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

週二上午,和六(5)班這羣多愁善感的孩子們一同經歷了《蘇幕遮》的課堂六十分,儘管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但留給我的卻是一種異樣的感覺。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當時還是懵懵懂懂。這幾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於“挑刺”的馮老師交流,漸漸明白這種異樣的感覺緣於自己的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脫節,緣於自己的課堂引導不到位。

還記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節課,於是就在第一節課來到教室準備和孩子們聯絡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個個能說會道早有見識,也聽陳老師說起他們已接觸過詞,但總認爲是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孩子們很熱情,一下子就熟絡了。爲了摸清他們學詞的起點,我就在角落裏找了個不太聲響的男生來讀這首詞(這首詞已提前一晚發下了)。這一讀,不僅讀出了詞的節奏和韻味,也讀出了詞人的情感;這一讀,也把我給讀驚了:試教了好幾次,孩子們學詞都是原生狀態——處於零起點的,初讀時沒一個孩子能讀到這個層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請了幾位來讀,結果讓我不得不相信。只記得當時笑着說:“孩子們,你們都讀到這份上了,那下節課我就沒什麼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開始爲自己不早點和孩子們接觸而後悔,也爲接下來足足六十分鐘的課而擔心。誦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貫穿各個環節,從“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韻味”直至“讀出情感”、“讀出意蘊”,在層層深入中讀透詞心,可孩子們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該怎麼調整教學預設呢?混混沌沌地過了十多分鐘,也理不出個頭緒來,就走上講臺,準備將教學進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課伊始,孩子們在初讀時就掀起了教學的高潮,不但讀得有滋有味,還聲情並茂。那個女孩邊讀邊做手勢,到後來情不自禁地閉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詞的意境裏。也許是被孩子們那投入的樣子給矇住了,初讀環節就草草收場。現在想來,正如老師所說,可用自己預設的“字正腔圓”的要求來指導,這樣他們可能會靜下心來好好讀這首詞。另外,指名讀時那個()女孩語調偏上揚,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讀就沒說,想通過自己的範讀來感染他們,但從後來的誦讀來看,孩子們的'語調都偏上揚。可見,該及時引導。

在“讀懂詞意”和“讀出詞情”環節中,功底深厚的孩子們侃侃而談,大量引用相關詩詞來助讀,尤其是對於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誦,時不時地引用。從課堂來看,孩子們讀得很投入,說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詞的意境了呢?我覺得未必,因爲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積累的詩詞,而不是真正地潛心入境來理解這首詞的意蘊,這也是自己引導不到位造成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而這點點滴滴的遺憾讓我學會思索。如夢令教學反思容積教學反思日月明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盲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盲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盲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盲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工作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區。

要走出這一盲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盲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盲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盲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上課後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並且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使用幻燈片可以大大節省板書時間,把這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朗讀,效果更好!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着範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後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裏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5,對於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我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對文學鑑賞的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4

優點: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爲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爲: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導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5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爲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任高二(276)(277)班語文教師,期末考試即將到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爲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更好地進行下學期的工作,特作總結如下: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二,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1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二,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語文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回顧近一個學期以來的教育教學工作,自己還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處。在教育學教學改革一日千里的新形勢下,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還需要一步地更新和改善,以便適應新教材、新要求、新高考。還需要與同科的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在下階段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要着意改正的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求更好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7

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盲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盲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盲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盲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工作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區。

要走出這一盲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盲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盲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盲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8

今天提前給孩子們上了李商隱先生的《馬嵬》,爲什麼說提前呢?因爲珠海市新教師培訓需要上交老師的講課視頻,我本來上學期在新教師彙報課上已經錄過視頻了,可是昨晚接到“噩耗”,說上次給我錄的視頻沒聲音,要重錄,於是從昨天下午第八節和整個晚自習都用來準備今天的視頻錄製內容。

