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薦]

本文已影響 1.8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檢閱》一課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對於“檢閱”三年級的孩子瞭解的並不多,爲此在上本課之前,楊老師讓學生看了“50週年國慶的大閱兵”的視頻,讓學生對檢閱有了非常直觀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課的學習。楊老師的重點是檢閱前,但她的思路卻有點亂,可能是因爲出現了太多的思考問題。

成老師把大多數時間花在了教學詞語上,注重詞語的音形義,學得很紮實。我認爲讓學生把詞語讀出感情來這個環節很好,但是學生讀的效果不太好,我覺得問題出現在教師的範讀詞語上,如果教師範讀得好,學生也會模仿得好,而不是這個環節的要求太高。在教學到“爲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說說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說:“他雖然拄着柺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師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成老師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平時走樓梯都很困難,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樣出去踢球”……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1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爲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2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麼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

3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在學生充分練說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很熱烈,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然後學生再練讀,感受內洞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特徵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看圖,練說,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4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爲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5.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註、質疑”等方法獨立地閱讀課文,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在對於含義比較深刻的語句的理解上,還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師爲他們架橋鋪路,幫助他們深入品悟語言文字。我在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的朗讀,但在指導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到位,學生在表演“父親”開着車回家後與“母親”的對話時,顯得有些拘謹,所以表達不是很流暢,對人物的內心理解不透徹,今後在教學此課時還應多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同時還要多鍛鍊自己,注意課堂的生成,各種不足一定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6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7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麼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

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傑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傑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並不理解,隨之問到爲什麼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8. 學生模仿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學會了表達方法,還受到了“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如果積累的語言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麼這些語言也就成了靜態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而,要不斷地將積累的語言成爲動態,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我們學習生字新詞時,可以採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又化靜態的積累爲動態的運用,一舉多得。同時,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進行了人物語言的仿寫,這看起來不難,但有的學生對語言中“人稱”的指代不明白,敘述不夠清楚。於是,教學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讓學生上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爺爺、老奶奶、阿姨、小同學等,並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對話讓學生學會了語言描寫。

語文園地2:“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昇華,讓學生寫讀後感,把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外積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錘鍊思想,鍛鍊表達的作用。其實讀和寫是一個互遞的過程,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又密切聯繫。我想,無論作文和閱讀我們都應抓住“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這些方面的“結合點”遷移訓練,以讀爲基礎,讀中學寫,寫中促讀,有的、有序、有點、有法,突出重點,多讀多寫,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提高。

9. 針對本課出現多達16個的四字詞語,我進行挑選“爭先恐後、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後悔不已、飽餐一頓”,將這些詞語意思解釋出示在PPT上,學生看解釋讀出相應的四字詞語,接着將這些四字詞語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課文大意的文段中。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由於預習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良好,做題速度很快,掌握情況良好。不足在於,只選取了其中幾個詞語進行練習,學生是否全部掌握,情況不明確。

10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爲什麼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

1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後,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爲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祕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爲範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2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爲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爲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語文園地三:這個單元的習作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爲直接把所蒐集的大自然現象搬到習作裏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課前,我們四年級的幾個老師一起集備,確定本次單元習作指導的重點在於“從在自然現象中得到了什麼啓示”。着重指導學生從這些現象或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什麼想法。

13本課是一篇戰爭的課文,戰爭離學生比較遠,炮火紛飛的鏡頭只在電視或電影中見過,要讓學生了解戰爭中的孩子的生活,瞭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我首先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閱讀戰爭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王二小》、《小兵張嘎》等課外書,以便在教學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是表現小夜鶯言行的句子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重點詞、句、段,努力發掘文本的蘊義,充分展示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把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體會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延伸活動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4本課我將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是英雄?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爲什麼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課文,它生動地講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下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大體意思表達出來,能結合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因此,課伊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天高雲淡,雁過留聲,美麗的秋天到了,在這金風送爽的時候,你們最想幹什麼啊?”學生們各有各的說法,也勾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都向往着想出去遊玩。

