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談談《北京法源寺》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一時想不出什麼樣的題目能準確無誤的表達我的觀點,想到哪就寫到哪裏,既然是談談,也就沒有過多的約束。

談談《北京法源寺》散文隨筆

《北京法源寺》這本小說,應該當雜文從思想上來讀的,這本書裏的辯論和說理佔據着大量的篇幅,有些對話已經超出了小說人物性格,這對小說告訴的不是故事是什麼,而是表達是什麼觀點,比如康有爲和佘法師、梁啓超和譚嗣同、譚嗣同和王五的對話,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個是作者的想法不由自主的強壓到小說人物的對白中。

這本書是給喜歡李敖的那些讀者們的,比如說我,如果僅僅從讀小說的趣味上來看,這個小說反而沒有多少趣味性,枯燥的很。不過以戊戌變法爲背景的小說很少,而瞭解這段歷史怎麼也要從趣味上開始,讀小說怎麼也要比讀古文容易點,至少是一個切入點。這本小說也可以叫《譚嗣同之死》,小說情節很簡單,圍繞營救譚嗣同到譚嗣同就義,這裏的心理自白不少,不僅僅是譚嗣同還有康有爲等等。這本小說從小說構架的層面來看不是很成功,人物形象也很單一,生活圈子,交際圈子,還有一些政治活動,都沒有立體的展示。

李敖的文筆有着他自身的魔力,文言和白話轉接的很好,讀着不是很累,這一點也彌補了小說的不足,這本小說是一個雜文的變形體,裏面有着李敖的個人思考,是改良還是要革命呢?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李敖也應該刻畫一下康有爲和梁啓超,不能單從譚嗣同這個角度來看,側面還是過於狹窄。至於裏面政治文化的黑暗,讀者能看到幾分算幾分,感性的理解就算感性理解,不要硬着頭皮非要上升的一個高度。當然這本小說有着他的思想顆粒,它不會如言情故事一樣看到都可以哭的稀里嘩啦的,無論誰來看,都會引入那個時代開思考,是一本共鳴的小說,也是形而上的需要。

小說的最後讀出了一種淋漓盡致、浩然之氣,爲理想、爲信仰的犧牲的.態度,可惜的是臨死也未能指出解決問題的出路。

從世俗邏輯的層面來理解,譚嗣同的死有一點個人的一廂情願,“戊戌六君子”爲變革而被砍下頭顱,總是讓人人感慨良多!在魯迅的《藥》就已經揭示了,愚笨的阿Q用只能有革命者的血抹在饅頭上吃了治療自己的弱智的病,激烈不了看客們的血性,在能走的時候偏偏不走,死了雖然能化作一縷杜鵑紅,那血色恐怕早已烏黑,如何喚醒民衆的重要性反而不再杜鵑紅,至於譚嗣同的死意義可能相對於個人能更多。

《北京法源寺》這本小說是李敖當初在監獄裏構思而成,出獄後僅有了兩個月草草的完成了18萬字的小說。李敖的出獄我看正好的印證了對譚嗣同之死的一種否定,不過從那時可以看出來獻身的確是一種崇高感,在不影響信仰的情況下,能活着還是儘量活着。我沒有讀過關於譚嗣同相關的歷史傳記,但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譚嗣同沒有王五營救他,這不過是一段傳奇(包括其他人營救他的失敗,不是被譚嗣同拒絕的失敗,而是頑固派力量過於強大),他的死還是對未來沒有預期,根本沒有逃出去的希望,只能在赴死的精神感召上加以神話,如果能出來,將來可能寫一本《我的法源寺》。

在不能生存的情況下,譚嗣同是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典範,和哥白尼一樣;在能生存的情況下,康有爲、梁啓超的路也不能算是錯,他們後期的著作也不能說一點意義都沒有,不過這裏又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法則,那就是我的信仰,我的追求。

2009.5.13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