當然,首先是選講課內容,縱觀還沒有講到的課文,只有《李商隱詩二首》中的詩歌可以一節課講完一節,但是《錦瑟》主旨歷來都有爭論,況且意境很難捉摸,用來做錄製可能在課堂上會出現問題,於是只剩下《馬嵬》了。《馬嵬》其實還是挺適合的,因爲“馬嵬之變”這個故事講得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而且學生應該比較熟悉、比較好奇此段故事,所以,我想《馬嵬》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然後此詩的主題比較明確,但也可以作其他方面的探索。基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懂這首詩,我選擇課它。

經過參看《唐詩鑑賞詞典》中霍松林老先生(他可是我們陝西師範大學寶貝級的教授了,在全國古典文學這一塊可以說名聲在外了)對《馬嵬》一詩的鑑賞及其他名家對這首詩的鑑賞,我設計了對本詩歌的講解思路,製作了自認爲還是比較精美的課件,於是就準備登臺了。課程開始的時候,氣氛比較悶一些,遠沒有平時課堂的活躍,主要出現背誦此詩的時候,過了有近30多秒沒人敢試一試,最後終於有學生能夠背誦全詩了,氣氛應該是在這裏開始好轉的吧?隨着課程的進展,詩歌的.故事內容越來越清晰了,孩子們也越踊躍了。當說到玄宗詩歌什麼樣的人的時候,其中不乏學生大喊“玄宗是個大色狼”,我一聽無語了,雖然玄宗因爲貴妃而誤國,可是玄宗後半生最愛的或者說唯一愛的也只有貴妃吧,只有花心的人才能稱之爲色狼吧?玄宗可不花心,反而很癡情。課文中還有很多模仿情節,這些情節不是提前預設的,而是上課看到學生表情激動才臨時想出來得,比如,假如詩人和玄宗見面了,用指責的語氣模仿一下詩人對唐玄宗的說的話,另外,想想一下假如當時玄宗沒有賜死貴妃的話,結局又會怎麼樣呢?用這些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詩歌的內涵。課堂進行的還算如人意,可是存在的問題不少:

1、板書沒有設計好,在彙報課上課前也是板書經過師傅的指導,才改好的,這次板書過少原因在於,平時講課板書的內容少,多半在課件上,自己沒有再往黑板上寫了,以後要準備教學設計的時候就需要設計板書了,這還是在於平時注重細節。

2、上課講的內容比較多,學生思考時間不多,上課時講到了興頭,就一不小心自己代勞了,這在以後要注意,我不是在演講,而是給學生講解課文,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從中獲取些許收穫。

至於優點嘛,“課堂靈活一些了”,這是師傅的評價!師傅一語中的,語文嘛,就在於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忽略字詞基礎。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

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積累。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要適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 應該注重“探究”的“深度”和“廣度”適度“開放”,該教師講的,必須講透徹。但實際上在探究過程中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臵,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能較好地體現對話式閱讀的內涵與特徵。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本內容

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

3、設臵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包括:(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爲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爲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爲”。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0

本次中考命題採用新課標標準卷模式,考查了學生的科技文、古詩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鑑賞能力及語言積累運用能力,知識覆蓋面寬,題型較爲多樣靈活,重視綜合能力的考查,但對高一學生來說,難易也較適中,閱讀文本較平易,問題較易操作。

經分析試卷,發現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

1.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尤其是成語和病句的辨析能力較弱。今後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在這方面積累,平時做作業時要重視思考辨析,積累辨析經驗,功到自然成。

2.文言虛詞用法辨析能力不強。究其原因,在於缺乏面對難度較大問題的勇氣,平時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考試時更是自信不足,草率應付,難以得分。

3.文學類文本閱讀鑑賞十分嚴重。因爲平時接觸這種文本太少,閱讀經驗不足,感悟能力較低,對命題類型瞭解不夠,審題粗疏,答題術語意識欠缺,語言表達不夠規範,多憑藉感覺解題,得分沒把握。