接着,我在朗讀上作了示範,讓學生聽我讀課文,孩子們都非常認真,並且有幾個學生還跟着我一起輕輕地讀,見此情景,我便乘熱打鐵,要想像老師這樣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讀水平,那就讓老師先來考考你們的預習情況,孩子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有幾個還能在識字的基礎上,對這些詞中難懂的進行了解釋,加上我給予的評價,其他的孩子對他們更是佩服不已,沒花多少功夫,字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看來,教師的引領,語言的激勵,榜樣的示範,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用的,不僅興趣足,而且也學得快。

這篇課文的還一特點就是圖文結合,形象生動。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打滾兒、逮螞蚱熟悉不過,因此,我一邊結合課文插圖,一邊和孩子們聊聊自己成長的生活經驗,個別的孩子還進行了語言的描述,以及動作的表演,使孩子們彷彿已經來到了野外,在盡情地玩耍,從而體會了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開心哪!”另外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把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學以致用,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從而爲寫話打下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聽了兩位老師上的《李時珍》第二課時後,頗有感觸。兩位老師自身素質都很好,課堂調控能力也都不錯,也很注意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教學效果大不一樣。 一位教師圍繞課後思考題“爲什麼人們稱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來組織學生學習,學生自由讀書,勾畫體現李時珍偉大的詞語句子,思考,討論,交流。可以說,給了學生較大的自學、討論、思考的空間,但是在反饋時,明顯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究其原因,是那個“偉大”限制了學生,把學生嚇住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對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難把握,學生很難把李時珍的一些具體行爲馬上與偉大聯繫起來,他們看到的是從小立志學醫,處處留心學習、爲了編書不畏艱辛,踏遍名山,訪遍衆人,親口品嚐藥物的李時珍,而不是“偉大”這兩個抽象的字。老師卻要他們把這些都歸納到“偉大”上來,真是難爲了孩子們。因此,教師不得不費勁地把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牽到“偉大”上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學習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牽走了。

另一位老師的課沒有把“偉大”提出來,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處處感受到了李時珍的“偉大”。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鉅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

上課開始,教師請學生介紹自己瞭解的關於《本草綱目》的有關知識,然後教師出示一本線裝本的《本草綱目》並簡要介紹,那本古樸的年代久遠的書和教師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正當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教師恰到好處地問: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想不想去看看當年李時珍是怎樣編這本書的?學生的學習慾望馬上被調動起來。教師從情感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勾畫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覆讀,邊讀邊體會,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這樣的學習要求符合孩子的.學習心理特徵,,便於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每個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會有所體驗,有所感受,由於有情感的投入,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不論是自學還是小組討論,學生都很投入。

反饋時,學生更是躍躍欲試,情緒高昂。教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句子,或引導對比,品析語言,或引導展開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點指導讀書,感受人物的精神。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語言現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李時珍的形象也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逐漸高大起來。課後,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通過讀書,上網瞭解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煥發青春的中國中醫的有關知識。 這兩節課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什麼呢?

