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夜談生死隨筆散文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我被選派駐村扶貧,不到兩年的時間,貧困戶中有6位相繼去世。聽村幹部說,又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貧困戶,可能熬不到過年。每每聽到這些事情,心中都會無限的感慨: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可如果想透了,其實也沒啥可怕,不過是自然規律罷了。

夜談生死隨筆散文

年少的時候,總感覺生老病死,是個遙遠的話題,跟自己沒多大關係。但隨着年齡的增加,感覺時間總是在過後才顯得飛快,並且曾對死亡產生過深深的恐懼。

因爲讓自己留戀或者割捨不下的東西實在太多,比如生我養我的父母,比如年輕溫柔的妻子,比如淘氣頑劣的孩子,比如令人羨慕的工作,比如未來,比如夢想,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牽絆着你,生活實在太過美好,讓你根本割捨不下。

那時候,如果在街道上,或者鄉村的小道上,碰上安葬的隊伍,即使在夏天,也會感覺到刺骨的寒冷。會不斷的反思,那些被安葬的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養育兒女,孝敬老人,即使創造了萬貫家財,臨了也只能是一杯黃土。人活着,究竟爲了什麼?

按照物種進化的規則,從來都是優勝略汰,淘汰掉老的,脆弱的,不適應發展的,留下那些優質的,對整個物種羣體有益的,能促進羣體發展壯大,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個體。這樣看來,個體無論生死,對整體都有益處。

和整個社會,世界,或者宇宙比起來,人的生命真的微不足道。就像一粒沙,一片葉子,一滴水,人如草芥。及時行樂,享受生活的分分秒秒,是那種感慨後副產品。越是知道生命的真相,越是要抓住當下。

三十幾歲的人了,每次聊到生死,依然害怕。常常在深夜裏,被睡夢中死亡的場景嚇的叫出聲來。每次都會驚一身冷汗,醒來後,久久不能入睡。羅振宇曾在“羅胖60秒”裏,提到一句很直白的話,“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這樣看來,自己那時候還不夠現實,頭腦裏還裝着太多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幻想過自己也許可以不死。說不定到自己老的時候,會不會科學有什麼發現或者發明,讓生命無限延伸。之所以會驚恐,是因爲自己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已經來到現實世界。

明白了死亡不可避免的真相後,重新敬畏生命,那時候已經接近40歲。40歲對我來說是一道分水嶺。看之前,只能用無知無畏來總結。看之後,卻活的越來越明白。生命必然衰亡,但有些東西總可以留下,比如文字,比如思想,比如財富,比如一些基因的傳承。

人只不過是藉助身體這個軀殼,來完成一些事情。身體只不過是一種爲了達到目的用來使用的工具。特別是看過蔡崇達的《皮囊》後,有一段話從此印在腦海裏“身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一位身居村野的老人,用一句話就概括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書讓我打開了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其實死亡也並不懼怕。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一個生命的消失,預示着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或者說爲那些優質的物種騰挪出繁衍發展的空間,死即是生。

生命就像一列駛向遠方的火車,在每一個站口,不斷的有人擠上來,也不斷的有人走下去。一段看似短暫的經歷,有人把美景盡收眼底,有人創造了鉅額的財富,有人成了衆人眼中的焦點,有人用心愛着身邊的每個人,有人顧全自己,有人卻對別人有用,有人把這段經歷寫成文字,留給了後來的人。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不是坐吃等死,成爲生活的悲觀者。雖然生命短暫,但卻能用來做許多事情。生命不僅僅是贏在長度上,更重要的是要活的質量。證明你有沒有活過,或者有沒有來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爲這個世界創造了多少價值或者財富?有多少人因此記住你?並且你能被記住多長時間?

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有時不是。能爲整個羣體的發展或者利益創造更大價值,或者能影響整個羣體進程的個體,必然會得到羣體的尊重愛戴和銘記。名字甚至可以忘記,但作品就在那裏。對家人有用,對羣體有用,對社會有用,就是活着最大的意義。

我明白向死而生,不是一句慷慨激昂的陳詞,也不可能一筆帶過。它更像是一種價值的迭代,生命的延伸,以及經驗或者某些高貴品質的傳承。是一種在經歷中生命的凝聚,或者把自己也煉造成一部作品,交付給後世,讓自己得到重生。

這樣看來,活着更像是一次演出,對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機會。必須傾注你全部的激情,全部心血,全部智慧,來面對觀衆,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讓觀衆記住你,證明自己曾經來過這個世界。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當自己離去的時候,就像沒有來過一樣悄無聲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