4.語言運用題型中的連貫題好仿寫題分值大,易失分,好多學生心態浮躁,缺乏反覆推敲的習慣和耐心,對句子間的邏輯關係缺乏深刻的認識,觀察例句粗心,只看大概,對“仿點”觀察不周,寫出的句子不符合題幹要求。一部分學生寫出的句子格式正確,但缺乏格調,或者句子表達的情境相差甚遠,答案不夠完美,得分不完整。

5.作文堪稱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本次考試作文命題材料對立意提示明顯,立論切入角度較多,審題不準的問題相對較少。試卷上反

映出的普遍問題主要有:命題缺乏鮮活性和藝術性,也不能反映習作的中心觀點;議論文事實論據不足,論據缺乏典型性,論證方法單調;對論據缺乏準確的分析,論點與論據間的統帥關係闡釋不到位;語言表達技巧意識不強,句式單一,缺乏變化,修辭手法使用少,語言表達缺乏張力;彰顯思路的意識較弱,行文隨意性強,不能使用設置分論點、鋪墊、照應等方式強化習作結構的技巧性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髮展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幫助學生獲得較爲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的發揮個體自主創新的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針對上述問題,今後應在如下幾方面改進工作。

1.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在字音字形、成語、病句辨析、連貫、仿寫、壓縮語段方面要提早介入,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積累典型試題。

2.閱讀教學中進一步重視情感人文價值觀的滲透。有意識培養學生對古詩文、文學類這類情感色彩濃厚的文本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生鑑賞該文本的能力。

3.進一步落實新課改精神,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小組自主互助學習,並以此爲契機,加強學生自我表現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樹立競爭意識和自信意識。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完全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

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

另外,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現在很多學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不斷研究教材,一定吃透教材,融會貫通,把教材當載體,用教材駕馭教學、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更高的層面。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

所表現出來的應該自然親切姿態站在學生的面前,因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師生互動如果前半堂課體現了師生良好的互動的話,那麼後半堂,憑藉着我對課文的熟練程度,爲了按計劃進行,我卻忽略了這種互動的關係,導致課堂教學中規中矩,而學生並沒有成爲課堂中的主體。在後來的評課中,雖然趙校長等領導給以高度讚揚,認爲我的文化底蘊是非常豐厚的,同時也提出應當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的知識底蘊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教師的語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識和智慧的體現,絕非是爲了完成計劃而過多地參與課堂。

二、課堂駕馭在鑑賞課文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鑑賞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逐層將方法落實到實踐當中,積極鑑賞。剛剛入境,下課鈴響了,我預先想要進行的討論,即把最後的討論鑑賞的.環節加以昇華,這一教學設想還未實現,但我倉促結束這節展示課。這一地方的處理顯然不夠靈活,說明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夠,對時間也沒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節完整地可略有殘缺。

三、經驗不足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讀課文的環節可以刪去,因爲這是第二課時,不是起始課,如果刪去這一環節,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後面的鑑賞上,無疑會爲將鑑賞推向高潮贏得時間。二是,如果將課堂的質疑和鑑賞融爲一體,會不會更好呢?質疑的過程難道不是在鑑賞麼?鑑賞也可能包含質疑。

總之,這節展示課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集中在處理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上。通過各位領導、老師中肯的評課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2

很多人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雖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裏,通過和學生的接觸,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一些問題,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針對這樣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覺得語文教學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改進:

課堂教學: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語文課極富“激情”

語文是人文和科學的結合。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可能是我剛畢業的原因,我覺得作爲一名新教師,更容易和學生溝通,也更有“共同語言”,這樣可以先和學生培養好感情,然後帶着情感來學習

2、尊重“需要”,注重興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前的語文課,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學生“自己學習”、主動學習。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學生,給他們施展自己的舞臺。課堂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比如說考試時的文言文總是課外的,但是題目中設置的選項卻是我們課堂中學習的,要教會學生拓展。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他們便會更加自信、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帶着情感學習,設身處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終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學習人家文章中語言運用的優點,吸取別人文章的精華。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教學語言:

不能因爲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不能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否則會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會在學生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對學生要有耐心,遇到提問要仔細講解。對於學生的成績要多肯定,多鼓勵。研究

