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中課文《愛蓮說》說課稿和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愛蓮說》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初中課文《愛蓮說》說課稿和評課稿?

1、教材的主要內容和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愛蓮說》是古代散文名篇,又安排在單元之尾,是鞏固前面提學知識的重要一環,又是教師貫徹“由教到不教”的關鍵所在。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蓮”自比,委婉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寶貴的世風,表明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鑑意義。

2、關於教材難點和重點:《愛蓮說》的重點在“愛”,難點是愛蓮的“因由”。《愛蓮說》寫“蓮”是實,寫“愛”是虛,以實託物,以虛言志,愛蓮的“因由”自然成爲本文的難點。 確定教學重點爲:指導學生熟讀成誦,並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辨析蓮花與君子的相似之處,教學難點爲:理解運用“菊”和“牡丹”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及本文特點,我確定教學目的要求如下

〔1〕、知識目標:能背誦課文,瞭解文言字詞的意義。

〔2〕、能力目標:使學生明白託物言志寫作手法的特點:抓住特徵狀物,最後言志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

(二)學情分析:本文可讀性強,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誦讀作爲本課教學的最重要環節,指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和切實掌握誦讀文言文的三種方法:一是“疏解文意的讀法”,旨在初步讀懂文章,領會文章中詞語、句、段的含義,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二是“誰究文理的讀法”,旨在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恰當地表達文脈的貫通和層次,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三是“品味意境的讀法”,旨在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從教學對象看,他們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認識及模仿能力強。因此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高視角、低起點”,以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爲很多文言知識是原來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在目標的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對於八年級來說則更應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知識點的整合。

(三)教法學法

1、關於教法的分析 :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及從學情出發,本課教學思路如下:突破傳統文言教學由教師逐字逐句串講的模式,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貫徹“學本論”的方針。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鑑於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選用講授法和討論歸納法進行授課,並根據初中學生的認識特點,在教學中採用投影、掛圖作輔導手段,儘可能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多媒體導課,情景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把握教學重點的方法。引用美術的色塊對比,化難爲易,分化學習難點的教學方法。

2、關於學法的指導

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從精品中汲取豐富的寫作營養,提高文學鑑賞能力和寫作水平。

(1)以形成性練習指導圈點、批註、勾畫的預習方法。(2)交際互動,當堂成誦的學習方法。

(3)設計、拼貼蓮花圖,培養動手動腦能力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七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配樂《七子之歌》,電腦屏幕上顯示澳門區旗、區徽的圖案)先觀察兩幅圖,誰認識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標誌?對澳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這就是迴歸後澳門的區旗和區徽。誰能告訴我,區旗和區徽的主體圖案是什麼?(蓮花)幾朵什麼樣的蓮花?(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蓮花)是的,澳門區旗和區徽的圖案就是以蓮花爲主,蓮花深爲澳門人民所喜愛。

(以上層層誘導,步步深入,吸引學生注意,點出學習內容,寓德於教,完成教學目的。)

其實,不僅是今人,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一位哲學家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讚美蓮花的名篇,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宋代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板書課題)

世上萬紫千紅的花很多,蓮花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出衆之處,但周敦頤先生卻偏偏喜歡它,爲什麼?翻課文,聽朗讀,找原因。在這一教學程序中落實誦讀法第一步即“疏解文意的讀法”。

(以上運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鍛鍊觀察說話能力,並直接從愛蓮原因入手設疑,吸引學生主動求知。)

(二))讀課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內容,師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師的點撥,共同完成在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完成的任務。)

學習內容: ①什麼是“說”? ②關於作者的情況。 ③看課文註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這個教學環節用6分鐘,對於八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聽的重複性,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索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三)重點語段討論評析

1.找出愛蓮花原因的語句,用筆劃出。所劃部分分別描述了蓮花哪一方面特點?

2.疏通文意,將所劃分部用白話文連貫翻譯一下。

3.作者寫對蓮花的喜愛之情,目的是什麼?從文中找出高度概括蓮花品質的一句。

4.根據課文註釋,闡述含義。想想這種“君子”應具有什麼樣的寫法?

5.君子的品格和蓮花的品質有無相似之處?這是運用什麼樣的寫法?

