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蜀道難》導學案及參考答案

本文已影響 1.52W人 

  【《蜀道難》導學案及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蜀道難》導學案及參考答案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教學方法:朗讀法、串講法、探討法。

 教學時數:2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爲“詩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爲“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知識鏈接: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爲,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爲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爲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2、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爲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梳理探究:

一、 朗讀

誦讀提示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歎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歎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下面試分層加以解說:

1.“噫籲……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爲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1、聽錄音,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籲嚱(yixūxi) 魚鳧(fú) 秦塞(sai) 縈繞(yíng)  石棧(zhàn)

猿猱(náo) 參(shēn) 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 巉巖(chán)

飛湍(tuan) 諮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師生共同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籲 :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着飛過去。巔,頂峯。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最高峯。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裏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嘆息。

二、 詩歌賞析

(一)總體把握結構

1、主旨句出現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歌有三“嘆”,分別嘆的是什麼?

一嘆:高 難行 蜀道來歷   蜀道高峻

二嘆:險 可畏 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山水險惡

三嘆:嘆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二)詩歌鑑賞

1、本詩意境闊大,氣勢逼人,氣象宏偉,畫面使你怵目驚心,歎爲觀止,試結合具體

詩句分析體會。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象中,他彷彿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餘。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於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彷彿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後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彷彿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闢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讚歎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峯時,他看見六條龍拉着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涌的急流爲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麼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砍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砍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教師總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難點探討

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李白善於從民歌中吸取養料。這首詩中“一詠三嘆”的寫法,明顯地是對《詩經》中復沓形式的繼承,同時又有很大的發展。如果時間允許,無妨讓學生複習一下已學過的《詩經》作品如《君子于役》《無衣》等,再做一番比較──這就從內容的鑑賞延伸到形式的鑑賞上來了。

參考答案要點:極言蜀道之險,由秦入蜀之難,須嚴防野心家據險而叛。此句重複出現三次,由此而形成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嘆之效。三嘆者,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

2、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麼作用?

第一問:分三層: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爲誇張敘述;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第二問: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3、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①“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這是點面結合。②“六龍回日”“捫參歷井”是詩人的想像。是誇張。

4、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但見”四句渲染了悽清的氣氛;“連峯”四句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5、寫劍閣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內容?聯繫當時的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劍閣爲蜀之門戶,寫劍閣,正如胡震亨所說,是爲了“著其戒”。此題涉及詩的寓意。

答案要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言劍閣有易守難攻的險要形勢,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隊很不容易打進來,因而野心家可以據險發動叛亂,“化爲狼與豺”,搞地方割據。如果割據勢力之間出現矛盾衝突,難免要發生混戰,結果必定是“殺人如麻”。詩人這番預言在十多年後就得到了證實:從上元二年(761年)到大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繼發動叛亂。

詩人的意圖是要嚴防野心家發難。

 補充資料:

詩歌寓意

關於這首詩的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欲加害於房、杜甫,這首詩係爲擔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說出自唐末範攄所著《云溪友議》一書,爲《新唐書嚴武傳》所採用,但不足信。按:嚴武鎮蜀共兩次,時間都不長。第一次自肅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寶應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則當發生在此期間,但除範說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從杜甫這期間的詩作中也找不到佐證。至於第二次鎮蜀,已在代宗廣德二年(764)之後,這時李白已經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無關了。

一說:爲諷刺章仇(zhāng qiú,複姓)兼瓊而作。此說出自宋沈括《夢溪筆談》,也缺乏根據。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曾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徑。

一說:爲諷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出自元蕭士(yūn)《分類補註李太白集》的注語中,其說甚詳,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釋。主要之點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稱唐肅宗(如“恐君有遺失”“君誠中興主”)之例,認爲這首詩中“問君西遊”的“君”指的是唐玄宗。這就純屬臆測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以上三說曾予批駁,且自創新說雲:

“兼瓊在蜀,無據險跋扈之跡可當斯語(按:指‘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而言)。而嚴武出鎮在至德(唐肅宗第一個年號)後,玄宗幸蜀在天寶末,與此詩見賞賀監(指賀知章),在天寶初者,年歲亦皆不合。則此數說似並屬揣摩。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樑、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爲而作?白蜀人,自爲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文中着重號系編者所加。)

我們認爲胡震亨的說法很有道理,“言其險,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確,如據文直解並聯系安史之亂前後蜀地動亂頻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這樣。跟那些用“一人一時之事”來解詩的做法相比,胡的見解確實高明得多。

 隨堂練習:

(1)這是一首樂府詩,以七言爲主,卻有不少雜言句,節奏多變化,與散文句法相似。試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奏,朗讀幾遍,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麼作用。

1.噫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鑑於這首詩較長,且內容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之始不宜要求學生背誦,所以先設計此題,而將背誦練習置於最後,體例與本單元其餘諸課異。目的是使學生初步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一點韻味來,不要把某些句子讀成散文,這對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極爲必要。

這是一首雜言體詩,但跟其他詩人的這類體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這類體裁作品(如《將進酒》《樑甫吟》《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相比,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同就在於: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練習中所列舉的)如果孤立地看,確屬散文句。但我們不這樣稱它們,因爲它們畢竟是詩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只能說它們是散文化的詩句,或句法與散文近似。這當然不能隨意而爲,沒有李白那樣的氣概,那樣的英才,是駕馭不了的。

 參考答案:

1.噫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噫籲”是複合嘆詞,須一氣讀出,中間不得停頓。“危乎高哉”亦當一氣讀,“乎”有延長音。“之”“於”皆當輕讀。)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極短停頓。“有”有餘音。“之”輕讀。)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也”後聲斷氣不斷。“∥”表較長停頓。)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輕讀。)

這些詩句都彷彿是詩人在熾烈感情的驅動下,不能自已,脫口而出,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奔放豪邁的風格。

(2)對加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A.開國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B.畏途巖不可攀       畏途:對路途感到害怕。

C.捫參歷井仰脅息     脅息:鼻不敢出氣,唯兩脅運動以換氣。

D.使人聽此凋朱顏     凋:使凋謝,這裏指憔悴。

(3)閱讀李白《登太白峯》,完成1~7題。

西上太白峯,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

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1.詩中兩個“太白”的含義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陽窮登攀”中一個“窮”字,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人怎樣描寫太白峯的高峻雄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人想象的乘風而去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內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道難》中與“太白與我語,爲我開天關”出同一機杼的兩句詩句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前者爲山峯名字,後者是星宿名稱。作者運用相關聯想,登太白峯而見太白星,極富情趣。

2.太白山高峻,但詩人攀登到夕陽在山也要登上峯頂,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

3.首先,詩的開頭兩句,寫詩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峯頂,側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隨後寫他和太白星傾耳密語、接談融洽的情景,化實爲虛,以虛寫實,誇張地表現出太白山直插雲空的雄姿。

4.詩人想象自己乘着習習和風飄然飛昇,自由輕快,飄飄然有出世之思。他舉起雙手飛向皎潔的明月,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追求個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

5.詩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鬱郁不得志。登太白峯而幻想神遊,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反映。但作者畢竟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爲。這句詩細緻的表達了作者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複雜的矛盾心理。

6.①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②連峯去天不盈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