我希望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讓學生享受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3

我的教學生涯開始了。這一個月,經過近期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課堂和課後的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上表現的也很隨意,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到了一個可以督促他們的方法:在開始講課之前,我會找到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典故或者講一個有趣的事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導入新課的時候儘量的讓學生去說,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來發現問題,先從簡單的開始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自己身上時,就相對的避免了課堂上互相說話的場面,課堂的紀律也好很多。職業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是很重視文化課,由於他們的基礎知識較差,所以在理解知識內容方面表現的不是特別的積極。針對這樣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在每一節課上都把生字和生詞用多媒體展示上讓他們去讀去寫,採取小學老師的教授方式,領着他們讀和記,然後在下一節課的時候隨堂考他們。今天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看小說,雖然題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園的,但是他們的興趣在這上面很濃,我就藉着這個機會要求他們在看小說時把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查會,並讓他們做一定的積累,畢竟讓他們認真的在課後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有些困難,我就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學生中,總有人喜歡在課堂上睡覺,我就制定了一個課堂的規定,睡覺的學生就站起來給同學們唱首歌,我其實是想用這種輕鬆的方式打消學生的睡意,而且還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但這個規定實施後,結果是沒有學生再睡覺了,因爲他們都不想在同學們面前唱歌,雖然我有點意外,但效果還是達到了,現在只要是上語文課,不管是下午第一節,還是下午第二節,都沒有學生睡覺,我覺得這種方式針對職高的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教學,我瞭解到我的學生有好多人竟然沒有理想,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好像除了玩就沒有什麼興趣和愛好。我在這個週一的時候專門上了一節課,讓他們談談自從來到職業高中後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們的理想、愛好、特長。我的初衷是想借此來激勵他們自信,激勵他們積極向上,但我發現實際效果並不是我想的那樣。面對這樣的結果,我

雖然有一點意外,但還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調整過來了,因爲我覺得他們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應是和他們從前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關的。從生活方面來看,學生們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沒有什麼文化,所以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他們的價值觀的取向,他們更重視的並不是學習,所以大多數人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就不是很好,可能是當時老師的不重視、家長的忽視讓他們在學業上放任自流,在學習上沒有任何興趣和自信。面對這個問題,我經過一段的'思考,我想通過讓學生改變自己的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程的深淺度,一定要讓他們學得會,聽得懂,從基礎改變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覺得人如果沒有理想就缺乏動力,所以我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可能在開始時會是我強制的,但是時間久了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內在動力,有必要的時候我會請班主任幫忙加入到我的計劃中去。以後的每一節課,我都要找一個學生來談談自己的理想,要求他們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撐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實例,然後對比自己,用理想來激勵自己。

我覺得,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只有學會做人,纔會有價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夠不斷提高我的教學能力,並且讓我的學生都可以成爲有理想的人。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4

試題知識含量增加,這種增加帶給我們哪些思考?舉例說一下。

第13題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由過去的4分增加到6分。這是一道純知識題,考查內容爲《賈誼·過秦論》、《孔雀東南飛》、《李賀·李憑箜篌引》、《姜夔·揚州慢》,涉及到古文、詩詞,兩漢、唐宋,範圍更寬,難度增加。從實際情況看,失分也應比較多;當然我們可以預期,題目的區分度也會比較好。知識因素含量高的題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題目,一般來說,區分度都會比較好。這也反映着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相關性。但是,我們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導向性,權衡它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第13題要求默寫的八句,基本都不屬於一流名句,不是中華文化中最精粹的內容。學生即使在備考前強化成誦,也難以成爲持久記憶,除了專業人士,大概誰也不會凝定爲持久記憶。背誦默寫,是需要理解,需要興趣的,是需要與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有機結合的。名句在流傳過程中能成爲一流,不是誰冊封的.,正因爲這些名句易於理解,富含興趣,相當程度地活躍在現代人的思維、語言中。不錯,第13題的確在語文教材和《考試說明》要求默寫的範圍之內。可是,如果能夠把《考試說明》劃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尤其在單純爲了默寫分數,完全脫離理解、興趣和鮮活的思維和語言應用的情況下,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語文老師往往會圈定一些重點,一流名句會被囊括在圈定的重點範圍之內。語文老師爲什麼要圈定重點呢?一是考慮學生時間與精力的實際,二是刺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以此充實、鍛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這第三點已經爲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識和實踐。而且學生在寫作中也能應用,嫺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論證的力量。但他們的默寫成績並不樂觀。