好的教學的標誌是能夠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教師的教應該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教的過程應順應學生學的過程。第一節課漠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第二節課的教學,正是順應了學生學的需求,教師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思維活躍,並進行着積極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澱精神,打好人生底蘊。第一節課着重於認知性,第二節課則製造了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引導學生課內外瞭解《本草綱目》等正是積累文化,帶領學生和李時珍一起去感受編書的歷程就是積澱一種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課文寓人生的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運用擬人、對比等修辭方法突出了人物個性,表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強化了表達效果,有助於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真備課、研究教材,結合我們班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給課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用夢幻般的語言對學生說:“下面讓我們進入蒲公英的世界。在美麗的田野上,無數的蒲公英種子帶着一個個潔白的小降落傘,在藍天下隨風輕揚,好像無數的小精靈在翩翩起舞美麗極了……”當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着蒲公英的畫面後,我設計了又一個想象的環節:“假如你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想飛到哪裏去?”陶醉在美景中的孩子們一個個炸開了鍋,有的說要飛到花園裏,開出美麗的花朵,美化環境,有的說要飛到珠穆朗瑪峯去,在最高的山頂上紮根,有的說要飛到森林裏,看看神奇的大森林,還有的說要飛到太空中,看看宇宙是什麼樣的……各種各樣的想象是千奇百怪,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當講到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說:“要飛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裏,一定能給我帶來歡樂!”我又提問:“它想到湖水裏幹什麼呢,湖水會給它帶來什麼歡樂?”有的孩子說它會在湖水裏和小魚做遊戲,有的說它會在裏面自由自在地游泳,還有的孩子說它會順水而下,和水波一起看看藍天、白雲,和小鳥說說話……孩子們認識到了湖水給種子帶來的快樂。

在學生了解了兩顆想到沙漠裏和湖水裏的種子的`想法和不同的結局後,我又讓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你就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在沙漠裏、湖泊裏的小種子?”學生們的知識面非常豐富,從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你們這兩顆小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會得到不好的結局的,要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還有的孩子說:“你們這兩顆種子,一個想當百萬富翁,一個想到湖面上尋找快樂,你們不知道,這樣做會沒命的,你們千萬不要去呀!”……大家在太陽公公的勸告中,大家進一步理解了課文主題思想。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驗教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一、教材背景

《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文中讚美的正是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理念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而且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所有這些,都爲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力圖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是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要上得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等。

(本節課的開始,我讓同學們讀詞語,發現給出的詞語的共通特徵引出都是這都是描寫洪水的詞語,然後通過字詞來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寫法,充分讓學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點,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的好處。感悟情感,讀出感情來。)

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將他們帶入情境要求學生像豹子一樣吼出來時,那個坐在教室後面的小男生平時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但是我發現還是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堂課上讓我有一種驚豔的感覺,這讓我思考以後要多花時間,精力去和他們交流,他們還是很願意表現自己的。)

三是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讀寫聽說要貫穿課堂,最後的.結尾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讀一首讚美老漢的詩,讓學生帶着這種情境來學習。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學生被感染了,敬隊禮,這種沒有預設的課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馬讓他來說自己的感受。最後來寫話,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鍛鍊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這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成長,這就是我的感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特產”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一個開放的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豐富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教材的主體畫——中國地圖提示了我。於是在課前,我和學生們一起收集資料。通過上網、讀書等途徑,我廣泛收集全國各地特產資料,設計成集圖、文信息於一體,以中國地圖爲主體,將相關的特產資源鏈接到各省名稱上,通過對各地區名稱或特產名稱等多種超級鏈接,製作成幻燈片,將信息呈現多樣化,使網絡資源真正體現出多媒體化,爲學生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

開放單元的學習,就應該改變過去的老路子,採用開放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當“導演”,學生是演員,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以“小導遊”的身份來介紹特產。我也隨機參與交流,適當做以補充,適時用點擊課件的形式進行解說。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綻放。學生一個比一個說得具體,一個比一個說得精彩,不知不覺中學生認識了我國的特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現代信息技術中開放的'教學環境,成爲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徑。更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使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收穫,這也是我這節課所至力追求的目標。

但我也深刻地體會到有不足之處。第一、形式單一。如果大膽放開,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相互介紹,資料共享,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旅遊”的進程會快一些,瞭解到的特產也會增多。如果讓學生上臺邊操縱鼠標邊講解,我想,效果會更好。第二,課時總結不夠深刻。本節課快結束時,太慌張,總結簡單,缺少“點睛”之語。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學無止境,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我將虛心接受,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這學期我接任了三年級的漢語文教學。第一單元教學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一單元,我首先要考慮的是銜接問題,要通過本組的學習,幫助學生儘快的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因此,我重溫了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主要是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瞭解詞語的意思。從本冊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識字方法,對識字進行歸類學習,在作業和小練筆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在閱讀中加強詞句練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導語、思考練習及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這一單元導語就用詩一般的語言爲學生描述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思考問題,我知道草地爲什麼會變顏色了。體會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峯》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終於”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汲取力量,克服種種困難才爬上了天都峯,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意義。