(以上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逐步理解本文學習重點“託物言志的寫法”,即借蓮花之形言君子之志。同時,爲培養學生動手動及能力。我設計一個“君子圖”,七個花瓣分別寫上君子品德的七個方面,再讓學生模仿製作一幅蓮花圖,對應的花瓣分別填上蓮花的七個特點,可以完成對“託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理解,並且激發了他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在這一教學程序中落實誦讀法第二步即“推究文理的讀法”,以領悟促誦讀,以誦讀加深領悟。)

(四)學習正襯、反襯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分析陶淵明愛蓮和世人愛牡丹的原因,明確作者對菊和牡丹的不同態度,並與作者愛蓮作比較,體會襯托作用。

(投影可以展示美術上兩組色塊對比:A組——白、灰色塊對比,B組——白、黑色塊對比,提問學生:“兩組色塊中白色顯得更亮,更白?”學生的回答是一致的:“B組。”我在這時點出:兩組白色的亮度是一樣的,只不過灰色的白色比較接近,黑色和白色對比鮮明,由此,可引出襯托的兩種類型——正襯與反襯。這樣通過直觀教學化難爲易,完成教學難點。

(五)分析結尾段議論,指導朗讀。

1.試析“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三句,討論修辭手法,並強調以花喻人的用意及目的。

2.用嘆詞領起並用不同句式寫花有何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分析陳述句(“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反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嘆句(“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所抒之情及朗讀語氣。

(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要求是多讀多誦,以上教學程序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完成教學目的2熟讀能誦,融會於心,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能獲得牢固而豐富的感性知識。在這一教學程序中落實誦讀法第三步即“品讀意境的讀法”,)

(六)總結“說”的文體特點,指導全文背誦。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古代“說”的文體類似現代散文,文眼即一個“愛”字。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如男女生分段朗讀,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

(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目的是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爲理解性默寫打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該掌握。)

(七)佈置作業。 作業:在現在看來,作者的思想過時嗎?

(這個教學環節用2分鐘,從課程的設計來看,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來看能

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問題的設計上,從體現梯度。)

  附板書設計:

愛 蓮說 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濯清漣而不妖—————————— ————質樸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香遠益清————————————---——-芳香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

託物———————————————————言志

(蓮) (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

效果分析:通過朗讀他們能很快發現短文的獨特之處,進而得到閱讀的快感激發學習的樂趣。教師應該從這點出發,應培養學生對文言的興趣。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一開始,學生可能確實想不到。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典範文章,哪裏敢懷疑?老師可以啓發,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幾句話激起了同學們的不滿,於是立刻有人反駁:陶淵明反對追求富貴,我認爲不對,追求富貴有什麼不好,難道應該追求貧困?在文章的結構上,有的同學提出:作者三次寫到三種花,前兩次的順序都是“菊—牡丹—蓮”,而到了第三次,卻變成了“菊—蓮—牡丹”。因此,應該把“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調到文章最後。

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爲學生服務,纔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採用了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成績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愛蓮說》評課稿

《愛蓮說》選自新教材八年級上冊,本文借花喻人,託物言志。巧妙地把蓮花的生活環境,特殊性狀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聯繫起來,描繪讚美蓮,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聽了孟老師的《愛蓮說》一課,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教師講的再多,也是教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孟老師在這一堂課中貫徹了一條很有價值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創新閱讀的習慣。

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孟老師着重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第一,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孟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孟老師既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又積極發揮幫學作用。課前準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片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體驗。

孟老師把閱讀作了五個階段的安排:

第一階段:師高聲朗讀,整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解決字、詞、句。

孟老師採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段,讓學生讀出新的感受、新的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教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學生閱讀的夥伴,是閱讀集體中能力略強的一員。在這一階段,孟老師大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種敢於說“不”的精神值得學習和借鑑。

第三階段:品讀探究,正確評價。這裏有“個人思考”“集體討論”“師生合作”“教師點撥”等幾種方式。教師設計幾個關鍵的問題:

(1、翻譯句子。2、表現蓮高潔的句子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概括蓮高潔的句子。)讓學生去探究、去評價。

第四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討論釋疑。

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1、 作者爲何“獨愛蓮”?

2、 結尾爲什麼順序發生了改變,最後說牡丹之愛?

孟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做以適當點撥。

第五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穫,齊讀結束。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關係。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如果讀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寡味?只要是個性化的閱讀,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我認爲孟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 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爲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爲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爲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孟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正是連接閱讀和生活的關係的一條有效途徑。

當然,上好一堂課,教師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這堂課會更有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