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古代人物:倉頡

本文已影響 1.46W人 

古代人物:倉頡

  人物簡介

姓名:原姓侯岡,名頡

字號:史皇氏

籍貫: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

朝代:黃帝時代

簡評: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相傳漢字的發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稱倉頡先師 、制字先師、倉頡至聖等,被後人尊爲中華文字始祖。

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緯書《春秋元命苞》中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爲雨粟,鬼爲夜哭,龍乃潛藏。”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可見倉頡天生異貌,縱觀中國歷史上目有重瞳者,史書上有記載的有虞舜、倉頡、項羽等,均非等閒之輩,虞舜爲聖君,項羽是武聖人,而倉頡則是文聖人。

對於漢字究竟是誰創造的,在古代廣泛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倉頡創造了漢字。傳說倉頡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史稱“倉頡造字”。這一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先秦典籍中如《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以及《史記》、《淮南子》中對倉頡造字說均有記載或引用。早在戰國時期,荀卿就在《荀子·解蔽篇》中提到了倉頡的名字:“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韓非子·五蠹》中說:“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已知之矣。”《呂氏春秋·君守》稱:“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漢許慎《<說文>序》中載:“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

史說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比如,在緯書《春秋元命苞》中,談到創造文字的始祖倉頡是“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號稱“史皇”的倉頡相貌非凡,孩提時代起就喜歡東塗西抹,善於思考。長大後,他窮究天地萬物的變化,根據奎星圓曲、鳥獸之文、山川之狀,悟出世間的文理別異,創造了文字。這種文字叫“鳥跡書”,現存於白水縣倉聖廟的鳥跡書碑上。

另一種較有代表性的傳說,是說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仔細研究,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可以理解的。他想既然花紋都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就可以記載事情,傳達意義了麼!倉頡日思夜想,悉心觀察,參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還有一種傳說認爲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隨着事情的繁雜,名物的繁多,結繩遠不能滿足記事需要,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泊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倉頡造字臺)上建房住下來,苦思冥想如何創造一種更有效的記事符號。有一天,他看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裏叼着一件東西掉下來,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辨認不出是哪種野獸的蹄印。於是,他就向一位獵人請教。各種獸類的蹄印各不相同,打獵的人一看便知,此事對倉頡啓發很大,後來,他根據萬事萬物不同的特徵,創造出了“字”。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陽渾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着人的側影畫的。

雖然各種版本說法各異,軒輊難分,但是,這些“版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齊心協力”神化倉頡造字的業績,表達對倉頡的稱頌、感激與崇拜。《淮南子·本經訓))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成功那天,白天竟然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裏哭泣。漢字的產生爲何會使“天雨粟,鬼夜哭”?那是因爲有了漢字之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簡單地說,“天雨粟”寓意自從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鬼夜哭”寓意漢字的產生真正揭開了天地的奧祕,使中華民族智慧增強,鬼神從此難以主宰人類的命運了,因此只能在黑夜裏哭泣。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姓,意爲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然而所謂的“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人完全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蒐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荀子·解蔽》記載“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是在說,當時從事文字整理工作的也並非僅有倉頡一人,因爲倉頡的成果最佳,所以只有這一套文字獨自傳承了下來。黃侃先生在《黃侃論學雜著·說文略說》中就在確認漢字本非獨創於一人之手的基礎上,提出“先民造字於邃古,倉頡釐定文字於後世”的觀點,同意漢字爲遠古先民共創之說的觀點。從漢字構型上分析,“倉”爲“創”的本字,是創造的意思。“吉”“頁”爲“頡”,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七:“頡,《倉頡》雲:‘古造書字人也。’”“吉”爲善、美之意;“頁”爲書頁、頁面,表示與文字有關。“吉”“頁”爲“頡”,指發明文字的吉士。“士”在古代指有知識和智慧的道德高尚的人,正是這些人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和智慧,口頭表達出來,並以文字的形式記載,故有了“倉頡造字”之說。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爲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在社會裏,倉頡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採集,便可以敷衍記事的。”

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裏的村莊取名爲“史官村”,在漢代建有倉頡廟(現位於陝西省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境內)。廟內的《倉聖鳥跡書碑》刻有28個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爲:“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