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關於倉頡造字的故事範例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導語: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讓我們瞭解一下倉頡是如何造字的吧!

關於倉頡造字的故事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

故里陝西白水,造字於陝西洛南,[1]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爲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爲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爲“造字聖人”。

《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洛南,深藏於莽莽秦嶺東南部的一個山區縣,既有陝南山水的'靈秀,又有毗鄰關中平原的大氣和耿直。因處於黃河一級支流洛河之南而得名。古時候,亦稱華陽,謂華山之陽也。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漢字最早爲黃帝時的史官倉頡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縣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於元扈山陰,結束結繩記事歷史,歷經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黃子孫今天共同使用的漢字。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洛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麼?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據《策海·六書》、《陝西金石志》等史料記載:倉頡隨軒轅黃帝南巡於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遇靈龜負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宇宙之勢,俯察龜紋鳥蟲之跡,指掌而創二十八字,曾鐫刻於玄扈山陰,從此石破天驚,字引人類,終止結繩,天降穀雨,鬼哭龍藏。二十八字其釋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幹斧芾。”“每皇華過境,必拓複印,鐫持以去,而官史督責,工役騷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機縱火焚之。”黑巖亦在,遺蹟尚存,《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據《洛南縣誌》記載:“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縣王森文從許廟(倉頡造書處)民間徵得此二十八字摹記勒石立在倉頡造字處(石碑現存洛南縣博物館),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縣伊允楨、諾敏在縣城東街修建倉聖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儀式相當隆重,此活動一直沿續到解放前。

改革開放後,洛南縣在縣城南邊饅頭山上重建倉頡園,於紅花綠草中點綴無數文化石,篆刻倉頡造字,成一大景觀,讓各地遊客流連忘返,拍照留念,獲益匪淺。

“中華漢字故里,華夏文明搖籃”,洛南當之無愧。

當前,其二十八個獸蹄鳥跡石崖臨摹拓片已成爲稀世珍品,“倉頡造字傳說”和“穀雨公祭倉頡典禮”已列入非遺名錄,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