在習作方面,本冊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重在激發習作興趣,樹立習作信心,同時感悟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正式上課時,我詢問學生向別人表達歡迎、祝福應當用什麼方式?啓發學生對聽課教師的到來表示歡迎。緊之後經過生活化的幾幅掌聲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掌聲能夠帶給人信心、勇氣和力量。在教學中,緊扣掌聲前後英子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英子的內心境感。

(一)成功之處:

1.本次教學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境、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明白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2.我採用了“以讀代講,主角轉換”的方法,經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我尋找感受英子不一樣的內心世界。經過用不一樣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一樣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感受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境。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我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二)不足之處:

1.預習時間不是很充分,也沒有很的檢查。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預習,教師應當多加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並及時檢查。

2.沒有整體閱讀。雖然我安排朗讀的形式多樣化,如: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等。可是學生的朗讀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在平時課堂上多加練習。

3.本單元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在默讀中理解故事資料,我在確定朗讀形式時,只備了教材,忽視了單元目標。如果在學生體會英子掌聲前後的情感變化時,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二、三自然段,相信應當能到達“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總之,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高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的一些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中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慰藉。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理解課文,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爲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呢?我認爲:不一樣的激情,會呈現不一樣的精彩,你創設什麼樣的情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學生。

(一)創設“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富有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呢?請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和學習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我們的祖國真大》這篇課文時,我找來中國地圖,簡單介紹中國版圖、氣候特點、民族風情,找來課文朗讀錄音與學生一同欣賞,當這一切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養育自己的祖國媽媽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祖國媽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安奈不住火熱的激情,躍躍欲試。學生有了“需要”,就有了“激情”。

3、師生共同溶情於課文、作者、情境之中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活動中有效的情感激發,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創設“交流的課堂”。

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設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

(三)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奏出多美的音樂。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學生的潛力的挖掘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空間。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一次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周圍的綠樹時,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每一棵樹都像一把綠色的大傘,一排排大樹就像造物主創造的綠色的屏風。形象、生動、具體地反映出樹的形態之美。

2、“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孩子們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在生活中識字”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課堂。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創設一個“感悟的課堂”。

把他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送陽光》寫的是“奶奶的腿壞了,見不到陽光,苗苗用裙子包裹陽光送給奶奶的事”。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對奶奶的愛的情感呢?通過研讀文本之後,引導學生把自己對家人的愛講給大家。孩子們飽含激情地講述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掌聲,一個多麼平凡的詞語,但它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隻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行駛的小船,而掌聲好比指揮塔,指引你前進。有人說恩賜能令人感到人間的溫暖,那麼掌聲就是精神上的鼓勵,激勵着一些憂鬱的人。《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二,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

在教學時,我由談話導入開始直至上課結束,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小學語文掌聲教學反思二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我說:"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鬱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生自由說)你們的願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小英的憂鬱,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後,我問:"是什麼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爲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爲閱讀者不一樣,所以產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瞭解了個透徹,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得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兩次掌聲——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複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資料,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我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教師教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經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教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多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

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三、拓展延伸,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後,我要求學生說說自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我的“掌聲”。

可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裏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可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經過朗讀去品味。異常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小英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爲下頭學生爲何自發地送給小英的掌聲做好鋪墊。

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麼開心的做遊戲,都是因爲有了陽光,那麼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麼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願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着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爲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於學生記憶。由於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裏的禾苗,因爲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爲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裏的花朵,因爲有了陽光,更( )了。”然後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爲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後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後,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我驚歎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着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爲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着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爲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