

言外意(比喻義)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後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闢、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願望:(誓、必、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願望、與準備迎接鬥爭的堅定信心)

6、分析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侷限性。作者在文中表達瞭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的強烈願望,這種思想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它的主旨其實可以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話來概括。然而作者以慨嘆作結,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閒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這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那麼作者爲什麼會以慨嘆作結呢?作者所追求的只是個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個人的力量,這當然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另外,從《己亥雜詩》中的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這種希望寄託在“天公”即清朝最高統治者皇帝身上,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主張最終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這體現了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侷限性。雖然如此,作者爲改革沉悶的政治局面所體現出來的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忘我的犧牲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所在。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學習目標】

1、瞭解線索的概念、作用和設置方法。

2、學會按照一定的線索組織材料、寫作文章

【學習重點、難點】

根據文章重點,選擇合適線索組織材料。

【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什麼是線索以及線索的作用。

提起“線索”一詞,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公安幹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場景。面對着一幕幕血淋淋,混亂不堪的作案現場。公安人員耐心細緻地勘察。尋找犯罪分子遺留的“蛛絲馬跡”。那一片破碎的紙片,一隻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灘未乾的水跡,都可能成爲公安幹警尋找破案途徑的“線索”。隨着這些細微的“線索”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可見線索是多麼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的故事,故事裏,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揮舞着金箍棒,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他們歷盡艱難險阻,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了真經。“取經”就是貫穿全篇的一條線索,它將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錯綜複雜的事件銜接起來,使全文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說文章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鍊,那麼內容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線索就是串項鍊的綵線。沒有線,珍珠就東一顆西一顆,四處飄零;而沒有線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爲好文章。

歸納總結:運用線索是以某個事物將文章的材料組織和串聯起來,並貫穿於全文始終的一種寫作技法。線索可以是某個事物、某個人物、某種感情等等。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

二、學習知識短文(見課本P81)。

明確線索在記敘性文章中的重要性,瞭解設置線索的幾種方法和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

作爲線索的材料是多樣的:

①以與主題或主要情節有關的事物爲線索,如《柳葉兒》,課文以柳葉兒爲線索,敘寫在饑荒歲月裏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爲線索。如《社戲》以“社戲”爲線索,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再現兒時在平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③以某一個人物爲線索。如《我們家的男子漢》,課文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逐步成長爲線索,記敘了“男子漢”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以某種感情爲線索。如《我的老師》,作者以回憶———依念———思念爲線索。

⑤以時間爲線索。如《三顆枸杞豆》,先用倒敘的寫法引出回憶,然後按時間的順序記敘“我”童年時候怎樣受枸杞豆的啓示,懂得生命的意義,轉而勤奮

好學的。讓讀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長的軌跡。

⑥以空間爲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先回憶童年時代在百草園樂園的生活,後寫在三味書屋讀書生活。

大多數文章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文章情節複雜,常有兩條或更多的線索。按明暗,正面側面來描寫,時而平行,時而交織:使文章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月跡》全文以“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這一中心事件爲線索;在尋月亮的過程中又按“中堂裏”——“院內”——“院外”的空間順序來寫。在尋月亮和議月亮的過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爭執”——“驚奇”——“滿足”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

牽好“線”主要注意它的以下兩個特徵,①結構上能貫穿全文,能組織統率好各個材料。②常有明顯的標誌,或在文中反覆出現,領起、過渡、首尾呼應;或者就是文章標題本身。對於標誌不明顯的,可以按如下思路考慮:第一快速通讀全文,尋找作品的中心句或文眼,考察文章結構方式,注意各段的段意,段落之間怎樣銜接的,要能看出門道,找到統領文章材料的線索。第二要注意涉及到記敘的順序。記敘文中的順敘、倒敘、插敘對尋找線索有輔助作用,時間、空間的順序也是牽好“線”的一個重要因素。

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1)注意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於記敘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所要表達的內容。(3)線索的安排還要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貫,結構嚴謹。

三、閱讀例文、理清線索。

讓學生閱讀例文《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長大的感覺真好》,找出文章的線索。

長大的感覺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書,每一頁都記載着人成長的足跡。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題記

歲月的風鈴搖呀搖,不知不覺已風風雨雨搖過了十六個春秋。奶奶說:“幾天不見,這孩子真長大了,個頭又高了一截。”母親說:“終於長大了,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了。”老師說:“你可長大了,現在能主動學習了。”……我也認爲自己確實長大了,已越來越成熟了。

“老師,我什麼時候能長大呀?”在幼兒園成長的檔案裏,曾留下了我稚嫩的聲音。多姿多彩的連環畫曾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小時候,我總盼望自己快快長大,那時只是希望自己長大後能獨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壓迫”。早飯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牀鋪由父母理……雖然父母給予了我許多溫馨,但我感覺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長大,渴望快一點兒長大。