固然,語文老師的目的是分數,但學生也會在分數的驅策下不自覺地豐富語文積澱。現在試題突破“一流名句”的範圍,突破了老師圈定的重點線。在這種導向下,一部分同學要佔用大量時間完成《考試說明》的要求,而並無多大語言積澱的意義;一部分同學,或時間,或精力,或興趣不逮,索性放棄。畢竟在現行的教育機制和求學心態的氛圍裏,語文學科已淪落爲弱勢科目。現實中,高考幾乎是高中學習的唯一動力——令人惋嘆,令人不滿,甚至令人憤怒,但這是現實,我們不能不充分顧及的現實。

二、《合歡樹》閱讀題告訴了我們什麼?

05年北京高考閱讀題《合歡樹》在文學鑑賞的要求上可說是跨出了一大步。這一大步邁得考生們極不適應,本來已經讓學生最爲頭痛的大閱讀,這次更應是答得慘不忍睹。

1、首先,看閱讀文本的選擇。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閱讀文本,更體現出理性色彩,說理的意味比抒情濃,作者的情感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這次在文本選擇上完全不同,選了一篇意蘊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點是沒有生字生詞障礙,沒有背景知識障礙,不會因文外因素干擾閱讀。較少情感體驗障礙,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作品主旨大致明瞭,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獨特感受卻不易。作品的情感線索並不明顯,需要讀者認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語句影響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這顯示了命題人在文本選擇上的要求——這樣的文本將是考查的重點。

而我們平時訓練缺乏。

2、學生的閱讀問題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5

《小狗包弟》,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八課,我申報高中語文教師資格時試講的篇目。儘管試講我已順利通過,但試講時的“坎坷”我仍難以忘懷。這是我第一次試講高中教材,儘管用了兩天的時間進行了自認爲很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面對學科專家測試組的老師時,我底氣嚴重不足,因而頻頻出錯。

雖然專家測試組的老師們肯定了我積極樂觀的從教態度,也看到了我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對我的板書設計也較爲滿意。但是以下兩點,是我較爲失敗的地方:

1、在填寫了我的一些基本信息之後,其中一位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作爲一個一直以來從事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對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你有多少了解,以自身的知識儲備來說,你認爲你是否有能力勝任高中語文的教學。”

老師的提問我有些始料未及,這個問題我沒有準備。(後來想想,做爲一位教師要申報高中教師資格,本身就是要有心理準備以及能力的儲備去從事高中教育,否則爲何要考!)我知道這些老師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我想矇混過關,肯定只會讓他們反感,所以我坦誠地說我對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瞭解得並不很多,以我自身的知識儲備來說,也許還不能馬上成爲一個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但是我肯學,我會努力。(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知道老師們並不很滿意。)

2、針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在設計《小狗包弟》的教學目標時,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反省懺悔意識。但在試講時,你又說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巴金老先生。你這樣設計是否有些前後矛盾?”

聽到老師的意見,我有點蒙,不等認真細想便辯解道:“巴金是爲了更多愛他且他愛的人才放棄小狗的,所以我們應該寬容他。……後來老師們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對課文主題的理解還不夠清晰。而且照我這樣推論下去,是不是有理由,或者有藉口,就可以做違背道義,甚至違法的事。聽到老師們的分析,我冷汗直冒。沒想到自己竟然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而不自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知道老師們挺失望的。)

儘管此次試講遭遇了一定的挫折,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但是我卻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我也明白了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