花開花落,秋風秋雨,又一個秋天翩然而至。終於,我上小學四年級了。母親對我說:“你已經不小了,生活上也該自理了。”於是,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一間三平方米的小屋。這實在太令人興奮了,終於有了自己的歸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這小小的天地裏,讀書便成了我最大的樂趣。看《牛虻》,不禁爲那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所感動;看科幻小說《神祕世界》,任憑我扇動想象的翅膀,爲故事情節再添些神祕與美妙 。我陶醉在書的海洋裏。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伴隨着墨韻書香,我一天天長大了。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當花季的雨露潤溼我的心扉時,我也漸漸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門檻。這纔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記得剛剛住校的那個晚上,我興奮得一夜都沒有睡好,雖然心裏覺得有點離家的淒涼。在學校裏,我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奧祕,太空世界的美妙,我還學會了怎樣做人。我和夥伴們縱情說笑,無拘無束。因爲我找到了可以飛翔的翅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我鍛鍊得更加堅強。

回首走過的日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跡,有痛苦也有歡樂,有充實也有失落。雖然童年的樂園令我留戀,但我還是希望再長大一些。“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我要採擷智慧的浪花,不斷豐富、充實、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與憧憬中,將我的每一天都過得快快樂樂,富有意義。

“長大的感覺真好!”在我的成長檔案裏,我寫下了自己的座右銘。

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

夜,好靜謐,柔和的月光灑了一地銀白;夜,好深沉,父親那時起時落的鼾聲猶如一首動人的月光曲迴盪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親的臉,我的思緒也飄向那片聖潔的夜空……

小時侯,我常以有這樣的父親而自豪,因爲他能講許許多多好聽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動物。每天放學,我便騎在父親的肩上,同學們那羨慕的眼光,更讓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愛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份感情漸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隱約的自卑和憂傷。這思想起源於中學時填寫檔案表,當別的同學都在“父親”一欄瀟灑揮筆——廠長、經理時,我只能怯怯地寫上“務農”,交表時,我只能緊緊地將表捏在手中,生怕別人看見笑話我。啊,父親,爲什麼你不是廠長、經理……

天氣轉涼了,父親關切地說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擡頭,父親那蒼老的臉和關切的眼神進入了我的視線。我的心微微地顫了……

夜,還是這樣深沉,這樣靜寂;月兒,還是那樣圓,這樣亮。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只記得那晚好冷,潮溼的空氣中似乎還夾雜着雨絲。下課鈴一響,我便衝出了教室,因爲我快要凍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幾顆落光了葉子的老樹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哦,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羣中竭力地尋找着,任憑寒風掀起他的外衣,鑽進他的褲腿……

哦,起風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親的臉:高高地顴骨,深陷的眼睛,幹皺的皮膚…… 忽然之間,我感悟自己是一個多麼不孝的女兒。父親,這些年,你明顯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諒女兒的不孝嗎?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襯下,父親那蒼老的臉更加清晰。

哦,愛在心靈深處……

四、出示作文題目。(單元寫作訓練題二)

你和你的小夥伴從相識到相知,友誼逐步加深。選擇與此相關的幾件事,並用線索貫穿起來寫,再現這一段美好的經歷。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題目自擬。

1、明確要求:確定題目之後,選擇合適線索,先列出寫作提綱。

2、小組成員交流各自寫作提綱,互相評價修改。

3、完成作文。(第二課時)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的觀察並生動地描寫。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創景導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景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

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 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

(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

① 嫩嫩的、綠綠的

② 偷俞地、鑽

理由:

① 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

② 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 無意識的、無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 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佈置

1、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

2、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

第二教時

五、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爲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六、詞彙參考

朗潤 醞釀 賣弄 宛轉 嘹亮

黃暈 烘托

(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儘量用上這些詞語。)

【板書設計】

一、盼春

盼、來、近(總領 全文,開啓下文)

二、描春

1、春的總的輪廓: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2、細緻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 圖、迎春圖)

春草圖(草報春):偷、鑽、嫩、綠、滿──草

坐、躺、打、踢、賽、捉──人

春花圖(花爭春):態──桃、杏、梨,趕趟兒。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風圖(風唱春):觸:撫摸

味:泥土的氣息、草味、花香

聲:鳥聲清脆宛轉,笛聲嘹亮

春雨圖(雨潤春):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狀:密密地斜織、屋頂上籠着層薄煙

景: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燈、人、房屋

迎春圖(歡迎春):城鄉、老小、舒活、拌擻、一年之計在於春

三、頌春

三個比喻句(春天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